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坏诗的秘密

作者:陈翔   2018年04月19日 10:16  中国诗歌网    2115    收藏

本文获作者授权发表于中国诗歌网。


好诗各有其美,坏诗彼此相似。当你不知道怎样写出一首好诗时,至少,你应当尽力避免去写一首坏诗。

关于怎样作好诗,人们已经谈得很多(奇怪好诗还是这样少)。但坏诗的秘密,似乎还没有人以信条的方式公开过。

恰巧我最近当了某诗歌奖的评委,集中地阅读了数百首坏的诗作。因此,我想,可以就着这份经验,谈谈我眼中坏诗的秘密。


第一,言之无物。言之有物,是写作的第一准则,也可以说是唯一准则。你必须表达什么。这个“什么”,可以是具体指向的人,事,物,情感,也可以是含混不定的某个东西(弗罗斯特著名的“Something”),但是,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要把诗歌变成无聊的堆砌,修辞的建筑。写作对象尽管神秘而未知,绝不应该妨碍写作的具体和清晰。

好的语言是一种平衡;具体和抽象,清晰和模糊,是一首诗的双翼:同样是一朵玫瑰,博尔赫斯从中看见了“每一夜,每一座花园里的,/通过炼金术从细小的/灰烬里再生的玫瑰”;里尔克捕捉到了“她就是完美,是柔软的词汇/被事物的文本所包围”。如果你也写“玫瑰”,千万不要用“明亮的热情之花”这样的表达方式——因为庞德会训斥你,“把抽象和具体混在一起,钝化了意象”,理由是“自然事物本身已是足够的象征”。

尽管诗是言说那不可言说之物,写诗,仍应当极力避免抽象,因为抽象,除了让人看不懂,自证没想清楚之外,别无益处。我们应该直接处理任何事物,就像英雄直面任何困境,即便是团状的雾,浑浊的眼睛,纠缠不清的老年的悲哀,也要将它抽丝剥茧,一一呈现,我们必须追求一种具体的抽象,清晰的模糊,像钻石一样,像琥珀一样。


第二,不真诚。诗必须表达什么,而表达必须真诚。真诚是一种“复写”,内心怎样感受,下笔便怎样写;好的作品,能够复写出那种微妙和复杂。真诚,不意味着你不能虚构,相反,必须使笔下的天堂和地狱都趋近真实,叫无神论者也信服,感动。写作者不好当,他扮演的是“要有光,便有了光”一类的角色,是作品的上帝,创世的设计师。你必须首先相信你写的,才有可能让别人也相信。

一个作者的虚伪,就跟一部书的新旧一样,随手翻开一页就知道了;即便难一些,跟鉴赏花瓶一样,也别想骗过任何有头脑的人。读者不傻,“不把读者放在眼里,便种下了失败的根”(张爱玲),要把读者放得比自己更高的位置上。一个作者的真实,也是摆在台面上的,像头上的犄角,普通人用肉眼也看得明白,“好的作家把五脏六腑提在手上,将这五的六的往稿纸上一摆,便是文章”(木心),字里行间裸露的是作者的一颗心。

真诚,意味着你必须任由天性,像选择最贴身的衣物一样,选择最适宜自己的形式,不因为小说能赚钱就去选,不因为诗歌是别人眼中的“明珠”就去选,不因为莎士比亚选择了戏剧就去选,你必须选择你深信的体裁,与别人无关,用非此不能表达的语言,写出你自己的风格,没有人读也心甘情愿,毫无回报也甘之如饴。

真诚,还意味着你要信你的作品,像基督徒忠实地信《圣经》。你既然认定写诗,就要做好准备曲高和寡,不因为读者少而苦闷,或为稻梁谋,有意迎合低级趣味。畅销书作家,流行歌手,烂片导演,并不像一般人们以为的那样好当,他们尽管浅薄可是他们真诚,深深相信自己写过的每一个字,每一首歌,每一个情节,因而也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如果你不信这些,瞧不起他们,又想通过成为他们来获利,你尽可以做,可是你很难成功:浅薄总是很容易学会,真诚很难。


