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龙:诗人是代替众生去活的人

作者:徐昕 张海龙   2018年09月06日 14:35  北京青年报    848    收藏

微信图片_20180906142523


◎出题人:徐昕

◎答题人:张海龙

◎时  间:2018年8月20日

◎地  点:杭州良渚文化村诗外空间


【采访手记】

张海龙的文字,写的大多是西北的故事,凌厉,又带着强烈的沧桑感。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他的工作室却坐落在杭州良渚文化村一个极有江南特色的园区里。就好像他的好朋友张玮玮去了大理,韩松落去了北京,而他来到杭州,他们在不同的地方,想象着西北的故乡。

采访中,张海龙说得最多的是兰州和诗歌。他的人生经历,无意中也契合了当下人们的两大话题——诗和远方。


微信图片_20180906142519

    

【人物简介】

张海龙,男,1973年生,诗人、影像评论家、纪录片撰稿人。出版有小说《我们都是被梦做出来的》、随笔集《西北偏北男人带刀》等作品,担任电视纪录片《自然的力量》《功夫少林》《塔里木河》《伊犁河》《流动的盛宴》《跟着唐诗去旅行》《国之大运》总撰稿及文学统筹,是“我们读诗”活动创始人。


微信图片_20180906142525


1 你的书《西北偏北男人带刀》再版了。这本书最早是2007年出版的,时隔十多年之后,为什么要出新版?

这本书的内容来自我在报纸上的专栏,专栏的名字叫“西北偏北”,写的是以兰州这座城市为主的拉拉杂杂的往事。当时印得不多,没想到这十年里一直有人在找这本书,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它背后夹带着一座城市的情感。去年因为机缘巧合,甘肃文化出版社问起这本书是否可以再版,我想正好可以增补一些内容,而且能由故乡的出版社来再版也极有意义,于是就重新授权了。

再版时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故事,整合成一个板块叫“众生”。兰州这座城市的人比较有意思,他们身上有着很强的命运感,因为那里是西北的旱码头,来来往往的人没有一定之规,怎么活都可以,每个人基本上都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愿望去活,所以每个人的命运故事看起来都不一样。这样的故事很有张力,特别吸引人。大家会想,西北人怎么活得这么率性这么有意思?不像在江南,价值观较为恒定之后,人的行为就相对更有规范,这样的人生可能会少了一些趣味。所以,以兰州为代表的西北城市包容性很强,代表了很多种方向。我想用众生的故事去勾勒出命运的无限可能性。

但我觉得不能只有众生的故事,所以在这个板块前面加了几首自己写的诗,用诗去描摹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在后面加了两篇长文,一篇是写兰州诗人叶舟的,另一篇是写青海诗人昌耀的。诗篇是为众生的故事做一个提炼,用最凌厉的方式告诉大家这些故事想说什么。而诗人是代替我们众生去活的人。他们活得更极致,就像昌耀所写,“诗人就是那些头顶荆冠的人”。这种“头顶荆冠的人”在众生里就像是怪物,并不被俗世所理解。但是当我们把他们放到整个人群里去看,就具有了某种代表性。这本书不应该只是一个故事会,它应该有一些更有深意的东西,所以十年之后我增加了这样一些内容。

    

2 这个书名听起来很凌厉,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我的网名取自李白《答王十二独酌有怀》中的一句:“横行青海夜带刀”,而我写的专栏名字叫“西北偏北”,就各取了一部分。所谓“男人带刀”,其实是我们崇尚的一种凌厉性格,总是想抽刀断水,总是想一刀两断,但是很多故事其实并没有那么干净利落。就像我们跟兰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跟我们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容易了断的。

    

3 《西北偏北男人带刀》是一部散文集,但里面的一些故事是不是也有虚构的成分?

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是不多。这里面有很多我的生活经验,还有一些是道听途说。我写了很多跟案件有关的故事,这是因为我曾在兰州做过三年政法记者,天天跟着公安去报道案件。案件的写法有很多种,在报纸上写的是新闻报道,而在新闻的背后,往往又埋藏着很多人性的悲凉或滚烫,我把它们变成了我的写作素材。这些故事经过了一些加工,但它们的原型都是真实的。

    

4 你做过很多工作,教师、记者、专栏作家、出版人、诗人、纪录片撰稿人。你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

我做了这么多事,但是归根到底做的只是一件事,就是写字。我就是一个写字的人。我常常引用一个例子:有人问斯蒂芬·金,你写了这么多书,你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说,秘诀只有一个,就是word by word,一个字一个字写。由此我也想到一句话,叫word to world,语词即世界,书写即远方。我们归根到底都是吃文字这碗饭的。

    

5 你觉得单纯靠写作能养活自己吗?

我觉得还可以,尤其这两年作为内容的生产者,写字的人是越来越被需要的。

    

6 为什么会发起“我们读诗”这个活动?

