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延滨:书生意气笑看青山明月

作者:叶延滨 花语   2017年03月08日 08:43  中国诗歌网    4341    收藏

叶延滨:判断好诗,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得清楚,但可以有大体的指向。一是精神指向,引领读者向上、向善、向美。向上,多给人正能量,不鼓吹颓废厌世和极端思潮;向善,让人心存善念懂得善恶,不宣扬极端利己色情暴力拜金主义;向美,引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展示丑陋下流阴暗心理。二是艺术追求,在诗歌艺术上有创新、有探索、有突破,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为传统增加新的经典。


编者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诗歌在一定层面已经进入了当下精神生活的核心;同时,中国诗歌网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让越来越多的实力诗人渗透到了中国诗歌网的各大板块!正值中国新诗走过百年之际,为了展示中国实力诗人的气质和风彩,我们有了这次独家策划,对中国实力诗人进行系列访谈! 点击查看 [ 往期精彩 ]

20 叶延滨



叶延滨(诗人主页)现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诗歌万里行常务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先后任《星星诗刊》主编,北京广播学院文学艺术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迄今已出版个人文学专著48部,作品自1980年以来先后被收入了国内外500余种选集以及大学、中学课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意、德、日、韩、罗马尼亚、波兰、马其顿文字。代表诗作《干妈》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中青年诗人诗歌奖(1979年——1980年),诗集《二重奏》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新诗集奖(1985年——1986年),其余还有诗歌、散文、杂文分别先后获四川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等50余种文学奖。


图志60:与莫言、余华访问比利时2009

与莫言、余华访问比利时,2009


图志14,在艾青寓所与艾青交谈1982

在艾青寓所与艾青交谈,1982

访



1、花语:您在哈尔滨、成都、西昌、延安、北京等地都生活工作过,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一个诗人来说,是富贵的财富!您曾经说,延安和西昌,是最让您有故乡感的地方,延安的生活在您的诗歌中有很明显的印记,四川的西昌让人感觉气质神秘,在您的诗歌版图上,西昌是怎样的存在?您怎么概括西昌对您创作的影响?

叶延滨:在西昌的那段日子,是影响我一生的成长时期。我是因为母亲下放到西昌,而从成都到西昌陪同母亲生活。我的母亲出身于一个东北大富商家庭,日本占领东北后,流亡到北平求学,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参加革命的青年学生,算“红军时期老干部,建国后,先后被错误处分,开除党籍,降级下放。母亲下放大凉山当了老师,一年后,回省城无望,于是我也在小学六年级时,到了西昌陪母亲生活。从此我从“高干子弟”变成一个有“政治问题的下放老师的孩子。当时的大凉山刚完成了废除奴隶制的民主改革,十分落后,我到西昌的前一个星期,门前的小路上发生了抢劫杀人案,学校旁的村子里金钱豹进农舍被关进猪栏,真是前有盗匪后有豺狼的蛮荒山地。我和农村孩子一起上学,穿草鞋,干农活,在乡村的川兴初中度过三年饥荒,在西昌读高中也经过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武斗。我在西昌完成了我的中学学业,最为人常提起的是,我在那个时期,曾和三个同学,步行六千七百里路,历时四个月,从西昌走到了北京。简言之,西昌让我知道并认识了中国底层,并且开始身为一个底层孩子靠自己打拼,闯自己的路,西昌造就和完成我一生所需要的训练——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自信“和”自立“的能力。

图志8,延安插队在杨家岭留影1970年

延安插队在杨家岭留影,1970年


2、 花语:您曾经到延安插队,听说这与您在某一特殊历史时期冒死救父的经历有关,能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叶延滨1966年的运动,首先是从批斗大学校长开始,各大报纸上,北京大学揪斗陆平,南京大学批判匡亚明,重庆大学批差距郑思群,《四川日报》六月上旬在头版也用几乎整版批判成都大学一把手叶某某。后来武斗发生了,局势危险。省城武斗越来越升级,军管会把各厅、局和各大学的“走资派”集中在锦江宾馆办学习班。学习班外“武斗”,学习班里“文攻”。硝烟浓烈。不久就传出医学院的院长和一位大学副校长跳楼自杀了。听到这消息,一连好几天我都围着锦江宾馆散步,我希望父亲万一也推开了窗,会看到我。我希望他活下去。

