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渡:从创作而言 新诗存在四大困境

作者:高慧斌   2016年07月28日 15:44  辽宁日报    1141    收藏

唐晓渡


 1  视角不同,诗歌景观大不相同


以前30年,以至五四以来的新诗发展为参照,以一般的进化规律为内在视角,认为近年来的诗歌创作普遍繁荣甚至空前繁荣是可以成立的; 然而,若将参照置换为世界当代诗歌,将内在视角置换为诗歌本体,则会描述出别一种景观,给出别一种评价


关于新诗本质上的缺陷,早在新诗草创期,周作人、俞平伯等就一再发出抱怨,穆木天甚至就此尖锐地指责胡适是“最大的罪人”。但他也同样未能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文本,新诗在此方面不仅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也一时乏善可陈。因此,围绕新诗价值的争论,百年来从未中断。

新世纪以来,网络勃兴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空间又加剧了这种论争,十年前的“梨花体”事件和六年前的“羊羔体”事件,又将新诗争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沸点,甚至有人将此视为中国新诗形象的沦丧。

对于新诗存在的问题,著名文学评论家唐晓渡说,今天新诗存在的问题,并非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有些问题多年前就已经存在,问题的解决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中国新诗到底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才能解决问题,这是唐晓渡30年来一直致力研究的理论课题,仅仅在去年,他就先后推出两部诗歌随笔集《镜内镜外》和《先行到失败中去》。两部新著写作时间跨度30年的文字,恰恰为我们勾勒并呈现了中国当代诗歌发展流变的全过程,以及中国当代诗人的精神内核。

唐晓渡说,新诗未来的走向即孕育于当下现状的发展中,这是可以肯定的。“我无力、也不想具体测定新诗的未来走向。以前30年,以至五四以来的新诗发展为参照,以一般的进化规律为内在视角,认为近年来的诗歌创作普遍繁荣甚至空前繁荣,是可以成立的; 然而,若将参照置换为世界当代诗歌,将内在视角置换为诗歌本体,则会描述出别一种景观,给出别一种评价。这种景观和评价,我称之为‘困境’。它同样是普遍的,以至是空前的。”


2  从创作而言,新诗存在四大困境


对于生命的困境,由“回到人本身”而“回到诗本身”,记录着近年来新诗发展的主导轨迹。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分析文化困境,首先必须置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一直存在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来认识


从诗歌创作方面而言,唐晓渡认为新诗存在生命的、文化的、自由的和语言的困境。

记者注意到,早在20多年前,唐晓渡就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这位批评家当年观察到的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有些甚至还有加剧的倾向。对此,唐晓渡并不认为难以理解,因为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太大了,对于生命的体认,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不太可能一蹴而就。

唐晓渡对诗歌所处困境的分析,是他以诗人、批评家兼具的身份,是他以参与者的身份,是他的在场,是他亲历得出来的思考。

对于生命的困境,唐晓渡说,由“回到人本身”而“回到诗本身”,记录着近年来新诗发展的主导轨迹。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但“回到人本身”不是抽象的。从强调“自我”的重要到生命意识的持续高涨,与之相伴随的是那种先入为主又不容分说的旧诗歌观念的不断解体,个体的主体性不断得以确立,它带来了个人独特经验和创造才能的双重洞开,而这正是所谓“开放”相对于诗的基本涵义,同时也带来了深刻而持续的价值危机。

生命的困境即以此为背景呈现,其情形与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之后西方的境况大致相似。偶像不复存在,个体因此而被置于某种无所凭据的游离、孤悬和分裂状态。不止是一代诗人“情不知所钟,魂不知所系”,软弱无力和骚动不宁成了最常见的两种精神状态。一部分人转向传统的“静观”以求超脱,但未必求得了一条真正的超脱之途; 一部分人则借诗转移长期的生命压抑,使之成为纯粹个人情绪的宣泄和投射。

“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造成了更深刻的‘荒原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普遍的脱节、断裂以至严重的对立情绪。最极端的甚至将这种困境归咎于人种的质量。这些诗人的真诚不容置疑。它尖锐地提示着一个问题,即我们究竟依靠什么维系自身的生命,从而维系诗?”

