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渡:对当代五诗人宋琳、海因、冯新伟、张杰、欧阳关雪诗歌的简析

作者:北渡   2016年08月17日 11:48  《静电》诗刊    488    收藏

夜,已经黑了,诗人用心中的歌点亮黑硕的天空。心,不能宁静,无望似魔咒锁死开朗大门。诗人用细碎的光,点亮无尽的夜,那是怎样的世界!在你来时,春天将近逝去,而温暖却似影中的光,让你感受它还未逝去的心性。是谁在午夜里暗自哭泣,那泪光充斥着世界的荒凉。但在诗的语境里,你能感知它里面溶于语情里的美善真。透过诗人心中的灵里,用诗人的目光中显动的音乐来感知未觉的自然、人间之美。那深奥在内心中的符号,组成一组组清晰明了的画线,将我们这人性及其之上的神性的天空一一解开,使我们将犹如死寂的东西,愤然成了有情趣、有感知、有色彩、有生命的物象,它们将人生过程里的事或物或思,深深地刻画出来,那直出胸臆的深思,那凄零的漂泊之情,都透着诗人真挚的情感。有人说诗是诗人的第二生命,是思想意识上的生命,谈在纸间,却感化着读诗的人。
  生活,如此多姿,不仅有我们眼前的世界——阳光无私慷慨的赋予我们生机,空气无私的供应我们呼吸,而且美的光影、青青的草原、深素的岩石、叮咚的山水和美艳奇异的花朵,在这里都给我们带来生命中无尽的动力和美感,让我们真实的感知生活在这里、在自然的眼里,是多么的欣悦。那当然是在我们忘我的时候,生命是如此的七彩,似阳光中处处鸟语花香。但是,世界是不公平的,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在影子里只能听到阳光的呼吸,在梦里感受阳光的温暖,这是非常心酸的。做为人性善良的一面,我们十分想让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然的馈爱,从阳光里去领那么一点点的赏赐,而我们往往无力。在欢乐的背后,往往是心酸,生命中注定一些人在寒冷的缝隙中渡过,可否能让我们向他们传递那即便是微弱的一点点的光芒,也使我们心有慰藉,而我们的诗人做到了,深慰他们心中的光和热,洋溢在诗中的景色、真情、启示、爱与思索,我们会深深感悟他们是真心来自世界的人。我们能从他们那警醒而深悟的词句中,发现他们完美的一面,那自是他们用深刻的生命经验语句编创出的音符,用白纸做成的铺桥,用心灵做出的启示,在弹奏大自然未见的秘密。在诗核中心的通道里有开心的良药,有洞悉的解力,有深沉的哲思,还有诗人未言的爱和他们启明人们心智的心性。有人说,世界很黑让光来吧,让光解开一切漆黑的无序和哀痛!那么我说,让真知的,对人类有觉醒的诗人降临吧,让我们看到世界显眼而不见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内在的真理,让一个人在困惑时突然发现的一条小路、一片叶子、一条溪水都透露给我们欢乐和光明的力量,以至于我们能在宁静的内心生活中,去感受它应有的方向和道路,即使在漫漫黑夜里……
  诗是有灵性的,通过阅读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我们能感知诗人的脉搏。通过诗中所赋予的词句和想象,我们能领略世界博大而宽广的一面,世界是由美组成的,但这美有欢乐之美,有悲伤之美,也有凄凉之美,这些美又富于诗中。《易·系辞上》言: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诗在表述诗人的思想时,总有夸张、赋比、以点显面的各种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写作,来显给读者更大的画面和更深刻的雕塑,用十倍的镜像将事物显像于眼前,感知诗人对事物外现于读者的解境。在我们眼前所见的事物中,我们在理解其内在的本性中,必定有所思虑,构成事物的完美,揭示事物内在的表现,必有一种审视之眼在思绪中,或许有所得,但透过诗人心性的感悟,顺着诗人划向夜空的亮线,会有一种异样的获得,在感知的世界深邃的一面,注定多一种美的视线和透视。
  沉寂在诗中,去感知每个字与语中的所示,在诗人内心中看见世界的哲悟,把那不曾多见的画面,刻在理性与知觉的晨语中,去启示自我的心性,让大自然的另一面,意外照亮自己本已逝去的多情而神性的一面,开启人生别样的旅程。
  诗人宋琳、海因、冯新伟、张杰、欧阳关雪,无疑是用真心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性纯粹的诗人。虽然每个人写诗的时间、深度不一,但用心去刻画在自己看到世界的那一面,那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不曾设想,在繁杂的人世中,我们被圆球包围,甚至深深埋于其中,不得其出的通道,而他们五位诗人都似不同的通道,在匪夷所思的世界中,为我们开启五条理解世界之光的通道。虽然,在大道上真善美是永恒的主题,而真实透露出它的美的,一定是近似放大镜的刻画,总结性的规划,和透过事物外像而深理其内涵的哲思。虽然,康德曾言世界是不被认识的,人们只能了解事物的外在表象,而内在的原因,人们还是一无所知。而心灵的感悟却放着永恒之光,通过光的浸入,我们会更深的了解事物本源的原因。虽然我们认知和探索不能全部通透,但我们会解开我们所不知的深度,那也是很好的,世间本“无解”,但是能明明,这样给我们带来的喜悦,不会随事物的隐退而消逝,因我们会深知,世间之物,皆有其因,不会繁琐在其流失的坏像里,真实的显像并不知,而空发一种认识,在暗自伤悲中,逝耗自己的时光。
  在真心表达中,诗人宋琳、海因、冯新伟、张杰、欧阳关雪在各自的世界里,为我们开通并展现给我们七彩之像。在聆听中,我们去感悟他们所带来的的世界。当然,我们是通过他们的诗,他们心中的语言,他们给我们弹响的关于世界的音乐。

