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误

作者: 2017年10月16日09:59 浏览:5594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从纸上拉起一片湖水
或者,在一首诗里放下你的倒影
一部剧,一张虚空中的网
拽着不同时代的失意人
让我们跃出苦涩的湖水吧
经历又一次重逢、相爱和失之交臂
我在这厢徘徊,心头强按下水中月
你在那厢惊醒,镜中开满繁花
生活,折叠我们只有一次
而它的错过反复消磨着我们

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仙境
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寒庙
而一部剧是一个时代的后院
一个名字是一群人的突然缄默
这无限折叠的人生,无数朝代里的活着
我多么恐惧着,身边突然的加速度——
一曲唱罢满头新雪,而你,仍旧宠着我的喋喋不休
“再讲一次吧,从满头新雪开始往回讲
我迷上这倒叙的爱,爱着你倒叙的一生”


点评

一首诗的声音发出者到底是谁?有可能是诗人以某种角色的口吻讲话吗?如果我们站在虚构的立场上读诗,就会有意外的发现。即便是典型的现代抒情诗人,他/她有时也会以戏剧性的独白方式,来处理诗的言语特征,并借此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略带神秘感的旧时代(或与当代疏离)的角色。在当代诗人张枣一首题为《镜中》的脍炙人口的诗中,很多分析者从新诗与传统的关系入手,盛赞张枣如何在诗中营造了一种古典意境。特别是“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下来”两句,造境手段恰同古诗句“人闲桂花落”。鲜有论者注意到诗人在修改诗稿时的犹豫及其意味。在“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句中,张枣始终犹豫要不要删掉“皇帝”,这其实意味着他需要将诗歌声音的发出者确定下来。保留“皇帝”一词,此诗便跟当下完全拉开了距离,带有了神秘气氛,真正成了“镜中”或画中所作。

同样,在这首《终生误》中,也有一个虚构的声音发出者。如诗的开头所言,是“从纸上拉起”的“一片湖水”,意味着诗中发生的原来可能在纸上(书中,或一部剧中)。在诗中,我们还读到一些只有在古典戏曲念白中的词语,“这厢”、“那厢”,或者古诗古代小说中的常见意象“水中月”、“镜中花”、“仙境”、“寒庙”等。显然,这不是日常生活状态下诗人的声音,而更像出自他刻意塑造的一个角色的口吻。这是个讲故事(即“一部剧”)的人,同时也是故事中人,而他讲的也是一个嵌套式的、倒叙的故事。倒叙的发生是因为人生之顺序不可逆,一次“折叠”就成了“反复消磨我们”的“错过”。讲故事本身也意味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重新发生一次,这也如同“反复消磨”。

有意思的是,第二节,这个声音的发出者接近于讲故事的人(接近于诗人本人),他发出议论,人生何其相似,“无数朝代里的活着”,仿佛影片快放,那么多相似的人生让他恐惧于“身边突然的加速度”。曲中人生既是压缩,也是快放,所以诗人恍惚于“一曲唱罢满头新雪”。讲故事人(写作者)的命运或许就是如此,在讲述中体验着加速,又在倾听者的需求中反复地回放(倒叙),这何尝不正是体现了超越于人生境遇的,反映着“情”与“痴”的生命的美妙?


                           特邀点评:周瓒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蒋浩  莫真宝 荣光启 树才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周伟驰 周瓒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