分析文化困境,唐晓渡认为首先必须置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一直存在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困境从未消除,但长期的闭关自守掩盖了这一点,同时又激化了它。随着对外开放带来的视野的日渐扩大,对自身停滞和贫乏的意识也逐步增加。僵硬保守或竞相模仿固属可悲可笑,但创新的可能性似乎又确实微乎其微。文化进程的时间性以复杂的空间并存形式横陈在我们面前。

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精神内蕴,我们很难“错认他乡作故乡”,唐晓渡就此提出了应该反思的问题:既然其中超前地包含了人类文明一般进程的共同处境和共同问题,我们将何以回避?又据何超越?我们文化上的真正故乡又在哪里?困境于此不是表现为缺少选择的可能,而是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失去了选择的能力。由此而反观当时较为突出的所谓“寻根”和“反文化”这两种诗歌现象,实在发人深省。

唐晓渡说,前者除少数人外,大都流于浮夸虚玄,它又一次证明传统文化就整体而言,已无从作为真正强有力的文化——心理依据; 后者的情况较为复杂,但至少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近于某种自我再剥夺。它不但没有取消文化之于诗的重要性,恰恰相反,是突出了诗人广泛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必要,否则我们就只能在贫乏的内容和粗陋的形式中了此一生。


3  语言困境是其他三种困境的结合


青年诗人的自由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转化成了真正的诗的创造……语言的困境是上述三种困境的结合,这也是诗本身的困境


对于自由的困境,唐晓渡追问的是,青年诗人的自由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转化成了真正的诗的创造?他说他无意对那些或陷于苦闷彷徨而感到难有作为,或拼命生活以充塞难耐的空虚和寂寞时刻的现象进行泛泛的评价,而只想强调,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承诺自由的能力这一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成了某种负担,成了逃避现实、逃避自我的借口,正如在那些对诗或把玩不恭,或随心所欲的人那里,自由成了一种奢侈一样。”

语言的困境是上述三种困境的结合,这也是诗本身的困境。唐晓渡说他并非是在贬低近年新诗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但说到底,究竟有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以诗的名义开口说话,这种“话”不但有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而且深刻揭示了我们的存在本质?不但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而且对更新民族语言做出了突出贡献?究竟有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回到了这个意义上的“诗本身”,而不是使之成为一个徒具其表的口号,甚至满足在这一口号掩护下非诗的功利需求?唐晓渡进一步解释说,这里是采用口语还是采用书面语,是诉诸非意象的直接性还是诉诸充分意象化的间接性,只是第二义的问题,关键在于: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语言就是语言,它在生命和灵魂的临界点上自身具足;偏狭的功利和情感需要却又一再把它降为仅仅是个人表达的工具。


4  困境是新诗走向真正繁荣的重要条件


正如危机是和生机一起到来的,在困境中也隐含着出路……困境是诗在回到自身的过程中所必然面临并将不断面临的现象,它构成了并将不断构成新诗走向真正繁荣的重要条件和中介环节


“我所说的困境远不是一个消极的、仅仅令人悲观的事实。正如危机是和生机一起到来的,在困境中也隐含着出路。”唐晓渡说,许多诗人也一直在为此进行种种探寻和实验。困境是对诗人的生命和创造力的激发和考验。真正的诗人不仅不回避困境,相反他自觉地突入困境,并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获得新的综合和超越的可能。困境是诗在回到自身的过程中所必然面临并将不断面临的现象,它构成了并将不断构成新诗走向真正繁荣的重要条件和中介环节。就总的趋势而言,通过个体主体性的深入而走向多元化,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新诗发展的内在目标。只有当它不再如目前这样,更多地还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成为生生不息的动态平衡机制,不再如目前这样,更多地还只是品种、数量的迅速增殖,而成为品位、质量的至上追求; 不再如目前这样,更多地还只是拘泥于自身格局的纵向演进,而成为无愧于诗的光荣的当代世界诗歌秩序的有机组成的时候,我们才能献上由衷而谨慎的赞词。

