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国诗人 ——郑愁予诗歌专题

作者:杨景龙   2017年07月09日 17:22  陟岵    8954    收藏

zc1


摘 要:在台湾和海外华人诗坛上,郑愁予素有边塞诗人、山水诗人、婉约派等称谓,边塞诗、山水诗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类别,婉约派则是与豪放派相对的二分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这样的称谓所指陈的,乃是现代诗人郑愁予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方面联系。本文拟从女性色彩与妩媚风韵、浪子的家国记忆、边塞与山水等三个方面,讨论郑愁予诗歌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承传关系。


关键词:郑愁予诗歌  古典诗学  承传

 

在台湾和海外华人诗坛上,郑愁予素有边塞诗人、山水诗人、婉约派等称谓[]。边塞诗、山水诗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类别,婉约派则是与豪放派相对的二分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这样的称谓所指陈的,乃是现代诗人郑愁予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方面联系。台湾诗人杨牧则将“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的郑愁予,与那些用翻译体的“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作的现代诗人加以比较,而称赏他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的确,作为“中国的中国诗人”,郑愁予这个名字就是很“中国诗”的,《楚辞·九歌·湘夫人》有句“目眇眇兮愁予”,是“愁予”之名的出处,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中的“江晚正愁予”,则不仅包含了他的名,也包含了他的姓,“正”与“郑”谐音双关,此点已经论者指出过[]。按诸郑诗,“黄昏”里的“闺怨”和“乡愁”,正是他常常写及的时间意象和情感内涵。这些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元素,赋予郑愁予的现代诗以一种特殊的美感魅力,诗人缘此曾被推选为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诗类之首,许多移民或负笈海外的学子,常带着《唐诗三百首》和《郑愁予诗集》去国,感觉“就像带了一撮家乡的泥土一样”[]。可知郑愁予富有传统美感的现代诗,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诗歌的美质,而且具有慰藉乡愁、认同母国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本文拟从女性色彩与妩媚风韵、浪子的家国记忆、边塞与山水三个方面,讨论郑愁予诗歌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密切联系。


zc2.webp


一、女性色彩与妩媚风韵


         郑愁予的新诗创作与词的影响关系密切。《郑愁予年表》自述:“初一返乡,受国文老师刘弃疾先生启发,对新文艺产生挚爱,又受堂兄郑文荣鼓励,承赠胡云翼编《词学小丛书》。熟读后,深刻影响早年诗作之节奏。”这段话值得我们注意,它说明郑愁予在爱上“新文艺”之初,同时开始了对词的大量、系统的阅读。那正是一个秉有诗人气质的少年最易感的季节,词的阅读对郑愁予的性格、心理和审美趣味,对郑愁予的诗生命,产生的是深刻持久的影响。当不限于诗人自谓的“早年诗作节奏”,也不仅限于论者指出的“黄昏”与“闺怨” 。胡云翼主编的《词学小丛书》十种,所选词人从唐五代到清代,既有男性词人,也有女词人,而且专列一卷《女性词选》。丛书所收词作以婉约词为主,但也有辛弃疾这样的豪杰词人的豪放词作。郑愁予不同时期、各类诗作中的女性色彩和妩媚风韵,来自婉约词的感染,浪子无所不在的家国记忆、乱离之感、豪侠之情,也和辛弃疾词干系甚大。与诗相较,词体尤其是婉约词,女性化倾向十分突出。前人论词,对此每有涉及,如魏塘曹学士“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的比喻 ,沈义父“作词与诗不同,须略用情义,或要入闺房之意”的强调等 。郑愁予诗多染女性化色彩,有着如论者所指出的“妩媚”风韵 ,正是早年嗜词的结果。


         郑愁予诗歌的女性色彩和妩媚风韵,集中体现在他的情诗创作上。仿佛唐宋婉约词人,郑愁予喜写思妇闺怨情感,《错误》、《骑电单车的汉子》、《客来小城》、《情妇》、《窗外的女奴》等都是此类作品。《错误》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我打江南走过  /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那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此诗先后入选台湾、香港、大陆两岸三地的中学语文教材。诗的第一节两行,分写游子漂泊旅程的促迫和思妇独守空闺的寂寞。第二节集中笔墨,从第一节对思妇“容颜”的比喻描写,转入对思妇“心态”的细微刻划,浓墨重彩地展示思妇等待归人的专注、寂寞的心境,仿佛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一词所写情景。第三节包含着“误会与巧合”的情节因素,江南小城思妇错把过客当作归人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的《蝶恋花》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郑诗的马蹄无意,思妇有情,一如苏词的笑声无意,行人有情。苏词里的墙外行人错解墙内佳人的笑声,郑诗里的江南小城思妇错把过客当作归人,从情节因素来看,二者均基于误会与巧合,构置了带有无焦点冲突性质的戏剧化情境。诗中的意象如“江南”,是词的典型地域,从文学地域学角度看,词是典型的南方文学,承《诗经》“二南”、《楚辞·九歌》、南朝乐府民歌、梁陈宫体诗而来,又常以多水的南国作为地域背景展开男女之情的抒写。郑诗中思妇、游子误会与巧合的故事,也是在江南的某个小城发生的。诗中的“莲花”、“东风”、“三月”、“柳絮”、“小城”、“石街”、“向晚”、“跫音”、“春帏”、“窗扉”、“马蹄”、“归人”、“过客”等语词意象,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意象系列里,古意盎然,散发着优美、感伤的古典气息。


