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弱水:鲜榨的春天——杜甫的两组绝句及其他

作者:江弱水   2018年04月09日 10:42  中国诗歌网    1296    收藏

一. 老杜春来也撒娇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到成都的第二年,草堂初成,他正好五十岁,过了一个安稳的年,大地回春了。仿佛是迟来的犒劳与奖赏,今春的花事格外盛大,可怜的老杜简直是疯掉了,于是写了一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一开头就说: 


(其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癫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其二) 

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从来诗人,有伤春的,有惜春的,哪里有恼春、怕春的呢?所以老杜简直是在撒娇,在春天的怀里撒娇了。有评家看出来了:“得意到极处,实如此形容,痛快!”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癫狂”,这两句要是理解成诗人在锦江上被繁花惹恼得没完没了,而且说也没处说,也通。但“被”未必表示被动,而是同“披”,覆盖的意思。“江上被花”就是“稠花乱蕊裹江滨”。“裹”也就是“被”,只不过覆盖得更严实。“被花恼不彻”是说花儿覆盖得不彻底,有时候是黄四娘家“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大阵仗,有时候是黄师塔前“桃花一簇开无主”的小插曲。如果沿江彻头彻尾都是花儿,就用不着“寻”了。杜甫是极精细的,他不会用错一个字。他埋怨花儿还不够多,春天的工作还不尽到位,竟然想“告发”“申诉”(也就是“告诉”),只是没地方受理才作罢。其实只是因为他独赏无伴、欲饮无酒而已。南邻的酒友斛斯融已经外出十多天,撇下他自个儿找乐去了,只剩一张空床。 

  诗人只好继续沿着浣花溪独步。“稠”花“乱”蕊“裹”江滨,老杜用字下语,真满,也真好。(“裹”一作“畏”,与“怕”字犯复,不可取)。“诗酒尚堪驱使在”,“在”字是语助词,在这儿相当于“得”,“驱使在”也就是“驱使得”。杜甫《可惜》道:“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如今我头发虽然白了,走路也走不稳了,可我还能饮酒宽心,赋诗遣兴,春天呀,你就不要“料理”我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吧。旧注“料理”为“照管”“安排”,其实错了。钱锺书《管锥编》说“料理”有“相苦毒”“相虐侮”之义,郭在贻《训诂丛稿》也认为是“作弄”或“欺侮”的意思。这么解释更贴切也更生动,更符合“无赖春色”的角色规定。这场花事太奢侈,我们的诗人甫经大难,虚不受补,吃不消春光的作弄、撩拨。可是他说春天要欺负自己,自己实在怕了春天,说到底还是撒娇。 

  话说老杜觅酒友不得,只好继续在江畔独步寻花。接下来的四首移步换景,人迤逦行来,花次第看去: 


(其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其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前两首“江上被花恼不彻”“稠花乱蕊裹江滨”是总写、泛写,现在是具体的、分别的描画: 


不远处,小白长红, 

这是江边竹外两三人家的花儿; 

极远处,锦云绣雾, 

那是少城千家万家的花儿。 

黄师塔前的桃花,深红浅红,只是一簇; 

黄四娘家的花儿,千朵万朵,满蹊都是。 


  诗人的笔法真是高妙,远近各殊,浓淡相间,疏密有致,各有各可爱。 


二. 写意与工笔 


  在这四帧画中,最浓墨重彩的,显然是黄四娘家的花阵。这是七绝句中被选入选集次数最多的一首,因为它是整组诗中最华彩的片段。华彩从何而来?因为其精工的对仗。 

  古典诗的语言有散句也有对句,散句给人的感觉像是逸笔草草的写意,对句则是工笔。这七首绝句,前五首一直都用的是散句,渐进收尾,杜甫开始发力了,像双联画一样给我们的视觉图像定了格:“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用了一次双收法,还觉得收不住,紧接着在第七首中又加倍用之:“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对称的结构总是赋予句子格外的密度和重量。跟散句的一直向前进不一样,我们一遇见对句,视线总是会稍作滞留,然后从下句回放上句,摩挲,把玩,叹赏,或批评。杜甫的对仗又格外巧,喜欢用双声或叠韵或叠字的联绵词两两对仗。在上面这两双对句中,“时时”“恰恰”“纷纷”“细细”是叠字对叠字;“留连”“自在”是双声对双声;“容易”“商量”却是双声对叠韵了(《说文》段注:容,余封切。易,羊益切。所以古时候“容易”原是双声。) 

