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涌:浅谈陈先发《九章》系列

作者:黄涌   2017年01月19日 14:59  中国诗歌网    2351    收藏


大家好,今天讲陈先发诗歌,我预先做了一点小准备。跟余怒那场有些不同的是,今天讲陈的诗歌,我就不单纯从诗歌语言角度切入了。对于像陈先发这样的诗人,语言即风格。过于着重从诗歌语言角度分析,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读当中。

前段时间,我跟随陈先发回到他的故乡桐城走了一遍。回来后,感触很深。我觉得像陈先发这样的诗人,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诗歌里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气韵。气韵这个词,系古典文学批评词汇,实际上是不能用来阐释现代诗的。我这里引过来,只是觉得,陈先发的诗可以唤醒我们很多从传统文学阅读中获得的美感。

就我读陈诗而言,我觉得受冲击最深的是他诗里那种“沉郁顿挫”的诗歌美感。等一下,我会结合具体诗作谈一谈我为什么要用评价杜甫诗歌的语言来指涉陈先发的诗歌。

陈先发的故乡在安徽省的桐城市,这个地方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文学流派“桐城派”的诞生地,素有“文都”之称。因为“文名”很盛,所以一般人会忽略掉桐城诗歌的成就。     

其实,桐城派诗歌是早于桐城派文章而闻名的。明末清初,桐城这个地方,诞生过一大批诗人。后来,清人潘江还专门编写了长达六十四卷的诗集《龙眠风雅》(龙眠是桐城境内的著名山脉)。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钱澄之。关于钱澄之,这里我只提一点,就是他与当时的诗坛泰斗钱谦益交好,两人诗风都宗杜(以杜甫为师)。

陈先发因为有着这样的故乡文化滋养,在潜意识里,他从一开始就有着很强的写作目标。而这个目标,我想应该是跟他先辈一样,希望能写出杜甫那样的作品。

陈的出生地是在桐城的孔城镇。孔城这个地方曾是兵戈之地——也就是以前两国交战的地方,距离桐城市大约有15公里。桐城派著名文学大家戴名世即出生于此。孔城还是一个通衢要道,水陆交通都很发达,是古桐城著名的的四大镇之一。(桐纵孔练即桐城、枞阳、练潭、孔城四镇,有七省通衢之称)

陈先发的老家,一出门就是孔镇的码头。陈先发说,这个地方过去商业很发达。发达到什么地步呢?陈说,他每到过年回故乡,都要到河边走一走,目的是找那些沉在河里的宋元时期的古瓷器碎片。

因为自己家并不富裕,按理说,少年时代的陈先发读书不应该特别丰富。但实际情况却相反,陈先发从小就读了很多书,特别是中国古典书籍。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文革的破四旧,很多家藏旧书都被抄了,或主动上缴。而这些被抄的书都去哪里了呢?主要用来做鞭炮。陈先发所在的村庄,家家户户以前都是以制造鞭炮为业。因此,陈从小就是在古旧书堆里长大的。据陈自己回忆,他孩童时代经常是踩着各种各样的线装书玩耍。

这里,我想到一个叫胡河清的评论家,他有篇文章谈及自己的文学启蒙:


中学最后一年,我在上海准备高考……那时的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消息,说我“作文很好”,于是便给我安排了另一个也是“作文很好”的同窗……我的那位同窗呢,是个很有魅力的小伙子,身上既有天生的演剧才能,又有出身高贵门第的自尊感,很少小心眼儿的。他母亲是一位妇孺皆知的越剧大师,父亲则爱好藏书,可以算得风雅的学者……中学毕业前夕,他邀请我到他祖父在无锡故家的旧屋里作客。那是一座坐落在大运河岸边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房子,已因无人居住而关闭多年了。二楼的落满尘土的会客厅里面,堆满了旧式家具、线装书、文房四宝。窗外大运河浩浩荡荡,秋水共长天一色。皓月当空的时刻,我们小饮了几杯。……我们都已酒入微醺了。我们一起下楼,沿着水势浩淼的大运河向前走去……望着在水中缓缓而行的明月,我终于作出了生平最困难的决定:将来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职业。 

文学对于我来说,就像这座坐落在大运河侧的古老房子,具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我爱这座房子中散发出来的线装旧书的淡淡幽香,也为其中青花瓷器在烛光下映出的奇幻光晕所沉醉,更爱那断壁颓垣上开出的无名野花。我愿意终生关闭在这样一间屋子里,听潺潺远去的江声,遐想人生的神秘。然而,旧士大夫家族的遗传密码,也教我深知这所房子中潜藏的无常和阴影。但对这所房子的无限神往使我战胜了一切的疑惧。 


