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一个歌手,对作品的要求:易读、易记、易唱。一个读者对作品要求,易懂、易记、易味。好诗,就是能够让读者在场。拼凑和打磨出来的都会有硬伤。
编者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诗歌在一定层面已经进入了当下精神生活的核心;同时,中国诗歌网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让越来越多的实力诗人渗透到了中国诗歌网的各大板块!正值中国新诗走过百年之际,为了展示中国实力诗人的气质和风彩,我们有了这次独家策划,对中国实力诗人进行系列访谈! 点击查看 [ 往期精彩 ]
黎阳(诗人主页),生于1974,《星星》诗刊编辑。原名王利平,曾用名禾俊、玉洁。黑龙江讷河人。曾居天津十年,现居四川,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驻站诗人。 做过工人、厨师、职业歌手、教师、经理人,蹬过三轮,卖过菜。原天津市时代艺术团独唱演员,曾从事广告业,声乐作品曾在天津、黑龙江等地多次获奖,天津电视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台曾播放过演唱作品。
曾在《星星》诗刊、 《北方文学》、《青春阅读》(《天津文学》)、 《鸭绿江》、 《诗林》、《诗潮》 等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获奖若干,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2003年荣获“中国金号奖”天津赛区银奖,2006年荣获“中华世纪大采风”金、银奖,并赴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部分国家领导人接见合影。2007年-2008年获得天津“文化杯”小小说一等奖,诗歌二等奖。曾主编《华语诗人》报、曾担任《黄河诗报》副主编、《情诗季刊》编委。 选编作品—《一三·一四》(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诗人在路上》(江苏凤凰出版社)、《2015年度“莫舍”华语短诗大展精选》(四川民族出版社)。
简评:
黎阳是一位地道的诗人。也许是同受龙江大地上那条美丽的讷莫尔河滋养的缘故,我很早就熟悉他很诗意的名字。那时停留在纸面和传说中的他,风风火火,坦坦荡荡,浪漫而果决,肯于为缪斯付出。及至我移居天津卫后,和他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他的热情诚挚,他的直言快语,他的喜怒于色,他的笃信友情,他的能迅即把周边带动为一个“气场”的磁性人格,他的和西雅之间婉转炽烈令人企羡的青春心理戏剧……无一不和诗性密切相关。
——罗振亚(南开文学院评论家)
黎阳在诗歌创作中,常常游心于物外,以内心的丰赡愉悦人生情趣。这种豁达、超然、和谐的审美理想,折射在艺术幽默上则表现为闲适、静观、中和。诗人在他营造的玫瑰花丛中,闲庭信步、独抒胸臆,于天马行空中显露其涵养。从诗人的作品里,我们隐约能嗅到清雅、丰盈的玫瑰幽香。
——蒋楠(诗歌评论家)
歌者黎阳精意于音乐,他的诗宜吟咏、可唱弹,一种声音美学和历史知觉在这首诗中复苏。……事实上,古往今来多数文人画,都是此类砖块的排列组合,而高手恰能在雷同题材的不同排列组合中,创造出新的表达和意义。……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演,却定有其韵律。”中国历史多承载于文字音韵,……将这种高深莫测的历史逻辑,向虚无的深渊更推进一层——不仅是虚无,还有虚无的枯朽。
——戴潍娜(诗人,中国社科院院士)
黎阳(王利平)是我最熟识的诗人之一,视如兄弟。现在在“星星诗刊”做初审编辑。第一次认识利平那年大约是1990左右,那时他才十六七岁,家在农村,考上了艺校,学声乐,但他爱诗歌,就在县里的一次笔会上认识了我。此后,他做过歌手,蹬过三轮,做过平面,搞过广告,做过网站、编过民刊,历尽无数艰辛,独自闯荡江湖,到处“拜师学艺”。梦想就一个,走出农村,有机会的话再做个成功诗人。现在,应该都实现了。在成都娶了才女西雅,并有了宝贝女儿。
——唐凯(诗人、诗歌评论家)
1、花语:黎阳你好!说起来,我们也算是认识至少十年以上的老朋友了,但是,第一次认真看你的简历,被吓了一跳。你现在的身份是:《星星》诗刊的编辑,但是,你居然蹬过三轮,卖过菜,做过工人、厨师、教师、经理人,还做过职业歌手,对于这些漂泊的经历,你是否认为是上天对你的格外赐予?怎么看待“苦难”二字?
黎阳:的确,说起来在中国诗坛,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女性诗人里,你是我很少的见过面,相对阅读作品比较多的诗人,是当然的老朋友,从生活中到网络、再到诗歌!
