年关乡——天边那一朵故乡的云

作者:黎风   2020年02月17日 15:13      479    收藏

年关乡情——天边那一朵故乡的云

作者/朱小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年春节偶然在微信群见到刘毛伢君的一首《故里道上》:

半世沧桑事,风尘客旅孤。

断垣柴草在,荒陌菜畦芜。

岭陡盘凶隼,湖寒隐野凫。

当年多意气,今日剩还无?

刘君与我同乡,他的故里就是我的老家安徽怀宁,所谓“故里道上”,特别容易触动我们这些离乡游子心底最软的那块,于是步其韵也写了几句:

浩瀚长江水,盘旋绕小孤。

洲头疏白鹭,坝尾聚青芜。

旧岁方迎犬,新春已暖凫。

宜城宜守望,浪子浪回无?

句中提到的小孤山是家乡长江中的独立山峰(岛?),宜城则是家乡安庆的别称。刘诗大气放眼世事顾盼风尘貌似淡然实蕴豪气,我只写了同马大堤其时其景相比之下格局甚小,然倾诉归乡情切之思,如出一心。

去年春节,又读到刘君《萧条故里春节见闻》:

萧条异代废良畴,阡陌无耕满眼收。

一路烂泥驱宝马,半池臭水喂羸牛。

离乡接踵成商客,入市摩肩闯码头。

老幼空巢谁逐梦,野狐田鼠住新楼。

再次触动我心,因又有和句:

徐行老埂过先畴,扑面篱疏霭渐收。

瓦浊泥寒巢待燕,栏空草尽臼思牛。

水车失节收柔骨,禾桶蒙尘出犟头。

欲问乡情无问处,偏生梦得蜃生楼。

依然是刘诗忧国忧民而我句仅限眼前所见,但爱乡恋乡皆然。

及至去年暑假,忽得见刘君自选诗集《庐中有月》,书仅百余页,诗亦不到四百首,但我读书从来就慢,加上庶务难辞,竟然断断续续几次出差途中才读完。掩卷之余,不由喟叹其诗作的乡情可掬。

何谓乡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是“对故乡的感情”,而“故乡”则指“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那乡情就是对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的感情了。这样的解释固然不错,却也确实没能完全表达出乡情的全部内涵。乡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上世纪80年代改开之初曾有人以为西方国家不设或不重户口人们居所常迁常新是先进习俗,殊不知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自有渊缘。从根上说,任何文化都与其诞生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反过来,也唯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文化文明才有生命力。中华文化的发生,孕自黄河流域特定的自然环境,先民与自然的互动引发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形成了长时期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而由农耕生成对自然万物的崇敬与对先祖的慎终追远并行,以礼制民俗的形式深入人心,成为习惯,表现之一就是乡情。就个人而言,人人皆由其所生所长的环境塑成。同一地域的人操同一方言,味有同嗜,习有同好。因而乡情可能不仅限于对故乡的感情,实际上这感情就由故乡养成。无论你对故乡爱或嫌,你都是故乡的产物。对造就自己的那一方水土,有情或无意都摆脱不了它给你的烙印。家国情怀,保家卫国,我们往往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内圣外王,齐家治国,我们常以其为传统大道的路向。

其实,在家情与国情之间,还有一个乡情,虽不常被人提及,却是系连家国情感的中环。一庭不扫难以扫天下,责任如此情感亦如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之情愫总由身边渐及远方。人之学而成人,主要经由家庭、乡里(社区)、学校完成。家庭自然天成的亲亲是为天伦,学校共学同研教学互促的相逢相知形成师生同窗人伦,而共一方水土成长的乡里自成其品的特质则或可称为乡伦。春节临近,春运已启,即便武汉肺炎方兴,仍不能阻亿万返乡大潮。亿万游子回家,其实更是归乡。回家旨在亲人团聚,归乡则时现旧往之忆或与他乡对比等特殊感受。而新时代对家国的关爱是不是正由这亿万份对故乡的亲近与眷恋构成呢?

