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归来的诗意,在场的人生

作者:李皓 花语   2016年10月31日 14:58  中国诗歌网    9863    收藏

李皓:没有诗意,不要硬写。有了感性,还要提炼出理性和诗意。不要按照文艺理论去写诗,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写。有情,恣肆汪洋。无情,一字不提。

  

编者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诗歌在一定层面已经进入了当下精神生活的核心;同时,中国诗歌网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让越来越多的实力诗人渗透到了中国诗歌网的各大板块!正值中国新诗走过百年之际,为了展示中国实力诗人的气质和风彩,我们有了这次独家策划,对中国实力诗人进行系列访谈!

4 李皓


李皓诗人主页)曾用笔名古莲,1970年8月生于辽宁省新金县(现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88年8月,处女作《男生宿舍》获得“蓓蕾杯”首届全国中学生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应邀参加首届全国中学生(北戴河)文学夏令营。1989年3月投笔从戎。退伍后先后做过电业工人、机关秘书、编辑记者,现供职于大连报业集团,2010年12月至今任《海燕》文学月刊主编。

2000—2010年停笔10年,2011年回归诗坛。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青年文学》《北京文学》《钟山》《作品》《飞天》《延河》《福建文学》《鸭绿江》《草原》《山东文学》《安徽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等,作品曾被《青年文摘》《中华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作家文摘》报等转载,先后获得《诗刊》“雷锋——道德的丰碑”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我们的钓鱼岛杯”华语诗歌大赛特等奖、第二届陈子昂诗歌奖提名奖、首届蒲松龄散文奖一等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等奖项,多次入选各种年度选本。著有诗集《击木而歌》、散文集《韵味•大连方言》(与董晓葵合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作家协会理事、签约作家。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文学硕士,二级作家,辽宁省作协第十届签约作家,大连民族大学新闻系客座教授。

李皓画像

李皓画像


李皓是一个对诗歌心怀敬畏的诗人。诗歌之于他不单是一种文学样式,而是永远钟爱仰望甚至膜拜的女神。这让他的写作变得谨慎严肃而纯粹。在他的头上有一个标杆,他在努力使自己的写作向它接近。向上,再向上,直到脱离平俗混杂的庸常生活,进入到一个没有尘埃又听不见杂音的纯净又宁静的境地。这是他追求的诗歌境界,也是他人格的焕发。他在通过写作让自己人生诗歌化,也把诗歌融化在自己的人格里。这是一个理想的人生,也是一个真实的诗歌大梦,李皓为此努力着,这使他的写作充满了英雄色彩和道义关怀!

只有纯净和宁静的心灵才能保持对事物的灵敏度和敏锐力。李皓的心灵就是一把保存完好的剑,对事物始终保持着极度的灵敏和锐利。敏感的心让他的写作充满激情,而诗歌又使他的心灵净化和美好。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让他的诗歌变得更纯粹和锋利。

——诗人、评论家 李犁

文字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正如他饱满的长诗一样,李皓是激情的,豪放的,率直的。他的诗作《我得坐车去一趟普兰店》就像一条滚滚东去的大河,携裹着泥沙。这是生活的泥沙。或许是积压的太多,诗人突然爆发了,在高压下,他撇开一切隐喻,一切意象,将心中的闸门打开,让关闭已久的洪水奔涌而出。我觉得诗人是大胆的,因为有些画面太粗暴了,但同时又带来了阅读的冲击力,一下子就击中了人心!阵阵排浪般的叙述读来酣畅痛快!我无法猜测这种情感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但毫无疑问,这首诗安装了一个移动镜头,使用了叙述,回忆,自嘲,内省等多种书写角度,让你凝神一个现代人内心的焦虑,无奈,困惑,疲倦,嘲谑,自觉……这种传达的方式感染了我。这首诗朴素,性情,思绪是自发流动的。密集的语速,情绪临界点上的真实,与诗人的直接表达同时平行呈现出来。在语言的尺度与抒情的适度上有着合适的分寸,且结构坚实,节奏果断,其锐利程度让人猝不及防。这首诗并不是日常生活的记事,单纯的个人语象,而是让我们看到了心灵批判和对当下生存的认识,它唤起了我们的共鸣。

