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听到了小草和蚂蚁歌唱——浅析张二棍诗集《旷野》

作者:史映红   2018年09月12日 14:54  中国诗歌网    1962    收藏


诗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作为一个有着非常悠久历史的诗歌大国,无数先贤作了精辟论述,清朝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谭诗﹒总论》里说:“诗文家俱有三足,言理足,意足,气足也。盖理足精神,意足则蕴藉,气足则生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腊诗人埃利蒂斯说:“我认为诗歌是充满革命力量的纯洁之源,我的使命就是要诱导这种力量,来反对我良心上所不能接受的世界”。当下,不少诗人一直埋怨诗歌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诗人和诗歌越来越边缘化;喧嚣之后的宁静,雷电之后的寂寥,让不少人受不了,顾影自怜。只能靠一波又一波炒作、一浪高过一浪的集体起哄找存在感。这时候我们应该冷静思考一下,当前很多人不读诗、远离诗,难道就没有诗人自身的原因?评论家杨光祖说:“现在读者远离诗歌,我一直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诗歌、诗人躲进了象牙塔,跑进了死胡同,与民族、现实、时代都没有了什么关系,既然,诗人把自己改造成了自恋者,那读者抛弃诗人和诗歌,还奇什么怪呢?”。即便写诗,不少人热衷于歌功颂德、献媚拍马;越来越多的“口水诗”、“脐下三寸诗”堂而皇之充斥网络和报刊的时候,怎么能让读者继续喜欢读诗?让自己孩子读诗?某权威年选上有一首《约人吃饭》:“钟鸣村的表弟∕来县城请我吃饭∕叫我约几个朋友参加∕我立即掏出手机∕分别给几个朋友打电话∕由于是星期六∕一个在昭通∕一个在小草坝∕一个已有人请∕一个要在家陪父母吃∕一个无法接通∕一个呼叫转移∕一个已关机∕一个打通了也没接∕我再也没心思∕接着打其他朋友了∕只好告诉表弟∕今晚就我们两个吃”。像这样稀松平常的诗在一些年选、精选上比比皆是,这些作品,与街坊邻居间闲聊的家常里短和鸡毛蒜皮有何区别?与放学回家的孩子说小明和小强闹别扭了有何不一样?我曾在不止一篇文章里说过,即使当下诗歌口碑并不完美,但总有一些人爱诗爱得真诚、真挚,写诗写得安静、认真,他们的诗有泥土和老院落的味道、土炕和炊烟的气息、田里庄稼干渴的神态;比如张二棍和他的诗,下面从四方面浅析诗集《旷野》。

娘说的,命

“娘说的命,是坡地上的谷子∕一夜之间被野猪拱成∕光溜溜的秸杆∕娘说的命,是肝癌晚期的大爷∕在夜里,翻来覆去的疼∕最后,把颤抖的指头∕塞进黑乎乎的插座里∕娘说的命,是李福贵的大小子∕在城里打工,给野车撞坏了腰∕每天架起双拐,在村口公路上∕看见拉煤的车,就喊∕停下,停下∕娘说命的时候,灶台里的烟∕不停地扑出来∕她昏花的老眼∕流出了那么多的泪,停不下来∕停∕不∕下∕来”(《娘说的,命》)。曾几何时,不少作家和诗人写乡土题材的作品时,大多停留在闭门造车当中,要么把乡村写成落后封闭、脏乱愚昧、虱子跳蚤到处都是的蛮荒之地,村民痴呆木讷。要么写成垂柳依依、亭台楼阁、风清皓月之处,现代化程度很高。当下真实的乡村是:年轻人不少已有自己的小轿车,穿比较高档衣服,用触屏智能手机;但也有很多村民,依然贫困孤单、老弱无依,留守儿童性格偏执孤僻、悲苦无助。我认为张二棍的写作是实事求是的写作、务实的写作,既不把乡村美化成桃花源;也不避讳农村的封闭贫穷。他笔下的父老乡亲是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纠结是本真的。这样的写作自然接着地气,粘着村野小花小草的气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我老家在西北农村,每年都要回去,甚至好几趟,我的父老乡亲在张二棍的作品里都能找到:比如被建材砸断腰的二虎,天天躺在炕上哭闹,让白发父母手足无措;比如被五儿三女拒之门外,拄着拐杖去邻村讨饭的永福爷;比如独生子打工从十七楼掉下去的来旺叔,隔三差五就去儿子坟头哭一回,指甲里塞满了哭天抢地时的泥土……犹太人作家艾·辛格说:“一个作家必须要有根。作家的根扎得越深,他取得成就的能力越大。富有创造力的人悲观并不是颓废,而是一种要拯救人类的强烈情感”。学者贺雄飞也说:“理想主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缺陷的深深忧虑,对人类出路的苦苦探究,这是永恒的人文之梦”。从张二棍作品里,能随时随地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生存的艰难,内心和情感的纠结。寂寥的乡村和庄稼并不葳蕤的黄土地,就是张二棍的根。

