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苗族,95年生于贵州印江,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曾参加2017•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作品发表于《延河》《星星》《青年文摘》《意林》等,有部分作品入选年度选集,多次获奖。
>>>查看其他90后诗人
他们的一生,是一本厚厚的书
由生命的最后一声啼哭执笔写完
粗劣的纸上没有文字,一切只用标点表达
皱纹,纵横交错,像一条条波浪线
反复标注:勤恳,这个安身立命的重点
没什么比花白的头发更触目深思
这些稀松的感叹号,控诉着岁月的无情
越来越弓的腰,是铁犁压弯的问号
关于庄稼和黄土地的关系,他们一直在思考
省略号与肌肤上的老年斑高度契合
但生老病死,却无法删减或省去
直到生命垂暮才戛然停笔,他们
谦卑,赤诚。邀请身后的旧时光代为作序
如果不刻意提醒自己
一定会误以为,这就是春天
在实验田边,我经常
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小麦
大麦、猪殃殃、看麦娘……它们
使劲顶开头上的泥土,月色
的清寒或温暖,全然无暇顾及
不断向高处伸展,踮起脚尖
夜里的绿色,格外耀眼,一片片
像种在地里的星星。而天空
早已被洗劫,仅剩一个半亮的灯笼
只需要一个豆大的光点,就能
听到极其细微的声音——采食光照
比花开的时候更低、更小
把左手交给右手的过程
就像在托付终身
食指、中指、无名指
临时充当,最原始最简单的传感器
脉浮、脉沉?搏动并不规律
或急或缓。这混乱的迹象告诉我
脉象并不平稳。 举、按、寻
隐藏的病症,露出端倪
一场风寒,偶感
在体内闹得兵荒马乱
尽量把字写得潦草,以至于
看不清写的是什么名称
久病成良医?可还得拿出纸笔
写下已经疏远的草药,说服自己
生姜、甘草、大枣
凭着记忆,称量、抓取
屋后的山泉在罐子里,熬成
一碗浓汤。或甘或苦或涩……
药方的味道,和生活相差无几
请给我一个引子,在一饮而尽之前
老旧的石磨被重新起用
尘封许久后,它仍能
将混在一起的粘米、糯米、绿豆
磨成浆液,顺便碾碎
祖辈们积攒一年的辛劳和疲倦
灶孔中的稻草或豆秸秆慢慢燃烧
怒放的光热,把米浆烙成一张薄饼
然后切细、浇上臊子。那时
风也变得馋嘴,它从纸糊的窗子
溜进厨房,想把粉的馨香公之于众
从年前到年后,锅巴粉一直扮演主食
它在胃里一次次蠕动,分解成
庄稼人的勤劳朴实。
七岁辍学,他把自己交给山野
用牧笛和山歌,赶跑知识的蛮荒
十岁丧母,十五岁丧父
生活的灰暗让他变成超人——
泥瓦匠、木匠、蔑匠……
七十五年,两万七千多个昼夜
这期间,生活有多少次变革
他就跟着变多少次身
爸爸、爷爷、太爷
他的身份还在继续更新
把超人变身的技能,传给
一代又一代人
顺德叔识字不多
延续香火的紧窟咒,却
威逼着他笔耕不辍
不满意之前的五件作品
他甚至怀疑纸张的酸碱性
四十岁那年冬天,婶娘
生下一个大胖小子。于是
百日宴上,他逢人便说——
“快看,快看,这才是我的代表作”
池塘在零下变成一面镜子
反射月光,也反射零星的温度
枯黄,或灰黑的荷叶,是
老旧的果盘,盛满皑皑的雪
它根部仅存的绿点,像叛逆的刺青
凛冽、刺骨,风从不同方向袭来
几根水草,匍匐、朝拜
雪更紧更密,下达最后通碟
残荷弯下纤细的腰,左右摇曳
用沉默告诉世界,它与冬天
存在某些不可调停的过节
(选自《我听见了时间:崛起的中国90后诗人》)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