《骑电单车的汉子》亦是一首现代闺怨诗:“电单车驰过战争年代的黄昏/倚门的妇人/咀嚼着”,所写情形与温庭筠《菩萨蛮》“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略似。说到闺怨题材,就不能不涉及郑愁予诗中的“浪子意识”。郑诗经常处理“浪子题材”,出现“浪子”意象,郑愁予因之有“浪子诗人”之称,论者以为“新诗运动以来,愁予是最能把握这个题材的诗人。”[]郑诗除了《浪子麻沁》一首中的“浪子”有特指外,其余的“浪子”可分广狭二义,又每与诗人的自我形象相叠合。广义的“浪子”,指天涯的思乡者,或革命者,留待下文讨论;狭义的“浪子”,则与闺怨有关,或者就是思妇怨情的制造者。如《情妇》一诗所写,诗中的“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浪子”,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且“什么也不留给她”,只给“她”留下一个幽闭的“高高的窗口”,所以导致“她”在漫长的“等待”中,承受着“寂寥”的熬煎,而“我”竟认为这种情感与精神的折磨,“对妇人是好的”。这是男权社会养成的独尊自是的男人心态,有几分傲慢、自私甚至冷漠,《姊妹港》、《窗外的女奴》等诗所写,与此为近。这种传统男权社会养成的大男子主义,与现代社会男女平权观念相抵触,不足为训。这在郑愁予,也许仅仅是出于作诗的需要,刻意在诗中显示“浪子”的潇洒不羁情调,也许是有关性别的历史记忆的深层心理积淀,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不自觉的流露。


郑愁予写离别与相逢的作品,亦带有明显的词味。《风雨忆》写潇湘风雨之夜的别离,雨中的“小径”上,风吹熄了“灯盏”,吹落了“伞”,使我们“失去了依靠”,“小舟”一如“断桥”,隔水无渡,而“夜露”如“泪珠”干了,嘴唇如“百合”谢了,气氛和情调暗淡感伤,与婉约词的伤离恨别相似。《赋别》的背景也是南国风雨之夜,“山退得很远,平芜拓得更大”、“云出自岫谷,泉水滴自石隙”、“红与白揉蓝与晚天”等描写,语词、意象与意境也来自古典诗词。“这次我离开你,便不再想见你了”,就是宋人词句“相见争如不见”之意。这两首诗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语词如“想”、“记得”、“尚忆及”、“念此际”等,或直接来自婉约词,或在意脉结构上起到如同词中“领字”的作用。《水巷》写相逢,诗中“云的窗帷”、“雨的流苏”、“小院”、“水巷”等小巧的意象,构建出典型的词境,“相逢于小小的水巷如两条鱼”的比喻,则使用了自《诗经》、汉乐府起以“鱼”喻指爱情的原型意象。《采贝》与《如雾起时》二诗,均写和“你”的相逢,但《采贝》偏冷,仿佛“幽韵冷香”的白石言情;《如雾起时》情热,妩媚到香艳,则像花间情词或柳永情词:


我从海上来,带回航海的二十二颗星。/你问我航海的事儿,我仰天笑了……/如雾起时,/敲叮叮的耳环在浓密的发丛找航路/用最细最细的嘘息,吹开睫毛引灯塔的光//赤道是一痕润红的线,你笑时不见。/子午线是一串暗蓝的珍珠,/当你思念时即为时间的分割而滴落。//我从海上来,你有海上的珍奇太多了……/迎人的编贝,嗔人的晚云,/和使我不敢轻易近航的珊瑚的礁区。

航海本是豪迈的事业,头两行也确实笔致潇洒。但从第三行开始,却把航海所历的一切,都与情人的容貌、身体联系起来:“雾”是情人浓密的发,“叮叮”是耳环的碰击声,“灯塔的光”是明眸的流盼,“赤道”是红唇的中缝,“子午线”是一串思念的泪珠,“编贝”是皓齿,“晚云”是朱颜,至最后一行“珊瑚的礁区”,喻指为何已不可言说。回看开头“航海”、“找航路”云云,恍然悟得也不过是比喻和暗示而已。此诗构思新巧,豪迈的航海事业竟如此女性化,如此妩媚香艳,说这首诗是一首用现代白话写成的艳情词,亦不为过。


zc3.webp


在其它题材类别中,郑愁予诗歌的女性色彩与妩媚风韵,也有充分的展示。如他的山水诗中对山的比喻:“这儿的山,高耸,温柔/乐于赐予/这儿的山/像女性的胸脯”(《探险者》)。大屯山的“花季”,则像是“小姑舞罢,彩绦自宽解”(《花季——大屯山汇之二》)。对山体所取比喻,皆为女性的身体和服饰意象。高山如此,大海亦然。《远海如背立的妇人》系“北海岸写生”之作,诗的前半写得气势非凡,正当“云怀大开/水高天接”之际,诗人笔势一转,径自把大海女性化了:“丝光垂发/如一背立的妇人”,诗人满怀期待,声声呼唤:“妇人妇人/你极目荒凉/为何不甩开长发/回转身来”。小岛当然也不例外,如《我以这轻歌试探你》,诗中“黑裙”的“你”,其实是一座“小岛”,也完全被女性化了。除了“小岛”,被女性化的还有“桥”:


她是一个女生是穿着紧身黑衣的/在平衡杆上两腿平分成为一字的/那腿……修长。/那功夫……真俊。/那姿式……真好看。/她呀?她就是两足分踏两岸的跫音桥啊?(《跫音桥》)