继续看(《咬牙》):“他们说,咬咬牙就挺过去了∕这一生,为了挺过去,我们∕咬着牙排队,咬着牙摁手印∕咬着牙求人,下跪∕在异乡的街头,咬着牙磕开一瓶白酒∥为了供学,一条腿的建国咬着牙,卖完牛∕卖血。为了踩藕,佝偻的老四在水下∕咬着牙,练习芭蕾。一百个∕脱光的小丽,她们在天南海北的床上∕咬着牙,为了挺过去,这些人们,一次次∕把牙咬碎,咽下去又吐出来∕他们咬完真牙,咬假牙∕无牙可咬的人,就咬床单,咬舌头∥这次,挺不过去的人,是得了胃癌的∕栓寿叔。他躺在土炕上,打滚∕把嘴唇都咬破了∕死了,总算不咬了。嘴张得老大∕连一枚薄薄的口含钱,都咬不住∥栓寿婶一边往里塞,一边咬着牙骂∕这个死鬼呀,把后年的收成都造光了∕你还心疼这个钢镚儿,干啥”?应该说当下可谓国泰民安,经济发展迅速,很多人消费水准节节攀升:到处是豪宅、豪车、高档饰品;各地舞台上莺歌燕舞,明星像走马灯一样扭来扭曲、来回穿梭;楼堂馆所终日灯火辉煌,杯盏觥筹,吃客爆满。当这一切充斥在我们生活里,人们渐渐把这些当作常态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弱视了,耳朵失聪了,忽略了广大农村还有很多人的贫瘠、贫穷、艰难。而这些,由当下稀缺的张二棍这样的人做着真实记录,他笔下的人,就是我们很多人的左邻右舍、阿婶叔姑,他们能叫上我们的乳名。通过诗行,我们能看到农家小院的破旧、栅栏的高矮和鸡鸭门舍。这些底层民众,举止质朴木讷,表情拙实憨厚,各有各的愁肠,各有各的无奈。他们勤奋肯干、倔强隐忍,相信命由天定,更相信汗水胜于泪水,但最后只能是没完没了的泪水。张二棍能体会到他们哀叹里的无助、皱纹里的心酸,能感知到那片土地的脉动与温度。所以他的诗可闻、可见、可触。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印度文豪泰戈尔也说:“如果一位诗人不走进他们的生活,他的诗歌的篮子里装的全是无用的假货”。张二棍与乡亲们时常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喜同悲同甘苦,这是他诗歌活泛的原因、有血有肉的原因、人们喜爱的原因。

张二棍的诗歌写作不好高骛远,不浮皮潦草,而是认真、诚恳,通过他的诗,能听到乡下孩子们的吵闹和老人的絮叨;能看到村头村尾和乡间的土路,也能看到田间地头乡亲们脸上滚动的汗水;能感知诗人对人生的一些思悟。比如作品(《我应该怎样死》):“之前∕就得想好一种绝不雷同的死法∕我得区别于,这个村子里∕所有的故人∕我既不能像爷爷一样∕窝囊,一辈子∕都没下过一次馆子∕也不能,像九大娘一样∕冤枉。因为邻居怀疑她∕偷了鸡窝里的蛋∕就灌下一碗敌敌畏∕不能像村西头老庞,仅仅是∕小卖铺多算了傻儿子几块钱∕就提着刀子拼了三条命∥我得走出来,我得∕到处看看∕他们是怎么个死法∕你们是怎么个死法”。众所周知,我们处在一个功利、欲壑难填的时代;很多人把名利挂在嘴上,用在行动上,有时甚至如蝇逐臭;一些文人也不淡定,写能赚钱的书,比如企业名人传记、明星绯闻、占卜星算、八卦风水、厚黑学等。真正对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有多少人写?评论家何西来说:“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从总体上说,是一个民族专司思考的部分,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理性与智慧。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常常代表了他们生存的时代的最高智慧。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格,就是他们的永不休止地向未来世界探索的自由理性”。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一切文学,余爱者”。再回到(《我应该怎样死》),张二棍以他一贯诚实、平实之笔,把村里故去的人死亡方式巧妙的安排在一首诗里,这些亡人,有的死于误会,有的死于疾病,有的死于莽撞,但归根结底,还是死于贫穷。诗人来自北方农村,对脚下土地的书写是真诚、真实的,对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充满了感激和怜悯。写作时,乡亲们生活的艰辛艰难,地位的卑微低下,心情的压抑纠结,他感同身受;总有说不完的话,情感投入淋漓,字里行间满是怜惜和忧虑。同时,对乡亲们质朴、正直、坚毅的品格加以歌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凡没有担当起在世界的黑暗中对终极价值的追问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诗人”。张二棍在这首诗里最后写到:“我还要看看∕为了死去,那些走卒∕贩夫,官宦,公子∕又会是,怎样个活法”?(《我应该怎样死》)。我认为是点睛之作。何尝不是这样?与很多底层民众相反的是,一些人狂妄自大,任性奸佞。他们手里有权,可以指鹿为马、瞒天过海、邪招频频,玩权谋于股掌之间。他们手里有钱,并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欺行霸市、黑白通吃,为所欲为、祸害一方。诗人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并进行有力的抨击,诗歌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震撼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代﹒张载)的高贵品格显露无遗,他敢于直言、敢说真话的勇气让人敬重。