刘君诗集,以《返乡探母》二首开篇,以《怀念父亲》七首压轴, “自愧不如前院树,年年夏日报浓阴。”(《返乡探母》之一)“孝心不及坟前草,岁岁枯荣总在旁。”(《怀念父亲》之二)前院树坟前草的意象让我们体味到作者对父母的感念因离乡日久早已与乡情相糅。张载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家乡的一草一木最熟悉最亲切也最宜寄情,事实上游子心中的乡情就是家中的父母亲朋故乡的草木风貌。刘君诗集里的乡情直抒胸臆者有之,如“腊月江南雪,皆因我思乡。中空融作雨,落地泪汪汪。”(《思乡雨》) “奔波羁旅饮风霜,辗转谋生去路长。可惜故园零落尽,莫如一梦到家乡。”(《梦家乡》)“月起疏桐外,鸿飞落日前。心随秋水转,流往故人边。”(《秋思》)“北风吹瘦河边柳,系尽游人思念心。落寞荒村无犬吠,白头寒鸟作呻吟。”(《荒村》)叹游念归者有之,如“秋雨潇潇柳半青,池边拂水慰浮萍。夜来乡梦才临枕,却叫寒风吹又停。”(《深夜秋雨》)“雨后飞红落地残,风中独立觉衣单。抬头西望云霄外,何日花开故里看?”(《春日雨后》)“岁末离人望故乡,雪皑风疾冷斜阳。诗情更比剪刀快,裁得湖平山瘦长。”(《岁末》)“枯蓬衰草雪霜围,怜我天涯不可归。借得春风今夜起,心随杜宇故园飞。”(《深冬》)借物蕴情者有之,如“近村忽听鹧鸪唤,一叫哥哥已断肠。”(《暮春返乡》)“鸿雁去,重霜留。长空划破是乡愁。”(《归舟》) “西风猎猎掠山冈,满目萧条遍地荒。阡陌牛羊无影迹,几家村落对斜阳。”(《冬季乡村见闻》)怀旧伤思者亦有之,如“十载归来菊又新,路边自长任嶙峋。当时约定重逢日,无那新花忘旧人。”(《野菊》之二)“三十年前君送我,而今世上已无君。黄昏又过思桥畔,唯见青山共白云。”(《重过思桥》)如此多维乡情的表达,时时叩击我们这些同为游子的心扉。而作者对故乡的记忆描写则每每激活我以为忘却的场景,如“飞萤点点隐还明,荷送微香夜露轻。蒲扇竹床摇入梦,稻田深处正蛙鸣。”(《忆乡间夏夜露天乘凉》)就让我想起幼年在老家稻床上仰面数星星的舒惬。蒲扇轻摇或由己挥,也往往由父母在旁代劳;入梦确实常伴蛙鸣,亦是在长辈的照拂中入眠。而到后半夜天凉,更是常常由父母唤醒转回屋中。“故里稻花原上飞,晚烟翠柳两依随。流云可带相思意?老母村头盼子归。”(《盼归》)能写出这样盼归辞的刘君写这夏夜的乘凉,应该也有对父母的忆念吧。

中华文化有宗教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伦理世俗化的特点,中国没有成为宗教性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缘是伦理抢先一步成为了民族的主体思想。乡情,乡伦,是其一端。刘君诗集中的作品,依我之见有一半以上语涉乡情。即便那些不是直接写乡情者,其心声亦与乡情相类相关。其名为《庐中有月》,是否也暗喻着乡情?

又是一年春节到,我不知道刘君会不会又有新的乡情诗作。有或没有,乡情都在,而故乡,离我们又近了。

(2020年1月22日于返乡途次)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李白成为连接我们友谊的桥梁” 中国与拉美诗人以诗会友
  2. 不止于凝望,不止于赞叹——中外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
  3. 百年北海,诗意盎然——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之北海诗会
  4. 长城上,千年斑驳成诗,诉予我听——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人参观慕田峪长城
  5. 诗歌搭建桥梁,编织超越时空的纽带——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侧记
  6.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7.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8.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9.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10.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4. 当千年鼓乐碰上现代诗——中外诗人观赏大唐芙蓉园鼓乐表演
  5. “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西北大学
  7.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8.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京举行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