是暗喻,也是拟人,古今中外写桥之诗多有,但像郑愁予这样用奇绝的比喻,赋“桥”以特殊的女性美感的,似亦仅见。这种不可多得的新奇比拟,彰显了诗人的作诗才华,也刷新了读者的生活经验与阅读记忆。


更有甚者,在郑诗中,严肃的历史也被女性化处理过,如《题甄后绣像》。诗的头两行即夫子自道:“中年及半,犹自插手历史/不过是,未能忘情于如此的女子罢了”。此诗分“上”、“下”两部分,上篇写甄氏这“历史上最美丽的猎物”,由袁氏而归曹氏,不仅使世子曹丕倾倒,而且让“建安诸子失心变色”,“连孔大夫也妒从中来”。“下篇”里,甄氏之美更是牵动了所有诗人的心怀,让“六朝名士一百零四人”,全部“掩卷遐思,持杯起座”,陈思王“临洛徜徉”自是感怀甄氏,连陶渊明“仰观停云”,其“悠思又何止于南山”。张华兄弟、郭璞、江淹、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等诗人,莫不醉心甄氏之美。一部六朝诗歌史,在此差不多都“艳情化”了,原来那“六朝锦色”[11],无不与甄氏相关。这其实是郑愁予以我观物、以己度人的结果,是他感染浸润于婉约词的女性化的审美心理的历史投射。

 

二、浪子的家国记忆


家庭传统教育的影响,加上少经战乱流徙、半生漂泊海外的身世际遇,使郑愁予心里牵缠着难以开释的家国情结。表现在诗中,便是贯穿其创作历程的“浪子”的“家国记忆”。据《郑愁予年表》自述,1937年至1945年,“父亲参加抗战”,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目睹颠沛流离,殆成日后诗作主要精神内涵。”[12]1948年,郑愁予十五岁,“游常宁、彬县、耒阳等地,步履杜甫晚年的足迹。”[13]1951年夏,十八岁的郑愁予即“随大专军中服务团赴澎湖访问,彼时部队多由流亡学生组成,故内心冲击甚剧。”[14]1958年初,“读大陆反右运动资料,极受震撼。”1966年,“大陆开始文化大革命。与友人阅读资料,咸表愤慨”[15],写《盛秋,驻足布朗街西坡》一诗,以枫叶引发的烧毁“新绿”、“小草”的“连天大火”,“暗喻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1970年至1971年,郑愁予留学美国,正值台湾和海外华人保钓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他被推举为爱荷华大学保钓会主席。[16]这些人生经历和心境体验,都深刻地影响了郑愁予的思想情感状态与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选取。


郑愁予诗中的“浪子”,是一个天涯思乡者的形象。大半生浪迹天涯的经历,催生了郑愁予许多乡愁诗,或“梦忆还乡”,或“远望当归”,或“佳节思乡”,或“秋风日暮起乡愁”,都与古代乡愁主题诗歌的抒情模式相吻合。比如《旅梦》写“梦忆还乡”:睡梦中,“久别的村子是近了”,“榆树围成广大的打麦场/车停处,妻从树下奔来/孩子也已长大了/在阶上,正扶着老母向我张望/然后我们默默拥抱着/以带泪的眼频频问询”。诗人请求不要“惊醒”这还乡的梦,因为醒来就要继续面对“异乡的土地”。《编秋草》写“秋风起乡愁”,诗中出现“双十节、重阳”等节令,则是“佳节思乡”模式。《清明》亦属“佳节思乡”性质,而作象征化的处理。《想望》写“远望当归”,诗人“生活在海上”,但“心想着天外的陆地”,想着“那边城的枪和马的故事/北方原野上高粱起帐的季节/灰色的城角闪金的阁楼/一步一个痕迹的骆驼蹄子”,也想着“江南流水的黄昏/湘江岸上小茶馆的夜/和黔桂山间抒情的角笛”。诗中所写,都是抗战期间颠沛流离、转徙南北的早年记忆。诗的结尾“日暮起乡愁”:“夕阳已撒好一峡密接的金花,像长桥/搭向西方,搭向希望”。郑诗多写“黄昏”、“夕阳”这特定的时空,一如古典诗词,作为乡愁情感抒发的背景。黄昏里的乡愁写得最有名的,是1957年的《边界酒店》:


秋天的疆土,分界在同一个夕阳下/接壤处,默立些黄菊花/而他打远道来,清醒着喝酒/窗外是异国//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乡愁/那美丽的乡愁,伸手可触及//或者,就饮醉了也好/(他是热心的纳税人?)/或者,将歌声吐出/便不只是立着像那雏菊/只凭边界立着

    此诗可推为郑愁予乡愁诗之压卷,诗人也自评为“早年重要作品”。[17]诗中的“乡愁”之所以“美丽”,在于它对异乡漂泊的天涯浪子来说,是一种慰藉,乡愁中有童年、家乡、亲情、爱情的记忆,有一方水土滋养的地域文化,有三千年的诗歌,包括历代无数感人至深的乡愁诗;有五千年的文化,那是牵扯着所有炎黄子孙的切不断扯不出的深深的根系。