在乡下,神是朴素的

张二棍凭着这几年的异军突起,备受诗坛关注,2015年参加了第31届青春诗会,并于同年当选《诗刊》社“陈子昂诗歌奖”。令人仰望的成绩背后,必有文本上的过人之处,我认为,除了诗人大爱胸襟、良善之心、悲悯情怀之外;是诗人在作品里睿智的思考,巧妙地布排,还有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忽略的细节描写,这是张二棍诗歌不同于常人的重要一点。法国文豪莫泊桑说:“一个作品的布局的巧妙,不在于有激动力或者令人可爱,绝不在于引人入胜的开端或者惊心动魄的收煞,而在于那些表现作品的明确意义的可信的小节的巧妙组合”。另一位法国文豪司汤达说:“尽量清晰地勾画出性格,极其粗略地描绘出事件,然后才给添上细节。无论什么时候,你也不能像在工作中、在写作之际那样深刻地忽视细节”。比如作品(《穿墙术》):“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孩子∕摁着自己的头,往墙上磕∕我见过。在县医院∕咚,咚,咚∕他母亲说,让他磕吧∕似乎墙疼了∕他就不疼了∕似乎疼痛,可以穿墙而过∥我不知道他脑袋里装着∕什么病。也不知道一面墙∕吸纳了多少苦痛∕才变得如此苍白∕就像那个背过身去的∕母亲。后来,她把孩子搂住∕仿佛一面颤抖的墙∕伸出了手”。诗人用简约的文字,特别是一连串细节描写,给读者一副不忍多看的画面:一个生病的孩子,母亲无能为力,医生无能为力,医院也无能为力,他只能“摁着自己的头,往墙上磕”;“咚,咚,咚”的撞击声,敲痛了所有人的心,但是最疼痛的,还是孩子的母亲,一句“让他磕吧”,道尽了无奈,道尽了悲苦和心酸。诗歌最后一句“她把孩子搂住,仿佛一面颤抖的墙,伸出了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得整首诗节奏舒缓,意蕴浓烈,情愫充盈;画面感十分强烈,诗句的轻灵、精妙走进我们眼里,诗行后面的情感走进我们心里。