诗有自己的命运,包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无法就此抽象地表示悲观或乐观,真正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必须记取的历史教训。

唐晓渡一再强调,诗歌在公众舆论中的衰败构成了当下一个小小的文化景观。然而,立足诗歌自身的立场,情况也可能相反:正在衰败的不是诗,而恰恰是那种认为每况愈下的公众舆论,是这种舆论看待诗的一贯眼光,是形成这种眼光的内在逻辑以及将其与诗联系在一起的共同记忆。诗歌的困境,或低潮,都是深入自身的契机。然而许多年来这种情况并未得到改善,反倒愈演愈烈。他追问的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本诗集甚至是一首诗,或真诚地面对诗歌说话?与此同时,高度发达的网络和把一切娱乐化的时尚交互作用,又使得人们越来越目中无诗,而只对层出不穷的诗歌事件有兴趣,下半身、垃圾派、低诗歌、梨花体,乱象丛生,真正的好诗却被遮蔽和遗忘。

唐晓渡说,诗歌被边缘化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但如此被恶搞,则为中国所独有。在这个意义上,唐晓渡认为,“诗歌之死”在特定的语境中早已不只是一种可能,而是一直在发生。对于如何走出困境,唐晓渡建议大家首先不妨重新做一个读者,他相信中国并不缺少真正热爱诗歌的人,相当多的诗人在默默地坚韧地写作,不断挑战新的难度,而不是热衷于制造事件,必要时闹出一点丑闻,以此提高知名度,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诗歌在中国无论境遇如何,都会一直活下去。而从大的格局来说,正如他30年前所说,当代新诗注定会在艰难的路途上行走一段时间,无论如何,通过个体主体性的确立,我们已经获得了并将不断获得新的起点,这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起点,诗人们将做出越来越有力的选择,在多元的格局中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不断在失重中达到平衡,于混乱中建立新的秩序。在这种重构中,诗将真正成为对生存和价值的双重探索;真正成为新文化的创造。


观点1

今天新诗存在的问题,并非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有些问题多年前就已经存在,问题的解决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观点2

从诗歌创作方面而言,新诗存在生命的、文化的、自由的和语言的困境


观点3

困境是诗在回到自身的过程中所必然面临并将不断面临的现象,它构成了并将不断构成新诗走向真正繁荣的重要条件和中介环节


观点4

诗有自己的命运,包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无法就此抽象地表示悲观或乐观,真正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必须记取的历史教训


观点5

正在衰败的不是诗,而恰恰是那种认为每况愈下的公众舆论,是这种舆论看待诗的一贯眼光,是形成这种眼光的内在逻辑以及将其与诗联系在一起的共同记忆


观点6

诗歌被边缘化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但如此被恶搞,则为中国所独有


人物简介:

著名诗歌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当代国际诗坛》主编。多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先锋诗歌的研究、评论和编纂工作,兼及诗歌创作和翻译。著有诗论、诗歌随笔集 《唐晓渡诗学论集》《今天是每一天》等9种; 译有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文论集《小说的艺术》等;主编“二十世纪外国大诗人丛书”多卷本、“当代诗歌潮流回顾丛书”多卷本等;另编选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先锋诗三十年——谱系和典藏》 等十数种诗选。


责任编辑:王小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地理坐标和时间维度——论李强的诗歌创作
  4.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5.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6.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7.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8.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9.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10. 以诗为媒,以文会友 | 《散文诗》“桃江 · 竹海”专辑征稿盛大启幕,让世界听见你的诗篇!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4. 当千年鼓乐碰上现代诗——中外诗人观赏大唐芙蓉园鼓乐表演
  5. “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西北大学
  7.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8.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京举行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