zc4.webp


郑诗中的“浪子”,有时指代革命者。如《无终站列车》,将乡情、亲情、家国之感打并一处。此诗副标题为“三二九前夜”,可知是为纪念三·二九起义而作。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发生在一百年前的1911年(旧历辛亥年),它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它和当年接下来各地举行的一系列起义一起,形成了辛亥年的革命风暴,最终以1010日武昌起义获得成功为标志,使得清王朝土崩瓦解,终结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篇章。诗中,母亲在远云遮断的家乡,呼唤着自己的小名,想起母亲的蓝袍子,和起义的旗帜同样颜色的蓝袍子,“我便流泪”,母亲和祖国在此合而为一。为了母亲和祖国,为了“明天,在开阔的祖国”升起一面和母亲的袍子一样颜色的旗帜,“浪子”在灯下,用“投邮过绝命书的手”擦亮了驳壳枪,准备去慷慨赴死,创造历史。诗中的“我”即“造着历史”的“浪子”,是革命者的化身。郑愁予在诗歌中,时常处理革命题材,长诗《衣钵》追怀中山先生及其同志们不怕牺牲,推翻帝制、缔造民国、复兴中华的丰功伟绩,表达了青年一代继承中山先生遗志,承传中山先生革命、民主的“衣钵”的决心。《春之三题》,第一首《春雷》,写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第二首《春草》,写无数中华儿女在先烈精神的感召下,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第三首《春雾》写自己身在异国他乡,但还是“忍不住把爱挖了根移植给祖国”。


身处异域的“浪子”郑愁予,触目皆是家国山河的记忆。《一张空白的卡片》,“述说”的是“那日武昌以后我去国之悲伤”,《最后的春闱》拟写一古代书生,由追求到参透功名的过程,最后选择了“荆扉茅檐”的田园生活,这也是诗人关于祖国历史文化记忆的有机构成部分。《临别一瞥驯兽人》中那位漂泊天涯的“浪子”,在异国一瞥“驯兽人”和“雏豹”,便“梦起关外”,由眼前“落矶山的头白”,想到“天山的头白”,且忆起“故人”,忆起“敦煌丝路”,忆起“千万里道路的苍茫山河”。《天涯踏雪记》出现了“古镜”、“寒梅”意象,结尾“所谓天涯/即是踏雪而无/足印的地方”几行,喻指异国无根的生存状态,而有禅意。《大峡谷》从异域的地平线上,竟看到“一抹青海的蓝”,青海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引得诗人“有了一饮家乡水的渴欲”,而“故乡之野”却无法“企及”。异国《青空》的颜色,在诗人眼中,是“初画的眉”,是“垂髫”,是“对岸”的芳草,这些个比喻意象都是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及至“青空”幻成“关外的山脉”,“乡愁”也就不可避免。《密西西比源头》,写这条美国大河的源头,一道浅流“像刚刚洗出的照片/一张才三天大的/张望着海洋的/娃娃脸”,这情景让诗人蓦然记起:“那年/母亲指着/一张淡蓝的照片//你看/这是啊才三天大的你呢”。异国河流的源头,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自己生命的源头。《桥之暮》写捷克布拉格的一座建于12世纪的桥,诗人在桥上想当年“工匠砌着方砖”的时代,正是徽钦“两帝北狩/岳飞削兵于江南”的时候,而桥“那厢,光环罩下的圣母院/多像汴京城内一簇雍容的紫牡丹”。《蓝眼的同事》从西人同事的蓝眼里,看出“母亲长袍子的色彩”。《三个美国》写移民新大陆的华裔,过着“内容”比美国人“老式得多”的生活,住在“第三个美国”,即住在挥之不去的故国家乡、种族文化的记忆里:“我们用一半的时间思念远方/用一半的时间不断地温习/那发肤文化的精义/在饮食中,在亲朋频频地暖聚时/我们所思念和温习的是这种的真实”。《人工花与差臣宣慰》写在美国“苦寒思乡”,过着“见春亦不为计/见晨亦不为计/见美酒亦不欢甚”的恹恹的日子。《清晨与主日学》写“主日”在维也纳的咖啡馆里,隔着窗子看见牧师的袍子上的“红飘带,蓝飘带”,而感觉它们的颜色“正像一面”故国的“旗”帜。


值得注意的还有写绍兴之游的《兰亭序注》一诗,据诗后“附记”,诗人1981年访绍兴,游沈园、禹庙、鲁宅,痛饮兰亭,兴致颇佳。“迨诣秋瑾故居,肃然良久”,觉得兰亭诸贤和我辈都是“鹅”一般的“一身俗骨”。[18]这仍然是“浪子”诗人的革命情结和不能释怀的家国记忆在起作用。郑愁予家在河北宁河县,又在北京等地生活过较长时间,故以“燕人”自命,北京古称燕云之地,《燕云集》十首,分写北京一带的历史、地理、环境、风物、民俗,是“浪子”诗人“家国记忆”的一部分。《燕人行》一诗,更是激越壮烈,身在北美的郑愁予,仍念念不忘自己是“慷慨重诺的燕人”,隔着太平洋还在“张望易水”,西雅图“群朋围坐”,诗人感觉“莫是举事的时刻已妥定/莫是/血已歃,杯已尽”,所以诗人带着这颗“欲歌/欲饮/欲掷的/头颅”倥偬赶来,加盟其中。这是关于《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记忆,是韩愈《送董邵南序》中“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记忆,在某种相似情景中的远距离的复活。


把浪子的家国记忆抒写得最为感人的,是那首作于1983年的《从考场的窗子向外望》:


学生考试着/老师闲着//四月春早的新英兰/玉兰花缀满一树的/繁灯,日光静静转移/这灯便静静点亮着三盏两盏//学生答着考题/老师想着往事/从三百里外流亡到这祠堂/一放下铺盖/就席地默写满江红/(老师说:行路时学的也要考!)/中原春迟/窗玻璃上还冻结冰花,又起风了/传来嘶哑的炮声/义勇军正在不远的前线浴血抵抗//“怒发冲冠,凭栏处……”/老师!老师!你在哼着什么?/从考场的窗子向外望/哥德塔的阴影静静地移转/这些灯,便又两盏三盏地熄灭着//学生诧愕着看/老师不敢回过头来/——怕眼中有历史的答案闪着泪光