——诗人 玉上烟

从2011年回归诗坛以来,搁笔10年的李皓有了明显的转型。故事还是过往的故事,却增加了一缕沉重的生命意蕴和难以言表的人生况味。这其中,既有他自己话语表达方式的变化,但更多的还是他内在的体验方式在一点点向哲思靠拢。李皓是一个几乎不遮掩自己主体情感的人,袒露与直抒胸臆,一直伴随着他多年的创作。突然间,他改变了自己的叙事节奏:冷静里透洒着哲思,深邃里蕴涵着诗意,而且丝丝对生命本体的探寻,对情感过往的追忆,都比以往更加平和而冲淡。虽然我们仍然能在他的诗歌里看到故事的光影,但故事的展开方式却与以往不同了。更为关键的是,故事的呈现意义在他那里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围绕着一个情节丰盈的故事原型,在原地里抒发自己的情怀。也不再总是在回溯的同时,对过往频频投以深情的打量。他的观照视野更为广阔,他的故事渗入更加冷静,他的抒情节奏更加舒缓,他的语言呈现更加有节制!我说不清更喜欢他的哪一种表达,因为熟悉,因为细节的亲近,更因为不想惊扰他的创作。

——诗人、评论家 李大为

在江油

在江油


访


1、花语:近几年,您的名字频繁出现各大文学期刊,发的都是组诗,您就像一个潜伏江湖多年,突然横空出世就画地为牢的武林高手。其实,您是早期的校园诗人,参加过1988年“蓓蕾杯”全国中学生诗歌大奖赛,与当下文坛上的优秀诗人马萧萧同获一等奖。这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成绩,对于当时仅仅十八岁的您,在那样一个高手云集的火红年代。能否说说当时比赛的情况,原作还记得吗?


李皓:我近期的创作状态还不错,但要说值得炫耀,还远远谈不上。我离开诗坛10年多了,一切都那么陌生。从前我崇拜的那一批诗人,有的老了,有的转行了,有的不在状态了,有的甚至离开了人世。现在充斥视野的,鱼龙混杂,各色人等粉墨登场,一派乱象。所以,我还真的无限怀念那个你所谓的“高手云集的火红年代”,对那时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1987年秋天,我考到镇上的高中,开始了离家住校的生活。对于和我一样来自乡下的学子们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那个年代,学校宿舍的条件都很差。我们睡的是大通铺,上下两层,铺着草垫子,散发着一股稻草发霉的味道。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求知的欲望,吃这点苦,对于当时摔打惯了的乡下孩子来说,算不了什么。我们一边感受着小镇有些洋气的气息,一边刻苦地读书,一边憧憬着无限美好的未来。我们高唱那个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冬雨》、《大约在冬季》、《冬天里的一把火》 ……我们崇拜费翔,崇拜齐秦,我们扭扭捏捏地学着跳抽筋舞,甚至交谊舞。看着这一切,我的心不能不为之所动。我按捺不住自己,我需要倾诉,我需要表达。那一年的12月4日,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夜无眠,风风火火地成立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文学社——辽南风文学社。很快,我们油印出版了第一期文学社社刊《辽南风》。在那期社刊上,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孤独的男孩》。我表达了自己青春期的迷茫、孤独、徘徊,诉说了自己的追求、理想,杂志在全校传阅,这篇文章风靡校园。而后,尽管有思想比较保守的老师反对,但经过一番努力,校团委还是介入了,帮助我们解决了纸张和油印问题,《辽南风》羽翼渐渐丰满,社员越来越多。《辽南风》也成为宿舍里的话题,我也被同学们高看一眼。我心中的火越烧越旺,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不管不顾地拿起了笔,写下了几乎改变我命运的《男生宿舍》:


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刚刚响起

就被一群风风火火的男孩子踩灭

他们打开宿舍关闭了一天的门

潮水般涌上各个铺位

(宿舍涨潮了)

忙着放铺盖忙着洗脚

毫无顾忌地谈笑

伴以迷人的口哨

女生总欣赏这里豪放的歌子

虽然眼下没有费翔也不是冬天

却总唱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似乎没有火就会出现冷漠

戴着近视镜躺下时还捧着书的书呆子

即便不是球迷也在谈马拉多纳和普拉蒂尼

争论国家队能否出线

李华筠为何没被选进国家队

未名诗人灵感忽现正构思一首新作

不想二十分钟已过马上就要关灯

赶紧趴下却不知是谁说一句今晚真快活


这首诗先是在团县委一个名叫《青年魂》的内刊上发表。其实所谓的发表,那也是一本油印刊物,只不过蜡板是打字的,而不是人工刻写的。这个“发表”,极大地鼓舞了我,首届“蓓蕾杯”全国中学生诗歌大奖赛当时正向全国征稿,我信心满怀地把《男生宿舍》投了过去。结果更令人喜出望外——我获奖了。当时也没有什么一二三等奖,获奖的二三十个中学生全部都是“优胜奖”。最给力的是,这些优胜奖获得者均被邀请参加在北戴河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