  一

  首先,诗人宋琳是一位成熟且经验奇幻的诗人,一直以自己的真实感知行走在诗的漫语中,他的笔端似画笔,在喜悦,幽思批判,历险和海外漂泊,回眸历史的天地中,行于平行的世界中,出于现实而又溢与之外,每一朵晨思,似刻刀之于油布,清晰地表现出于生活相关的息息画卷,而时又沉醉其中,又沉敏的心跳把诗歌的语意张扬于诗歌之外,在日常的品味中,一切显见的事物被封平,隐晦于其他物象,其间的情感似含情不露无语而外话,用诗内的事物去表明诗外。诗,其实离不开自己平日所见所思以及触及的历史和现实情感,每个诗人的表现又不相同,而诗人宋琳善于将自己的情感用于诗外的译(奇)音撒出,诗里有故事,有历史典故,有圣人言谈,更有一颗不眠之心,而诗外时时颠簸着诗人的仁爱之心,有时细听,可以看见诗人心中激荡的热血在诗中滚过。我们能期待什么?每一首诗是诗人对事物、事件的描述、看法和感想,其间有诗人的本体认识哲理亦有诗人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和希望,带着对诗的热爱我们走进诗人宋琳以诗画出的世界。诗人宋琳的诗歌颇丰,在获得东荡子诗歌奖所出的《宋琳诗选》中,我选了诗人的《伊金霍洛》一诗来进行细读,其间你会发现诗人不同凡响的地方:

像梦境的边区那样遥不可及
渐渐抵达的仅是一日的尽头
两棵树,一座雕像
入夜以前,死者的城门将关闭
马上的人继续前行
去接受一份万古的邀请
并为地平线洒下慷慨的眼泪
褐色的群山,鹰,使敌人胆战心惊的
成吉思汗的弓箭,睡着的鸣泉
这一切,有待被匆匆的一瞥再度发明
我身边的你,公主,膝头上放着
与草原一样神秘的蒙古秘史
将开口为我缓缓诵读
不是我,而是那个为使命召唤的
来自长春的人,与我不谋而合
入夜以前写下了
抵御流沙的这一行诗
           ——宋琳:《伊金霍洛》


