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琼:用“笨拙的失败”捍卫内心的诗歌

作者:孔吕磊    2017年12月14日 09:18  《美文》    948    收藏


郑小琼,1980年6月生,四川南充人,2001年南下广东打工,有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独立》《活塞》等。迄今出版诗集《女工记》《黄麻岭》《郑小琼诗选》《纯种植物》《人行天桥》等十部,其中《女工记》被喻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关于女性、劳动与资本的交响诗”,有作品译成德、英、法、日、韩、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等语种。作品曾多次获奖。

孔吕磊:您对陕西诗歌有什么印象?

郑小琼:陕西有相当多的好诗人,他们的诗歌给我比较深的印象,比如伊沙、阎安、远村、耿翔、李小洛、成路、秦巴子、横行胭脂、王琪、黄海、左右、武靖东、杨广虎、程川等人的诗歌我都比较熟悉,老一代有梅绍静、沈奇等人。

孔吕磊:在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受到过哪些诗人的影响?

郑小琼:早期受海上、发星、周伦佑、廖亦武、梦亦非等人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海上的诗歌。后来偶然读到谢有顺老师的随笔《怯懦在折磨着我们》,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我在2003年写《读画记》等的价值观与思想受此文章影响较大,包括后来写的《耻辱》等长诗。遇见海上的诗歌让我的写作有了真正的转型。我早期以怀乡等主题为主,受海上的影响,开始写《人行天桥》等系列诗歌。周伦佑与廖亦武的诗歌是发星复印寄给我,再后来发星寄了林贤治、帕斯、金斯堡等诗人的作品,给在工厂打工的我带来极大的震憾。如果没有遇到发星,也许没有我诗歌的转型等。再后来,学会了上网,遇到民刊《活塞》群体,包括徐慢以及同龄诗人丁成、阿斐等。

孔吕磊:目前正值汉语寻求世界认同之际,部分人认为有必要接续纯正的汉语传统,您在这方面持什么意见?有哪些方面的努力?

郑小琼:我认为汉语新诗由两个传统构成,一个是从古代而来的汉语诗歌传统,另一个是“五四”以来由翻译以及新诗百年以来构成的汉语诗歌传统。中国新诗受“五四”以来各个时期翻译国外优秀诗歌文本经验的影响,这些经验已经浸入了现代汉诗的血液中,成为当代汉语诗歌一种新的传统。我们需要继承中国纯正的汉语传统,也需要吸收国外优秀诗歌文本的养份,二者同样重要。上个世纪,美国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国外优秀诗人在吸收与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产生了“意象派”诗歌。

我在最近出版的诗集《玫瑰庄园》中,探索中国古典诗歌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如,在其中嵌入五言、七言,在形式上规范,对中国古典意象继承。尽管这部诗集已出版,但对我来说,还在未完成中,需更进一步的探索。接续纯正的汉语传统是现代汉诗探索的一个方向,我们更应继承古典诗歌的中国精神。我喜欢杜甫的诗歌,其“三吏”“三别”深深影响着我,我的《女工记》是向杜甫的“三吏”“三别”致敬的诗集,《玫瑰庄园》也受了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歌的影响。

孔吕磊:有人批评目前部分诗人技艺高于思想性,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在写诗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平衡这两方面的?

郑小琼:诗歌是情感的呈现,我们如何将这种情感用艺术与技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不认同部分诗人技艺高于思想的说法,出现此误解,是我们技术不够的表现。技艺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词,诗歌技术上升至技艺的高度,这是成功。

孔吕磊:诗人生活与大众生活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郑小琼:诗人生活与大众生活没有什么区别,我不赞成把诗人生活想象为一种行为艺术,有诗人把生活过成一种行为艺术,这是个人选择没普遍性。当然,我们都希望过上有诗意的生活,但诗意与诗歌是两回事。

孔吕磊:您觉得当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对您的诗歌创作有哪些影响?诗人如何在这样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郑小琼:我有接近十年的打工经历,那是我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这些经历给我的诗歌带来巨大影响,个人的境遇让我在对社会、现实、人生等的思考中都会带着切身经历的温度,确立了我用诗歌看社会的角度。通过诗歌表达自身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的看法,如在诗集《黄麻岭》《女工记》中,表达底层生活人群的困境与悲喜。

孔吕磊:您觉得什么诗才是好诗?

郑小琼:能深入人心,打动人的都是好诗。好诗歌是一种感受,诗歌没有一、二、三、四条固定标准,当你说出诗歌的标准,这种固定标准对诗歌是无效的。

孔吕磊:当在诗歌创作中遇到障碍或者停顿的时候,您会怎么处理?

郑小琼:写诗遇到障碍,我会停下来,过段时间回过头来,再看以前停顿的地方是不是找到新的出口,有没有解决。写《玫瑰庄园》时,遇到不少障碍,我向张清华老师与谢有顺老师求教。写《女工记》时,我最初想法是写女性诗歌,写了接近二十来首,后来完全否定了,再重新写,才有了《女工记》现在的模样。写作是长久的事业,有感受就写,遇到障碍慢慢解决吧。

孔吕磊:长诗写作比短诗写作的困难在何处?执着于长诗创作,是因为它表达的时候比短诗在体量上更具优势吗?

