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琬:王天武,在诗中来去的呼吸

作者:李琬   2016年08月08日 09:33  中国诗歌网    511    收藏

原题:王天武:在诗中来去的呼吸



不知是否因为我和我的诗友们多少囿于固定的圈子和趣味,当我们第一次读到王天武的诗,都感到了不同程度的惊喜。它们有呼吸一般的气息和重量,声音平和低缓,如轻声交谈,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节奏基本相同。它们不在内容和意义的层面制造任何难度,是最容易进入的诗歌。

即使不了解诗人本身,也能从作品中发现他丰厚的阅读积累和业已精湛熟稔的技艺,然而这一切都并未呈露为任何炫耀和自矜的文字癖习。偶尔出现的轻妙修辞和意义的飞升,也毫不妨碍我们把它用顺畅均匀的呼吸读完,像读一封友人的来信。诗人自己也喜欢用“诗体信”来命名他的诗作,在《写给朋友的诗体信》这一首“元诗”中,王天武写道:“诗,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话。”虽然这些诗并不是那种最粗浅和简单的那种口语诗,但确实显现出某些“反对阐释”的“透明”意味:“透明是指体验事物自身的那种明晰,或体验事物本来之面目的那种明晰。”[ [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反对阐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6页。]王天武不喜欢复杂的隐喻、典故和新批评青睐的那种有机体的编织法,那将是妨碍一个普通读者——比如他自身,比如任何一个没有接受过专业文学训练甚至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理解一首诗的滑稽累赘。因此,他的诗歌不是隐喻系统中的垂直深掘,而是沿着“说话”一般的历时性轴线铺展。他不是通过语词试图为我们揭示或建立存在的意义,而是描绘和静观存在本身:“它不说明,而是去显现,去存在,去‘是’”[ 一行:《词的伦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02页。]。他拒绝把任何事实变成象征,把任何物件变成意象。正像日常聊天中我们不会使用隐喻和阐释,王天武诗歌中的表面与内面也无法分辨,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是它本身而不再是其他,每一个真实生活中的皱褶都不再包藏任何更深邃的意义。

他的生活乃至生命,都刻写在诗中,而唯有那种娓娓道来的直陈语调,才最适宜一个中年人最真切地逼近他生存的面貌。据我所知,他是个四十出头的单身大叔,职业是教孩子们下围棋,谈吐幽默,热爱饮酒,习惯在黑夜写诗。只有进入中年的作者,才能让时间流逝本身变成写作对象的一部分。他不仅书写具体的事件,更书写生命的形式;他在存在中写作,以存在为对象来写作,并且为了他的存在而写作:


我的生命都给了酒、

滑稽的腔调。我的往事像细雨,

正落在窗外的街道上。

       ——《对你的思念在减少》


我热烈的一生中,挫折无数。

今天,我仍能闻到失败的气味。

它那么小心翼翼地跟随你,

终于破土而出,欣喜地举着细小的叶子

        ——《我们失去了冠军》


但他的存在不是焦灼的青春生命的绽出,而是以中年心态承接时间的流逝。与海德格尔所说的“操心”结构形成微妙关联和对比的是“担心”:


我有一点点担心。就像

我有一点点忧愁。我

担心地看着世界,越来越混乱。

担心地看着自己,良心的缺失。

         ——《担心》


他以更为和缓而更沾染世俗忧虑的“担心”来冷静审视一切,他诗歌中的情感模式是悲喜的缩小而不是放大,是伸手抚平而不是弄皱业已破旧的生命之袍。这使他的写作区别于其他诗歌中高亢、锐利或矫情的声调。

平直的叙事线条使得他的诗有时让人想起雷蒙德·卡佛,但他又比卡佛更多了几分情绪的沉淀,而不是粗粝的速写。他在那些卑微细小的动作和事件中灌注了丰沛的抒情:


今天二姐打来电话,

再三追问大姐的行踪,

提及她欠下的债务,

说我们替她偿还吧。

……

想到我们今生是姐弟,

来生,或可再见,

或许不见,

要做就做好,

我让二姐把卡号给我,

明天把钱汇过去,

大姐,这是我唯一能做到的

            ——《大姐二姐》


“来生,/或可再见,/或许不见”,在失去联系的血亲之间,恐怕唯一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只剩下生死,这个字眼,让冷静的叙述泄露出深沉而不剧烈的刺痛感。

王天武充满克制的诗句是十足的中年气质,然而和“知识分子”写作者或者诗坛权贵们相比,他的中年写作更多流露出小人物的失败意味和边缘体验。他的生活和身份都是孤单的,孤寂感浸染了他的诗行,令其诗作拥有极其内向的品质。他的书写材料是:私人视域中的简单事象,缓慢的内心运动,相对单一的情感。也许是长久独自生活的缘故,他发育出一种疏离的“局外人”视角,能够和生活、和自我本身都保持一定距离,好比使用开阔稳定的中景和远景镜头而不是特写:


冗长沉闷的生活,像一块坚石,

无法移动。

           ——《雪人》


我也是浮尘,半醉半醒的浮尘。

……

他们不知道尘埃堆积了我,又将我毁坏。

              ——《宿醉》


这种不再沉浸人世种种表象的冷漠心境,与它们栖居其中的平凡语言,相互依凭、推助,构成他中年之诗的迷人装置。

但内向并不是封闭,正因为孤寂,主体才更倾向于交流。在他笔下,即使是那些只有第一人称“我”的独白和日记般的诗作,也指向着某个隐身的“你”,因而它们本质上都是诗体信。作为读者,我们就这样被他放在了不远不近的位置,我们是他的收信人-交谈对象。



作为用于交谈的诗体信,王天武诗歌中最常见的人称结构是“我-你”。“我-你”关系首先是承认和维持了一种他者之在场,是此刻、现下展开的对话,因为倘若没有作为“你”的他者,便不存在任何作为现场的交谈。诗人甚至也给鲁迅写信:对时局的批判,通过与伟人的书信形式来承载,消去了不少道德消毒剂的刺鼻气味,避免了对社会、诸众发言的居高临下姿态。虚构的亲昵呼语和有意制造的节省,反而令他的隐痛显得格外饱满真实:


树人兄:孤独宜于作战。

今日之盛状,优于前朝,也已腐朽。

……

大众语问题已不是问题。

无声中国变身激情中国,教育当居首功。

兄之文章被请出讲堂,而优美散文,汗牛充栋,

排之即为国贼,可谓“美丽的良方”。

兄之子海婴近日辞世,兄可知否?

还有一些小事,如饮食、建筑、交通、环境、

法律,为保障正当舆论,不赘。

             ——《致鲁迅的诗体信》


诗人用自然的“说话”语气来谈论一切主题,彻底清除了现代诗歌中常见的自我幻觉、自恋心态,以及道德正确但实则廉价的陈词滥调。

“我-你”结构不仅是王天武诗歌的形式特点,也显示着他写作的伦理维度。马丁·布伯曾区分两种“原初词”[ [德]马丁·布伯著,陈维钢译:《我与你》,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版,第17页。]:一种是“我-它(他、她)”,它缔造出“经验世界”,作为“它”的人或物都是“我”经验外部世界的工具;一种是“我-你”,缔造出“关系世界”,“你”不再是被吸收进经验的、成为过去的一部分,而是不可被分解、掌握,只可直接相遇的存在,“与‘你’的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在‘我’与‘你’之间。”[ 同上,第27页。]

“我”和交谈对象“你”,以及诗人和他诗中所写之物,保持着双重的平等。这为诗歌开启了恢复人与人之间关联的可能,因为对他者的诉说在“我-你”的诗歌中成为写作目的本身。在有些诗中,王天武并没有采取“我-你”的人称模式,好像日记一般,比如这只有三行的:“我看见小草,/不努力,不用功,不担心,/就像我的童年。”(《春天》)但即使是这样的诗也不是纯粹的独白,因为他的语言总是自然地拥有聊天的节奏:他正是为我们而写,等我们去读。