  诗文简洁有力,似乎是一幅惊心的画面,诗人行走在历史的边缘,感悟出人生劲透的苍凉,那一刻伊金霍洛活了起来。
  诗中首先写到“像梦境的边区那样遥不可及”,直点问题的主题,什么样的事物遥不可及,那尘埃的梦里究竟含有什么,开始便使人心有所动,梦境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或许应是遥不可及,使人沉动中又有许疑问,接着“渐渐抵达的仅是一日的尽头”,在诗中诗人借梦的锁像穿插于现实的幻境中,诗中隐用了夸张的想像,在诗外透露出诗人苍凉的心境。伊金霍洛是蒙古的一个旗,是战争时期的一个重镇,当诗人看到它时,它的存在于己从现实和历史都是那么遥不可及,诗人的心境为何产生如此的寒意?随后,诗人写道“两三棵树,一座雕像/入夜以前,死者的城门将关闭”,两三棵树,一座雕像描绘出那里凄凉的荒景,树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生物,给予人生机和希望,只有两三棵,是否稀疏的让人想要远去。一座雕像,说明它曾经的膜拜的历史和残酷的故事,在这里留下了人们心中的痕迹,雕像和树相互衬托,寥寥几句,说明了它的历史和它与人们生活愿望的叛离,印在心中会惊起怎样的音乐,人们只能怀念,只能让痛觉埋入历史的记忆。“入夜以前,死者的城门将关闭”,夜使人如此迷茫,也有希望。夜里,那些纷杀与刀戈将可暂时隔滞,起到一时的平静,草原上金戈铁马,多少人丧生,只有入夜时分,才将安宁。“马上的人继续前行/去接受一份万古的邀请/并为地平线洒下慷慨的眼泪”,死者已逝,生者仍将继续。在历史的长迹中,总有一种长期信奉的哲思浸入人生的信念,唆使人去战争,伊金霍洛是内蒙古的一个旗镇,自古染满了冰铁的气息。古时的场面群雄击荡,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历史,朦胧的景象中仍能感受到它当年的残酷而壮烈的征战场面,使人不觉潸然泪下,诗人何时竟有这样的心境,无不在讴歌古代的英雄和人生的残酷,字里行间没有过多的环境渲染,但使人沉浸其中,并在鲜活的历史中,体味生的苦涩。
  诗人用心中朴实的语言,厚重的词句,简洁明了的阐述着它的历史和自己的体悟,以及在诗外对人世对世界的看法,于无形中表达了自己的双重语意,而“我”时刻走在其中,或行于战火纷飞的古代,或行于理想之境,或用沉思吐露出自己已将明了的愿望。入夜时分可以使人宁静,可以使人思索,面对伊金霍洛诸多要表达的感想,诗人用悬钟之音响叙着繁多的话语。
  诗是诗人表述的产物,无时无刻产生两种观点,其一是,顺着诗人的思路所描绘出的古代生活和战争场面,以及诗人对其事的态度和思虑;其二是诗人在诗外描绘出自己对人类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是诗人无法表达言说的,而场面交错出现,又使人深悟到诗人深具的仁爱之心。
  宋琳诗选中后面的诗需要细读去品味,意能觉出其中的深意,诗人的诗体现出的是知识的渊博,用词的朴实,意境的奇幻,使整个诗句在联想中产生“活”的现象,产生诗意之外的独特沉思,其中时时藏着诗人深厚的认识,诗人行走在远古中,用远古的情景发音,诗人行走在古典中,古典的警句教醒着读者,诗人行走在异国倾吐着对故乡的乡愁。诗在这时已不是简要的语法、文辞修饰,而是富有情感的画面,向读者一一润化,使人在烦躁中,走进诗的话语,并与知识和历史的对撞中,仿佛从圆球的里面,通过诗人的通道,看到一个鲜活而激情的世界,并深深独白着自己的视野和另外的纷纭世界。

  二

  诗人海因也是一位很值得研读的诗人,在生活的浪潮里从不退缩,像一个前行者,迎着光未曾眷顾的地方,拔出自己的佩剑,人生何时是快意,而诗人用他犀利的文笔,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钻出它文理空旷的一面,将逆反人类理性的一面用质疑之笔植入生活中的偏性场面(生活离开了正常的场面),文辞精简而语意深刻,时时描摹出诗人心中的怪诞世界。语句朴素简洁,但却深藏于诗外的故事中,显现诗人对词语的掌控与现实意境的侧画的真实,猛然一读让人匪夷所思,使人在读诗中的人物或场景时,能惊觉诗人心中未敞明的暗含的忧思。每位诗人都有独到的一面,从诗人的诗行中,随想生活的片段场面,在人们的行为观念中,可看到诗人的心性和诗人难眠的深情,故国是可以让人热爱的,热爱他的山,也热爱他的民众,更爱他时刻长存的人们的生活场景,每个场景都组成人们的历史,是喜悲,是乐忧,那自是每个人不同的表达,而诗人海因却以平静却时有波澜的生活为契点,在无尽的生活中,表达着自己忧虑且预料,和预言式的故乡情怀,令人生敬。诗人应是探察生活的眼睛,我想诗人海因便是其中之一,在此领略诗人的心性和完美,就用诗人海因的一首远作《呼家楼》进行品读:

