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再现央视创新格局:和诗以歌,“文化热”升级可裂变的“文化潮”

作者:广电时评   2018年02月20日 09:56  中国诗歌网    2995    收藏

透过《经典咏流传》的“和诗以歌”,文化综艺的变革与创新是否触手可及?


2月16日大年初一开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连续三天播出。节目以“和诗以歌”的艺术感召力与文化内涵,在同档播出的各卫视晚会及综艺节目中表现出彩。节目首播后豆瓣评分9.4,创文化节目新高,口碑飘红。节目获得了电视专家、文化学者、媒体及网友等多方赞誉,称《经典咏流传》体现了央视国家电视台的创新力和引领力,这个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力作在春节期间引领了文化过年的“新年俗”。


微信图片_20180220095426


王俊凯吟唱光阴荏苒、时光珍贵的《明日歌》,令人动容;支教老师带领贵州山区孩子守望梦想与希望的《苔》,被亿万观众热议;谭维维演唱的《墨梅》,用中国腔调唱出中国风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里的中国精神充满了强大感染力;88岁高龄的钢琴家巫漪丽用苍老的双手在黑白琴键上翻飞弹奏《梁祝》,经典的磅礴生命力于指尖激荡心尖,引来无数年轻观众的惊叹……时光千年、距离万里,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教育部新闻办、文汇报等超过30个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公众号转载,《人民日报》公众号一天两次推送《苔》,新华社客户端也对该诗做了重点推介,“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影响亿万中国人。在自然热度的带动下,《苔》节目短视频点击量突破4000万,24小时内产生了20篇“10万+”微信文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尤被《苔》所触动,并在朋友圈分享感受,“一首诗何以唱哭人?因为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普通人可以最伟大”。中南大学向彬教授评论称“苔花有幸,被袁枚发现而以诗相咏;袁枚有幸,沉寂了三百年的苔花和诗心被CCTV唤醒而家喻户晓。‘苔’经袁枚诗句而转化为文化经典不是个案,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浩浩大海中的一个浪花。”


微信图片_20180220095440


《经典咏流传》深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唤醒经典的生命力,用当今时代最通俗易懂的音乐载体,将中华文明高洁风雅的思想境界,轻盈而亲和地传递给普通大众,唤醒他们的耳朵、叩响他们的心扉。作家梁晓声看过节目后,表示节目超乎他的想象,“用如此现代的这种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更贴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对全国的电视台文化节目都是一个示范。让我们的孩子们既唱了歌,同时又熟悉了古典诗词,这个意义非常之大,这样的节目才是适合走出去的节目。” 


微信图片_20180220095454


身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央视出品”不断发挥旗舰引领价值,以高品格、大格局积极探索综艺创新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不仅如此,节目还发挥融媒体优势,联动大屏小屏,力图将2017已成气候的“文化热”推向一场可裂变生长的“文化潮”,激发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立足当下,再造流行


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不仅属于一个时代,更属于所有时代。我们至今可以透过那些动人的诗词,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用时代语言传承经典文化,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立足当下,再造流行。


打开流行的第一把钥匙,是构建古典诗词的时代风貌。回望流行乐坛,其实早有一批音乐人在积极践行这一尝试:杨洪基传为经典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邓丽君和王菲相继传唱过的《但愿人长久》,蔡琴的《月满西楼》……唯美浪漫的中国风,带着飘逸古韵涓涓入耳,缔造出歌坛尤为曼妙的一道风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典咏流传》是第一次对古典诗词进行歌曲改编的系统操作,它将拥有庞大受众基础的音乐综艺和具备厚重文化底蕴的诗词文化合流,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表达样态的回归,又是对文化传承创新挑战的破题。


微信图片_20180220095644


从节目模式来看,《经典咏流传》抛弃了音乐节目的竞演模式和文化节目的答题模式,重新研发出一种“轻赛制、重传播”的架构,核心诉求紧紧围绕古典诗词的旋律新编、歌曲演绎、大众传播,强化时代性和时尚感。这不只是节目模式的创新,在立意层面也实现了突破,旨在引发新的文化现象,号召、动员和参与一种全民互动传唱经典的文化行为。


节目不仅邀请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故事朴实而震撼的素人,也选择了一批具有正向引领力的青年文化代表。出现在第一期里的王俊凯、谭维维,包括和杨洪基合唱的王晰、和巫漪丽连线合作的北京师范大学雪花合唱团,都体现了节目亲近年轻的用心。


在诗词的歌曲演绎上,强化时代的包装和文化的包容。观众看见王俊凯在演唱《明日歌》时,人工智能小机器人欢乐伴舞;演绎《登鹳雀楼》的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是一支中西合璧的国际乐队,甚至歌词中还出现了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英文版本。诗词以音乐为媒,在这里穿越古今、不分国界、年龄和文化,呈现出强大的感染力。