连连发生跳楼事件,学习班也办不下去了。上面叫各单位派人把自己的“走资派”领回去。一群造反派,拥着父亲出来,刚迈出大门,立即反扭父亲双臂,按着头,哈着腰,按倒在卡车驾驶室顶篷上,大喇叭狂喊乱叫,大卡车急驶而去,我一路骑车紧追,紧追慢赶,追进大学的校医院。只见父亲牙齿脱落嘴角出血,浑身青紫的伤痕,一位穿着白大褂戴着大口罩的中年医生,抬手递给我一张诊断书,上有一行检查结论:长期缺乏锻炼所致劳损。这个医生的这张薄纸,让我明白父亲的处境。如果不想办法,父亲不能活着走出这个地方。大学在城西郊区,距城区六、七里路,校门前是一条省道,也是造反派扼守省城的要地。学校变成了“军事据点”,校门堆满沙包工事,持枪的武斗队员日夜站岗。父亲被关押在学生宿舍大楼里,同房有三个造反派大学生同住,24小时值守。要把父亲从这样的地方救出来,是件难事。大学的一位中年女老师,找到了一位姓张的工人帮助我,此人在部队当过侦察员,参与讨论的还有一位姓黄的技术员。讨论产生了一个长达数月的计划,主要实施者是我和父亲两个人。

我每周从城里到城郊的大学去看望父亲两、三次。骑自行车,背一大包食品和必需的日用品。每次进校门,武装人员都要检查所带的东西。进到宿舍楼,通常都是有人与父亲同在屋里。每次我都带四份食品,给父亲一份,药品和咸菜、水果,给那三个同屋的学生点心和水果。我的努力是让父亲保持与外面的联系,而父亲的努力是用耐心争取一个逃走的机会。

和看守的学生关系得到了改善,父亲就提出每天早上到锅炉房打开水,顺便也散步放风在校园里走一圈。原先是每天下午出去放风走一圈,每次都有一个看守陪着。现在改成早上六点起床上锅炉房打水同时放风散步。看守者睡不成懒觉了,不乐意。多说几次,多吃几次我带来的东西,同意了。秋天的六点钟,天已经亮了,走一圈回来,正是吃早饭的时间。天天不变,清早六点准点起来,天色一天比一天越来越暗,天气也越来越冷。终于有一天轮值陪同者不想起床了,父亲独自一人,照常去锅炉房打水,然后提着热水瓶再沿着校园围墙走一圈,七点前回到住处,打那以后,早上起床后没有人跟着父亲了。六点出去,七点回屋,正点正常。十一月的一个晚夜,工人老张和我,住进了学校墙外一户农家。早上五点,我俩推着自行车,来到校园围墙外一道小铁栅门等候。雾气浓重,寒意透心,六点三十,父亲走到了小铁栅门前。我把一架小竹梯从铁栅间塞进去。父亲把竹梯搭在围墙上,爬上围墙,又抽起竹梯递了出来……成功了!从秋到冬,就为了这一刻!两辆自行车一前一后,沿着小道冲进了浓浓的晨雾中!

父亲被救后,造反派在成都和大凉山搜找我,我从成都躲回大凉山,在街头突然被一群人围殴,正置“上山下乡”开始,我便到延安插队了。



3、花语:您的《干妈》在三十年前轰动了诗坛,引起了不少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读者的共鸣,直到现在还深深影响着一大批人。作为作者,您自己认为《干妈》这首诗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魔力?您现在还会去到您曾经做知青的地方回忆过往的岁月吗?