1988年8月,我第一次离开家乡,我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到了大连,第一次从大连去往“遥远”的北戴河。黄金海岸,鸽子窝,孟姜女庙,山海关,这些景点深深地刻进了我年少的记忆,我第一次感到祖国的山河如此壮美,我下定决心,将来一定像三毛一样,走遍万水千山。许多年以后,我做了记者,并且是专跑旅游战线的记者,我采访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我尽情地体验着行走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想一想,如果没有《男生宿舍》,没有“蓓蕾杯”,没有北戴河,我的人生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人生。文学是可以改变人生甚至命运的,而中学时代,恰恰是一个人走进文学的最佳时机。


李皓1990年于大连

李皓1990年于大连


2、花语:“乡愁是最能撬动诗人情感的锐器,李皓用写诗找到了回家的路。这让诗歌挤出了水分和杂质,变得更加硬朗和真实。”这是著名评论家李犁对您的评语,您的代表作《我得坐车去一趟普兰店》写得性情、生动、豪迈又有点小悲伤,是我读过的难得的佳作,它写出了亲情乡情爱情兄弟情,以及对家乡的敬畏,让人们对普兰店无限好奇并神往!说说您的家乡普兰店和这首诗的创作过程!


李皓:普兰店现在是大连市的一个区了,不久前还是县级的普兰店市呢!撤县设市之前叫做新金县,一个不怎么富裕的地方,而我就出生在新金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墨盘乡(当年叫墨盘公社)。可能由于贫困,童年的记忆刻骨铭心。故乡和童年,是一个作家或者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我18岁举家搬到临近的小镇,在那个叫城子坦的古镇上读高中;19岁投笔从戎,先是到鞍山一个名叫羊耳峪的山沟里学习报务,七个半月之后分配到沈空司令部大院,先是在战勤连学标图、战备值班,随后不久调进机关担任文书。

当兵的日子,尤其是在新兵连,每一个初次离开家乡的男儿都会想家。我也不能例外,尽管鞍山离大连并不遥远,但1989年那个时候,通讯并不发达,个人家里几乎没有电话,单位的一部电话不是谁都可以随随便便打的。况且,你打的时候,对方不在话机旁边。而军线转接到地方,又极其麻烦。所以,那时写信是唯一的方式。每个战士都不断地给家里写信,写给父母,写给同学,写给懵懵懂懂的所谓“对象”,然后每天盼着远方的来信。于我而言,除了写信,我还可以写点小诗歌,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家时,对家乡并没怎么感到爱恋;离开家时,故乡的一草一木甚至穷山恶水,都变得那么值得怀念。我甚至在那时还学会了抽烟,以缓解强烈的思乡之情。那一刻,我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感觉家乡那么地遥远。从前羞于示人的“新金县”、“普兰店”、“城子坦”、“墨盘乡”等名词,一下子怎么那么令人难以割舍?

此情此景,我有感而发,写下了稚嫩的短诗《乡路》:

弯弯 悠悠/坑坑 洼洼//这头一颗心/那头一颗心//最长是乡路/最短是乡路//没有尽头的思念/应该叫乡恋//乡路 是山妹子/永远割不断的视线

这首小短诗1990年发表在辽宁省作协主办的文学期刊《鸭绿江》上,已故著名诗人于宗信当时是责任编辑。

4年以后,我退伍回到当时已经撤县设市的普兰店。由于经历了一次莫名其妙的挫折,我的人生也跌进了低谷。1993年初到1999年年底的整整7年,我在乡镇企业做过宣传、文秘工作;在供电站做过普通电业工人,抄表、收电费、爬电线杆的工作都干过;在普兰店市下属的一个小开发区管委会做过文字秘书,那个小机关人浮于事、勾心斗角……无奈,我被迫于1999年12月到大连晚报社应聘,做起了我一直心仪的编辑记者工作。那个7年,不管生活如何不如意,我都没有放弃诗歌写作。

