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赏读”系列内容,由“遇见好诗歌”微信公众号提供。
“你说话吧,我想看见你”,「遇见好诗歌」,就是以心见心。
当一个人老了
耿占春
(朗读:晓河 配乐:杨虹)
当一个人老了,才发现
他是自己的赝品。他模仿了
一个镜中人
而镜子正在模糊,镜中人慢慢
消失在白内障的雾里
当一个人老了,才看清雾
在走过的路上弥漫
那里常常走出一个孩子
挎着书包,眼睛明亮
他从翻开的书里只读自己
其他人都是他镜中的自我
在过他将来的生活
现在隔着雾,他已无法阅读
当一个人老了,才发现
他的自我还没诞生
这样他就不知道他将作为谁
愉快地感知:生命并不独特
死也是一个假象
— 诗人简介 —
读诗人简介:
何广林(晓河):湖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三次荣获中国播音主持最高奖,1999年和2003年两次荣获中国播音主持《政府一等奖》。2011年荣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 赏析 —
文/纪梅
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雾,既有具象的雾(“白内障的雾”;“现在隔着雾,他已无法阅读”),也有隐喻的雾(“当一个人老了,才看清雾”)。“雾”是节拍器,赋予该诗节奏感和内在韵律,“雾”还充当了片断切换的缓冲物,使“对比蒙太奇”在一个人的童年和老年之间自由而自然地切换。
这并非是耿占春第一次写到“老”和晚年。相反,“老”是他经常思索的母题。在他那里,“老”非衰老和黯淡,谈论老年也不是感慨时间的流逝,而是细味“时间的循环”。将另一首写孩子、中年和老人的诗《喀什噶尔老城》与这首《当一个人老了》一起品读,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后者。在《喀什噶尔老城》中,时间的循环也是借由眼神的变化所表现:“依偎家门的孩子”“碧玉闪闪”;至中年,“玉变成了石头”;“直到暮色从眼底升起,神会再次/光临他的眼睛。每个维吾尔老人/都像玉一样坚实而温润”……老人眼中的“玉”较之孩子的“碧玉”,纯净依然,却有着更丰富和坚实的内容。
耿占春曾在札记中引述过老歌德的话:“我们要在老年的岁月里变得神秘”。纵然老年长着一双白内障,诗人也希望能够穿透“雾”去发现“他是自己的赝品”,并感知“死也是一个假象”。这些不是“眼睛明亮”的孩子所能具备的智识。
不过,《当一个人老了》比《喀什噶尔老城》要更为复杂。开篇的“镜中”或许潜藏着拉康的“镜像”理论:“一个镜中人”——即自我的影像,建构了自我。对虚幻影像的迷恋培育、造就了一个主体的“赝品”:“他从翻开的书里只读自己/其他人都是他镜中的自我/在过他将来的生活”。待到“镜子”模糊,一个人“才发现/他的自我还没诞生”,时间的循环和不断的阅读,只是获得智识的必要条件,却非充要条件。我们期待——却不能确信——时间和不断“翻开的书”可以教诲我们逐步获得视力,并从虚幻的“镜中”独立出来。
《当一个人老了》也体现了耿占春诗文的显明特色:将智慧和哲思融于抒情的叙事和清晰的|场景中,在抵达思想的深邃、复杂之时,保留语言的纯净、澄澈、温润和神秘。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