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守望者 | 李元胜

作者:李元胜   2017年10月11日 15:38  诗刊社    1019    收藏

上世纪90年代,我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感触的话,《诗刊》编辑部像严肃的师长,《星星》诗刊编辑部像亲切的朋友。因为和后者的交往,性情相投,无拘无束,但是,很少深入谈到诗歌的看法和创作。《诗刊》就不一样了。最初和《诗刊》打交道,是李小雨、梅绍静两位老师先后编发过我的稿子,但是仅有的投稿回信,严肃、简洁至极,几乎就是手写的留用通知。

 

后来编辑部工作调整,邹静之先生负责西南片的稿件,上任就给我写了个简函约稿。不久,我去河北出差,取道北京回渝。这道取得有点勉强,其实是我自己想去北京,一是想买书,传说中的王府井书店什么的,一直让我心痒痒的,另外就是想去《诗刊》社拜访静之先生。两件事都很成功,书买了20多本,去《诗刊》社还真见到了邹静之。静之先生友善、亲切,聊起诗歌不慌不忙,让人有如坐春风的感觉。一个多小时的聊天很快就过去了。让我意外的是,虽是初次见面,但他讲了很多对诗歌或者说诗歌稿件的看法,而且,都是我未曾听过或自己从未想到过的。

 

回重庆的飞机上,我都在消化他谈诗的内容,终于逐渐找到了一个重点,那就是,如何从同一个技术角度看待有着不同艺术主张和倾向的诗歌作品。

 

我写诗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关闭已久的国门徐徐打开,新鲜的东西扑面而来。

 

那也是诗坛群雄并起的年代,各种各样的地上地下的诗歌主义开始出现。一直到90年代,谈诗歌等同于谈诗歌主义的习惯仍然存在。谈主义能谈得和平相处的时候,其实是很少的。很多主义,本来就比较娱乐,又假装严肃,让人有直接离席扬长而去的冲动。有的还偏激,非我族群,其心必异,主义几乎成为小团伙的帮规。在这样的交流习惯下,我是越来越不愿意和同行谈诗歌。疏远谈诗,埋头写诗,可能是很多诗友在那个阶段的状态。但是和静之先生的交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是有感而发,冲动写诗,比较依赖直觉,研读他人的作品,也比较依赖阅读是否有惊喜和快感,很少从技术的角度,理性地评估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依稀觉得,不管是什么主义或流派,是真的可以进行技术分析和评估的,从这个角度去交流,应该比相对奢谈主张要容易些。

 

几年后,我参加了《诗刊》的十四届青春诗会。青春诗会是《诗刊》最有影响的活动,很多声名远播的诗人,都是由青春诗会推出,才逐渐为人所知。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读诗的重点不是当代中国诗歌,但是,青春诗会作品专号,我却从来没有放过。我把它当成重要的研读资源,一首一首,慢慢推敲。几乎每一届,都能读到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所以,能去参会,感觉非常幸运。

 

我们那一届的青春诗会,比较特殊。进入90年代后,青春诗会都是每年一届,但是编辑部为了保持诗会的水准,将我们这届开始改为两年一届。所以我们这届就成了大班,人数是上一届的一倍。和往届青春诗会相比,十四届的另一个很不寻常,是并没有去北京以外的采风胜地召开,而是在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闭门开会。由于看重向《诗刊》社的师长们和诗友讨教的机会,我们好几个同学,聊到这一点时,都不觉得辛苦或枯燥,反而觉得更能集中精力交流诗艺、切蹉文本。

 

我的指导老师是邹静之,由于有要修改的组诗在手,他评价诗歌的方法变得更为具体,不是一首一首,而逐字逐句和我讨论,提增减建议,谈为什么觉得这首好,而另一首不好。我还找机会旁听了其他老师的谈稿,发现理性而较真地进行文本分析,特别看重一首诗的全局,是几位《诗刊》编辑的共同点。而对诗人们的具体修改,则普遍比较宽容。

 