图志43,当年房东的小闺女还有邻居伙伴在住过的破窑前合影2005年

当年房东的小闺女还有邻居伙伴在住过的破窑前合影,2005年


叶延滨:《干妈》写于1980年。这是我插队延安农村曾经的一段真实经历。父亲得救后,我无法在成都和西昌立足,于是远赴延安“插队”。我在延安有一个亲哥哥。父母当年在延安,抗战胜利后,奉命立即北上与蒋军抢东北。军令如山,只好把不足一岁的哥哥,送给了当地农民曹守科做儿子。我到延安插队是“投亲”,但我不想寄人篱下,在延安的第一年,我哥替我找到一对老贫农,照陕北的说法是“受苦人”,我与他们共同生活了一年。老汉是饲养员,老婆是小脚女人。他们叫我“干儿”,我叫他们“干妈”和“干大”。这是陕北最穷的人家,只有一孔没有窗户的土窑洞,他俩睡在窑洞最里边的大炕上,大炕上有个大尿盆,我睡在门边的小土炕上,小土炕上有个小尿盆。这就是整个家的全部布局。一年后,北京派来干部管理知识青年,我回到了知青点,因为能干所有的农活,不久我当了生产队副队长。我在延安的两个村子曹坪、中庄和军马场一共生活了四年。和两个老农同居土窑的一年,让我接够了地气。这孔土窑,关上门就像坟,开了门就叫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我在中国最穷的“受苦人”家中生活了一年,我自信没有什么比这一年更难更苦的了,就像掉进深坑里,只要敢迈步,无论朝哪方,都是向上。

十年后,我在北京上大学,得到了两位老人先后去世的消息。我写下了长诗《干妈》。内容基本是回忆共同生活的细节:老汉用我的毛巾擦汗,干妈跑了三十里路去公社给我买一盏煤油灯看书,夜里给我在衣缝里找虱子,给我留馍,他们悄悄吃糠。诗歌写出来当年有影响,我想有二个最重要的原因,一是真实的写了知青生活,几千万插队的知青从中找到自己的命运影子;二是写出了农村真实的穷困,诗中写道“如果大地贫瘠得像沙漠像弋壁,任何种子都会失去发芽的生命力”,算是为民一呼,喊出了部分人的心声。

我先后几次回过那个村庄,一次是1990年,我和妻子到延安,回到村里,远远的在沟里打坝的人就高声喊:“延滨回来了!”连七、八岁的小孩都在叫,妻子说,你是这小村子的传奇了。2005年,我又回延安,当年的小伙伴变成老头老大娘,跑上来就抱着我,让陪同的《延安文学》主编也说你人缘真好。现在延安好了,我哥哥的儿子居然成了老板,一年前租了一辆大巴车,拉着一车乡亲上北京,北京烤鸭店里全是说延安话的农民,让我觉得在做梦。


图志21,在意大利西西里参加诗歌节朗颂作品1987

在意大利西西里参加诗歌节朗颂作品,1987


3、花语:著名诗歌理论家吕进先生说:“叶延滨在中国资历最长、最有影响的两家诗刊《诗刊》和《星星》都担任过主编,这是前无古人的。”您怎么看待诗歌杂志的作用?

叶延滨:我在1980年参加《诗刊》首届“青春诗会”的时候,我说过,我曾梦想过当将军,也想过当科学家,真的没想过当诗人,更没有想过当什么主编。但命运使然,宽巷子走不了,逼到这窄胡同里了。那就尽职尽心的干好这份工作吧。回首往事,可以说一句,尽了心,尽了力。尽心者,办刊物,出于公心,不论亲疏和个人好恶,凡好作品,绝对给版面;办刊物,不谋私利,刊物是公器不是私产,主编在诗坛算公众人物了,一言一行,其实都在众人眼里。