继续看(《春天,姐姐失手打碎了心爱的小镜子》):“那夜,姐姐早早就躺下了∕她用手轻轻地掖住被角,抽泣∕而灯下,母亲做着针线活∕她要为我短于现实的衣衫∕续上,瘦长的灰布条。还要∕等到姐姐睡着,在她的枕头下∕掖进几角钱。后来,我睡了∕天也默默的亮了。姐姐和娘∕用红红的眼睛告诉一个少年∕穷,布满了细微的血丝∕哪怕是播种与发芽的春天∕忧伤也无处不在∕但我们都过来了”。先让我们一起看打碎镜子后母女两人的动作描写。“姐姐早早就躺下了,她用手轻轻的掖住被角,抽泣”。“母亲做着针线活,她要为我短于现实的衣衫,续上,瘦长的灰布条。还要,等到姐姐睡着,在她的枕头下,掖进几角钱”。“穷人孩子早当家”,在那个年月,一个小孩子积攒几分钱、几毛钱何谈容易,每次梳头梳下来的数根头发得放起来,等货郎来了换几分钱;跟着村里大孩子挖草药、捡杏核、掏苦菜,大半年后变卖上一两元钱;过年大人发上一两角压岁钱,总舍不得花,甚至要存放到下一个春节。一面小镜子可能就是一个小女孩的全部家当,是她的精神寄托,是她在小伙伴跟前引以为傲的资本,打碎了,她的心也碎了。谁都知道,贫困年代的母亲有多难,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要操心、计划,如何既让家人们不忍饥挨饿,又能做到细水长流,算来算去,只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她不忍心委屈老人孩子,只能从自己嘴里抠。那夜的母亲,既要安慰深受伤害的孩子,又下大决心,从微薄的生活费里匀出几角钱,给女儿一个安慰和惊喜,让她重新拥有一面镜子和灿烂的笑容。多么平凡的小事,多么慈祥的母亲、大爱的母亲。再看当下,很多孩子吃要大鱼大肉,穿要高档名牌,用要豪车手机,把很多父母逼上绝境、欲哭无泪。我的一位邻居,刚刚给女儿报了上小学的名,背着新书包蹦蹦跳跳的孩子,她哪里知道,年轻的爸妈好不容易凑了十万元送给有关人士。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何一直呼吁,始终没有解决?这首诗,张二棍依然是一贯的行笔方式,波澜不惊、静静展开,徐徐收拢。让诗歌意蕴饱满、浓厚,情真意切。

对于细节描写,印象深刻的还有(《我收藏着一张图片》):“我收藏着一张图片∕不是笑的,也不是哭的∕不是卖萌的,也不是发呆的∕甚至,什么表情,我也说不清∕就是一个小小的人形∕背对着我,站在一片∕白茫茫的虚空里∥有时看着它,觉得∕很像七岁半的小红。那时∕她只给我一个人看,她身上的∕淤青。看一下,就赶紧用脏衣服∕盖住了,然后背过身去∥有一次,我去她家∕看见她背对着我∕站在小凳子上洗碗∕她的继母,在旁边∕不知道,说着什么∕她始终,都没有转过身来∥最后一次,去看她∕她生病了,蒙着一床薄薄的被子∕她继母说,不行了∕我在大人们说话的时候,撩开一角∕看她。她还是,背对着我,双手捂着脸的样子∕以至于现在,我都说不清是什么表情∕就像我收藏的这张图片∕”。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一直问自己,作家和诗人到底应该怎样写才能让自己和读者满意?文学大师给了我们答案:德国诗人保罗·策兰说:“它(语言)必须穿过它自己的无回应,必须穿过可怕的沉默,穿过千百重死亡言辞的黑暗。它径直穿过并对发生的一切不置一词,它只是穿过它,它穿过这一切并重新展露自己”。捷克小说家卡夫卡说:“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张二棍在诗歌创作中,显然把自己身心都打开了,把所有的精力和激情都投入了,在每一个字词里都倾注着他对现实生活细微观察和思考;他下笔是谨慎的、也是自然的,甚至一气呵成的;他的诗不显摆、不跟风、不献媚,没有更多的华丽和附缀。他曾说:“从开始写诗甚至读诗的那一天起,我就不断的游走在废墟与重建,宫殿与陵寝,刀锋与花丛之间,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写诗的动机,那一刻,我想记住一个倒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老牧人,我想记住他的瘦弱,记住那天的大风,记住他被动物嘶咬过的血肉模糊的脸……感谢诗歌,我记住了,并且不断的记录着,用诗歌的方式!这个不断记录的过程,藏着一个人的卑怯与骄傲,妥协和坚持”。他作品里常常是由“庄稼、屋舍、牲畜、河流、鸟雀、土炕、炊烟、田地、村路”等农村俯拾皆是的事物组成,就在这些朴素的字词里,在一个个细节中,我们能轻易体悟到感动,体验到深刻,很自然的想到现实生活。当下农村孩子,十有六七是留守儿童,不少还是离弃子女,他们普遍不与老师或爷爷奶奶沟通,逃学旷课时有发生,或早早辍学。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全社会必须要高度重视。作品里的小红,饱受虐待,经常挨打挨骂;在外还要受其他孩子的欺负,忍受折磨。通过一首诗,我们感受到浮世的艰难、艰辛,一些人命运的悲苦,一些人的残忍和狠毒。

