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占春:人文世界的守护者

作者:李德南   2018年12月26日 15:09  北京日报    209    收藏

在当今时代,耿占春或许注定是不合时宜的。虽然是学院批评家、学者,他的写作却与“学院体”相去甚远,甚至还有着诗人、散文家等多重身份。与许多来路分明、理论脉络清晰的同行相比,他的学术资源也不易辨别,难以一一追溯。对于多数人来说,他的著作显得晦涩难解,曲高和寡;而对于那些气息相投者而言,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却如此丰富,如此迷人,经得起再三流连。


  语言是存在的家


  耿占春的写作和研究,涉及诗学、叙事学、语言学、知识社会学等领域;他的表述形式,则包括学术论文、诗、散文、随笔、札记、访谈等等。在参差的形态和多样的话语下面,却有着相同的理念:对语言的信任与着迷,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与坚守。

  在早期的著作《隐喻》中,耿占春创造性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认为语言不单是人与人互相交流的符号或工具,也是人与自然、宇宙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人从语言的到来中领承了一种恩宠,一种禀性的充溢,一种神圣的逾越。人领承了语言,不是狭隘自利地表达自己,而是要使它真正的主人大地、诸神和无数生灵在我们身上说出话来。”这就意味着,语言本身并非是独立的存在物,而是人之存在得以敞开的境域,是存在的家,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居所。

  耿占春所着重探讨的语言,是本真的、诗性的;隐喻是它的原初形态。通过隐喻,人与周围的事物有了共同点,谐和地成为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隐喻与象征又是互有关联的。对语言现象和隐喻现象的探讨,离不开象征。人们通过建立隐喻与象征来创立生活和世界的意义,使人与周围的事物进入一种象征性的秩序,借此找到属于各自的位置。

  在耿占春看来,语言是文化的综合体;隐喻与象征则是一种诗性智慧,能使人“备于天地之美”。借助于这一体两翼,我们有了叙事与抒情,有了小说与诗,有了宗教与艺术。人类原初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与象征而创造出来的。充满隐喻与象征的世界,则是一个充满神性与灵性、有广度有深度的人文世界。


  人文世界面临的挑战


  然而遗憾的是,从现代以来,神话与宗教衰落了,“讲故事的艺术”与“写诗的艺术”衰落了,隐喻与象征在生活世界中的主导地位,被更注重客观知识的认识方式逻辑、论证、概念占据了;它们不再是一种有意味的感知方式,而是沦落为“理性的巧辩或有意为之的技巧”,仅剩修辞学上的意义。

  与此同时,人文世界迎来了几近致命的挑战。工具理性的兴起,世俗化潮流的到来,最终使得人文世界“不再迷人”。随着“祛魅”进程的扩展,人文世界的版图不断地缩小,到了今天,已然成为一个幽暗的角落。相应地,那些承担着传道重任的精神先知,那些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诗人,也被各种各样的技术专家所取代。这是耿占春在写作中反复观照的一种现实。但在科技和经济成为生活轴心的时代中,我们依然可以成为人文主义者或人文学者,虽然这是一种充满痛苦与冲突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得不面对一种可称之为“脱域”的困境。耿占春一度谈到:他虽然在学院的大墙内生活,却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更贴近于古老寺院里身披红色袈裟的喇嘛,认为“他们是我的同行。确切地说是我的前辈同行”。他在这些僧人身上找到共鸣,也借此辨识了自己的面貌与形象。

  以往的人文主义者看重的是整体意义上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体的。这种“三位一体”,使得时间充满重量,人也借此让生命变得厚重、有意义。现代的时间观念看重的却是断裂,允许过去、现在与未来各自为政;现在与未来是人们所重视的,过去则变得可有可无,不值一提,甚至成为我们急于摆脱的包袱。时间变得轻盈了,人的生命也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缺乏厚重的意义。如果说人生还有意义,也不是在人文世界中生成,而是通过这个科技时代所创造出来的种种事物,譬如昂贵的汽车和住房、电子产品、神话一般的商业符号等等来证明。在耿占春看来,现在成为意义生产者的,不再是人文知识分子,“而是高档房地产开发商,是时装、汽车、新式家具的设计和销售者,是古董商人和高消费形式的艺术经纪人。充其量,人文知识者只是在其广告中进行修辞学活动的人,是制造新的审美生活意识形态的人。”


  只要火种不灭……


  在这个时代,看起来人文知识也越来越无关紧要了,甚至连修身养性的个人意义也难以为继。在《沙上的卜辞》、《叙事与抒情》等著作中,耿占春指出:在现代以前,“人文知识的传统一直表现为一种伦理、信念和美学上的文化”;在人格的塑造和主体性的建立上,它是不可或缺的。人文知识使得一个人对自身与他人的处境具有一种敏感性,懂得关注人在世界上的命运,能恰当地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他人的内心经验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谅。这种能力在今天却被视为是无足轻重,甚至是有害的。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是越挫越勇、能最大限度地调节自己以便适应环境的人;使自己成为一个敏感的人,无疑意味着在生活当中自行设置一个巨大的障碍。一个内心更加丰富的人,一个充满同情心与敏感性的人,会难以适应面前的世界,难以应对残酷的生存竞争。就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充满痛苦与犹疑”,缺乏科技社会、商业社会所需要的行动力。“这无疑等于在现实世界中自甘失败。”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由工具理性主导的、制度化的科技世界中,即使我们还记得人文世界的面孔,也无从忽略它已经“过时落后”的事实。如果它的一些因素还侥幸存在的话,也不过是因为它还能成为一种修辞学游戏。面对这样一种处境,耿占春内心里的失败感、孤独感与沮丧感,也就不难体会。在《过时落后的人文学科?》、《人文思想的实践或消费》等文章中,他一再地表述自己心里的冲突与纠结;甚至在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时,也把这视为“给予失败者的奖赏”。他是清醒的,但有时候可能过于悲观了。在今天,人文著作虽然可能如他所言,只是一种“描述了缺失的现象学”,但是它的存在,毕竟能让极其少数的清醒者看到人类自身的可悲状况,让人们对人文世界保存些许记忆。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这种写作本身就是对人文世界的一种守护,就好比是在科技世界、商业世界中埋下了隐秘的火种。只要火种不灭,世界和人类自身,就有可能被再度照亮。

责任编辑:苏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