海燕 11

然而,进入报社以后,为了干好本职工作,我果断地放弃了业余爱好,几乎断绝了与文学圈的来往。10年之后,命运再次垂青。2010年12月,我被擢升为《海燕》主编。为了“在场”,为了办好刊物,我开始慢慢回归诗坛。离开诗坛10年之后,诗歌的语言表述方式、立意、技巧的运用等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边读边学,边学边写,慢慢找回感觉,重新在一些诗歌刊物、文学期刊露面。不过,闲暇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作品,总觉得“做作”的成分较多,缺少真情实感,为赋新诗强说愁,为写诗而写诗,不走心。

2013年初春某个休息日下午,我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我看的是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一个法国译制片,电影的名字我忘了。但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我得坐车去一趟巴黎,就像我从未去过一样。”听到这句台词,我不由得从沙发上跳了起来,迅速地在手机备忘录上按下了诗歌的题目:我得坐车去一趟普兰店。

接下来的将近两个小时,我头脑发热,记忆的闸门一泻汪洋: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爱恨情仇,一时间都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洋洋洒洒一首小长诗一气呵成。一边写,我一边默默诵读,一边止不住泪流满面。


就像雷平阳只爱云南省昭通市

我只爱普兰店市,狭隘,偏执

只有这样我似乎才像个真正的诗人

尽管在大连生活这十来年

我已很少写诗,我看不惯圈子里

一些所谓诗人的狭隘与偏执

想写诗就回普兰店去写!那个

诗人扎堆的小城可以最大限度地

容忍我,放纵或者胡言乱语


我得坐车去一趟普兰店

就像我从未去过一样


……我说的话

不是海蛎子味大连话,也不是

普通话,但朋友们都说我说人话

性情,不装,骨子里有小城人的

……

我打肿脸充胖子一样地胖了起来

伴随着酒精肝脂肪肝高血压

我像个小有成就的城里人一样

胖了起来。

……

我考研,我混个一官半职

不是为了与你们拉开距离

这个浪漫的城市里有太多太多的

陌生人。我需要一张光鲜的名片

它的质地,必须与一块敲门砖

相媲美。而回普兰店只需一辆车

或者一张名片大小的车票


我得坐车去一趟普兰店

就像我从未去过一样


……酒是断不能缺的,喝到称兄道弟

喝到信口开河,喝到我们就像

从不曾相识。酒后,胖嫂烧烤店

是一定要去的,听说憨态可掬的

胖嫂得了不治之症。在胖嫂烧烤店

见不到忙前忙后大呼小叫的胖嫂

普兰店的夜晚让我怅然若失


这首诗随后不久就发表在《诗潮》杂志上,辽宁资深编辑家宁珍志称这首诗“有望成为2013年辽宁诗歌经典”。2014年,这首诗在一个国学微信平台推出,当天的阅读量就达到100000+。据说,时任普兰店市市长不仅自己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他还要求各局局长、公务员进行转发。一时间,小城普兰店的名声不胫而走。作为普兰店的游子,我也由衷地为家乡感到高兴。

李皓中学时代

李皓中学时代


3、花语:您18岁就拿过全国诗歌大赛的一等奖,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当时受谁影响较深?喜欢过哪些诗人?


李皓:其实是“全国中学生诗歌大奖赛”,而不是成年诗人的“全国诗歌大赛”。所以说含金量不一样,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是这个“蓓蕾杯”在当时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一大批文学少年的命运,这里面就包括马萧萧、他他、胡海泉等人,当然我也在内。

说起写诗,我很小的时候就有梦想。当时,爸爸从鞍钢调回家乡工作,带回一些他原来订阅的《诗刊》。这些《诗刊》成为我最初的启蒙。三年级,我就学着写一些顺口溜;四年级,一位实习老师实习结束返回学校,我写下了第一手自由体朗诵诗。

真正开始写诗大约是1986年前后,当时好像是徐敬亚所在的《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搞了一次规模浩大的现代诗歌大展。尽管当时我只是一个初中生,一个尚不知诗为何物的初学者,但初学者更容易被鼓动,更容易热血贲张。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一切能找到的诗歌出版物,不管是铅印的还是油印的。

我接触的第一本油印诗刊叫《北国草》,是长春地质学校北国草诗社的社刊。我的一个本家三叔在这个学校读书,他把社长方华(原名张世安)介绍给我,我与方华成了笔友。方华当时已经在《中国作家》《诗人》《诗林》《山野文学》这些公开出版的大刊物上发表诗歌,我对他极为佩服,把他的诗歌拿来一遍遍研读、模仿,学着写那些有时自己都看不懂的分行文字。