诗歌刊物对诗坛应该有引领作用。仅以《星星》为例,创办六十年来,就一直努力坚守诗歌精神。有人用体制内外,官办民办来区分刊物的作用,其实并非如此。没有诗歌精神的坚守,无论官办民办,都会让人感受到“圈子”的小家子气。

图志28,在马其顿斯特鲁加诗歌节演讲1997

在马其顿斯特鲁加诗歌节演讲,1997


4、花语:现在有不少人喜欢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一些诗歌,有的人喜欢用短诗的方式传递自己的情绪,诗歌好像又在大众中流行起来了,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我们作为普通读者,爱好诗歌的读者,看到网络上大量的诗歌,有时候也会迷茫,到底该怎么判别什么样的诗歌是好的诗歌?您有怎样的建议?在您看来,一首诗要具备哪些特点,才算是一首好诗?

叶延滨:手机和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大众重新喜欢这种形式的传情达意。自媒体上公众号大多数是卡拉OK级别的自我抒发,不因为有人唱卡拉0K,就说他是音乐家,这个判断力,无论是唱者还是听者,都是有的。但是一碰到诗歌,人们就晕了。其实,大多数只是在公众号里“卡拉OK”诗歌,友情点赞,只是说他人脉广,不能说他诗就好。明白了就好判断。多数人喜欢用诗传情表意,也表明了公众文化水平在提高。

判断好诗,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得清楚,但可以有大体的指向。一是精神指向,引领读者向上、向善、向美。向上,多给人正能量,不鼓吹颓废厌世和极端思潮;向善,让人心存善念懂得善恶,不宣扬极端利己色情暴力拜金主义;向美,引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展示丑陋下流阴暗心理。二是艺术追求,在诗歌艺术上有创新、有探索、有突破,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为传统增加新的经典。

图志29,访台湾同青云大师合影1999

访台湾同青云大师合影,1999年


5、花语:我注意到,叶老师您不仅创作诗歌,您还写过不少非常精彩的杂文。这在诗人中很罕见的。您对杂文写作有怎样的心得?有一篇采访您的文章《无风骨不可立身 无情致难成美文》,在您眼中,何为风骨,何为情致?

叶延滨:我写杂文,要比诗歌晚,大慨晚十年。我是在《星星》工作期间开始写杂文的。我自当了《星星》的副主编后便不在《星星》发表自己的作品,也想在诗歌圈子外写点东西。二是自己的遭遇和经历,深感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有诗和鲜花,丑陋和阴暗也充斥四周,有话可说,不吐不快,于是写起了杂文。一写不可收,成了杂文家。新文化百年之际,杂文界给我编了三本书。一是《杂文选刊》编辑百年杂文经典丛书,出了一本《百年杂文 叶延滨卷》,二是“中国当代杂文精品大系”,出了一本《请教马克.吐温先生》。三是作家出版社出了一本我的自选集《天知道》。我以为,写诗更多的是内心的表达,大概与情致相关,写杂文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关注,大概与风骨相关,两者加起来,对我而言就是“书生意气”。

图志31,叶1999访台与郝伯村见面

1999年访台与郝伯村见面


6、花语: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引发了文化界关于文学、诗歌、音乐关系的大讨论。您怎么看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您怎么看待当下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文学奖,颁给一个以音乐成就为主的人?

叶延滨:你的问题也就是我的回答——怎么一个文学奖颁给一个以音乐成就为主的人?赞成可以有一堆理由,置疑也可以有一堆理由。我不是诺奖评委,我不想替他们做解释。我也很喜欢鲍勃·迪伦,不过喜欢也不能成为我赞成或置疑他得奖的理由。


图志32,“911”后二天访巴基斯坦与保护访问团的警官2001

“911”后二天访巴基斯坦与保护访问团的警官2001


7、花语:作为一个诗人,作家,阅读他人的作品,对您意味着什么?您喜欢阅读哪一类书籍?能给读者列出十本你喜欢的书吗?