  但杜甫的炫技还不止于善作佳对,他最不可及的本事,是将活泼泼的俗语与精严的对仗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作为整组诗总结的最后一首: 


(其七)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我不是爱花就拼死了爱,我拼命地爱花,是担心三春去后诸芳尽,衰弊残年来相逼呀!所以,尽管纷繁的枝头花儿轻易地纷纷凋谢,柔嫩的花蕊呀,还是请准备为我细细地开吧。注意,“肯”“容易”和“商量”,这三个词都是当时俗语,注家都不注,以为不必注,估计自己也误解了。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说,“肯,犹拼也。”“肯死”等于说“拼死”。而“容易”等于说“轻易”。“商量”在这里意谓“准备”,不是实打实的动词,而是形容拟议和准备中的一种情态。 

  废名讲杜诗,说前人都以为杜甫不会写绝句,而以王维、李白的为正宗,殊不知老杜的绝句不是比他们少了什么,而是多出了。他写起绝句来,真实,具体,简直就像在写信,写日记。顾随也说,人以为老杜不会作绝句,错了,他只是太敢写了—— 


  凡一代之大作家,皆是一时代的革新者,老杜取材、造句以及见识,皆是新鲜的。老杜七绝避熟就生。历来诗人多避生就熟,若如此作诗,真是一日作一百首也得。老杜七绝真是好用险,“险中弄险显奇能”(《空城计》)。 

  

  顾随有一个杜诗选目,七绝单选了这一组《江畔独步寻花》,说明这七绝句在他心目中是又“新鲜”又“险”。什么叫“险”?多用拗体是一“险”,多入方言又是一“险”。老杜七绝每每自创句格,多用拗体。“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癫狂”,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真是出格得离谱。“黄师塔前江水东”“千朵万朵压枝低”,也不协律。老杜七绝又爱用方言。这些鲜活的口语俗话,科头跣足,有些人便认为伧俗鄙俚。其实他已经不屑于一味精纯圆熟了,而一心破格,刻意创新。散句、拗体、方言,这些像潦草的写意花卉;而精熟的对句镶嵌在里面,则像工笔的虫鸟。两相结合,便造成“避熟就生”的效果。顾随说诗的创造最好是“在青年时能像老年功夫那样成熟,在老年时要像青年那样活泼”,唯老杜足以当之。他是一个有点反季节逆生长的人,少年即“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年过半百却天真活泼可爱极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就是证明。从恼花、怕花、望花、爱花,直到惜花,他为我们转动了一只春天的万花筒,端上了一扎鲜榨的春天。 


三. 连章又续篇 


  写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老杜意犹未尽。一方面,锦城、浣花溪、百花潭,今年的春天太撩人,诗人品尝到的幸福太醉人。另一方面,依照杜甫兴会淋漓的艺术习性,从不会轻易饶过一个有趣的主题。他的秩序感和结构感又超强,不仅喜欢连章,而且爱写续篇。也就是说,他经常有意识地用连续的、对应的方式写诗。有了《前出塞》九首,又写《后出塞》五首;有了《三吏》,又写《三别》。因此,写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再写《绝句漫兴九首》,是顺理成章的事儿。这两组诗都是连章,构成续篇。前篇和续篇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水浒传》写了武松打虎,又写李逵杀虎;写了潘金莲偷汉,再写潘巧云偷汉。金圣叹评点说:“正是要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可是像《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两组诗,“快乐”却在“相借”与“不借”之间。 