我的生活经历是有点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一个人对命运不服输的体现。我本来可以通过特招进入文化馆、部队歌舞团,但是最后都因为特殊原因放弃了,我想这个特殊原因大家都懂。老人说:三穷三富活到老。苦难是很好的老师,其实谁的生活没有点难处和苦楚,渐渐习惯了,也就看得淡薄了。
很多人畏惧漂泊,有一次和女儿聊天,谈到她母亲背包旅行,孩子顺口就说,我不去,就在成都上班。女儿才四岁,她已经害怕漂泊。其实也是,她一出生刚够百天,就被我送回了黑龙江。飞机火车汽车公交车地铁都已经坐过了。每次和她母亲,从西昌回来度假,在家里住上一周,已经是很累的旅行。
上天总会给你一些苦难,也会给你一些恩赐。
坐在编辑的位置上,就会用心去做好编辑的职责。这也是我的生活态度,在如烟的稿源中找到那些闪光的作品,和诸多闪光的灵魂打交道,是职责,也是赐予。
2、花语:你是黑龙江讷河人。曾居天津十年,现居四川成都。你的情感必定和你生活过的地名,息息相关。往事经年,是否还有故乡情结?说下你的少年成长经历!
黎阳: 讷河,这个在中国地图上一个县级市。地处松辽平原的西北边缘,为大小兴安岭山脉向平原过渡的山前高平原。我出生在大兴安岭脚下的一个村落。早年叫宽甸子,后来改名宽余,新世纪以后改名双合。那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城,后来大量闯关东人落户俺家变成了由四个村构成的大队。村前一条小河,经年不断流水,村后不足7公里就是宽余林场,那是一片原始林和人工林的林海。
我出生在这里,我的小学生初中生活,都是在这里。小时候家里都比较困难,瓜菜半年粮的日子很普遍。每个家庭,都会采摘木耳、蘑菇、蕨菜等山珍,还有小河的鱼来补充自己的饭桌。家里来客人,也不用出去买菜,除了自己家菜园子,大人就会赶马车或者骑个自行车去小河边打几网鱼,就够一家人吃几天。我成年以后,又一次用捞网,在河边两个小时,捞了整整一水桶,一指长的小白鱼。农家的孩子,做农活是经常的,铲地、趟地、收割,拔草。说实话,我很抵触在土地上劳作,或许因为我视力不好,铲一条垄庄稼,锄头会砍伤半垄庄稼苗。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和父亲说,我不想种地。那时候我们兄弟几个都在上学,大哥还没有上大学。农民的儿子,基本只有考学、当兵,才能离开农村,那时候还没有农民工一说。
我的原籍辽宁台安。我的曾祖父曾是个大地主,而我的祖父是个木匠,我的父亲是个车夫(车马管理)。我的家族有将军、教授、也有干部和工人,只有我们家这一系我大哥是教师、我二哥是个商人、我姐姐是个农民。我对我的祖籍有着魔幻一样的记忆和传说,所以我对我的出生地、我的久居地都怀有浓浓地感恩之情。
其实我的行程很有意思:黑龙江-辽宁-黑龙江-河北-天津-广州-江西-天津-四川,每个地名都有一段故事,但这些故事都只是有美丽的开始而已。
我的少年经历也很有意思,一个村的团支书的偶然发现,揭开了我近三十年的声乐梦想,从乡镇-市县-最后到省级,一路黑龙江-辽宁-天津。最后梦醒时分,还是脱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不断地出现在中国的不同地方,接连被黑龙江、天津收进文学评论,对于我是幸福的。
人生的成长,其实也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
在普格朗诵诗歌
3、花语:你是原天津市时代艺术团独唱演员,声乐作品曾在天津、黑龙江等地多次获奖,天津电视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台曾播放过你的演唱作品。2003年荣获“中国金号奖”天津赛区银奖,2006年荣获“中华世纪大采风”金、银奖,并赴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部分国家领导人接见合影。能否说说你和音乐的不解之缘?!