这跟我的母校西北师范大学的传统有关。我们这所学校盛产诗人,所以又有“西北诗大”之称。1990年我读大学时有一个西北师大诗歌学会,从那时起我就写诗、编会刊、做朗诵会及演出。2006年我搬到杭州,觉得那座城市有很多诗意的元素。有一天我女儿跟我走在西湖边,她突然和我说:“爸爸,我发现很多古诗都是在杭州写的哎!”我一想还真是,这座城市有诗歌的基因。

后来有了微信这个载体,我就发起了一个叫“我们读诗”的公众号,和更多人一起分享自己的读诗感受。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和朋友发起“我们读诗”的地方,正好是1922年中国第一家新诗诗社“湖畔诗社”成立的位置。于是我说,我们要延续“湖畔诗社”的百年基因。

对于今天写诗的人来说,杭州是个别具意味的地方。在这里,你既要面对中国古典诗歌这个背景,也要迎接源自西方诗歌的新诗挑战。很多人都在问,今天你们写新诗,写得过白居易、苏东坡他们吗?你们又写得过徐志摩、戴望舒他们吗?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读诗”从一开始就希望给大家营造一个更宽广的阅读视野,现代诗、古诗、外国诗都有所涉及,就是想让大家更多地去读诗,去了解诗歌跟我们今天生活的关系。


7 你和邴哲、颜峻、韩松落都是从兰州出来的作家,为什么你们身上会有那么鲜明的兰州特色?

这可能跟城市的地位有关。因为兰州不是一个重要的城市,嗓门小我们就得使劲喊,极力想要展现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不像北京、伦敦、纽约这些中心城市,你无须多说,它们本来就有话语权。我们在边缘地带,不由自主地就会努力地想要证明自己——你看,我们兰州也不差。这样吆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自己的特色带出来了。

    

8 读你的文字,会让人觉得兰州是一座不得不离开,但又怎么也无法走远的城市。为什么会有这样苍茫的宿命感?

兰州是一座移民城市。很多人像风吹来的沙一样,到这里栖落,然后又要不停地再往外走。那种感觉就像凯鲁亚克的《在路上》。2008年,一家网站做了个活动,走访一百座中国城市。他们在对兰州的报道里用了我的一句话:“兰州是一座逃离之城,这座城市的年轻人总是充满了各种对外界的渴望,要么是刚刚从某地回来,要么是打点行装准备前往某地。”特别好玩的是,这篇文章下面有好多兰州人留言,说他们不喜欢“逃离之城”这种说法。但是每一个留言的IP地址,都已经不在兰州了,分布在世界各个地方。后来我想,可能兰州这个地方是大家离开后才会真正去怀念的,甚至不容许别人说它一点点不好。虽然现实中他们都已经逃离了,但却不能接受“逃离之城”这个标签。

现在大家听兰州民谣,像野孩子乐队、低苦艾乐队,为什么他们的歌会给大家一种很文艺的感觉?可是我们在兰州的时候都觉得这是一座粗粝的城市。所以兰州在“逃离之城”以外,还是一座“想象出来的城市”。我曾经有过一个意象的描述:兰州的机场距离城市很远,你在落地时是看不到城市的灯火的,飞机降落在群山间的一片空地上。晚上坐车往市区走,一路上都是黑漆漆的,可是当你坐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当汽车拐出群山的那一瞬间,你会突然看到一座灯火通明的城市拔地而起——这是一个非常超现实的画面。由于兰州“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形,生活在城里的人抬头看到的就是山,大家总会想象山后面的世界。所以这里的年轻人对外部世界是非常渴望的。一座有山的城市,因为视野的局限,反而会给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9 为什么很多从来没有去过兰州的人也会对你的文字有共鸣?

这十年间我去了全世界很多城市。有一次我在英国曼彻斯特,早上起来突然觉得它跟兰州很像,因为它也是一座宿醉的城市,街上有酒鬼靠着墙脚打盹,旁边散落着酒瓶和烟头,背景是铅灰色的天空。另一次我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看到满街的涂鸦和刺青少年,也觉得很像兰州。我在很多城市都发现了兰州的蛛丝马迹,比如乌兰巴托的杂乱、北京的自大、杭州的享乐……这些元素兰州都有。为什么有很多原本跟兰州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也会喜欢我的书,我想可能是因为它满足了大家的普遍经验,以及对陌生城市的想象,就像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渴望下一座城市。我所描写的兰州,是大于现实中的兰州的,它代表着我们“身未动心已远”的某个地方,也勾连着我们“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缺憾。这本书不是简简单单的游记,描写的不是表面化的城市,而是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这样大家的共鸣就会比较强。

    

10 前不久老狼、李志和张玮玮唱了一首《金城兰州》,你听了之后有共鸣吗?