  “不借”之处很明显。《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以空间为主轴,觅伴寻花,移步换景,写花事的无赖;《绝句漫兴九首》是时间为主轴,从初春、仲春、暮春到初夏,天机徐熟,青春渐深,写人情的无奈。但两组诗从意象和意思上,又常常前后映带,彼此帮衬。前一组也出现了“只恐花尽老相催”的迟暮之感,后一组也穿插了空间的副线,从江亭、茅斋、芳洲、林中,直到隔户人家。更巧妙的“相借”所在多有。 

  比如《江畔独步寻花》说春色可“恼”可“怕”,为什么呢?最标准的答案,与其说是在那接下去的五首里,不如说更在这《绝句漫兴》的前三首: 


《绝句漫兴》 


(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老杜撒娇说“恼春”“怕春”,只因为春色撒泼,是个“无赖”。《汉书·高帝记》有“江淮间小儿多狡狯者为无赖”的说法,也就是机灵诡诈,用今天的话说,真坏。坏在哪?老杜说,可多呢!他简直是带着赞赏的口吻,数落起春天的“坏”了:让花儿开得很冒失,让莺儿叫得太啰唆,让风儿吹折了我家的花,让燕子衔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燕子啄虫没啄到还打着了我。这不都欺负人不是?“相欺”就是“料理”,我们还记得前篇中的“未须料理白头人”,可是续篇就写春光春色真的来“料理”他了。 

  又比如,这里的“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提醒我们上一回见到的是“桃花一簇开无主”。无主的野花,你放任不管。有主的家花,你相欺作甚?所以春色更是可恼了。 

  把两组诗贯穿起来的更有酒。七绝句中,第一、三、四首都提到“酒”,写没有酒伴,所以才会想象少城里高楼上“载酒开金盏”的场景。后面的九首中,第四、六、八首也都有“酒”,却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地独自喝上了: 


(其四)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其六)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其八)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四. 尽俗也尽雅 


  李白是酒仙,喝成了浪漫的传奇。杜甫呢?其实喝得并不比李白少,但李白是拿酒当酒喝,杜甫当水喝,所以没喝成品牌。他非常不善于自我戏剧化。在《江畔独步寻花》和《绝句漫兴》的十六首诗中,酒占了六首,这个比例,比杜诗一千四百首中接近四百首有酒的总比要高出一点,因为这是他一生最安逸的时候,于是他才很庸俗地表示: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这两句,废名说,“很不像杜甫写的”。那么像谁写的呢?白居易。好几位注家,这时都想到了白居易。有人说它们“似小说演义中语”,可旧小说最喜欢拿来“有诗为证”的,不正是白乐天么?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言语,已被乐天道尽。王安石是这么说的。可老杜好是好,俗就不俗么?当然不是,老杜有时比白乐天还要俗。这两组诗,就俗得很接地气。 

  T.S.艾略特说过,诗人要根据自己能做什么,和时代需要你做什么,来给自己定任务:有时候要去探索语言在音乐上的可能性,有时候要去跟上口语中发生的变化。老杜一身二任,把两件不兼容的事一并儿做了,既能尽俗,也能尽雅。从古到今能这么干的,除了莎士比亚,只有他。他既能创意,又能创调。比如他的七绝,一向被人视为“变体”,称作“别调”,认为不值得效法。明人就埋怨“雅道大坏,由老杜启之也”,便是说他仿效竹枝体,好用俗语方言入诗。却不明白赋予日常口语以音乐形式,是多么的艺高人胆大。 

  我已经讲过,在这两组诗中,他刻意造成双声叠韵的妙对。七绝句最后两个双收如此,这九首一开头又是这样: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造次”,冒失也。《说文》段注:造,七到切。次,七四切。故“造次”从前声母是相同的。“丁宁”,啰唆也。韩愈《送殷员外序》有“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可见“丁宁”就是刺刺不休。这一联又是用叠韵来对双声。 