诗中的“老师”,除了第三节括号内那行指诗人早年流亡时的“老师”外,其余皆指诗人自己。由眼前学生的考试,引发了诗人自己在抗战时流亡途中的考试回忆,在义勇军浴血抵抗的隆隆炮声中,流亡学生放下铺盖,在窗上结着冰花的祠堂内,席地默写岳飞的《满江后》。艰难时世,一脉斯文不绝;山河破碎,民族气节不屈!回忆及此,诗人情不自禁吟唱起《满江红》词句“怒发冲冠,凭栏处……”,引得学生愕然相看,而自己“不敢回过头来/——怕眼中有历史的答案闪着泪光”。诗中所写,是身经乱离的一代人,刻骨铭心的家国民族记忆。

 

三、边塞与山水


郑愁予有“边塞诗人”之称,《郑愁予诗的自选》一,第三辑“边塞组曲”收诗六首,《残堡》、《野店》、《牧羊女》、《黄昏的来客》、《小河》五首,篇末皆注明“1951年重写”字样,应是凭借抗战时期的流亡生活经历、记忆加以“重写”。只有《远道》一首,写于1982年。《郑愁予诗的自选》二,第二辑“苦力长城”有诗11首,其中《嘉峪关西行》、《苦力长城》、《大地版画》、《烤羊腿的程式》、《草原歌》五首,属于边塞诗性质。1989年诗人回大陆,曾登北岳恒山,有西北边地之行,这几首诗应是此行所见所感的产物。


“边塞组曲”中的《残堡》,是对历史遗迹的凭吊,“百年前英雄系马的地方/百年前英雄磨剑的地方”,如今人去戍空,废墟一片,遗下残堡独对沙丘,此境也此情,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月夜援琴鸣弦,“传下悲戚的‘将军令’”。《野店》写边塞的小店,“黄昏里挂起一盏灯”,为流浪者提供一个歇脚的“家”,他们可以在这里围着“松火低歌”,饮“烧酒”御寒,啗“羊肉”疗饥,彼此“交换着流浪的方向”。诗人置身其中,成为流浪者之一员,感觉黄昏边地野店挂起的灯盏,就像是他的一首边塞小诗。此诗颇富浪子情调,温情暖意,浪漫动人。《牧羊女》写边地风情,有民歌风味。《黄昏的来客》设想自己在流浪中老去,守着黄昏里的炊烟和睡意朦胧的驼铃,这时有客骑马驰来,我猜想他也许是“沙原的孤客”,“边城豪爽的孩子”,抑或是“忧愤”的“被放逐者”。但不管他是谁,我都会点起灯,“以招呼欢迎”他的到来。“边城爽朗的孩子”意象,让人联想起古代边塞诗诸如《少年行》一类乐府旧题中的“幽并游侠少年”形象。《小河》写边地一条小河,收留过“败阵的将军底泪/迷途的商贾底泪/远谪的贬官底泪/脱逃的戍卒底泪”,承载着漫长历史岁月里无数不幸的记忆,在月下沙原上,“像一道铁色的筋”,苍凉酸澌。1982年所作《远道》,拟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思,题目来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次句“绵绵思远道”,题下引李善注《水经》“余至长城,其下往往有泉窟可饮马”二语,诗中出现了“胡马”、“窟泉”、“关塞”、“射雕”等边塞意象风物,诗末两行直用古诗“愿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结尾。此诗应是诗人1981年首回大陆游览长城的实地感受,再加以历史想象的产物。

zc5.webp


1981年之后,诗人常回大陆参访游览,广袤的西北边地的历史文化、风土民俗,又催生了《嘉峪关西行》、《苦力长城》、《大地版画》、《烤羊腿的程式》、《草原歌》等一批边塞诗新作。《嘉峪关西行》写今生沿着“太阳的古道”,重走“千年前走过的路”,心虽已如“敦煌最空敞的窟”,但耳边还是听到了静夜里传来的“步卒沙沙的”脚步声,还是牵挂着“大军出关已多久了”的消息。生命在佛经中轮回,历史在记忆里不灭。《烤羊腿的程式》通过描写烤羊腿的西北饮食习俗,表现对生命的悲悯情怀。《草原歌》以民歌的节奏与情调,写草原驰马的欢畅。《大地版画》构思、想象均佳,首节写“云开月明”,瞬间照耀衔枚夜袭的“遍野大军”,仿佛无数“俑像”,这是厚重的历史记忆造成的刹那幻觉,画面感很强。第二节集中笔墨展示一幅荒莽而又生动丰富的关塞画卷,末节写这幅画卷定格于时间,每天由夕阳印刷一次,由月亮签上印章,由宇宙完成收藏。而曰“版画”,取其线条劲健粗犷、色泽黑褐模糊的特点,正与边塞特定的历史、地域、风物吻合。郑愁予最好的边塞诗应推《苦力长城》:


晨起,太阳未现/以致天地异样广阔/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彳亍走来//风,冻结成树/羊只裂成衰草/孤烟是不传的声响/长城歇下担子不再前进/群山连绵如花边/雪铺如毡/流沙凝固//午间,飞旋细小的鹰隼/天地又不断龃龉/树又还原为摇摆的风/衰草又聚成羊只/孤烟仍是孤烟/流沙又是河水/雪花飘进河水,消溶/多少误投的信/凄凉至此/已无所谓平安与否//长城——/躺在毡上的苦力/明天仍挑同样的担子