这是一部贺岁大片中的情景:
在那里,时光如箭,背景发出嗖嗖的声响,
我们俩相携着朝前走。
我们越过一个个站牌,我们不敢向人打听我们
的归宿。在这陌生的城市,
我们被迫不停地走动,进进退退,无所事事。
一开始还能表现出本性中的悠闲,盲目而缺乏沉着。
多麽典型的外省人,多麽渺小的小人物。
在这麽大的画面中,我们的头一直坚持着没有低下,
也没有留下应该留下的败笔。
就这样,两只手握得更紧了,不知不觉
成了主角,并且突然间有了方向感。
“呼家楼”,你高声喊出了这个名词,
把观众搞得不知所措,我也是。
但我不想就此把故事中断,
在余下的情节中,我必须忠诚的跟着你,
相互珍惜着走下去。于是,我们登上801路电车——
仅仅为了一个名词(呼家楼)我们就付诸了实践,
这也许就是我们渴望的传奇生活吧?
“呼家楼”:就像一枚纽扣
把我们俩的上衣紧紧的系在了一起,
把我们的思想从此搅得一塌糊涂。
一个江南,一个江北;
一个真实,一个虚构。
电车已经启动了,此情节已经无法擅自修改。
一路上电车叮当直响,
沿街的景色已经退居到深景中。
现在我不得不向观众指明:
这是3月24号的北京,而北京没有月亮,
无数的灯火不得不冒充今晚的夜色——
前面是美好的,而左侧也基本上是不错的。
我们指指点点乘坐这801路电车驶向那呼家楼,
而呼家楼一开始就不是我们的归宿。
                 ——海因:《呼家楼》


  在此诗中,诗人借一部贺岁大片进入生活的场景,生活何曾不是电影大片,呼家楼是一个北京地名,也是生活的场景,“在那里,时光如箭/背景发出嗖嗖的声响/我们俩相携着朝前走”,首先开始的便是进入生活的历史,“我们越过一个个站牌/我们不敢向人打听我们的归宿/在这陌生的城市”,诗人以第一人称走进不凡的画面,越过一个个站牌,简短一句,便刻画出人们内心的迷茫和困惑,站牌似乎可以承载一个人宁静出发的港湾。为什么,我们会一一越过,而诗人背后体味的是,人们在生活的坐标中已失去自我,没有自我的真实存在,是什么使人们如此的,诗人在诗外使读者体味到人生的艰辛。“我们不敢向人打听我们的归宿/在这陌生的城市”一到另一个城市,便陌生了起来,心中像远在他乡,这种感觉有自身失味的一面,但也有城市冷漠的一面。本来在外地中,人们求生的欲望是最强烈的,也最具有人本来的意义,即人是为克服困难迎造光明而来的。但是,“我们”不敢向人打听我们的归宿,它的意义是在说明我们的恐惧,是什么使我们产生了此类境况?诗人意外的又在诗外用音律的余音向人们模糊说出了自己的忧伤,我们能感知出来这种忧伤。诗人中有一种心性是最美的,那就是忘我的体验而将深沉的爱置于最朴实的民众身上,这是自然属性中划过最美的一道光。“我们被迫不停地走动,进进退退无所事事”,我们在那里只能做如此多磨的无用功,诗人以此来说明我们生活的无序、焦虑与悲凉,在常见的反复的视觉中,冲击着我们背后的思想局限和有些蒙昧的处境。有时我们可以通过诗人所表述的事物来进入一种古怪生活场景,在里面,可以感到诗人的真实心声。
  生活是诗歌的源泉,将其凝炼于一景,从中可以看出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弊病,而诗人身在诗内和事外,用身心感受人们心中的困惑,诗便成了新的咏志的方式,叔本华说,用批判的精神去评说社会事物的现象是向社会进步的文明的迈进。诗人海因在《呼家楼》中,以“我”进入在其里呐呼,实是有良知的诗人,自觉间亦为现实的底层脊梁之一,其中深意很值得读者品味。
  诗中的其它细节不再一一品味枚举,但凡在诗中,用心感悟诗人的脉搏,你会随诗人渗透人文的场景,那是诗人在用心告诉你生活的本质画面,看似粗钝实则却是精灵的器物,通过狭长的启示小道,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三

  诗人冯新伟在生活和诗中,诗人选择了诗。在诗的情境里,诗人选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入诗中,使诗里有平民的生活(“而我的精神是贵族”,冯新伟语)而生活里有诗。虽然,物质生活不够丰富,但诗人用诗将生活装扮了起来,而那里也含有诗人的心酸、悲愤、爱与怜悯,将它如画般顺风道来。诗是人生的希望,便具有了人生的惊悟,不忍心将其搁置一旁,因为生活融入了诗中,便生有生活的情趣,即使是远离还是暂时的平静,都从方方面面刻画出诗人无我的境界,但这里又含有诗人淡雅的忧伤,在不济的生活里,算是一扇扇窗户,开启着诗人的心灵,也带给读者另外的天空,那是含笑的忧伤和诗语的生活:

一个少年在奔跑,也可谓
攀登,在村子中央,在村街
这唯一的跑道;他背对着阳光在跑
在看似平坦的道路上,一闪即逝
没什么理由,跑,要什么理由?
他既然有了跑的念头,跑的意向
和冲动,就没谁能更改:一串跑的动作
意思是赶紧离开某地,恨不得以光的速度
跑到出生前,跑到他母亲受孕那一年
跑到一片空无,或一个美丽的少女
那时,也是雨刚下过,新月刚升起
到处是潮湿,接近成熟的玉米地
少女在村子中央跑着,像一个健将
闪过绿的树,湛蓝色的秋天
  ——冯新伟:《一个少年在奔跑》


  这是一首很生动的怀念诗,诗中借生活场景引入“一个少年在奔跑,也可谓/攀登,在村子中央,在村街/这唯一的跑道;他背对着阳光在跑”,一个平静的奔跑在诗人眼里却那么含有深意,对他进行白描和引申。诗人为什么会对这样的一个很平静的生活场景而迭出它的诗意,因为这虽是生活,但在诗人眼里,生活早已诗化,处处闪着诗的灵光味道。“这唯一的跑道”阐述出诗人眼里的天空,也说明诗人深居的妙味,唯一一词,道出人本有的哀凉,似乎是唯有他本有的意识,但也说明诗人的快乐与辛酸。在现在的生活中,道路四通八达,而每一条路都有不同的味道,但是诗人看到这唯一的超现实的跑道,心中并没有扬溢着苦涩,而是展出他下洼村生活的画面,这是一种超脱的表现。“他背对着阳光”,本身向着阳光便有宽处出现,阳光该是多么温暖,而“背对”一词,一是生活果有其情,二是人生竟有此景,隐喻中揭示诗人内心的心酸。我们在生活中知道,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便有看不见的忧伤,诗人用轻携的词语委婉地说出自己的烦境,“在看似平坦的跑道上,一闪即逝”,虽然发生很快的事,依然被诗人捕捉到了,并意味深长,“没有什么理由,跑需要什么理由”,轻松自然而亦有情趣,因为在这里对诗人来说也太平常了,但诗人并未把人生烦意之事引入。
  随后给出“他既然有了跑的念头,跑的意向/和冲动,就没谁能更改:一串跑的动作”,这里看似平淡,但却给以后诗节留下伏笔,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比较随意,很难将其放大填入诗中,生出更多的花意,但诗人精妙之处就在于平静之中产生惊奇,以惊奇中阐述语意和人生感悟。
  人们的任何思想和感悟无不是以生活中的场景为契机,而后由近至远,由浅至深,以至产生各种文明的反省。“意思是赶紧离开某地,恨不得以光的速度/跑到出生前,跑到他母亲受孕那一年”,这就奇怪了,怎么能跑到从前,甚至还跑到未出生时呢?诗人此时以平凡中出奇的思想出现了,连续以“跑”为引子,带人们走进以前的时光,这种转换使人有时眼前一亮,虽和跑有关,但意生出了思虑,诗人很隐喻地阐明人生的不如意,因为跑步必向阳光之处,而诗人却臆想以前时光,这里有时的乐调会使人心怜,更语外阐明诗人坚定的面对人世和对以前母亲的怀念,这即是诗的妙处,被诗人不经意间以景带情,以实带虚的笔法显出,虽只是跑步这一个普通的动作,却显示出不普通的自由精神的一面。“跑到出生前,跑到他母亲受孕那一年/跑到一片空无,或一个美丽的少女/那时,也是雨刚下过,新月刚升起”,以前诗人母亲在世时的情景在诗人心中如此圣洁、美好,诗人以一个美丽的少女,来阐释一个梦境多姿的昔日画面,隐意出诗人的忧伤,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使人每读一思,便有新的感想,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诗人的心中,都回响诗的语言。



  诗人张杰,是一位执着、激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凡是经过的山山水水、各事各物都会在诗人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进而汇成诗歌,澎湃沉思在语言的大海里,诗人敢爱敢恨,对于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状况和不良习性敢于批判和叙述。在诗人的诗歌中,无不体味着山水之美,和人们心中的话语。人有时很寂寞,因为爱而忧伤,在纷杂的世界里有人选择没落,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顺流,而诗人张杰选择了诗歌,用诗歌来说话,让诗歌穿透自己的心灵,用新奇的想象感知着未来的事物。诗是人心灵的音乐,是蓝天下最美的语言,也具有最真实的情感,在剥落喧嚣、剥落浮华以后,那种独独赶出的真言,便是最人性的话语。当然,人是为幸福自由而来,其间的不快只是在迷雾中失去了方向,让我们随诗人的感言,一起走进诗人心里去感悟,人世的快乐与悲伤,细读诗人的诗我们会有更多的感受。
  在这里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红星渠》中,随同诗人所阐述的空天,去用诗的音乐,警敲进我们心灵的天空:

小县郊外,长长的红星渠已颓圮
它的老态,让我们吃惊
众多半月的拱洞,陷入淤泥和葛榛
我们轻抚渠身,上世纪的灰渣噗噗
掉下。那些建渠人,曾用这渠水
炼钢、浇田、嬉戏
而今,只余这时代地标,空寂于
暮晚。不远的灌站,输水铁管
也已锈蚀,护渠的青杨、灰雀,
用枯叶和鸟粪堆满干涸渠道,两岸荒草
宛若隐埋的记忆,在旷野间
游荡。在渠的断裂处,
我们默然停步,渠头落日,
正缓缓沉降于远山。 
若顺着渠走,跨过铁桥,斜穿
一片坟地,便是小县温暖的车站,
那里,新建有明亮的
候车厅,每当沉闷、空旷的
汽笛鸣响,总有白发母亲,
伫立在站台,抹泪送别
踏上远乡漂泊的儿女
 ——张杰:《红星渠》


  红星渠,是中原鲁山县一座被废弃的水渠,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来阐述红星渠,一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地标,使人在它里面可以感受时代的状况。诗人以史诗之状,感受当年的气息,在轰轰烈烈历史背后,人们开始冷静反思。当诗人在看到红星渠时,内心便看到了那时人们的生活场景,现已不见,更多的感悟在诗人心头,凝炼出低沉的乐调,显现在现今的画面,形成一种巨大的时代反差。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后所留下的阴凉镜头,无不时刻颤动着诗人的心脉,行走于生活中并感悟着人性与时代变迁的冷暖。
  诗人开篇便用叙事出场,“小县郊外,长长的红星渠已颓圮”,这是直入式深镜头写入,一个不容置疑的镜头雕出,从诗人心里淡凉中生出。“已颓圮”说明已经无从再用,时代在变化,人们心里也发生很多变化,诗外是诗人无言的忧伤,是什么样的原因,使诗人如此的不宁?红星渠的工程在当时是巨大的,而今已被废弃,难道不是人们辛劳和成果有着差距而感悟生活的艰难吗?首句“小县郊外,长长的红星渠已颓圮”,就道出诗人忧思之情。“它的老态,让我们吃惊”,顺便带出,因为震在眼里,所以惊在心中。诗中无时不带有诗人对民众的爱惜,因为心中充满仁爱,所以处处生着情意,诗中从叙事中涌起,处处显着一个颓圮的红星渠的模样,也竟生着诗人低沉的大提琴般的乐音,在红星渠身上盘旋。虽然水渠已老去,但人们辛劳筑就的工程依然响在县城上空,彰显普通百姓的伟大。
  “众多半月的拱洞,陷入淤泥和葛榛/我们轻抚渠身,上世纪的灰渣噗噗/掉下。那些建渠人,曾用这渠水/炼钢、浇田、嬉戏”,诗人走近渠身,用亲眼所见来洞悉渠的面目,及今日的真实场景,红星渠也走近诗人与诗人共舞,诗人仿佛听见建筑红星渠的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玩耍情景,像放电影般在读者面前一一放映过,像是那个时代的浓影。“而今,只余这时代地标,/空寂于暮晚。不远的灌站,输水铁管/也已锈蚀,护渠的青杨、灰雀,/用枯叶和鸟粪堆满干涸渠道,两岸荒草”,红星渠如同一个时代的灯塔,已尽谢幕,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产生一种将要远去的窘境,只有枯枝、荒草、青杨、灰雀与它相伴,在暮色里是这样凋零远去。诗人在现实与过去历史中穿插,时代的变迁,已使一些以前的宠物变成今日的废墟,连青草也将离它而去,当然它仍闪着昔日的辉煌。
  诗人用写实与暗景的音乐将心中的沉思融化于诗外,使人在对红星渠的物象变迁的感叹中,也感到时光的改变、事物的变化会是多么的让人在静默中反省般怀念,人们在时代变化中,经受思想的变迁,然而诗人却跳出沉思,沐浴在自然中。“宛若隐埋的记忆,在旷野间/游荡。在渠的断裂处,/我们默然停步,渠头落日,/正缓缓沉降于远山”,用自然的情理去追思逝去历史的记忆,像一首低沉的乐曲在夕阳落幕里渐渐远去,诗人在整个红星渠出现到远去,都沉寂在人性的祭奠中,红星渠虽已渐没落,但依然散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狂热式的献身,及它震撼的老百姓所建造的永不凋零的不朽篇章,即使枯草隐埋、渠身体锈蚀、落日远去。此时面对生活巨变场景,人生悖谬的情态,心里依然沉思着红星渠及建渠的人们,这种反观之心越过实物走进生活的人生深层景致。
  在诗人的眼里一切事物皆有可爱之处,甚至于生活中、人们心中的往事,从实物跨越至人情,实是有些不易的,尤其保持统一的格调,诗人做到了。“一片坟地,便是小县温暖的车站,/那里,新建有明亮的/候车厅,每当沉闷、空旷的/汽笛鸣响,总有白发母亲”,从红星渠到县城尽管场景几代人的改变,让诗人的仁爱之心跃然纸上,年代不同了,远去南方打工的儿女,被白发母亲相送,使得几代人的起伏命运展现了出来,那时,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纷至南下,去各个沿海城市漂泊打工,想以此来改变穷困的现实与命运,但是,白发的母亲,也曾盼着儿女早归,骤然有一种深埋的苦涩被诗行呈现,也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
  小小县城承载下了这么多真切悲欢离合的故事,以至使诗人在目送母亲送儿女去远方的路中,感到母亲心中的难眠难苦和深沉爱意,像红星渠拥有的闪光光环一样让人心含热泪,那是怎样的为改变穷困命运而常年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情景,这种低沉的时代音律在读者心里冉冉回旋,末了化为凝练时代风云气象的一句“汽笛鸣响,总有白发母亲,/伫立在站台,抹泪送别/踏上远乡漂泊的儿女”,记录下打工人群中母子分别的场景,无疑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打工时代的开启,意味着新一代人将展开有别于红星渠的“传奇”,即南方漂泊打工的“传奇”,那是另一种别样的历练,而中国的百姓已经顺承了这种无法避开的锤炼,所以《红星渠》结尾不是在写一个离别场景,而是在展示几代人的艰难、坎坷的命运。《红星渠》诗虽短,却缩影承载了在不同时代虽迥然有别,时空却负有重轭的命运。
  诗人张杰在诗思细腻处深见池底,如同一把手术刀解开红星渠和建设它的人们的思想变迁、命运变迁以及县城中人们的生活轨迹,在平凡的生活中截取黎民的乐章,用苦涩雕塑出普通人物的生活及典型关键瞬间,细品诗人诗中的苍凉史笔况味,更能同诗人在心底一起跳动,它真实沉郁的美。