老狼和李志都不是兰州人,所以有些人说,他俩没有唱出兰州的感觉。我认为这倒未必。这首《金城兰州》里既有我们这些从兰州走出来的人的感受,也有兰州之外的人对它的印象,这样的兰州才是多面而立体的。很多人曾经路过这座城市,也有人想了解这座城市,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阐释这座城市,这是挺棒的一件事。

张玮玮和野孩子乐队现在住在大理,虽远在云南,但他们歌中的主题永远都是兰州。所以民谣中所唱的,也是一座想象出来的城市,它所描述的是存在于我们脑海里的金城兰州。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已经超越了一座城市。

    

11 后来你为什么选择了杭州,一座反差那么大的城市定居?

选择杭州就是因为反差大。我刚到杭州时有朋友问,你对杭州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非常直接地回答:树多。大家就笑我,说你真是个西北人。是的,我身在西北,江南吸引我的,正好就是这种地理、风景上的反差。

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讲,中国人千百年来有两大情结,一个是西北情结,一个是江南情结。生活在江南的诗人陆游心里“尚思为国戍轮台”,我们西北人心里也遥想着“杏花春雨江南”。诗人行走天下,正是那些彼此没有的东西在吸引着他。

    

12 你写过一部小说叫《我们都是被梦做出来的》。你的梦想是什么?现在实现了吗?

这个题目来自诗人李亚伟的一首诗,也是我大学时演过的一个诗剧。通过小说我想写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缘起,比如我是1990-1994年读的大学,我就想,我今天做的这些事,其实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奠定了。我今天做“我们读诗”、拍纪录片,都跟我年轻时得到的精神滋养有关,跟最初的梦有关。回看青春时代,我想找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和事改变了我们。

那时我的梦想是当一个诗人。那个年代学校里的传奇人物都是诗人,大家似乎都能从文字里感受到骄傲。所以我一直想成为一个诗人,去过那种想象的生活。今天看起来这个梦想算是实现了,也算没实现。虽然今天顶了一个诗人的名分,但一直没写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写诗,是一件挫折感来得很晚的事情。

让我觉得欣慰的一点是,当年受到的文字训练,能支撑自己一路走到今天,让自己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都不怯。最初得到的那些滋养,就像杨子荣上威虎山之前喝的那碗酒,有它垫着什么都不怕了。

    

13 你曾经在全国很多报纸开过专栏,这些年各种新媒体崛起,你的写作阵地变了吗?

我现在写作的阵地主要转到了电视上,给纪录片撰稿。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新?最传统的媒体是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媒体,能携带信息的都是媒体。从所谓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演变了一个外壳而已,但是内在的功能没有变。归根到底我们还是要看媒体上携带的内容是什么。

    

14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最近读的书比较杂,大多是跟在拍的片子有关,比如唐诗,最近读了西川写的《唐诗的读法》。还读了一些关于古代漕运,以及西泠印社的书。由于老出差,我买了一套金庸小说的电子书在旅途中看,我发现读金庸有个最大的好处,它能够保持你的“文气”,让你找到那种酣畅淋漓的语感,也能让你对世道人心有重新认知。

    

15 你觉得驾驭文字的能力是天生的吗?

天分很重要,但驾驭文字的能力跟后天的阅读和训练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所谓天分,最重要的是对文字的兴趣,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前几天我给一所学校的小学生做讲座,我说别读太多的儿童读物,应该去读一些大部头。我从小就读原版的《西游记》,现在看来这种训练是有好处的。

    

16 你写散文、给纪录片撰稿时也会注重韵律吗?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语感。这跟最早受到的写诗训练有关。写诗要求速度、节奏、语感。我们讨论过一句诗“你看着大地上一闪而过的黑”,当时有人说,为什么不能写成“你看着大地上一闪而过的黑色”?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念出来味道就不对,语感上差了一点。你说不清差在哪里,但你可以感受到。

写纪录片也要语感,需要诗一样的语言去直抵核心。语感是你长时间浸泡在文字里所感受到的语言的美感。

    

17 当年有很多作家后来转型做了影视编剧、房地产广告撰稿人,或者离开了写作的圈子。你为什么会走上纪录片撰稿人这条路?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写字的人今天怎样谋生。写字的人转型去做别的事,是希望自己的文字更有价值。无论做编剧还是做纪录片撰稿人,都比原来在纸媒体上写字要更赚钱。用流行的话来说,影视是现金流更强劲的行业。这个行业会给我们的文字更高的报酬。

另一个方面,写字的人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有更大的传播效果。所以,转型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一个不坏的做法。

    

18 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什么印象?

北京是一座会让人越来越喜欢的城市。它有一种满不在乎的大气,可以容纳各种人。它有一种底蕴,但这种底蕴不同于江南那种特别精致的底蕴,而是在见了太多世面之后,有一种波澜不惊的大家子气。北京有一种巨大的气场,不管你有多么奇怪的想法,都能找到同道之人。而且对于做文化事业的人来讲,都应该去一去北京,因为只有到北京了,你才能拥有更大的视野。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2.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5.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9.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10.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