首先是比拟新奇,“长城”意象在古代边塞诗和新诗中被无数次描写形容过,但从没有人作此奇想,把长城比作“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彳亍走来”。其次是这个比拟不仅新奇,而且恰当,“长城”积淀着一部厚重的民族历史,背负着守护家国天下的重任,以一身而担待着民族历史和家国天下盛衰兴亡的长城,不就像是一个艰辛沉重而又勇毅有力的伟岸的汉子,一肩挑着过往的苍茫岁月,彳亍走向仍不轻松明亮的明天。《苦力长城》一诗,刷新了读者关于长城和边塞诗的审美印象与感觉。


郑愁予喜欢登山临水,担任过台湾青年登山协会理事。从1957年攀登台湾中央山脉开始,数十年间,不仅遍登台湾的雪山、太平山、合欢山、大武山等名山,而且在1981年后数度回大陆参访时,游览了恒山、华山、嵩山、三峡、庐山、张家界等名山大川。因其长时间执教美国耶鲁,北美异域的山川也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还到过外蒙的杭爱山,实地考察汉将李陵的遗迹。郑愁予的登山临水,除了现代体育运动的健身锻炼因素和现代人的征服意志之外,作为一个中国读书人,一个中国诗人,道家自然哲学的影响,使他秉有一种对自然山水亲近的本能般的愿望,古代书生的壮游天下,行万里路,古代诗人如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恐怕都在潜意识层面催动着他不断迈开脚步,放足于大地山川之间。伴随他漫游山川产生的大量诗作,总体上也可归入中国诗歌史上发达很早的山水诗题材类别。


与古代山水诗一样,郑愁予山水诗有出色的风景描写,如“众溪是海洋的手指/索水源于大山”(《岛谷》),而小溪“像一道放倒的篱笆/像彩带束着我小园底腰”(《小溪》),在“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谷间,虹搁着/风吹动/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软软的虹桥/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北峰上——南湖大山辑之三》),“雨落后不久,便黄昏了/便忙着雾样的小手/卷起,烧红了边的水彩画”(《牧羊星——南湖大山辑之四》)等,多用比拟、想象,而有宋词女性化的妍媚。《十桨之舟——南湖大山辑之一》写“卑南山区的狩猎季”,蛮荒如“夜临的泸水”,“泸水”也许是诗人少年时代南北流浪亲身所历,也许来自诸葛亮《出师表》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经意间,浮现出的还是“浪子”的家国记忆。“蛮荒”本是雄性蛮野的,但在诗人的感觉中,那“蛮荒”竟自女性化了:是“裣尽妖术的巫女的体凉”,“微风般地贴上我们底前胸如一蜗乱发”。《南湖居——南湖大山辑之七》的比喻也是女性化的:“当我每朝俯视,你亮在水的深处/你抿着的那一双蜂鸟在睡眠中/紧偎着,美丽而呈静姿的唇。”《雪山庄——雪山辑之一》则不仅女性而且香艳:“秋云,女校书般飘逸地抚过/群山慵慵悄悄/……而傍着天地,乔木于小立中苍老/惟圆月以初生赤裸的无忌/在女校书的裙边邀幸/看来……若一只宠物”,高逸的秋云与皎洁的明月,竟成“女校书”和她“裙边邀幸的宠物”,郑愁予“以我观物”,其滋养于婉约词的女性化审美心态,于此可见一斑。


古典山水诗素有借山水证道的习惯,东晋玄言诗每借山水言理,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谢灵运,常在模山范水的诗篇尾部阐扬玄理,唐代王维等人的山水诗,时露禅意和禅趣,宋人的山水诗,则洋溢着活泼的理趣。郑愁予的现代山水诗也好借山水体玄悟道,而时见机心。《山路》借山中露营大伙传递水壶轮流喝水,引发“无穷”与“有尽”的感悟。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完,山间的路走也走不完,世事忙也忙不完,孩子生也生不完,书本读也读不完,户口销也销不完。可是,当一切的一切兀自未完未了之际,那只从自己手里传递出去的水壶,再传回手里,壶中的水却已喝完,空空如也,而这时,不仅水壶空了,山也空了,唯闻月夜空山猫头鹰的笑声,令人不禁憬然而悟,悚然而惊。《在渡中》借写乘船渡水,感悟“天海终是无渡”,“旅人终要自己试着登岸”,而所谓岸,不过“是另一条船舷”。人生就是在生活这片大海上不断的航行,载浮载沉,拯救终靠自己。登华山诸诗均有言外之意,华山乃道教名山,又是武侠传说的论剑之地,《妙音》借女仙之口警示世人何须“用强”,那样会“杀尽人间风景”,诗中隐见“柔弱胜刚强”的老子道术。《诺言》写剑侠在春天里放弃复仇,以剑换琴,应是对《周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有所解悟。还有《北回归线》中的南来北往,诗情酒意,皆缘于一路“好山好水”的描写,也隐约弹拨出某种弦外之音。

 