第三,用滥词。滥,是粗制滥造,也是陈词滥调。词,是诗的基本单位,是砖之于长城,石头之于教堂,决定了诗的最终建筑是何等模样。坏诗里常常出现这些“滥词”——天空,故乡,世界,孤独,太阳,记忆,生命,星星,时光,灵魂,黑夜,月亮,春天,黑暗,岁月,孩子,远方,沉默,故事,身体——当然,也有人用它们构筑了伟大的诗篇。

“滥词”问题的本质,不在于一定不能用某些词,而是“不逃避每一个词”,用词必须想清楚,这一个,那一个,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新意。如果胡乱用,重复用,依据词的惯性用,做不到节制、精致和克制,诗便臃肿不堪了。汉语是有冷暖,起伏,重量的。张枣曾为汉字沉醉入迷,说要亲手称一下每个字的重量,以确定一首诗中字与字的搭配,产生的轻重缓急,是否精确。避免用滥词的最好办法,是只用那些绝对不可或缺的词。


第四,滥用词。多余的词太多,尤其是形容词,尤其是无助于呈现任何内容的形容词。形容词越多,形容越苍白。好比脂粉,一个涂脂抹粉的女人,怎样也比不上清水出芙蓉的少女;好比香水,绅士美人只用好的,只用最必要的一点。

布罗茨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好诗是名词的:如果你真希望写出有效的诗,就应该把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降到最低;同时,尽可能多地塞进名词——甚至动词也是有害的。许多道理是相通的,诗歌之美,近于大自然之美,美在于花草树木;花草树木是名词,不是形容词。


第五,不准确。卡佛引用庞德的话说,不折不扣地准确陈述,是写作的第一要素。他还引用巴别尔:没有什么能够比一个放在恰当位置上的句号更加打动人心。最后他自己说,作为作家,我们唯一拥有的只是些字和词。只有把它们连同标点符号一起,放在恰当的位置,才能最好地表达我们想说的东西。如果词句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够准确,那么,读者的艺术感官就不会被打动。亨利·詹姆斯称这一类不幸的写作为“微弱的表述”。——我想他们已经说得足够好了,我没有什么要补充。


第六,没新意。每一笔都是别人的,没一笔是自己的,是波德莱尔是叶芝是艾略特是里尔克,唯独不是自己。没有个性,或者把别人的个性穿在身上,假装成自己的,每一天都在进行不诚实的写作,自我欺骗。个性是创作者最宝贵的品质,没有个性,创作就不成其为“创作”,而是“仿作”;创作者的个性外露,变成了风格。读者凭借风格辨认作者,就像人们凭借铭牌辨认珠宝;没有风格,作者就无法脱颖而出,只能成为文学森林的“行道树”。

欧阳江河说,要有风格,哪怕枯燥也是一种风格;枯燥很难写,写不好就讨人厌。——我想他指的是:真正的,彻底的,原创的风格,很难,但是一定要有。创作,除了和前人较劲,写和前人不一样的,还要和自己较劲,写和上个阶段的自己不一样的,完成自我更新。

自我更新,意味着在文学的拳击场上打倒自己,这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不敢或不能自我更新的人,就只能原地打转,写一千部作品约等于一部。有一个残忍的短句,用来形容作家生涯的戛然而止——“消失在上升期”——这类人物的悲哀,往往在于做不到自我更新。


第七,刻意繁复。简单的美德,在当代被漠视了。作家应该具备面对简单事物时感到惊奇的能力,并且能赋予简单事物以魔力。他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寻常的石头,并且点石成金。许多伟大的诗人,已经证明,我们完全可以用普通的语言,描述普通的事物,达到不普通的效果(离我们时代最近的一位大师,是特朗斯特罗姆)。

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已经证明,深奥的思想,完全可以通过日常,普遍的素材来表达(柏拉图,叔本华,马克思)。我不知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刻意追求诗歌的饶舌,表面的繁复?叔本华说,思想平庸的作者害怕质朴,无华的文体,他们完全不敢下定决心直写自己所思,他们怀疑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会显得简单,幼稚。