叶延滨:选择对话朋友,也选择一个陌生的新世界。读书没有禁忌,但有选择。年轻的时候,读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总想拍案而起,现在读到这样的东西,摇头一笑,放下而已。我从不给自已开书单,读书也讲缘份,因人而异。

图志25 全家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节目1995

全家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节目,1995年


8、花语:您讲过您的三个点组成您的创作平台。正值新诗百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对写诗有很大的热情。但是要写好诗,是一个需要刻苦琢磨和学习的技艺。您创作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一定积累过很多经验和独特的心得。以您的感受,在诗歌创作中,有哪些容易走入的误区?

叶延滨:我说写诗并能坚持写自己喜欢的诗,只有两条,一是相知,二是相爱。相知者,要多读诗,读古今中外的名作,读多了就知道真正的好诗是什么,也知道自已适合写什么样的诗。相爱者,与诗有缘,不以诗谋取功名利益,真爱就能坚持,坚持者自然进入诗意人生的状态。爱诗并写诗进一种人生修炼,完善自我,是最主要的成功,能否写出传世之作,则是另一种机缘。我说的三个支点,也可以这么讲:处在何种时代,这是你的诗“运”;有无诗歌的天赋,这是你的诗“命”;能否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同,这是你的诗“缘”。

图志36:在波戏剧家沙龙朗诵诗歌2002

在波戏剧家沙龙朗诵诗歌,2002年


9、花语:我们当下处于一个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社会,现实生活压力很大。作为一个诗人,您觉得,写诗与时代、现实,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写诗需要纯粹的纯真的赤子心灵,可是诗人也是生活在现实各种利益纠结之中,尤其是诗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职位,有不少诗人还经商、从政,您觉得,诗人应该如何处理自己内心角色与社会职责之间的关系?

叶延滨:1980年参加首届青春诗会时,我说过,一个诗人要找到在这个时代的人生坐标点,要找到与民众心灵的相通点,要找到诗歌艺术的新的探索点,三点决定了我的诗歌创作的平面。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觉得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这是我坚持写作的支点。

和小说写作,戏剧写作等不一样,从古至今,基本上大多数诗人都是业余写作者,专业诗人极少,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因此,一个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上能自立有担当的人,经商在职场是老板或员工,从政是领导或者是下属,在家庭是父母或子女,这些角色是社会身份,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转化自己的角色,以尽自己的职责。只有在进入写作状态的时候,才摆脱这些社会身份,成为一个对全心面对诗歌的诗人。所以一个现代社会真正的诗人,应有健全人格,应有健康诗风。过去有的诗评家推崇的某些名诗人,有的是社会角色失败,有的是人生精神失常,以至形成一种误判,以为真正的诗人就是那些一事无成,只会吟风弄月的疯子癫子或吃软饭者。这种误导至少对绝大多数优秀的诗人不公平,也是对诗歌功能的歪曲,对诗意人生的抹黑。

诗歌从一开始就引领着人类向上向善向美,正是这种引领,中国人从《诗经》开始,走过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至五四新诗的情感历史长河,展示了这个东方伟大民族的大美精神世界。无论我们能否成为一个诗人,热爱诗歌者,其短暂一生是在与一个古老而伟大民族,精神同行,灵魂同在!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光阴里的诗意与传承—— “青春诗会”40年:记录时代脚步,见证数代青年诗人成长
  2.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3. 重立人民性与重塑主体性——对当前新工业诗歌写作的一次掠观或几点体会
  4.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7.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9. 诗人陈先发当选安徽省作协主席
  10.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 《青春,如风有信》(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中外对照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法兰克福举行
  2.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东京梦华·菊香宋韵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开幕式暨座谈会成功举办
  6. “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开幕式暨“青春四十届·致敬诗歌和青春”座谈会隆重举行
  7. “每日好诗直播间”暂停一周
  8. 第444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10. 博士论文《〈诗刊〉社“青春诗会”研究》(节选)丨左存文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