而在另一些第三人称的诗里,我们也可以读到一种“我-你”关系。我们感到,诗人自己并不高于他的说话对象或书写内容。比如他写过一首关于妓女的诗:


……黑暗接过她们,

像任何一件被放弃的事物。

月亮照上沟渠。树木裂开久藏的缝隙。

一个伤口在和黑暗对接。她们已了无踪影。

我仰头望见数过的星星,

它们闪烁,冷冽发白,

得了美的绝症。

            ——《东莞》 


我不禁想起翟永明那首《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翟永明对于雏妓们的道德关怀和对读报的看客们的反思,仍然不免显得有些过于高尚和安全,带着知识分子某种审判目光,这就是“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横亘其中的关系。然而在王天武这里,诗人“我”和妓女们不再显现为描写与被描写的权力关系,“我”也并没有对“她们”及其处境直接发言。“我”和他者在正面相遇中,相互保持静止,却获得了沉默的理解:“我”发现了“她们”的美,和这美中的绝望。“她们”被迫隐匿于黑暗的生存境况,在某种程度上也相似和对等于黑夜中“我”的处境。“我”头顶那片冷冽的星空,将“我”和“她们”一同笼罩,自我由此察觉到与他者分享孤独、分享边缘位置的“共在”状态。在王天武笔下,“她们”的生命是纯全整一的,无法被分割为道德认知的要素。当然,这种写作方式也与诗人的男性身份有关。他无法像女诗人那样站在某种主义和立场上,激烈地书写同为女性的底层妓女们;他在确凿明晰的道德之外,从更为暧昧却具象的审美角度看待她们的自然身体而不是社会身份,平视的目光也包裹着几分难以察觉和未曾言明的愧怍。

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透明性。王天武诗歌中的他者就是他/她本身,而不是任何意识形态表演的场所和适合阐释、分析的象征物。这些他者,就是“我”现实生活中的父亲、亡母、朋友……正因为每一个“你”和每一个作为“你”的“他/她”都如此不可替代亦不可分割,王天武从未想过用诗来替换任何抽象的道义,从未想过用文字掩盖责任;或者说,他的诗已经和生活难以分辨,那是不能以文学的自律性为藉口的文学:“文字无须负责。有责任的/是我们。”(《写于子夜》)他说出的“文字无须负责”,恰恰是提醒我们身上不可逃避的伦理责任。生活毕竟是一件真事情。因为诗人没有刻意“作诗”,而是用透明的语言写一封封诗体信,我们才直接触摸到他生活中窒闷沉重的呼吸。让我们再读读这封“信”——他决定汇去还债的钱,然后对他音信渺茫的大姐说:


大姐,这是我唯一能做到的,

而你以后怎么样,

我们不知道,

只能求平安。

——《大姐二姐》


这不是通常被精英们所鄙夷的口语诗。再也没有更“高级”或更“低级”的写作材料和写作方式,这样的评判尺度已不再适用于写作和生活互相包含缠绕的写作者。他在诗中写到的诗歌和生活的区分,也往往都是不区分,因为这种向生存——它的全部琐碎、不堪、庸常、乏味——敞开的诚实,就是他的写作内容本身:


我不像自己写过的诗

像一个汉字排列在汉字里

我知道诗歌里,文字毫无选择

它也许是战争,贫困;也许是不堪,暴力

            ——《我没有快乐的童年》



如果说书信体式体现了“尊重的精神”,那么弥漫在王天武诗歌中的更加深层和隐微的气质,可以说就是“共属的精神”[ 一行在《新诗与伦理:对三种理解模式的考察》中提出,诗歌的伦理在于“理解的精神”,包括三重精神:“微妙的精神”、“尊重的精神”和“共属的精神”。“共属的精神”体现了理解的目的,即“发现和重建与事物和他者的真实的、活生生的关联,并在这种关联中重新塑造自身。”见《新诗评论》2011年第2辑,第25页。]。我以为这是王天武在写作上最为独特的精神品质之一,他打破了我们关于现代诗以紧张和对立来凸显个人性的陈旧想象,他重新揭示了我们所有人的相似而不是相隔。这样的心绪,也是只属于中年的。当一个人的经历到达人生之途的某个极点,他发现各人的生老病死都显得愈加相像。即使意识到自我是“坚决地孤立”(《孤立》),这也不能改变我们每个人从远处看来都尘芥般凡庸且相似的事实:


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葬礼,

沉默的人群和欢乐的人群,

……

还有你能感觉到会遇见

什么人。他在时间中漂流的过程

与你相似,有点姗姗来迟,

……

他的身影附在你身上,记忆向你奔涌

              ——《尘世间》


这种不同个体相互联通的认知,也赋予他的诗歌一种当代诗歌中少见的美学品格。他不是背离和摒弃传统诗学,而是承续了这种追求圆融和沟通的美学品质,甚至有时就完全是古诗中物我、人我交流共感的意境:


你很难想象:这片阳光

经历过北京上空、四川、苏州,

东北的大部分平原、日本、美国,

抚摸过太平洋的冷空气,

落在你身上。不带有任何色彩、纷争、

宗教仪式,不独特,不戴面具,

无论你是什么人、什么状态,

落在你身上,就像喜欢你。

它还会落在你的亲人、

陌生人身上,就像喜欢他们。

又一次,它落在你身上,

用广阔无边的空旷。

             ——《阳光》


对于这样的诗,还有什么好说呢?它是不可被分析的,它所追求的就是生命之间的融合。在王天武诗中,“阳光”是一种广大、和煦、具有重塑力量的物质,它用“喜欢”这样的感情联结了每一个人,它意味着不同存在之间的和谐:“阳光如此诱人,像摆放在/桌子上的一小块和平”(《想象一个早晨》);它可以比拟爱:“我想你的时候就是/把头转向你的方向,即使是扭曲。”(《向日葵》)爱,也从属于这样的“共在”的视野中。诗人写道:“我后悔不是你”(《向日葵》),“后悔”一词轻微、准确,仿佛揭开时间之流将“你”和“我”从那共同的生命之根中剥离的印迹。

认识到所有人的相似之处,也透露出悲悯的情怀。我们在苦难、平庸和无情时光面前的平等,给步入中年的诗人提供了悲悯的理由,他终于认识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王天武在他的《自编集》最前面写着胡适的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张晓秋》这首诗令我印象深刻,甚至感到震撼。诗人对于曾经欺骗过自己生活的人——放纵了歹徒的公安刑警——依然愤怒,却开始试图怜悯有罪之人,这也几乎是诗人唯一一次占据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因为他试图给出拿撒勒人的宽恕和怜悯。诗的结尾是这样:


你配在腰间的枪,是你父亲留下的。 

两代刑警,两代公民,压力真大啊! 

我不想听到解释。过去十几年, 

我只想喜欢你,怜悯你。 

         ——《张晓秋》


这里的“只想”,或许也包含着宽恕的不可能,然而尝试“怜悯”,毕竟也包含着“将自己解放出来”的契机。与此同时,他也寻求被宽容:


向我对不起的人致歉后,

我内心很平静。

……一个人

终于将心放在地上,看他发芽,

慢慢成长为一个干净的少年

          ——《致歉后》


如汉娜·阿伦特所言,对于人类行动的不可逆性,拯救之道在于宽恕。或许只有积蓄起王天武这种年纪的阅历,才更加切身体验到所谓不可逆性的含义,也更加重视包容和宽恕的技艺。当人们互相宽容,就变得年轻,在时间中重获自由。时间的流逝在诗中倒转过来,让世故和沉重的中年人长成少年,再一次提醒我们:“诗歌带给我们的并非很多对对年轻时候的怀旧”,而是“对表达年轻之方式的怀旧。”[ [法]加斯东·巴什拉著,张逸婧译:《空间的诗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40页]