这里有几个关键的词汇:线装书、瓷器,还有就是运河。而这恰好都能对应着陈先发——他酷爱瓷器,又出生在运河边(不是京杭那个),又是踩着线装书成长起来的。因此,陈先发身上是具备着一种天然的文学因子。这种文学因子,我的理解应包括三个方面:幽静迟缓的生活感(运河),奇幻光晕的迷醉感(瓷器),以及神秘的人生感(线装书)。



前面交代的是诗人的一些人生背景。我觉得理解一个诗人,懂得他写作的背景其实是很必要的。当然,在这个课上,大家可能更为关注他诗歌的具体写法以及如何理解他的诗。接下来,我就切入正题,来谈一谈陈先发的近作。

熟悉陈先发诗歌的人应该知道,陈先发是有意识地把自己以前的一些诗作,做了一个系统的归类,统一命名为:九章。然后增添了自己的新作,而这些新作也被归在《九章》系列里,譬如《入洞庭九章》《寒江帖九章》等。为什么陈先发忽然要设置一个总的主题呢?这里,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于主题诗,臧棣有一个说法。他说,“它们(指主题诗)有一个总的主题,就是省察一个人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他渴望建立一个与自言自语截然不同的自我对话,有时是反讽,更多的是内省。”

就陈先发“主题诗”而言,我的理解,他也是渴望通过“九章”这个统一性的主题,来建立起诗与自己精神生活的隐秘联系,进而趋向自省。

“九章”一词,原系旧名,来源于《楚辞》。屈原的《九章》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内容并非出于一时一地,应分别看待;二是诗本身有体物写志的成分。

陈诗“九章”,也包含着两重意思:一是,每首诗都是九首,各自独立成章;二是,陈借旧题来表现对传统的承继和致敬。

在陈先发的内心深处是希望自己的“九章”,能够与杜甫的《秋兴八首》”形成照应。(关于这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一下霍俊明的《从“少于一”到“新九章”》)

一个诗人,写到陈这样的地步,所作的突破大约就是需要找到一个参照谱系,而这种谱系显然是历史中的存在。

实际上,而陈先发诗歌风格也是类似于杜甫的,至少在阅读上是能够给人一种“沉郁顿挫”的感觉。

接下来,我来具体分析一下他的《垮掉颂》。


《垮掉颂》


为了记录我们的垮掉

地面上新竹,年年破土而出


为了把我们唤醒

小鱼儿不停从河中跃起


为了让我们获得安宁

广场上懵懂的鸽群变成了灰色


为了把我层层剥开

我的父亲死去了


在那些彩绘的梦中,他对着我干燥的耳朵

低语:不在乎再死一次


而我依然这么厌倦啊厌倦

甚至对厌倦本身着迷


我依然这么抽象

我依然这么复杂


一场接一场细雨就这么被浪费掉了

许多种生活不复存在


为了让我懂得――在今晚,在郊外

脚下突然出现了这么多深深的、别离的小径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陈诗。但关于这首诗,跟我一样喜欢的人,估计并不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是,当代人看当代诗更关注其新的一面,而忽略了诗更为关键的一面——“在场”呈现。

陈先发的作品,被很多人记住的,都是他的《前世》《佛说莲花落》这一类诗作。那几首虽说好,但在我看来,却是带着少年时代的任才使气的写法。这其中,《前世》最为典型。这首诗的优点有很多,读起来也能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畅意非常”的感觉,但这种“轻逸”的写法,最大的缺点是容易与现实脱节,无法落下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无法持续。

而《垮掉颂》则完全摆脱了《前世》那种写法,情感非常沉郁。

我先解释一下“沉郁顿挫”这个概念。沉郁,指的是一种风格,偏向古拙、苍重和悲凉的情感呈现;顿挫则是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有的读音间断技巧,目的是加深情感(譬如一首七律,七个字的顿挫一般为:二二三)。

《垮掉颂》一诗开头:“为了(二)记录(二)我们的垮掉(五)”是借用了“二二三”的顿挫。这样顿挫的好处,是能够使情感达到一种高度凝聚。这就不再是我刚才所说的那种轻盈式的表达,它是一种集中沉郁式的,是一种向内的表达。