因此,便用繁复的文字修饰一番,好显得渊博,高超,意义深远。——不入门的读者和作者,往往以为,所谓文学,便是一般人看不懂的文字的组合,所谓诗歌,便是这种文字组合的分行;把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散文,分分行,就变成上好的诗歌了。——这当然是笑话。但这不能怪他们,只能怪那些不入流的读物,毁掉了他们的鉴赏力。奋力写出让人不懂的东西是不难的,以简单的方式表达重要的思想,却很难。


第八,没有节奏,或节奏混乱。诗之区别于散文,在于音乐性,不必似管弦乐般外露,至少也有内在的,稳定的,规律的气息。诗的音乐,不在于押韵(押韵太简单了),在于节奏,节奏是其骨骼;抽离了节奏,诗就软软地趴在地上,不能自足,“呕哑嘲哳难为听”。一个词是一粒珠子,一句话是各色的珠子摆在一起,一首诗是一串珠子,节奏是连接句与句之间的线;诗的局部的好,在于词,诗的整体的好,在于节奏;好的节奏,就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朱光潜鉴定一首诗的办法,是先朗诵一遍,看它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声音:一首诗怎样,往往先看它听上去怎样,读来读去,找不到音节节奏,这样的诗,内容通常也空洞凌乱,只等于散文,而且是很不好的散文。

诗歌译本的好坏,常常在于节奏;意思虽则接近,节奏云泥之别。比如“我回到了我的城市,这里像眼泪,血管和童年的腮腺炎一样熟悉的地方”,比起“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泪,如静脉,如童年的腮腺炎”,差的就是节奏,没有轻重缓急之分。

王小波说,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这是最简单的真理;我们说,好的散文近于诗,强调的也是文字的节奏,韵律。


第九,没有画面感。诗要用有限的文字,展现无限的美,就像设计园林一样,讲究谋篇布局,把混淆的,分散的,积木一样的美,集中,组织,约束起来。园林不可避免地限制人的视觉,但好的布局足够迷人,丰富,自由而非漫无边际。一首没有画面的诗,就像一台出了故障的电视机;好的画面是活色生香的,即便是静物,也仿佛苏醒了,随时会动起来。

好的,叙述性的比喻,引人联想,有助于增进画面感。比如聂鲁达:裸体的你单纯一如你的手,/光滑,朴拙,小巧,透明,圆润,/月之线条,苹果的小径,/裸体的你纤细有如赤裸的麦粒。

通感,也是一种技巧,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放在一起,彼此应和,画面因而变得生动,立体。比如波德莱尔: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别的则朽腐,浓郁,涵盖了万物。拥有画面感,意味着,你首先必须拥有一些像实物一样的词,把它们削减,丰富,连接,变成削好的苹果,整齐的花束,或一小片星群,然后本其所是,恰如其分地摆进稿纸,接着你可以上色,使用搭配,光影的技巧,让它们看上去更加灵活,真实。最后,你完成了一首诗,也完成了一幅画。


第十,没有余味。人总要死去,诗总要终结。终结之后,如果还有什么,那便是余味。有余味,诗才能像阿拉丁神灯一样,反复呈现美,而不是一次过后,味同嚼蜡。余味,靠的不是诗歌写到的方面,而是没有写到的方面:那些不言而喻,隐匿在表面之下的风景,留有想象的空间。像山水画的留白,茶叶的回甘,大海的暗涌。声音停止了,音乐还在继续;音乐停止了,还有回声;回声止住了,心还在跳动。好的余味,让诗与心跳同在。

以上,就是我以为的坏诗的“摩西十诫”。但是,即便你一一避开,写出的,还只能算是一首不坏的诗。正如世间一切的成功,好诗也需要那么一点运气:找到“对”的读者。——有时,只需要“对”的读者就够了。——毕竟,每一次阅读,都是作者和读者的合谋;一个巴掌拍不响,坏诗和坏读者也是天作之合。如果你的作品,不幸不为同代人赏识(比如我),那也不必苛求,交给时间吧;我们所有人的作品,都无可避免地终将交给时间:时间是最无情的,因而也是唯一有效的校准器。


陈翔,1994年11月生,江西南城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居北京。曾获光华诗歌奖(2016)、樱花诗赛奖(2015)。诗作少量发表,散见于《诗刊》、《星星》和《中国诗歌》等。

责任编辑:苏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