更多也更大的容忍,是对于命运和生活本身的。这是内在的承受,而不是向外的开拓,但这种隐忍的力学并不比那些貌似伟大的宣言更浅薄和孱弱:


只要是强加给我的

我就接受,我不反抗,

反抗只能获得廉价的同情,

而接受,往往不会再有多余的困惑。

              ——《温顺》


他终于选择不再抗辩,也许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夺走他抗辩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命本身的成熟。大概不是每个人都赞同这样有些消极的看法:“试着相信他人都能跟随他的命运,/到他去的地方去”(《箴言》),但难道,惰性而顺从地接受存在的展开本身,真的比跃跃欲试乐此不疲的算计和争夺更为愚笨吗?他在“白色就是万物的底色”中,接受了白雪一般的时间“将一切覆盖”的逻辑,他比我们所有人都更加体会到内心,内心的价值本身。



王天武的诗歌还有一个更具体、更切近的言说对象“你”,那就是他已经过世的母亲。也许对一个中年独身男性来说,最重要的女性就是他的母亲。这让他诗歌中的内向性格有了更具体的成因:他的每一首诗都在根本上为母亲而写。甚至在所有出现或者未出现的“你”中都包含着你小部分作为母亲的“你”。

母亲站在死亡中,在时间的海平线下,她是写作者生命之线的源头和终点,是被她的孩子点亮的“线头”(《线头》)。而在另一首“元诗”里,诗人向我们解释他写诗的“铭记”和“召唤”功能。仿佛诗歌语言可以抵达所有生命,包括业已消逝的生命:


我忘记了最美的语言

就是对你的单纯的爱。

……

我忘记我使用你时,

母亲就会回来,她没有死去。

             ——《诗》


有些诗则会从一个外部的事件回到母亲,这种向内收束的结构,也造成了迷离温柔的语调。比如《海鲜馆》这首短诗:


和朋友吃饭。

喝过酒后又聊了会儿围棋,

到一家海鲜馆继续喝。

店员的一条腿,

像一首悲伤的歌曲。

朋友说这儿的海鲜好吃。

还有韭菜盒子。

我们聊了一会儿,

大概是午夜,

窗外的灯光温柔,

让我想起母亲。

大概,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愈加在虚空的世界中思念生命之根。诗人在对母亲的低语中,往往有近似祷告的气息:

如果你需要一个雪人,

我会奉献,

并感谢你仁慈的双手触摸。

           ——《雪中》


母亲虽然逝去,却依然看着“我”,庇护着“我”,向她祷告,就是保护自己不受更多世俗欲望的折磨。在我们“活得过于自我”的争名夺利的余生中,母亲标示着死亡的不可规避,也就提醒着“我”削减心中的欲望:当纸钱燃烧,灰烬和风会牵引“我”,“接近了你住的地方”(《清明》)。行走在通向死亡的时间中,也就是行走在与母亲重逢的路上。在那里,众人的呼吸都会相逢。母亲赋予他的写作乃至他的生活最具象的意义,让他的每一首诗都那么亲切动人。是的,王天武让我们知道,诗确乎可以让人感动——以最不滥俗的方式,因为越是不可置换、不可概括的生存经验就越是让人感动——并且这可以成为好诗的标准。

责任编辑:王小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李白成为连接我们友谊的桥梁” 中国与拉美诗人以诗会友
  2. 不止于凝望,不止于赞叹——中外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
  3. 百年北海,诗意盎然——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之北海诗会
  4. 长城上,千年斑驳成诗,诉予我听——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人参观慕田峪长城
  5. 诗歌搭建桥梁,编织超越时空的纽带——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侧记
  6.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7.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8.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9.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10.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4. 当千年鼓乐碰上现代诗——中外诗人观赏大唐芙蓉园鼓乐表演
  5. “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西北大学
  7.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8.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京举行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