诗的前三段用了连续的设问(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把后一个设问里的那种沉重的情感表达出来:为了把我层层剥开/我的父亲死去了。

读到这里,大家心里可能会一沉(情感达到了极端)——父亲的离世,对于一个男人意味着很多,特别是一个中年男子——无根、被抛弃,朝向死亡等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其中。

这是一种共通的情感,陈先发只用最简单和最质朴的语言写了出来。既是一种回答,又仿佛在倾诉。(诗当中所蕴含的深切而复杂的情感)

从写作手法上看,诗人在整首诗里只用了设问与描写。描写是递进式的:新竹破土、鱼儿跃出、灰色鸽群……并且对应着前面的设问:垮掉——新竹破土;唤醒——鱼儿跃河;安宁——鸽群变灰。(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对应?每个对应有什么特别意味?意象的使用可以加强情感的色彩。)

当然,这首诗的核心点并不在:“我的父亲死去了”这句,而是在倒数第三句:许多种生活不复存在。

诗题为《垮掉颂》,诗人要“颂”的“垮掉”又是什么?是许多种不复存在的生活。(为什么许多种生活不复存在?我们要寻找什么样的新生活?)

时间流逝,社会在加剧变化,很多东西来得有点猝不及防。作者以父亲的离世为情感切入点,重点写出了“垮掉”的是,我们内心深处保留的“许多种生活”。这种垮掉,如同父亲的离世一样不可逆转。

在这里,要注意一个词语,就是诗人反复用了“厌倦”这个词。为什么要强调厌倦?因为这是诗人在精神上的一种自省:

一方面,我们要按着正常的人生走下去:成为父亲,而后像父亲一样离去(父亲耳语再死一次的回答);另一方面,诗人似乎跟父亲又完全不一样,因为他更复杂。

读陈先发这样的诗,我不知道,大家有会什么感觉。我觉得,他似乎有意让一种特别的情绪在带动你阅读上行进。就这首诗而言,诗人还有意添加了一些东西,可以说,这是诗人写作时情感上的一种漫溢。譬如:一场接一场细雨就这么被浪费掉了。

从本质上看,陈先发是一个出色的抒情诗人,他的诗歌都在漫溢着情感。他的诗歌应该说,自省居多,带着对既定生活的不安在其中。你看杜甫的诗歌精神,就知道,那其实是一种物与同胞的情怀。陈先发的诗里也深寓中这种物与同胞(抒发的是一种共通的情感,而不是偏于个人的感受)。当然,我们说,情怀这东西有时是不靠谱的,因为它摸不着,看不见。所以,我觉得用“自省”这个词来概括陈先发诗歌精神,更准确些。(《垮掉颂》有一句:我依然这么复杂。生活中,你想单纯,但它并不给你这样的机会。我们必须面对生活不断“世故”的教育,这既是无奈也是现实的一种。)

陈先发的诗歌创作,其实有两个不同时期。前一个是早期的,二十岁时写抒情诗出道,诗歌写作非常具有特点,一度曾被认为海子之后的最重要的抒情诗人。后期,以《前世》为代表,摆脱了前期那种单一的抒情,之后趋向沉郁。我觉得,了解不同时期的诗人,对于我们认识他的诗歌也是有很有益处的。

实际上,陈先发是一个很难归类的诗人。我觉得陈先发跟维特根斯坦有点类似,维氏在两种不同哲学领域开创了高峰,前后既是统一的又互相冲突。

限于时间关系, 这里我就不再做诗歌语言上的细分析了,将来有时间再谈,谢谢各位的参与。


课堂讨论:

李之平:出生地的确是他写作的最大资源供给,也是铸造写作特点的重要点。沉郁顿挫!的确是。杜甫先贤我认为他是乐意作为榜样的。

蘇省-浮雲非故舊:那麼,出身的考證是為了說明什麼?