  有意思的是,夏力恕《杜诗增注》说《绝句漫兴九首》“一、四、五、六、七自妙,二、三、八、九,读之意味、音节皆未得其佳处”。仔细一看,原来他夸奖的都是出现对仗的那些诗,“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其五)“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其六)。通篇用散句,似乎显得疏放枝蔓,所以适当的整饬修剪是有必要的,何况组织精巧的对仗是老杜的拿手绝活。 

  如果说对仗句就像双联画一样吸引我们的视线滞留,那么绝句中四句皆对,更叫我们的目光凝定在上面不走了。杜甫五绝与七绝都有此一体,《绝句漫兴》中也有: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其七) 

  

  这是绝句变体中的变体。我一向不怎么喜欢“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觉得太处心积虑了。这一首我却喜欢,尽管也是刻意为之。但不是“黄”“白”“青”“翠”“一”“千”“两”“万”的那种精巧的老实。“糁”“铺”“点”“叠”,这几个动词很像国画家的用笔技法,大约是晕染法的“铺”之外,其余都是点簇法。“糁”读如“伞”,原指米粒,这里用作动词,像颗粒般的飞洒,是细密的点簇;“点”“叠”则好像潘天寿说苦瓜和尚的“点上积点之法”,只不过“点”很醒目,“叠”很错杂。作为郑虔的朋友,王维的同事,曹霸、韦偃、王宰的粉丝,老杜深谙画理是一点儿都不值得奇怪的。 

  老杜说他怕春天,其实春天也怕他,因为有几个诗人能像他,把春光春色写得如此穷形尽相,勾魂摄魄? 


五. 繁文绮合的丹青 


  说到形和相,就涉及到顾随论诗的“形、音、义”一说中的“形”。顾随指的不是意象,而是字形: 


  曰形者,借字体以辅义是。故写茂密郁积,则用画繁字。写疏朗明净,则用画简字。一则使人见之,如见林木之蓊郁与夫岩岫之杳冥也。一则使人见之,如见月白风清与夫沙明水净也。 


  关于汉字简化问题,我承认简体有简体的好处。但是,一读到古典作家,我就不愿用新出的简体字本了,损失太大。比如顾随上面一段话,月白风清,沙明水净,几乎都没有简化,倒也无妨;林木蓊鬱,巖岫杳冥,笔画繁多,却有繁多的必要。一旦简化了,“鬱積”就变成了“郁积”,竟豁然开朗起来。有道是诗为心声,字为心画。中国文字胜在图画感极强。汉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精确对应于内在的心理、外在的物态。顾随称赞辛弃疾写女子美貌“宝钗飞凤鬓惊鸾”大有文采,因为他心目中这七个字的形相是这个样子的: 


寶釵飛鳳鬓驚鸞。 


  而说到借字体以辅字义,借心画以助心声,杜甫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师。每年到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时候,我从西湖白堤上走过,看见那吐露新芽的丝丝垂柳迎风飘拂,就会想起老杜“寻花问柳”的《绝句漫兴》的最后一首: 


隔户杨柳弱嫋嫋,恰似十五女兒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其九) 


  “嫋”今作“袅”,字形其实更生动可感,但是放在这一首杜诗里却使不得,因为繁体直写竖排时,“弱嫋嫋”三个字,仿佛各自牵挂着一身的柳叶被微风吹着一齐往左侧飘,极富动感与生趣。简体横排作“弱袅袅”,效果便失掉了。这还不算,因为“嫋”字是“女”字旁,与下句“恰似十五女兒腰”正相绾合。再细分析,前面一个“弱”字又与后面一个“女”字合成了第三个“嫋”字,真是“嫋嫋”复“嫋嫋”了。 

  杜甫是吃汉字简化的亏最厉害的人。第八首的“柔桑”字形极好,也好在没简化。“細麥復纎纎”变成了“细麦复纤纤”,就十分可惜了。要知道,“稠花亂蕊裹江滨”,才“亂”得很;“千朵万朵壓枝低”,才“壓”得住。简化了的“乱”字、“压”字,都缺乏十足的视觉信息厚度。简体的杜甫,总显得单薄许多。例如他的《缚鸡行》,“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那个琐屑的纠结在简化字版本里不见了,损益之间,绝不是“鸡虫得失”那么小。 