四、余  论


上述三个大的方面之外,郑愁予诗作中来自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因素仍所在多有。以下再稍加申谈:一是节奏行句。郑愁予自述词的节奏深刻影响了他的早期诗作。词相较于诗,节奏上最大的差别在于语言形式。诗基本上是齐言,词乃杂言,诗的节奏大略整齐匀称,词的节奏则参差错落,缓急相参,“愁予的节奏是中国的……愁予深知形式‘决定’内容的奥妙”[19]。郑愁予诗篇幅不大,分行长短不一,行内时有断开,从篇幅、行句等形式角度看,就像一首首现代“词”。写于台湾的大量山水诗,还有“多是写北平的古迹”的《燕云集》十首,“语言里有传统的意味”,长短句相济为用,视觉形式上与词体为近。列《诗的自选》第一首的《雨丝》,所处理的题材,以及诗的情调、构句、建节、用典,都像一首婉约情词。除了词的节奏的影响,郑愁予还尝试过“歌谣体”与“律诗体”。诗人自述,1952年“在《自立晚报·新诗周刊》发表‘歌谣体’诗一组。其时并计划与友人推动‘诗、歌、舞之结合’”[20],在《美的竞争》一诗的“附记”中也说:“我在1952年受军训时,有过一个短暂的‘歌体时期’”,组诗《刺绣的歌谣》是尝试“歌谣体”的文本。郑愁予在创作中还“兴起融和古典之念,便试将《乡音》的结构法发展成为一种形式,称之为‘律的对话’,《贵族》、《生命》是其体验。”[21]所谓“律”指古典的律诗,《乡音》、《贵族》、《生命》每首两节,每节四行,行数和律诗相同;一行基本由两句组成,也有骈偶、对仗的意味。

zc6.webp


二是语词意象,郑愁予诗歌喜好使事用典,确如论者所言:“字句多有来历,来历复又多义。”[22]上文引用郑诗,对其语词意象的出处和新意已有不少分析,余者如《流浪的天使》写“我提过你的箱子,像怀沙的沉重/而我只有一个肩囊,琴,还是没有弦的”,诗句嵌入了屈原“怀沙”和陶渊明“无弦琴”的典故;《宁馨如此》直接与古典诗歌关联的就有“浮出暗香”、“西窗”、“水边的丽人”、“捣衣的月色”等诗句,让人记起林逋《山园小梅》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姜夔的《暗香》、《疏影》,李商隐《夜雨寄北》的“何当共剪西窗烛”,杜甫《丽人行》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李白《子夜吴歌》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而迷醉于古典诗意的浓郁氛围之中;《冰雪唱在阿拉斯加》首二行:“针叶林直立,郁郁怒发,寂蓝的冠/弹起成为天穹的模样”,其中描写形容针叶林的“直立”、“怒发”、“冠”、“弹起”,皆从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四字生发出来,“寂蓝”一词,也让我们想起李贺《湘妃》诗句“九山静绿泪花红”中的“静绿”。《山路》中“空山”月夜猫头鹰格格的笑声,悽怖的诗境仿佛李贺《神弦曲》诗句“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题甄后绣像》题下引《塘上行》诗句“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结语》直用陈与义《临江仙》词句:“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心上秋》直用吴文英《唐多令》词句:“何处可成愁,离人心上秋”;《远道》直接引用古诗:“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非吾乡记》的“信美非吾乡”,也是对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一句的改写。《野柳岬归省》:“近乡总是情怯的”,改写宋之问《渡汉江》诗句“近乡情更怯”;“浪子未老还乡”,改写韦庄《菩萨蛮》词句“未老莫还乡”;“儿欲养而亲何在”,改写《韩诗外传》所记皋鱼之语“子欲养而亲不待”。借用自古典诗歌的题目,如《七夕》、《惊梦》、《山鬼》、《山间偶遇》等,或以古诗成句为标题,如用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句为题的《凉风起天末》等。它如《搬书运动》、《书斋生活》、《踏青即事》、《土家族山歌》、《流水出桃源》、《渊居》、《题甄后绣像》、《云林大喇嘛康州行脚》、《最美的形式给予酒器》、《饮酒》等,均有大量的古典语词意象的使用,而能新意自出。


在此,让我们引一首郑愁予的少作《归航曲》结束讨论:


漂泊的很久,我想归去了/仿佛,我不再属于这里的一切/我要摘下久悬的桅灯/摘       下航程里最后的信号/我要归去了……//每一片帆都会驶向/斯培西阿海湾/像疲倦的太阳/在哪儿降落,我知道/每一朵云都会俯吻/汨罗江渚,像清浅的水涡一样/在那儿旋没……//我要归去了/天隅有幽蓝的空席/有星座们洗尘的酒宴/在隐去云朵和帆的地方/我的灯将在那儿升起……

此诗写于诗人十九岁时,乃少年“明志”之作,已见出老成之意。诗作触及了诗人的终极关怀和永恒归宿。归宗于源头,是现代诗人郑愁予的辽远宏阔的诗歌史视域,而在古今中西纵横经纬度上作双向的展开。横接西方,纵承传统,这正是一个现代中国诗人的诗生命中,缺一不可的两大支点。“帆”驶向雪莱失踪的斯培西阿海湾,“云”旋没于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渚,是少年郑愁予传承东西方诗哲衣钵的象喻。而诗末“天隅星座们的酒宴”,“在隐去云朵和帆的地方/我的灯将在那儿升起”几句,则是少年诗人的远图雄心。纵观郑愁予广泛吸纳古典而又新意自出的诗作所取得的成就,应该说,他庶几没有辜负自己“拏云”的“少年心事”。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2013-CXTD-02)阶段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典诗学与20世纪新诗”(09BZW038)阶段成果。)

  


[①]《郑愁予诗的自选》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3月版,第2页。

[②]张綖《诗余图谱》,转引自朱崇才《词话丛编续编》,中华书局2010年6月版,第51页。

[③]杨牧《郑愁予传奇》,张汉良、萧萧编《现代诗导读·批评篇》,台北故乡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203页。