五月的河流

仔细翻阅张二棍诗集《旷野》,总能感觉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对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经过缜密思考和过滤,凝结成诗。诗行里有悲悯、有诘问;这种境界,跨越了地域和了民族,饱含着大爱,这种爱是对生他养他这片热土的爱,是对土地上民众的爱,对家国的爱,爱他们的现在、过去,甚至未来。明朝学者薛瑄在《读书录》里说:“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是也”。比如作品(《雀》):“我无数次地看见过麻雀∕有时在枝丫间∕跳跃。有时掠过我的眼睛∕但这一回∕它躺在我的手心里∕不挣扎,甚至不颤抖∕小小的翅膀,淌着∕血。它不懂∕架网捕鸟的人∕多喜欢它们∕它怎么会懂∕人间的杀戮,占有∕和出卖 ,是喜欢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就像他们∕喜欢树木,砍光∕喜欢花朵,掐掉∕喜欢天空,就剪去翅膀”。不知道起于何时,人们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悉数入锅,烹煎烧炒,大快朵颐;并且吃法多种多样,有些甚至活吃活吞,惨不忍睹。就在人们吃得满嘴流油,吃得想着法子减肥这一过程中,不少生物却永远从地球上消失。而这种滥捕滥杀、海吃海喝还在继续。中国在很短的几十年里,走完了从平均主义到贫富悬殊这一漫长道路,先富起来的人大都是以牺牲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穷人又以破坏生态环境而起步。我国有十三亿人口,我们还有多少资源可以糟蹋?我们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有识之士多次呼吁和警告,我国资源出现了空前危机,很多地方土地沙化,水源枯竭,山川满目疮痍。其实中国先民一方面极端敬畏天地自然,洪涝求晴,久旱求雨;但另一方面对自己生活的土地痛下杀手:砍树伐林、排污放污、对动植物赶尽杀绝。通过一首诗,我们看到诗人的慈悲和善良,这些品性浓缩到一只鸟、一朵花、一棵树,一苗庄稼上。突然想起俄国文学家托斯陀耶夫斯基的一句话来:“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个人认为,一个心存大爱之人,一个敬畏天地之人,其作品也是有爱的,有温度的,充满正能量的。

继续来看作品(《五月的河流》):“只有我知道,一条河流的伤痛∕它在五月干旱的人间,一寸寸收紧两岸∕现在,它被掠取了澎湃,汹涌,荡漾∕哦,这些波光粼粼的字眼∕它消失在自我的放逐里∕它干涸,它生锈∕它在下游,用一尾泥泞中挣扎的鱼∕殉葬。而我,∕一个越来越冷漠的人类∕把浑浊的两滴眼泪∕收紧。仿佛那是悬着的命∕是的,我还不能为一尾鱼的死活而放纵∕我不可以像一条暗藏着杀机的河流∕把自己捻死在此地∕这无所忧患的人间”。在我西北老家,离村庄不远处有一条小河,童年的时候,我们夏天游泳、捉鱼、抓蝌蚪;冬天滑冰。但是近些年,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上游来水层层截流,水的涵养地消失,河流枯竭,河滩曾经密布的石头没有了,到处是采沙留下的巨坑,像一张张面向天空的饥饿大嘴。河边小工厂、作坊、养殖场林立;排放的各种垃圾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西北干旱多风,经常看到空中飞舞着各种颜色的塑料袋,仿佛是在潍坊国际风筝节。过度乱开滥垦,肆无忌惮的樵采,毁灭式掠夺,致使环境恶化、病虫害增加,人们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后面,就是耕地面积减少,酸雨面积和重金属污染持续扩大,森林、草场、湿地覆盖率持续走低。张二棍是一名地质工作者,他长年辗转各地,行走在大江南北。目睹了很多地方的环境状况,以不同常人的视角和高度,用文字关注和呼吁各级政府和人们,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呵护养育我们的大地母亲。其悲悯意识、同情心里,忧患之心感人至深。这首诗在写作中,依然用平实直接的语气,通俗易懂的口吻,把看到的场景次第铺开,作品有痛惜、有警告、有呼吁。能看到诗人心灵的柔软、内心的微澜,能感知到他对大地母亲爱的炽烈;用诗人艾青的诗来表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静夜思