1988年,团县委成立了一个名叫“青年魂”的文学社,面向全县征稿。我将自己的一首《男生宿舍》投了过去,《青年魂》创刊号就刊登了这首诗,尽管不是真正的铅字,而是用铅字打字机打在蜡纸上油印的,闻着油墨香味,我欣喜若狂。由此,我也结识了《青年魂》的编辑赵万斌老师。赵万斌当时笔名叫燕子,是大连市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认识燕子以后,他不但教我怎样写诗,还毫无保留地帮我改诗,并将县里最著名的诗人姜凤清老师介绍给我。从此,我的视野逐渐打开。

恰好此时,“蓓蕾杯”全国中学生诗歌大奖赛开始征稿,我索性将《男生宿舍》投了过去。几个月之后,就传来了获奖的消息。暑假到北戴河领奖,认识了边国政、刘向东、穆涛、左春和等一批诗人。刘向东现在是《诗选刊》主编,穆涛现在是《美文》常务副主编……

于我而言,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方华(张世安)、燕子(赵万斌)和姜凤清,还有后来我入伍后的恩师李松涛。姜凤清和李松涛是同代的诗友,经过姜老师推荐,我被特招入伍。在部队,姜老师又将我推荐给李松涛。自此,我与李松涛开始了将近30年的友谊。张世安现如今已经不叫方华的笔名了,诗坛上出现了一个“白一丁”,那就是他。

这几个诗人也是我一直喜欢的诗人。我本人不盲目崇拜那些所谓的著名诗人,那些人格和诗品俱佳的诗人才是我喜爱的,比如柳沄、李犁、李琦、胡弦,等等。


海燕


4、花语:背诵过高尔基的《海燕》,也见过高高飞翔的海燕,后来才知道,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有一本文学期刊叫《海燕》,荟萃名家新秀,栏目有声有色。作为杂志的主编,请说一说您和《海燕》的缘份,以及《海燕》的发展历程?


李皓:我第一次看到《海燕》是初中时代,在一个同学家的土炕上。这个同学的爸爸在供销社工作,可能爱好文学吧,家里就订阅了《海燕》。看到我爱不释手的样子,同学就借给我一本看,看完了还回去,再借下一本。

入伍的时候,我带了一旅行袋书刊,其中就有几本《海燕》。我带着这些书从新兵连到司令部,从部队到军校,翻来覆去地读,从不舍得扔掉。

军校里每学期都有一个必要的科目:点验。全体学员被拉到操场,带着全部家当,任由学员队干部清点、检查。学员们必须毫无保留亮出所有物品甚至隐私,但一般只查黄色书籍等违禁品,上面还要求有没收任务指标。

点到我的时候,教导员对我的一堆书籍来了兴趣,似乎那里面有一种“腥味”。他很仔细地、一本一本地检查着,对文学期刊,还煞有介事地打开,一页一页地过目。

教导员在我这里呆了很长时间,最后,他指着几本《海燕》对我说:“这个封面露腿露胳膊,有些伤风败俗。”

我反驳道:“这个可是世界名画呀,难道你不知道?”

教导员开始犯浑:“我说不行就是不行,我认为这就是黄色读物。”

我辩解:“这可是公开出版物呀!”

教导员眼珠瞪了起来:“哪来那么多废话?服从命令,立即没收!”

教导员强行拿走了那几本《海燕》,当作“战利品”交到系里……

2014年,军校毕业三十年聚会在徐州举行,我也应邀前往。教导员其时已经转业到地方,他告诉我说自己业余专注于国画创作,我说我现在就是你当年没收的《海燕》杂志的主编。教导员说他已经不记得那段往事,那时那地,我突然感到命运的波谲云诡,真是沧海桑田。

说说《海燕》的发展历程吧。

1954年创刊,是中国最早创办的文学期刊之一。“文革”期间,《海燕》停刊,1978年复刊。1985年,《海燕》改版为《海燕·中短篇小说》;1999年,《海燕》恢复为综合性文学月刊;2000年,《海燕》改版为《海燕·情感世界》;2003年,《海燕》改版为《海燕·都市美文》;2011年2月,《海燕》再次恢复为综合性文学月刊至今。

现在,《海燕》由大连市委宣传部主管,由大连报业集团主办。


在大理

在大理


5、花语:作为《海燕》文学月刊主编,面对无数的作者投稿,在看稿过程中,对于写的不是很成熟又反复投稿的作者,是否会给以鼓励用其一二,或者,自始自终坚持原则?