对我来说,青春诗会不仅是一次语言技艺的特训,还给我带来了延续20年的诗友情。甘肃来了三位诗友,娜夜、古马、阿信,和他们的长期交往,经常让我觉得兰州是我的半个故乡。来自江南的沈苇、庞培、代薇、邹汉明、陆苏、简人,则让我见识到江南才子才女的风采。有了强烈的游历江南的兴致,不久,果然去了一次浙江。当然,沈苇此时已在新疆生活多年,兼有西域的粗犷和江南的细腻。代薇是由重庆去的南京,至少那个时候,仍有重庆女子的泼辣劲。另外,安徽的祝凤鸣、广东的谢湘南和张绍民、山东的吴兵,都有截然不同的诗歌特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对同龄诗人的关注和阅读,是认识了这一批优秀的诗友,才真正开始的。

 

参加青春诗会的前后几年,我比较满意的诗都是拿给《诗刊》社的,《诗刊》社也慷慨地给我提供了足够的版面。

 

2000年后,网络诗歌运动兴起,我和朋友们办起了界限诗歌网站。另外,因为参加了《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首届中国青年作家论坛活动,被韩作荣老师率领的团队深深吸引,交往密切,文学见识上受益良多。有好几年,经常读《诗刊》,由于那个阶段投稿较少,和《诗刊》社编辑交流也相对之前少些。

 

因为个人阅读趣味原因,我深感自己对中国当代诗歌的阅读和研究不够,所以从2010年之后,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系统地研读当代诗人的作品,重点是50、60、70年龄段。《诗刊》作为诗界第一刊,自然成了我收集信息的重要窗口。以我的研读来看,中国当代诗歌的总体进步远远超出了我自己之前的评估和想象,我没有能力去和其他国家的当代诗歌变化作比较,但是即使从读者角度去看,阅读价值和艺术创造的含金量,都有显著提升。相对诗歌原创的进步,甚至当代诗歌评论都还没跟得上这个进步。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80年代至90年代,诗歌观念和理论,带着某种规划性,超前于写作。时过境迁,诗人们在各自修炼20年后,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很多评论家没有涉及到的陌生地带。

 

让我惊喜的是,《诗刊》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代中国诗歌写作的微妙流变,上下半月刊各有专攻,上半月刊侧重于成熟诗人的新进展,下半月刊侧重于发现诗坛的未来力量,用了极大的容量慷慨提供给实力新人。特别是2012年夏天开始,有阅读价值的诗歌文本越来越多。如果说之前,是我自己的阅读计划,让我每期浏览《诗刊》,那么近四年,我是觉得如果少读一期,会错过自己喜爱的诗歌新作,这是不能忍受的。

 

我关注的青春诗会,从选评机制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受邀参加了2016年第32届青春诗会从评选到改稿的整个过程,深深感受到编辑部在这方面的改革力度。编辑们从浩如烟海的参选稿中,初选出80来个40岁以下新人。终评的第一轮由编辑团队和特邀专家就文本展开交流和辨论,大家都很较真,对同一组诗的不同意见都拿出来,充分交流。决定性的第二轮,则交给特邀专家团队独立轮番投票决策。不参与这个过程,绝对想象不到,竞争激烈的青春诗人代表,是在这样的保障艺术民主的机制下完成的。

 

在去往遥远而美丽的漠河改稿会的路上,因天气原因飞机无法降落,返回哈尔滨,最后航班干脆取消了,一切计划都被打乱,改稿会有着泡汤的危险。经过《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率领的编辑部团队的全力以赴的紧急调整、八方请求支援,大家分组挤上绿皮火车,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戏剧性的曲折故事,大家最终都按时到达漠河。在这个过程中,《诗刊》团队,已不止是严肃的兄长,更像是青年诗人的服务团队,为大家的旅行操碎了心。为青春诗会品牌负责,为参会代表负责,团队的责任心和服务精神令人感动。

 

《诗刊》这几年的高水准,让她继续保持中国诗坛守望者的地位和姿态。刊物背后,有着一个团队的文化、精神和专业素养。这是中国诗坛之幸。

 

来源:《诗刊》2017年1月号上半月刊“我与诗刊”栏目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