郑小琼:长诗《人行天桥》三四天完成,长诗《挣扎》一周完成,另外一些长诗,如《玫瑰庄园》《七国记》等花了很长时间。写成长诗或者短诗,取决于情感的表达,有些情绪与情感短诗表达不了,内心积聚了太多东西,它们在内心深处需要表达,便写成了长诗。早期对我诗歌影响的几位诗人,以写作长诗为主,海上、廖亦武、周伦佑等人。在大众文化不断消解艺术与诗歌难度时,用长诗对抗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消解,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笨拙的失败”,用这种“笨拙的失败”捍卫内心的诗歌艺术。我希望每一部诗集在语言与艺术上构成对自我的考验与挑战,长诗是我选择的一种。用漫长的时间坚持一个主题的写作,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忍受艺术本身的“难度”与“孤独”,用危险与失败捍卫内心的诗歌,这构成了一种纯粹的诗意。

孔吕磊:您的诗习惯反复改,重复改吗?

郑小琼:我的《玫瑰庄园》,2002年开始创作,今年出版,写了十多年。这本诗集,我修改比较多,特别是2010年前写的部分。后来定稿时,几乎完全大改,有的修改多次,还是不满意,甚至重写。另外有一些诗歌,我较少修改。

孔吕磊:您对您未来的诗歌创作想有哪些探索或者野心?

郑小琼:每个写作者都会努力去探索,包括诗歌技术以及诗歌题材与方向上的探索。我有两个计划中的诗集在创作,一个是与城市有关的诗集。我把“城市”分为两个词来理解,一个词是指“城”,它指城市的建筑,属外在物质,另一个词指“市”,它指城市的商业规则及相关的制度。我们的传统中一直轻商,不太注重商业规则与相关制度,包括一些写作者对城市的概念依然还停在城市高楼、广场等物的建设上,而忽视城变成城市过程中的“市”为主体的商业规则与制度建设,它们将构成我在写作中的探索。另一个是写乡村乡土的诗集。这些年写作《女工记》,我去过中国很多乡村,收集了很多关于乡村传统、风俗的素材,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几千年来中国的乡土与风俗,打算写这样一部诗集。我有属于自己的创作计划,沿着内心的节奏方向慢慢推进。

孔吕磊:您怎样看待诗歌中的借鉴与化用?

郑小琼:我的写作受益许多前辈诗人,比如海上、金斯堡、周伦佑、廖亦武等人的作品,我从他们的诗歌中学习到许多技艺,他们的作品中有太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东西,对于传统的优秀部分,我会努力学习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孔吕磊:您是如何理解“异乡”和“故乡”的?

郑小琼:故乡是祖先埋骨处,没有埋葬祖先骨殖的地方不能唤作故乡。嘉陵江边的村庄是我的故乡,那里的河滩、树木、庄稼地、古老的渡口……世界在变,故乡依旧以安详古旧的颜容存于记忆深处。

但我们的故乡都在沦落之中,我们的故乡渐渐在消失中。如果说中国传统的乡愁是“故乡”与“他乡”间的情感,到了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像我这样从乡村到城市的年青人,乡愁更多是“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情感产物。如果说古人之身在异乡怀念他乡的怀乡之情是一种乡愁,是一种缅怀故里的思乡之愁,我们这一代,出生在农村,后来进入城市,不仅仅只是地理上的乡愁,更是价值观的改变、精神无根与失落产生的疼痛之愁。当我们从乡村来到城市,回望故乡,昔日的乡村生态和人情不断在败退之中,我们成为了故乡的陌生人。

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已无法回乡了,注定在城市中漂泊。在情感上我们与故乡格格不入了,我们年青人回到思念的故乡很多只待几天,更多不愿待在故乡,选择外出。但我们乡村青年进城,面对都市的高压力,也不能惬意地在都市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都市的势利和冷酷。当城市伸手将我们招入城市之中,我们要从精神与物质上融入城市之中何其艰难,巨大的文化差异与焦虑,让我们的精神在城市之中无法安放,我们很年轻就有了疼痛的乡愁。年青人是不应该有乡愁的,现实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年纪轻轻便有了,悲哀也。

孔吕磊:您写诗,也写散文,您觉得诗歌之于其他文体的特点或者优势是什么?诗歌之于文学,又是什么?

郑小琼:诗歌只是诗歌的本身,无须去与别的文体比较,我希望切入诗歌本身去谈论。诗无定法,诗歌只有好诗与差诗之分,其他文体也一样。

孔吕磊:作为诗歌写作者,需要警惕什么?

郑小琼:写作是对自我的确认,这种确认包括自己对写作的理解,对自我价值观的理解。具体到文本来说,是否达到自己预想的程度与效果。而自己的写作是否被别人的言论绑架,或不由自主地靠近了别人评论的“自己”而丧失自我,这是值得警惕的。需要将诗歌的“宽度”不断拓展,这种宽度建立在诗歌语言与技术的基础宽度之上,然后才是诗歌社会性等的表达。现实中对诗歌的确认恰恰相反,我们过多地谈论诗歌“实用”的功能性,忽视了诗歌的内在与本质。

孔吕磊:您认为诗歌写作的意义何在?是个体的的言说和宣泄,还是群体的代言?

郑小琼:诗歌属于诗人个体的言说,这种言说首先建立在个体对诗歌本身的技艺、语言、言说对象等方面,从自身出发,抵达个体的内心。只有深入到个体内心的诗歌才能抵达他人的内心,鲁迅先生说,要榨出皮袍下隐藏的“小”来。写诗同样如此,要榨出隐藏在我们内心最为隐秘的和真实的情感来。

本文刊发于《美文》2017.12,以刊发稿为准。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