黎阳: 我的音乐天赋遗传自母亲,她平时做家务也喜欢哼唱一些,我没有听过的歌谣。而且那时候我的听力和记忆力特别好。我能够把电台里播放的歌曲,听一遍就完全记住,也能够基本不差唱出来。所以我八岁就开始在乡镇、地市参加各种各样的声乐比赛,并且每次都有不错的等级奖。
1999年冬天,我来到天津,在一家洗浴中心做服务员和收银员,在每天阅读《每日新报》上看到了“金号奖”天津赛区的消息。内心的音乐梦想一下子就爆发了。因为我带着演出用的伴奏带。休班的日子去报了名。
经过两个多月的初赛、复赛,最终我在决赛获得了这个赛区的银奖第一名,和金奖的比分相差0.01。获得了进京决赛的资格。正因为比赛过程受到了评委天津音乐学院的老师的关注,也得到天津音乐台的一位台长的认可,他推荐我去时代艺术团报名。
经过了两轮的考核,第三轮演唱部分,我在台上只唱了几句,就被叫停,莫名其妙的离开了考核现场。后来得知,当时的团长和副团长,都看过我比赛的现场。
后来到时代艺术团上班,已经是三年后。期间,我去了广州、江西、北京,回到天津,团长还记得我。就这样,重新补了入团手续,留了下来。也获知当年顶替我进京的选手获得了全国的第七名。
时代艺术团,只是我的一个身影,那些声音的文字的褒奖。对于一个时刻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个梦。梦想的泡沫一旦破裂,生活还是会要把虚荣打回原型。
这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很多,有我的声乐启蒙王军老师,他师承金铁霖教授、魏启贤教授,教会了我朴实的美、质地的美,这是声乐美学最基本的要领。有我的老乡李墨林他教会了我坚持,在困难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其实做人何尝不是如此!缘分已尽,或者说情缘未了。或许有一天,我还会和声乐、音乐有一点点瓜葛。
4、花语:你有过蹬三轮的经历,这让我想起电影《骆驼祥子》里的片段,如今,身为著名诗人,又是诗歌编辑的你,回过头来如何看待这段经历?
黎阳:蹬三轮的故事,要从三轮车的由来开始。这个刚好是你后面的问题。我在讷河市的菜市场卖过菜。实际上我卖的只是冰鲜的鱼类。因为我不太懂作假。所以没有从卖鱼的经历中获得任何生活技能。最后剩下一个三轮车。没有卖。我租住在讷河二中附近,和我的表弟住在一起。当年在市里上学,我的同学很多都当了教师,而我,选择了去夜店唱歌。那个时候很想有一份正式工作。文化馆就成了我的一个目标。因为他们可以特招。我的前辈很多都是通过这个方式获得了正式工作。所以我就在讷河过着一边是舞台,一边是三轮车这样微妙的生活。
每周文化馆的周末大舞台,都需要携带沉重的音响。馆里也需要有些精细的人来携带和运输。所以我就一边参加演出、一边蹬三轮。做主持、做歌手、做车夫,这就是真实的蹬三轮故事。
这个时代,连骑自行车都成了运动项目。蹬三轮的时候,我想的最多就是不愿做一个农民。现在也是,我知道自己很勤奋,同样我也知道别人比我更勤奋。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不做一个闲人,让自己的生命多一些磨砺。
我从来不看重出身,或者是眼前的名利。这东西只能让一个人越来越狭隘。说实话我是一个话痨,但是我是一个内心非常简单的人。我不是毒舌,我从来不想攻击谁,也不想因为沟通造成任何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这种麻烦经常跟着我,如果现在你见到我,或者还是会觉得我还是老样子,关心那些其实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和事。
5、花语:“歌手”和“大厨”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身份,居然也同时出现在你的简历之下。能否说下当大厨的过程和趣事?
黎阳:厨师的经历很早了,应该是1994年,我艺校毕业后回到了鞍山。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刚好坐落在鞍山图书馆的阳光酒店,招聘杂务人员。我当然不想做杂工,只是想通过这个渠道,进入酒店。我的愿望达成了,我从水台、摘菜、一直做到了蒸锅。因为蒸锅的师傅老是出问题,我来给他做下手,后来基本都是我在做。离开就有些滑稽,也是我同情心泛滥:一起打工的小河南,因为忙得没有吃上饭,我就私自给炒了一份扬州炒饭。被值班经理发现,结果我被开除了。多少年以后,想起来,一点都不埋怨人家。休息时间不准开火,是厨房的规则。这事只能怪我。
这些都是标签,或许你身上也有不同的标签。做一个会做饭的男人,哪怕眼睛已经看不清刀和案板,做一份自己觉得最好的手艺给自己最爱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幸福。
这个故事太长了。我写进了一篇文章,并获得了“中华世纪大采风”银奖,编辑老师说你这篇文字比报告文学的字数都多。
6、花语:母亲在你的成长过程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黎阳:母亲是家长,父亲基本在家不管任何事。我们家所有的事情基本都是母亲做主。母亲高小毕业,当过村里的妇女队长。一生勤俭,不会花钱。因为生育我节育留下一身最疼的伤。
母亲,很少反对我的决定。只有一次,她悔恨终生也是我的初恋。母亲因为那个女孩子白眼仁多,就反对我们结婚。相貌这东西,可以识人吗!我因为拗不过母亲,最后还是和女孩子分手了。她如今也很幸福。只是恐怕今生也不能再见。
母亲最爱我,因此招来哥哥姐姐的羡慕。母亲最爱我!