微信图片_20180220095652


与此同时,传唱,是为了传播和传承。《经典咏流传》用心为这些古典文化穿上时代新衣,为的是它们可以走近大众、融入当下。节目创新引入微信“摇一摇”互动模式,观众可在收看同时达成分享,发酵和引爆二次传播,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承经典,甚至是再造未来经典的行列之中。


打破代沟,观照现实


“我们这一代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浸润里,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很多的成长都是伴随着古诗词经典。刚开始说话时,父母会教我们‘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上学时,老师会教我们‘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这样的诗里第一次触摸中华文化之美;再到中学时学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这样的句子里寄予中国人自己的哲理和精神;再到现在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样振奋人心的篇章抒发我们报效国家的志向,我们这一代新新人类的血液里面,还流淌着中国文化的基因,让我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的根基在哪里”,节目开场,王俊凯如此诠释他们这一代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也为整季节目奠定了立意基础。


微信图片_20180220095700


“流行的东西不一定经典,但经典的东西一定是流行的。”或许有人认为,古典诗词不容易理解,离我们太远。事实上,去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全民热度,足以证明即便是在21世纪的语境下,这些诗词之美、诗词之趣及其涌动的智慧、情怀、涵养,从未落伍,只是我们应当用更当下的理解手法与表达方式进行诠释——《经典咏流传》作为央视诗词综艺的2.0版本,希望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架起一座今人亲近传统文化的桥梁。


如何避免经典与当下、未来产生千年的代沟,如何避免古代先贤与新新人类有“对话障碍”?《经典咏流传》选取的每首诗词,都对当代社会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历史激情,《墨梅》里的中国风骨,《梁祝》和《长沙铜官窑瓷器题诗》相互辉映的爱情颂歌……或大气磅礴,或清秀温婉,做好经典的与时代的同步,方能把一个“过去完成式”的文本,成功地转化为“现在进行式”的流行。


微信图片_20180220095706


《经典咏流传》首期热议度颇高的一首歌曲,来自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五年级学生梁越群合唱的一首《苔》。在两年的支教生涯里,梁俊带着孩子们把一百多首古诗唱成了歌,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他衷心的祝福。


这首来自清代袁枚的小诗,在岁月里默默无闻了三百年之后,或许作者本人也没有想到,在21世纪会有一位叫梁俊的老师发现了诗句里的美好和价值,并将蕴藏其中的力量与希冀传递给一群孩子。在这档节目中,《苔》穿透时间和空间限制,触动当代中国人最柔软的心,让成千上万乃至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记住了这首诗。《经典咏流传》为它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带着对平凡生命的悲悯和尊重,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出去。


从普及经典到再造经典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央视打造了一批具有标杆性的文化综艺,彰显了国家舞台的创新气象和领航气度。2018年伊始,伴随《经典咏流传》的亮相,古典文化的热浪只增不减,扑面而来,并且从普及经典朝着再造经典的高度,发起全新冲刺。


央视综合频道作为国家电视台的旗舰频道,不但是宣传的主阵地,也是先锋文化、主流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对于频道而言,《经典咏流传》不仅是一档电视节目,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经典咏流传》作为央视又一力作,除了彰显了国家台的创新实力,也足见央视综合频道对于文化节目发展方向的预见与前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央视文化节目的破局和引领,不单单在于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更重要的在于对传统文化开掘的深度,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这样一档大型文化节目,跨越了两种类型:一是文学性,二是音乐性。在浩如烟海的文本之中,选择哪些诗词来谱曲,选取何种形式来演唱,从文本遴选到歌曲创作、歌手匹配、现场演绎,原创的难度之大、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节目不仅在音乐之美上下足了功夫,还通过多元解读不断提炼和升华文学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主持人曾宝仪、音乐人庾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为观众深度评说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让悠扬的乐曲与美好的辞藻相遇,让古人的态度和情怀唱于今人聆听。


微信图片_20180220095715


康震作为节目的亲身参与者,发文表示《经典咏流传》带着“国家舞台”深耕传统文化、做强文化自信的创作热忱,交上了一份时代的优秀答卷,“节目于大年初一、初二、初三用连播之势,希望用流行的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的生命力乃至生长力——生命力,是让更多美好的诗词在时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来,传承下去;生长力,是让古代先贤的情怀、智慧能在时代语境里观照当下,并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赋予今人以积极的思考和正能量。《经典咏流传》的厚重在于,曲终之时情不了、意不散、神不灭,它们所延绵的精神和风骨,和今天的我们紧密握手,浸润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5.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遂宁诗歌周暨《诗刊》2022—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在成都举行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