[④]黄维樑《新诗的艺术》,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76页。

[⑤]《郑愁予诗的自选》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3月版,第7页。

[⑥]黄维樑《新诗的艺术》,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72页。

[⑦]田同之《西圃词说》,《词话丛编》二,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1450页。

[⑧]沈义父《乐府指迷》,《词话丛编》一,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281页。

[⑨]张晓风《江河》,席慕蓉《时间草原》附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451页。

[⑩]《郑愁予传奇》,张汉良、萧萧编《现代诗导读·批评篇》,台北故乡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205页。

[11]陆时雍《诗镜总论》,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第1411页。

[12]《郑愁予年表》,《郑愁予诗的自选》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3月版,第272页。

[13]《郑愁予年表》,《郑愁予诗的自选》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3月版,第273页。

[14]《郑愁予年表》,《郑愁予诗的自选》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3月版,第274页。

[15]《郑愁予年表》,《郑愁予诗的自选》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3月版,第277页。

[16]《郑愁予年表》,《郑愁予诗的自选》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3月版,第278页。

[17]郑愁予《自述》,《郑愁予诗的自选》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3月版,第276页。

[18]《郑愁予诗的自选》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3月版,第34-35页。

[19]杨牧《郑愁予传奇》,张汉良、萧萧编《现代诗导读·批评篇》,台北故乡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204页。

[20]《郑愁予年表》,《郑愁予诗的自选》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3月版,第274页。

[21]《郑愁予年表》,《郑愁予诗的自选》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3月版,第275页。

[22]杨牧《郑愁予传奇》,《现代诗导读·批评篇》,故乡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210页。



立足普及,致力提高

--安阳文化大讲堂诗词系列讲座

(安阳图书馆、安阳博物馆、安阳电视台主办)


1、培德敦品,启智育美——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文化成作用

2、感受、感染、感悟——诗词鉴赏方法举隅

3、教材、教法、教师——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专题

4、先民的歌声——上古歌谣专题

5、“四诗”与“六义”——《诗经》专题

6、静女其姝——邶鄘卫“三风”专题

7、南国的歌吟——屈原与《楚辞》专题

8、民间叙事与文人抒情——汉代诗歌专题

9、建安风骨——三曹、七子与邺下诗歌专题

10、陶令的田园与谢客的山水——陶渊明、谢灵运诗歌专题

11、五言诗的高原——魏晋南北朝诗歌专题

12、北国的质朴与南国的艳丽——南北朝乐府民歌专题

13、诗意弥漫的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社会文化

14、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初唐诗歌专题

15、清腴与清淡——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专题

16、悲壮与奇峭——高适、岑参边塞诗专题

17、诗仙的天才诗艺——李白诗歌专题

18、诗圣的兼济情怀——杜甫诗歌专题

19、雄奇险怪——韩孟诗派专题

20、浅切通俗——元白诗派专题

21、俊爽与密丽——杜牧、李商隐诗歌专题

22、历代长短句之宗——《花间集》专题

23、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南唐词专题

24、雅俗之间——宋词的繁荣与社会文化

25、北宋的流行歌曲大师——柳永词专题

26、高出《花间》的小令词——晏几道词专题

27、新天下人耳目——苏轼词专题

28、婉约词正宗与集成——秦观、周邦彦词专题

29、生香真色——北宋词专题

30、极盛与渐衰——南宋词专题

31、雄心与高调——辛派爱国词专题

32、婉约词的变格——姜吴雅词专题

33、流光容易把人抛——蒋捷词专题

34、风华与老成——唐宋诗比较专题

35、蛤蜊蒜酪风味——元散曲专题

36、诗词曲异,各臻其妙——诗词曲比较鉴赏专题

37、民族诗歌的一脉血缘——古今诗歌传承专题

38、前人文本从后人文本里走出来——古今诗歌比较鉴赏专题

39、刷洗的旧诗与放脚的鞋样——胡适诗歌专题

40、东方老憨的华胄情结——闻一多诗歌专题

41、哀怨芬芳的雨中丁香——戴望舒诗歌专题(上)

      哀怨芬芳的雨中丁香——戴望舒诗歌专题(下)

42、花间影像,白石形迹——卞之琳诗歌专题

43、横移中的纵承——纪弦诗歌专题(上)

      横移中的纵承——纪弦诗歌专题(下)

44、蓝墨水的上游——余光中诗歌专题

45、与李贺对饮——洛夫诗歌专题

46、中国的中国诗人——郑愁予诗歌专题

47、影响的焦虑——任洪渊诗歌专题

48、豪放与悲慨——昌耀、杨牧新边塞诗专题

49、意象的回归——朦胧诗专题

50、会唱歌的鳶尾花——舒婷诗歌专题

51、以俗为雅,以丑为美——于坚、韩东新生代诗专题

52、复意与重旨——象征主义诗歌专题

53、风骚与伦理——爱情诗专题

54、情感寄托与灵魂皈依——乡愁诗专题

55、原型形式的远程调控——古今诗歌语言体式传承专题

56、主情、主知与主趣——新诗三大路径专题

57、月亮的背面——古代诗歌负面影响专题

58、摹古与开新——现当代旧体诗词专题

59、强势文体的辐射渗透——“以诗为文”专题

60、诗歌鉴赏的文本细读方法示例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直播预告 | “《诗刊》编辑面对面”对谈
  2.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的诗》 | 新书上架
  3.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中的工业美学
  8.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