慢慢翻阅《旷野》,不时能看到张二棍对人生、世界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诗人应该或多或少受到佛教的影响,仔细想一想,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很正常,因为他的家乡就有世界佛教中心之一的五台山,寺庙密布,香客如云如潮,终年络绎不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人用一些简言短语,写得很有哲理,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三岔路》):“不需用路标∕再老的牛,羊,驴子∕也不会走丢。能走丢的∕是人。老糊涂了的∕疯了的,心里装着事儿的∕想哭一场的∥岔路能去的地方∕不多。一条回家∕一条拐向荞麦地,一条∕去坟丘,或者几块石头∕堆成的,小小的山神庙∥祖祖辈辈,在这儿走丢的∕也都是在这儿找见的∕没有人会太担心”。三条路,“一条回家”,“一条拐向荞麦地”,“一条去坟丘”。帝王将相、官宦大臣也罢,庶民百姓、草芥布衣也好,都在走自己的路,有人走得趾高气扬、步步青云;有人走得卑微无声、一步三喘;但是最终都是“去坟丘”。诗人在这首诗的写作中,平实低调、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既在吟诵个体生命的匆促、短暂;又在谈叙世事的芜杂、人心的不测、命运的多舛。生前的不公正、不公平,到死时、死后的绝对公平,这是所有人的宿命。“在这儿走丢的,也都是在这儿找见的”。这首诗的结尾很有哲理意蕴,让人有一种心智上的启迪,与诗开头部分的表述形成了鲜明对比,产生了诗歌在结构上的张力,给读者的感觉是:既有豁然开朗的点拨,又有意犹未尽的深思。

最后品析(《山村》):“沱阳,枣林,鹿蹄涧,山底∕卧马坡,分水岭,黑山疙瘩∕越靠近山顶,人烟越少∕许多村庄,已空空荡荡∕花彪嘴的老戏台里∕挤满了鸦雀。它们在此∕替代那些远走他乡的人们∕上演着婚丧嫁娶∥马鬃山顶的寒林寺∕无人住持。只有鹰隼∕伏在残存的廊柱上∕拉屎,打盹,看见我∕也不屑一顾。高傲的样子∕像极了多年前,死在这里的∕癞头和尚”。先看村庄,“许多村庄,已空空荡荡”,让人不得不想起以前的村庄:村民鼎沸,大人们絮叨家常里短,孩子们嬉闹玩耍;夕阳西下,牛羊晚归,村民回家,鸡上架、鸭归窝,热闹非常。再看戏台,“花彪嘴的老戏台里,挤满了鸦雀”,是啊,这里上演过多少金戈铁马的厮杀、惊心动魄的争斗、悲苦凄绝的爱情;台下多少人曾笑过、喊过、甚至哭过。但是现在,演绎的故事远去了,演故事的人走了,观众不见了。最后看寺庙,“马鬃山顶的寒林寺,无人住持。只有鹰隼,伏在残存的廊柱上,拉屎,打盹”。可以肯定,这里曾经香火昌盛,香客如流,暮鼓晨钟曾荡涤和震撼过多少人的心灵,但终究归于寂静,成为废墟。这首作品,让读者不得不把历史和现实加以对照,在悠远深邃的历史面前,在浩淼无际的时空面前,现实是如此虚无、有限;生命是如此渺小、短暂。品阅这些诗句,一股繁华过后的寂寥之风扑面而来,一种昌盛之后的落寞驻扎于心头。个人觉得这首诗同样已上升到哲学高度,有一种返璞归真、大道无形的意蕴和力量;能让我们把曾经拼命追逐的功名利禄看淡一些,把当下简约平实的生活和日子看重一些。

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作用,法国文豪雨果在《莎士比亚论》里说:“有温和的实用,也有愤怒的实用。如果它是温和的,便能抚慰不幸的人,并创造出社会的史诗;如果它是愤怒的,便能鞭打恶者,而创造出神圣的讽刺诗”。来自底层,在底层呐喊,行走在旷野,在旷野里歌唱。这是诗人张二棍的生活方式,也是他喜欢的方式;实践证明,这些底层的呐喊,这些旷野里的歌唱,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愿意聆听,也非常喜欢聆听,这就够了。我们期待能听到更多的这样的呐喊和歌唱,来荡涤我们日渐冷漠、麻木的心。


史映红:笔名影鸿,藏名岗日罗布,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甘肃庄浪县,九十年代入伍进藏,服役20年,已转业;居山西太原。在《诗刊》《解放军报》《文艺报》等发表诗文950余篇(首)。著有《西藏,西藏》等诗集4部;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高研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祝滢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5.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花朵,趁着雨季回到树上|东莞诗集
  8. 诗集《一蓑烟雨》受业内点赞 梁平:在写作中建设自我人格并重新体认家国与个体精神的宽广存在
  9.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