李之平:读书和环境自然影响吧,文风很盛。

蘇省-浮雲非故舊:不過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讓人覺得詩人需要身份驗證。

李金奎(江一苇):出生地或成长地对一个诗人至关重要,但对一个成熟的诗人来说,不该是特有的标签。不过,多读书是重要的。

李之平:主题诗可以制造连贯性。我以前并不理解臧棣的入门、协会系列诗。

黄涌:是这样。我也觉得是激发写作的连续性。毕竟都在遭遇中年危机。

李之平:同意。写作雄心建设需要的内核。深沉悲怆心满满,性格和文化的吸收浓度造就。与杨健的写史之心和余怒的轻灵机锋都不同。

李之平:从这首开始变化的?我觉得2011年后风格变化大了。不过他的调调始终差不多的。只是更顿挫了,以前还有轻灵有趣。

李之平:最富魅力的是外景物象的使用、暗喻机巧。

恒山之雪:像流水,你得跟着他的柔波或涟漪,是这样的。

李之平:(关于《垮掉颂》)是的,他还顺势设置了奇崛的想象和表达方式拉平时空距离。加强父亲在此处的意义,比如跟父亲耳语。他的写作时常感觉是在控诉,总体欢乐的平和愉悦的东西少。这可能也是一个问题。诗歌是向下的吗?我们不妨也可批判或讨论。九章里去各地参加诗歌会也有写到有趣的生命低微处的赞美与别有用心的捕捉。所以如果一味再吟叹可能也没有兴味了。他老说提出意见。我想这算是吧。诗歌最后还是要回到元体本真。是赞美,朴质情怀与思想的再发现。杜甫也不一定就是最高标准吧一个诗人如果是经得住考验的就得不断改造自己。重复也没有意义了吧。这些可能扯远了。尽管我依旧喜欢读他的诗很容易被带进去他设置的语言的局情感韵势中。只是更高的期待而言哪怕乱说也是说吧。

黄涌:@李之平 你指的诗歌向下是什么?

李之平:向下指情感与格局。低沉,压抑。每次九章都是前几首优于后几首。

黄涌:

(谈及陈先发诗歌的写作技巧)这里要说一下,“兴”这个词。赋比兴,是《诗经》中诗歌写作技巧。赋和比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兴,却很少有人具体谈。所谓,起兴,是见物而生情(即先描写一个景物,然后表达另外的情感)。陈先发的写作很多借鉴了这种技巧。

黄涌:@李之平 我只是分析诗人写作,不做总的定评。譬如陈先发的诗歌哪首好或者不好。因为,大家都是诗人,自然有各自理解。我这里是分析他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以及他试图想表达什么。沉郁的风格就是低沉,压抑的。

李之平:是的。赋比兴用得很好。刚才说到的外景物象就是比兴的成分。外物意象映衬情感和主题内容。

黄涌:飘逸的风格,显然跟我谈论陈的整个风格有区别。我认为,早期陈的诗是带有飘逸特质的,包括后期那首《前世》。

李之平:没有要求飘逸,就是沉郁太久自己也会烦。那种抒情诗也写不了了,但不能看了总让人厌世吧。

黄涌:飘逸式的写作,其实人到中年是难以为继的。我常常拿海子作比较,如果海子活着,他肯定会“悔其少作”的。里尔克说,诗人不能超过25岁,说的也是这个理。人到中年,看待世界的很多方式、眼光、心态都会发生裂变。以前那种表达,已经无法触及到人的内心,所以改变是必须的。只是,怎样改变?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风格。

李之平:诗歌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无论如何还是要给人明亮的启迪或愉悦的。他的可能更多的情感沉郁,每次看了都想哭。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写作真是没必要太久,为难自己。不过我读个别人也很佩服他语言与修辞的欢快与飞扬。激情与梦想,现实与梦幻的互动。最近只有王敖部分诗让我有这感觉。目前已经四十了,还保持活力。我只说中年后的,当然也很我自己的厌倦有关。

黄涌:我们这里去读一个诗人的诗作,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要求诗人写什么样的诗,或者怎样生活。诗说到底,只是语言的技术,无论它怎样外化,诗本身在说明一切。一首诗,重点在于它在传达什么,给予我们怎样的震撼。

李之平:真正的好诗是很稀罕的。老陈每次九章单独拎出来独立个体也难。后来我瞎扯了。别受影响哈。

Shelley初雪:陈先发属于学术派诗人吗?他的诗是什么派别?

杨章池:我觉得先发应属源头性诗人。

Shelley初雪:写实派,超现实,意识流,新意像,折中浪漫?

黄涌:这个我还真没有归类过。其实,给诗人归类是个很麻烦的事@Shelley初雪

李之平:知识分子写作。

Shelley初雪;源头性诗人?第一次听说。什么特点?

杨章池:有开创性的,能不断为后来者提供养分。


本文获作者授权发表于中国诗歌网。

责任编辑:苏丰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3.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张晓雪:在沉默中发酵的长歌
  6. 作为一种文体的“诗人散文”——谈谈“诗人散文”丛书
  7.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9. 超侠:酿山
  10. “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在开封举办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