  顾随论诗的“形、音、义”一说,相当于当代西方文论word/image/sound的三位一体。吉尔·德勒兹认为,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的这一刻起都成为着色专家和音乐家了。这更是汉语作家的优长之处。罗兰·巴尔特说,在西语中字以外的空间都是画。但对于中文来说,汉字本身就是画,一首诗就是每秒24格的电影一帧一帧画面的连续播放,而你的眼睛阅读时还可以倒带,摩挲玩味其中你最欣赏的画面。 

  761年春,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实是拿着摄像机,不断地在推、摇、定格、切换。我们读他的两组七绝,就是看他如何把语言用得像摄影一样,通过形成碎片的视觉,展现色彩和线条的明暗和质感,把一个繁文绮合的春天摆在我们面前。 


六. 乞借春阴护海棠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绝句漫兴九首》,虽然是一个春天里的偶然起兴和率尔成章,却形成了一个惯例和套路,让后来的诗人心慕手追。于是,宋、元、明、清,不断有诗人拟作,从春天向老杜致敬。他们与老杜若即若离,相互之间也或蹈或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复杂的互文关系。 

  南宋淳熙三年(1176),即杜甫入蜀四百多年后,陆游也在成都,也过了五十岁,正所谓“暮年逢春尚有几?常恐春去寻无踪”的心态,又逢一个春二月,不可无诗,而且当然是七绝,必须成系列。老杜那两组春词,陆游一直念念不忘。他到了成都附近的犀浦,见僧人所葬之塔被呼为“师塔”,便悟出“黄师塔前江水东”之所指。别人送他牡丹花,他的反应也是“犹有余情被花恼”。可是他总不好也来一次江畔寻花之行吧?这就有了《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 

  陆游的策略很聪明:既出乎尔,又反乎尔。你老杜是在浣花溪上作野游看杂花,我呢,就在城里一家一家园子看过去,只看一种花。什么花?海棠花。看海棠花有什么稀奇呢?对别人不稀奇,对杜甫就太稀奇了,简直是诗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谜。老杜在四川居留了整整八年,写了无数的花儿,可一次也没写到蜀中最盛的海棠。这就好比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没有提到长城和茶,叫人不疑惑也难。苏东坡有一回写诗赠妓,就拉了杜甫背锅:“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赠李琦?却似城南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为什么不吟诗?陆游也认认真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其《海棠》诗自注曰:“老杜不应无海棠诗,意其失传尔。” 

那好,既然你不应该不写但恐怕写丢了,我就大写特写吧—— 


(其一) 

看花南陌复东阡,晓露初干日正妍。 

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癫。 


(其二) 

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 

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老杜说“不是爱花即肯死”,我呢,“为爱名花抵死狂”。老杜为花癫狂被花恼,是为各色各样的花儿;我却独沽一味,锦城街上,人都知道,陆参议为海棠花发癫了。陆游时任成都知府范成大的军事参议。范成大《醉落魄》词曰:“碧鸡坊里花如屋……只为海棠,也合来西蜀。”碧鸡坊海棠之盛,与陆游同时的周辉在《清波别志》里曾有写照:“碧鸡王氏亭馆,先中植一株,继益于四隅。岁久繁盛,袤延至三两间屋,下瞰覆冒锦绣,为一城春游之冠。”难怪陆游想要以朱笔书绿纸(《演繁露》:“用道家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纸朱字,名为青词。”)上奏通明殿上的玉帝,乞求一片春阴,来展护这畏日怕风的海棠了。 

  诗人都是护花使者。苏东坡写海棠的名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真是生香活色,旖旎缠绵。陆放翁则云: 


丝丝红萼弄春柔,不似疏梅只惯愁。 

常恐夜寒花索寞,锦茵银烛按凉州。(其八) 