  女诗人欧阳关雪,是一位委婉细致的善于观察的纯真诗人,诗中竞相出现优美的画卷,使诗人的诗中更添些生活的气息。诗人把对生活的爱,溶于诗中,在诗的真谛里,感悟着人生。在晴朗的日子,诗人温馨出树的芳香,在宁静的院落,诗人感觉到落叶的味道,在清凉的早晨、繁忙的街头,诗人领悟到人生的惬意,在母亲身旁,诗人感悟着母亲的伟大、生命的脆弱及纷杂的生活。神奇的生活在诗里,诗里有生活的忧伤和快意,在诗人心头处处显着生命的真谛,即欢乐与忧伤是人生的永恒乐章。
  诗人以诗的心声,行走于世间,说出心中的视域世界,为诗内心的海洋增添骄人的影子,像温雅而优至的兰花,在阔静的港湾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每每品味诗人的诗句,更加深一份温馨的柔情,那是别致的,在繁杂的生活里,那该是异样的宁静。
  从诗人欧阳关雪《小岛》一诗,我们可以走进诗人的内心,静静品味里面诗化的超脱光影,切断自己的烦虚,去启动一段温情的象征旅行,《小岛》与伍尔芙的小说《到灯塔去》,都有一种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般的意识流笔触或梦境的描述,静读入诗行,犹如聆听诗人飘渺旷世的心音,伍尔芙在小说《到灯塔去》里敏锐把握了人们对理性与感性的困惑,把“二元对立”引用到了小说创作中,而《小岛》诗中,也有类似《到灯塔去》的对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困惑,真实的人生和心中的唯美小岛,表现出女性敏感的内心矛盾世界,以及内心世界被现实激起的细腻斑驳的纹理,令读者心惊共鸣。《小岛》包含了我们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对立和不和谐,这已经超越了女性诗写的性别意识,成为一种众人共通具有的生命体验,我们怀恋着我们纯净的童年和过去,但我们已无法返回去,我们最终目的不是把生活中的矛盾对立,而是走向与生活和心灵的和解之路,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心灵回归,也是我们寻求摆脱精神困境的途径,以达到生活中的最终协和,即如诗中所言的“小岛,如仙童,美而随意”,那自是一种非凡的人生境界:

她在闪耀,有了小岛,
突兀梦中,缠着生活的薄雾。
幼时小岛如鲜花浮出。
北方曾托举她,草,在漫跑。

那是梦,在午夜无人大街滚动。
一个专属于她的瑶池。
她从小就活在那座小岛。
小岛,如仙童,美而随意。

一天,她在海腥中沉睡。
有艘大船悄悄把她掳走,
带她到一个城市喧嚣。
幼小她,不记得岛在何方。

她再也回不去——
无法再找到无名的小岛。
她梦中,常梦到落泪的岛。
渐渐长大,太阳下的挫折、
快乐,让她开始追忆那岛。

她们和他们,心中皆有小岛,
别人无法探寻,也不让别人
打扰的岛,岛上一切,
也不让人知道。受伤的
她和他,可以偶尔藏进岛上。

在人生中途,她决定去找寻
她的小岛。但小岛,已被海水
腐蚀、淹没。她开始在内心
筑起不消失的小岛。围着小岛的
帆,已发黄。岸边椰果,在旅行。

她已是远处晦暗的灯塔。
只要想到小岛——
她就会发着光,就有一条
分开城市的空中小路,直通到
那茫茫海上,颠簸不尽的小岛
  ——欧阳关雪:《小岛》


  诗中似优美的音乐,“小岛”便是音乐的中心,而她是岛上最美的主人,她和小岛紧紧相连,诗的开端小岛是女孩温暖的家,“她在闪耀,有了小岛,/突兀梦中,缠着生活的薄雾。/幼时小岛如鲜花浮出。/北方曾托举她,草,在漫跑。”小岛在女人心头出现,便使她有了生活的彼岸,因有了生活温暖的小岛,女人便在心头被小岛闪耀,神性的传奇小岛时常在女孩梦中出现,儿时小岛如天堂,繁花似锦,青草漫步,给诗人带来温馨的童年,也是每个读者的向往,诗人将虚幻的小岛与人生的港湾精神处境相结合,使诗中产生了双重回响的旋律,让读者也犹如置身沉浸于精神自由的小岛之中,甚而开始反思自己的美的小岛,岛在何方。
  小岛是生活中不常见的,我们心中有了纯美的“小岛”,便有了温馨,希望的所在,美的小岛应存于每个人心中,但迷失它时,小岛就会隔海相望,但可贵是,诗中却有精神的小岛长存,“那是梦,在午夜无人大街滚动。/一个专属于她的瑶池。/她从小就活在那座小岛/小岛,如仙童,美而随意。”诗人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个幻美之境,在喧闹的街区内藏于心中,它时隐时现,将生活的诗意注入,美而随意,如同仙童,那实在是很让人愉悦的神居一样的地方,若能摆脱人生的烦恼与不快,果有此地,该是多么美好。不过诗人知道小岛不会长存,因而把它一一精神纯粹的小岛印在心里,虽它只是个幻影,但诗人用灵性的通灵意识给心中小岛安了一个家,这些都显示了诗人美好的一面,告诉读者那具有神力的心中的圣爱在生活的坎坷磨难颠簸中,应是永不破碎。
  诗是人信念的果实,出于心,形成绮丽的篇章,感怀着自己,教醒着同路的人,因为生活中的无奈和繁琐,忧伤会左右着每一个人,人们渴望生活中的圣洁而美的小岛,渴望同路的智者,指出小岛的位置和到达的方式,这样我们就会迎来芳香美好的人生,诗人在心中为我们阐述了它的方向和真实,在诗人优雅的心里,普射出阵阵的温情,融化在诗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我们会发现里面的风景藏着诗人一颗挚爱而多彩的纯真之心,那正是我们心性所需要的,以此开启我们新的旅途,我们只要细细品味,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
  诗,永远闪着智慧的光芒,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诗,需要如同这五位诗人的诗人,把自己纯美真挚的一面显现出来,把人生的智慧溶化于诗中,把彰显世界的美好,源源不断传递到我们身上,把历史与现实的故事和真言茫括于我们的视野,以至于我们在聆听中渐渐成熟,为故国忧伤,为民众愤鸣,为将来的国的强大而振奋,光明到不了的地方,可让诗去抵达心灵,充满诗的乐律,鼓舞着人们,在真谛的力量下我们可以克服种种难关,读诗人的诗就是寻找精神的力量,我们读别人的诗也是在寻找打开世界的通道,让诗的力量穿过我们独立的思绪,产生唯美的动力,静下心来,我们从诗的天空中打开世界的——我们未到且不知的世界,在那里我们会开启新的世界。

                                          2015.11  一稿  平顶山


   来源:《静电》诗刊创刊号(2015年)
责任编辑:苏丰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2.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5.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6.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7.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0.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