母爱无疆,做子女最痛的是没能在她临终之时,床前尽孝。
7、花语:你现在是《星星》诗刊的编辑,对于那些诗技一般,又反复投稿的人,会怎么办?在你的眼中,一个好的编辑,应该具有怎样的职业操守和情怀?
黎阳:编辑,其实就是一个去泥,摘掉枯黄叶子的择菜工人。每一个作者都是有话要说的人,哪怕是名家也会有说话咬舌头的时候。反复投稿的人,很多都是渴望自己的文字发表的人。作为编辑,就是告诉他们:好的诗歌是让你的眼睛不离开,让你的心灵不离开。一个好的编辑,要付出的不仅是认真,还要付出耐心和爱心,让他们在修正中,不断的提高。
8、花语:你曾主编《华语诗人》报, 对你来说,编书是否也是一种偏执或理想?目前在编什么?
黎阳:编书,编刊,都是拾遗而已。把好的,或者说把自己认为好的留下来。这或许真的就是一种偏执。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理想中的好诗,但真正的好诗是拨动你心弦的那一首。自己写了几十年了,唱了几十年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触摸能力,肯定会有自己接收的信号。今年出版的《中国诗人在路上》(江苏凤凰出版社)、《2015年“莫舍”年度华语短诗大展精选》(四川民族出版社)。目前正在编《2016华语女子诗歌大展精选》,这个大展是第二届,十年前的第一届也编了一本集子。
目前编辑东西,更多看中她的史料性,或许这也是一种偏执。筹备中《中国当代青年诗人精选》(亲情卷)十个选题,独立一个选题一本。
9、花语:掐指一算,你离开天津也很多年了。对于这块见证过你成长的城市,是否还有怀念之情,怎么看待天津人的“贫”和天津这座城市?
黎阳:2009年离开天津。天津,是个包容的城市。在天津,还有很多老朋友。天津的“贫”,是艺术也是生活。很久没有回去看看,我喜爱天津。
天津的朋友,留给我的记忆特别深厚。那些年在我最困难的时期,在生活上和艺术上给我帮助的人,我都铭记在心。人生没有多少个十年,这样一个十年,给了我无数个第一次。包括我获得第一个省级文学奖“文化杯”小小说一等奖、诗歌二等奖,第一个国家赛事声乐奖“中国金号奖天津赛区银奖”、创办第一个文学网站《华语文学网》、创办第一本诗歌刊物《华语诗人》、创造了第一个百家客户的团队。
天津,一座我心中的海滨之城。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的转化,从一种人生到另一种人生的改变。
10、花语:你现居拥有“天府之国”美名的成都,这个光辉的城市,拥有翟永明、李亚伟等多位优秀诗人。是否喜欢这座城市,你的诗生活与哪些人息息相关?
黎阳: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人,对于我都是逐渐熟悉了解过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能是习惯。今年要出版另一本诗集《成都语汇》,就是在这个城市的素写。
成都,于我而言,是生活的开始。
在这个城市里,学会了太多的生活的真谛,也看到很多生活的本质。
用心和这个城市交流,用心和每一个人交流。
11、花语:介绍一下星星诗刊这个优秀的杂志!
黎阳:《星星》是新中国诗歌史上创刊最早的诗歌刊物,于1957年1月1日创刊,迄今已走过了50年的风风雨雨和辉煌历程。自创刊以来,《星星》先后发表过毛主席、朱德、陈毅、郭沫若、艾青、臧克家、李肇星等优秀诗人和政治家的经典力作,也推出了舒婷、北岛、顾城、杨炼、贾平凹、海子等著名诗人、作家的代表作。50年来,《星星》发现和培养的诗歌作者不计其数,许多的优秀诗人正是在《星星》的关注和扶持下不断地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当今诗坛,大凡在创作上有所建树的诗人,均与《星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割舍不掉的情缘。四川是文学大省,诗歌是四川的名片。《星星》作为当代四川主流文学的一大品牌,扎根巴蜀沃土,吸纳天府灵气,承续先辈传统,勇于开拓创新,以其纯正的品位和高雅的格调,为人民抒情,为时代放歌,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2001年与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等一起被提名为成都的标志之一;2003、2005年,连续两届荣获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技部联合颁发的国家期刊奖。2013年星星改版旬刊,上旬原创、中旬理论、下旬散文诗;2014年创办《星星诗词》。2015年,推出《星星》诗刊微信公号。60年来,《星星》已经跨越了地域界限,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是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心灵家园和精神食粮。
对于《星星》,我坚信自己是在用生命写诗,也会用生命选诗。这或许就是我的品质吧!