  前两句写垂丝海棠的花繁色艳,后两句显然脱胎苏诗,可钱锺书说相形见绌。为什么呢?无复光影和色晕的渲染烘托,却引入了带有寒意的《凉州曲》。当然,陆游是在写愁,而且从上下文来看,这么写也无可厚非,因为第六首已经写过三更的画烛下看花,再强调就重复了。最后又补叙了音乐从此消歇: 


海棠已过不成春,丝竹凄凉锁暗尘。 

眼看燕脂吹作雪,不须零落始愁人。(其十) 


  这结尾的诗意,也遥遥呼应了杜甫《江畔寻花》最后的“花尽老相催”。不管怎样的出尔反尔,放翁之于老杜,毕竟如影随形。 


七. 春色嗾人狂更狂 


  老杜花开万朵,放翁单表一枝,而且偏偏表现的是杜甫没有表现过的那一枝。陆游之后,金人元好问连海棠也不好写了,便写了《杏花杂诗八首》:“露华浥浥泛晴光,睡足东风倚绿窗。试遣红妆映银烛,湘桃争合伴仙郎。”写杏花却分明有苏东坡、陆放翁的海棠的影子。 

  宋金之后,直到元末的杨维桢,才真能做到风神酷肖老杜。杨维桢有一组《漫兴七首》,小序就挑明了说是学杜:“学杜者必先得其情性语言而后可,得其情性语言必自其《漫兴》始。”下面是其一二三首: 


(其一) 

罨画溪头翠水家,水边短竹夹桃花。 

春风嗾人狂无那,走觅南邻羯鼓挝。 


(其二) 

丈人接籬白毡裁,花边下马不惊猜。 

环沉溪头买酒去,高堂寺里看碑来。 


(其三) 

长城女儿双结丫,陈皇宅前第一家。 

生来不识古井怨,唱得后主后庭花。 


  诗写于元至正五年(1345),杨维桢在湖州长兴教授东湖书院。长兴旧亦称“长城”,因春秋时吴王夫差遣其弟夫概在此筑城,境内有罨画溪、环沉溪和陈皇宅。陈皇指陈霸先,所以陈后主也是长兴籍人士,“后主后庭花”就咏春天花事而言是虚笔,但对于长兴来说恰是本地风光。这组诗从“走觅南邻”开始,历经环沉溪、高堂寺、陈皇宅,以及东湖、水口,一路行来,处处不离“花”字,不像老杜《绝句漫兴》以时间支轴,而学《江畔寻花》以空间布局。我们接着看: 


杨花白白绵初迸,梅子青青核未生。 

大妇当垆冠似瓠,小姑吃酒口如樱。(其四) 


今朝天气清明好,江上乱花无数开。 

野老殷勤送花至,一双蝴蝶趁人来。(其五) 


南邻酒伴辱相呼,共访城东旧酒垆。 

柳下秋千闲络索,花间唤起劝胡卢。(其六) 


  第四首,“青青”对“白白”,“大妇”对“小姑”,是典型的竹枝调,四句分写“杨”“梅”“瓠”“樱”,意象的密度也接近老杜。“大妇当垆冠似瓠,小姑吃酒口如樱”,拙得可笑,野得可爱。整首诗浅白而风趣,偏又学老杜变体七绝的四句皆对。第五、六首,乍看似对,细看非对,如“柳下秋千闲络索,花间唤起劝胡卢”,“络索”是秋千索,“胡卢”是酒葫芦,都是连绵词,而且叠韵对叠韵,属于老杜的标志性技法,“柳下”与“花间”也对,但“秋千”和“唤起”又不对了。这说明杨维桢乃有意造成半生不熟的效果。《元诗记事》卷十六引《铁崖古乐府》评这组诗说:

 

  《漫兴》之为言,盖即眼前之景,以为漫成之词耳。其情性盎然与物而为春,其言语似村而未始不俊也,此杜体之最难学也。先生此作,情性语言近似矣。 


  语言上去杜不远,即粗头乱服而能俊俏动人也。杜甫两组七绝本来就多用拗体,反而是竹枝词的正格,杨维桢亦步亦趋,几于无一首不拗。相形之下,陆游的《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就拾掇得太干净整齐了。而且我说过,老杜口语够鲜活,而对偶够精致,这就像不修边幅之人偶尔打扮那么一下。所以杨维桢也学老杜,来一下四句皆对的变雅。可陆游既不用口语,也没有一处对仗。他的对仗功夫本来是宋人第一,却避长用短,虽合乎七绝正体,毕竟学杜得皮不得骨。 

