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大澂守土换戎装,收拾金瓯向九苍。
烽火边疆屯驿站,龙潭虎穴固都乡。
常含父母山河泪,总抹蛮夷坏蛋霜。
马失前蹄君莫笑,通沟考古洗名场。
其二
白山黑水总飞鸿,又是一年考古风。
高铁捎来龙虎啸,航天演绎凤凰通。
空余石网铺云上,补出都城放国中。
借得神奇圆大梦,养根扎到半坡东。
其三
空闲岗子见,石斧未生残。
壮士书龙虎,将军胜日韩。
花开阳气旺,叶落月光寒。
半世征途上,从来不解鞍。
空白岗子见,石斧未生残。
止敬书龙虎,薛刘胜日韩。
花开阳气旺,叶落秋光寒。
半世征途上,从来未解鞍。
吴兆骞 诗三首 (摘自《吉林通志》)
早发尼什哈
绕帐笳声促夜装,明星欲落雾苍苍。
征途咫尺迷孤嶂,残梦依稀认故乡。
雪尽龙山三伏雨,风严雁碛五更霜。
据鞍却望黄沙外,此地由来百战场。
(尼什哈,即龙潭山驿站)
喇伐道中
平明吹角起征鸿,又逐戎鞍遡朔风。
秋草关山人独去,寒衣乡国信谁通。
龙沙迥出三边外,鸟道斜悬万岭中。
千载主恩良不薄,崔骃竄处是辽东。
(喇伐,即蛟河拉法)
曷木逤逻晓发
树杪月犹见,城头角已残。
荒途分五国,归骑发三韩。
野雾依山尽,春星落塞寒。
鸣鞭及前侣,霜露满孤鞍。
(曷木逤逻,即敦化额穆)
【通沟站,在敦化岗子村,此站由吴大澂增设于光绪七年(1881年)】
张福有原玉
铭记吴大澂筹建驿路通沟站(步吴兆骞韵 三首)
其一
龙潭早发理行装,雪压青松山色苍。
新站通沟连驿路,故园巡检是家乡。
渡辽慷慨将军印,抗日巍峨脱剑霜。
应劝嘉州先莫笑,愙斋尚敢赴沙场。
其二
皇华过此效飞鸿,星夜忽吹岗子风。
大祚荣留千载謎,小康梦促一沟通。
只身赴会韩边外,双岔寻来车啸中。
感慨山民邀野老,入乡再续纪辽东。
其三
湖沟遗址现,陶豆底微残。
书载丸都李,壑藏边外韩。
深山红叶美,大泽白云寒。
扎寨沙河畔,缘何忘缷鞍。
【题记】
2016年4月28~7月2日,我沿130年前吴大澂皇华纪程之路,六过江密峰,六下敦化,一举发现东山头、岗子青铜和汉代遗址,采集200多件石斧、石锄、石网坠和陶豆等文物,填补敦化考古调查与文物普查空白,将吴大澂增设的岗子即通沟驿站之地的历史提到3000年之前,极大地鼓舞了岗子村民。他们奔走相告,传阅8月18日的《吉林日报》,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完善村文化站,将文化大院修整一新,为吴大澂、吴禄贞塑像,盛邀拙斋常住岗子村,以期深化村史研究,为吴大澂、吴禄贞等树碑立传,培养新人,不断传承长白山文化。联想到吴大澂主动请缨抗日,兵败海城,嘉州黄遵宪作《度辽将军歌》以嘲之,抓住吴大澂购得“度辽将军”汉印便以为是万里封侯之兆,讥其“弃冠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实在有失偏颇。吴大澂守土致力,只身赴夹皮沟会韩边外将其收编成为抗日后盾,名高大东,山民咸敬,感人至深,因以为记。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