12、花语:是否还喜欢音乐,去KTV通常会唱哪些歌?会唱样板戏吗?
黎阳:基本不去了,开车的时候听的很多是佛乐。样板戏对于我还是很陌生的,我还是喜欢民谣。那些带有泥土芬芳的声音。
13、花语:听说你还有过卖菜的经历,在酒店工作的经历,能否说说?
黎阳:呵呵,这个问题,和前面问题有点重叠。那时候我十几岁,第一次经商。因为不会门道,导致自己白白辛苦了一个冬季。如今留下的或许只有这首诗。//我是市场唯一睁开眼睛的冻鱼/别问我来自何方/在你们面前我是冻鱼/零下40 度 睁开眼睛/面对所有的你/别想知道我的名字/不用查我的家底/我只是一条出售自己的冻鱼/
合理的付出一些劳作//就会得到灵魂的满意(黎阳《我是市场唯一睁开眼睛的冻鱼》)
14、/农民黎阳/我是农民,我的身份证上是农村的户口。/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王利平《银河系中的黎阳》),是你的一首诗,也是你过去生活的缩影,你的诗真实、疼痛、隐忍、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现场的记录,并在是尖锐中的陈述、或呼啸。在你眼中,好诗应具备哪些要素?
黎阳:我不否认自己的农民出身,尽管我因为近视,并没有真正去当农民。从另外几个角度来说,一个歌手,对作品的要求:易读、易记、易唱。一个读者对作品要求,易懂、易记、易味。好诗,就是能够让读者在场。拼凑和打磨出来的都会有硬伤。
15、花语:你写过一组诗《天津酒徒》,是对过往自身生活的描述吗?!天津酒徒是否等于酒徒黎阳?“酒”这个东西在你眼里,具有怎样的意象?!
黎阳:酒是粮食的精华。《天津酒徒》,写的的确是我个人的经历。我能喝一点酒,但是我算不上酒徒。《天津酒徒》这组诗歌,实际上是农民工进城务农的缩写。也是一个时代小人物的生命简史。这组诗歌当年申报过青春诗会,最后遗憾没有成功。这是一首非常现实的叙事诗。
当年这首诗歌在网络上有很大争议。
酒是情怀的宣泄口,我一个人从来不喝酒。酒只是与友人相聚,与亲人重逢,才会出现。就在这首诗歌里并不是酒,而是生命中的一种呼唤。饮酒,更多是一种慰藉。很多人没有看到这一点。有时候我们自己写作,也是真的要多想一点点。多那么一点点,就会发现不同的本质。
16、花语:介绍下你的诗集《情人节后九十九朵玫瑰》。
黎阳:我的爱情,基本从幸福开始,然后从苦痛中结束。唯有我这段进入婚姻的爱情是个例外。“汶川五一二地震”,是我这段婚姻的开始,这本诗集也是因此而集结。
本人貌不出众,才无半斗。只有一个苦修。中国所有接触过我的作品和西雅诗歌作品的编辑,基本一致认为西雅比我写的好。都认为我娶了一个才女,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的爱情,结缘于她的一本散文集《残缺的时光》,我们的幸福定格在《一意孤行》。这是两本集子。
而我这本是献给妻子的,也是写给天下有情人的。
这个集子以前自印,今年送交中国文史出版社。这是一首长诗,写作周期横跨2008-2009两年。与其说是写给我现在妻子的情诗,不如说是我对爱情的理解,和对家庭的认知。
婚姻,是家的纽带。爱情是生命的融合。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情人节的绚烂,看不到情人节后的漫长。家庭是互相包容,彼此包容。在这一首长诗里,我写清楚了自己的态度。我们的人生都是平常的,或者说我们的路还很漫长,步行者,走的不是快,而是悠闲自得,这就是我的目的,也是我的人生。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