  至于情性,杨维桢疏狂懒慢出了名,正合老杜组诗的风调。他一出手就惊到你:“春风嗾人狂无那”。“无那”(wú nuò)即“无奈”。“春风嗾(sǒu)人狂”指春风像唆狗一样使人发狂,而且狂得不行。这是袭用了刘禹锡《秋词》二首之二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原来是以秋贬春,杨维桢却转成褒义,把春色的“无赖”写得更活泼、更狠了。 


八. 古典的繁花开不下去了 


  到了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又写了《京师春日漫兴五首》,字面上倒不见得有老杜的投影,可是他的另一组《春日豫章杂诗十首》,便泄露春光了: 


(其四) 

江花照水两三枝,弄日吞烟是尔时。 

不应春风与作意,挂断低空百尺丝。 


(其七) 

江南春事殊懊恼,五雨十风常不晴。 

今日天开聊一望,却憎花柳太分明。 


(其十) 

苦吟实是被花恼,今日携壶何处倾? 

凤凰洲前好杨柳,弄日鸣舷遮莫行。 


  春风作意挂断游丝、春事殊懊恼、苦吟被花恼,都是从杜诗来,连“花柳太分明”也克隆了杜甫《花鸭》的“黑白太分明”。有道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信矣夫! 

  由明入清,杜甫的两组春词依然余响不绝。值得一提的是清初诗坛盟主、神韵派的代表人物王士祯,即王渔洋,他读老杜《江畔独步寻花》而叹曰:“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其着眼点正是“风致”,也即“神韵”。跟极不善于自我戏剧化的杜甫不一样,王渔洋特别擅长营销自己,公众号推广极为成功,二十三岁在济南写《秋柳》诗,引南北无数名士唱和。他食髓知味,到了扬州推官任上,粗官细做,冷官热做,又借瘦西湖上“红桥修禊”写了《冶春绝句》二十首,再次赢得十万加,唱和诗足有三卷。时在康熙三年春(1664)。日后,王渔洋不无得意地将他的“红桥”与王羲之的“兰亭”相提并论了。 

  诗却不怎么样,哪怕有人说“消魂极,绝代阮亭诗”。下面是其前三首: 


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 

江梅一夜落红雪,便有夭桃无数开。(其一) 

  

野外桃花红近人,秾华簇簇照青春。 

一枝低亚隋皇墓,且可当杯酒入唇。(其二)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 

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其三) 


  “东风狡狯”是拾老杜“春色无赖”的牙慧,“且可当杯酒入唇”又用了杜诗的“莫厌伤多酒入唇”,但“且可当杯”四字,字字皆凑。这二十首《冶春绝句》里,老杜式的狂态、痴心、野趣都不见了,只剩下“衣香人影”的“风致”。王渔洋的“风致”,关乎“才力”,果然单薄,连为扬州留下“冶春”两个字的品牌,也是从杨维桢《冶春口号七首》仿来的。 

  春去春来,花落花开,我们追踪杜甫的足迹,看见他身后无数诗人,为花癫狂为花恼,替花无奈替花愁。但是,古典的繁花终于开不下去了,因为一千年来,我们所见的尽是重复的感性、重复的语汇、重复的写法,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为什么要有新诗革命?因为诗人要对春天做春天对樱桃树所做的事,也必须有新的做法。(我是把戴望舒《诗论零札》里惊世骇俗的表达,用聂鲁达的方式曲说一遍。)因为春天都生怕永远照这个样子被人书写,让人癫狂让人恼,让人无奈让人愁。难道就不能换一个路数么?就像穆旦的《春》所说的: 


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责任编辑:苏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