李皓:这个很简单,作为地方性文学期刊,我们有扶持本地作者的职能。所以,对于一些有一定写作基础的投稿者,我们必须拿出一定的版面进行鼓励。但是,这里面有个尺度的问题,不能将那些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作品当作鼓励的对象,必须区别对待。


6、花语:“秋风把母亲的棉花/都吹到了天上/散尽千金/母亲依然坚毅地/望着远方,田垄的尽头//表里河山/不过是粗布棉袄的巨制/每一个寒冷的日子/我都能扯到一角/撕下一条棉裤,两只棉鞋//白云苍狗/母亲从无一丝慌乱/澄澈的秋水像一根根芒刺/我看见母亲龟裂的手/搭在稻谷的额头”。这是您的诗作《白云帖》,母亲在您的诗中多次被提及,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作为一个孝子,与母亲之间是否也有过剧烈的冲突?在您看来,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心?


李皓: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对子女的爱都是无私的,但表现方式千差万别。我的母亲就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母亲,在我小时候,母亲经常打骂,我甚至一度怨恨,想离家出走。我中学没毕业就入伍,某种程度上,就是想早一点离开家。

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随着自己也为人父母,渐渐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自己能有今天的成长和成绩,与母亲的严加管教不无关系。孝心没有一定的指标,回家几次,给母亲买什么好吃的,都因人而异。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不惹是生非,听母亲的教诲,尽自己所能,让母亲安享晚年。孝心无止境,不是几首诗歌能够解读的。


7、花语:有十年时间您没有写诗,去做了一个另外的人!这十年您都干了些什么?

李皓:在大连晚报社工作的十年,我在爬坡,我需要用新闻理想证明自己。我认为,写诗是会让我分心的。另外,我也看不惯文学圈里某些人的狭隘与偏执。所以,我果断地离开了。伴随着大连晚报社的“第二次创业”, 我从编辑记者做起,之后被聘为首席编辑、记者,再到广告部做部门主任,参与媒体经营,与报社一起走向都市报辉煌的十年。无怨无悔的十年,回味无穷的十年。

李皓于蚂蚁岛

李皓于蚂蚁岛


8、花语:“我就是要红给你看/你不来/我就一直捱到冬天/不谢落//你与一群人,向东马屯走来的时候/我的慌乱/隐藏在另一些苹果/背后//秋雨是谨慎的/它把天空洗得/如此干净/不在河里留下/一朵云彩的影子/只在眉宇间/留一颗痣”。这是您的诗作《苹果独语》,写的唯美,感性又有意味。在您的笔下,似乎没有什么不能入诗,用评论家李犁的话说就是“诗歌的味道绵长了,同时诗意的丰醇让他的诗歌变得浓烈和深厚。他希望诗歌能像子弹准确地击中那些非人道的目标,他是借写出的景物把堆积在内心的风暴倾倒出来。”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李皓:这个并不难,“在场”二字就能解决问题。没有诗意,不要硬写。有了感性,还要提炼出理性和诗意。不要按照文艺理论去写诗,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写。有情,恣肆汪洋。无情,一字不提。


9、花语:很多诗人,包括您,都是有精神洁癖的。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您是否还有坚守的信仰和教条?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李皓:我觉得似乎叫“道德洁癖”更好一些。

我的星座是处女座,一个很不招人喜欢的星座。其实先天的性格只是一方面,后天的教育也是性格铸就的重要原因。我爸爸就是一个极其耿直的人,不愿溜须拍马,不向邪恶低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生长,耳濡目染,必然造就嫉恶如仇的性格。在眼下这样的时代,每天面对一些没有底线的人,我总是很痛苦。有时想随波逐流,但总也迈不出这一步。走过中年,依然觉得还是应该坚守,坦坦荡荡,清清白白,问心无愧。诗坛也不是净土,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留一块纯净的小宇宙。座右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光阴里的诗意与传承—— “青春诗会”40年:记录时代脚步,见证数代青年诗人成长
  2.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3. 重立人民性与重塑主体性——对当前新工业诗歌写作的一次掠观或几点体会
  4.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7.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9. 诗人陈先发当选安徽省作协主席
  10.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 《青春,如风有信》(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中外对照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法兰克福举行
  2.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东京梦华·菊香宋韵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开幕式暨座谈会成功举办
  6. “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开幕式暨“青春四十届·致敬诗歌和青春”座谈会隆重举行
  7. “每日好诗直播间”暂停一周
  8. 第444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10. 博士论文《〈诗刊〉社“青春诗会”研究》(节选)丨左存文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