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

作者:张永渝   2016年07月22日 10:28  中国诗歌网    855    收藏

原题:一部书的阅读史,二十年的启蒙——我读《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


24年前,一个毫无征兆的八月的下午,我在松山区新华书店的图书批销部买到了陈超的《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看不懂,我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汪国真《年轻的风》和《辽宁青年》卷首语的阶段,但还是被陈超的自序给震了,并记住了他的“名句”——“一个色盲的人不敢妄评绘画的色彩”,抄录了书中一些片段。我的同学张永平(语文科代表)看到了这本书,迅速被北岛的《开始与结局》征服——“谁愿做陨石和受难者冰冷的雕像/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在别人手中传递/即使鸽子落到肩上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梳理梳理羽毛又匆匆飞去”,他以九九乘法表的熟练程度反复背诵。(那时我们有使不完的劲头、用不完的时间,对简单的话题、流行歌、漂亮话、惯用语有着无穷的兴趣,不惜一再重复将之视作新鲜出炉的红薯。)有人实在“看不惯”他的“狂样”,把书抢过去,翻到于坚的《尚义街六号》,阴阳怪气地读——“告诉我们应当怎样穿鞋子/怎样小便   怎样洗短裤/怎样炒白菜   怎样睡觉  等等”,同时露出某种击倒式的蔑视,围观者不明就里,哈哈大笑。在我们看来,即使看不懂的诗也至少应该“朗朗上口”,遇到《尚义街六号》这样 “不利于朗诵”的“诗”,被人发现,真有点不好意思。诗还好一点,至于鉴赏短文,更是如坠云中,尽管作者以“凡例八”申明:“本书考虑到多数读者的接受能力,尽量避用或少用艰深的美学术语和哲学概念……则酌情少量使用之,并尽量阐释通俗、明晰”。

我们对现代诗最初的兴趣像风中的火柴,迅速熄灭了,热情转向了篮球、兵乓球、地下防空设施、电影院、宋词选本和高中女同学。那年我17岁,永平20岁。此后三年,我读到了王家新、唐晓渡的《外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精华》,写出了生平第一首诗《张三和李四》,正式开始了20年断断续续《辞典》的阅读并应用史。凭借这本书、辜正坤编《中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精华》和南京纯文学社编《美国一行诗选》,1993年,我举办了印象中第一次诗歌活动,同学葛广玉(现在是市委书记的秘书)赶了一晚上,用毛笔在宣纸和发皱的牛皮纸上写了20首诗计30余张,一个十月的下午,我把这些作品粘在文科楼阶梯教室的墙上,举办了一场“赤峰师专·中国探索诗专场朗诵会”,依据本书提供的诗歌史脉络,朗诵始于穆木天《苍白的钟声》,终于伊沙的《哀哉屈子》,有100多人听了我疯狂的朗诵。

《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收入现当代129位诗人403篇“探索性诗作”,二十七八岁那阵儿,如果把它比作黄炳誓、我的后腰比作统帅,那么这本书的陪同次数不亚于出事前的张成泽(《现代北京口语词典》)、尚未出事儿的崔龙海(《诗经新解》)。直到今天,这本书传递出的蓬勃的激情、尖锐的时代精神、持平的态度、丰富的方法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尚处于发蒙期的写作者而言。这本书笼罩着八十年代精神的光辉,那就是怀疑与建设同步,自由与责任齐飞。端正刚直、雄健开阔,以“个人偏爱诗作”产生的先后顺序为经,以探索为纬,织着一件又一件纯手工的“开司米”围巾,一件“开司米”需要五只绒山羊的羊绒,这需要对古典诗学和西方美学、哲学、文论有精深的了解,对每个诗人的诗歌观点和性格特征了然于心,在繁多的诗作中找出立得住的作品,少不了耐心、热情、直觉和公正。说实话,179页以前,除了穆木天《苍白的钟声》和戴望舒《断指》等少数几篇,实在看不下去。可一翻到北岛开始的朦胧诗群,好比三伏天扎猛子,痛快劲儿就别提了。真正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还是要等到2011年,(在那之前2年时间,我在内大文研班读书,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有关现代诗的评论和经典意义上的现代诗作品)10月,长春董辑在赤峰四中做了一场关于现代诗欣赏与创作的讲座(这个讲座改变了边城的文学史),讲了许多现代诗欣赏与创作的基本知识,我逐渐开窍,越发喜欢陈超的《辞典》,尤其是458页之后,原来就欣赏的新生代诗群部分。陈超的赏析健康、公正、优雅、中西合璧、充满热情又紧扣时代脉搏。       

反复读此书,不由赞叹编者的视野,这绝对是太过稀缺的品质!让我不厌其烦,举出陈超选中的名篇——北岛《触电》、江河《母亲和我》、舒婷《惠安女子》、杨炼《诺日朗》、顾城《远和近》、林莽《晨风》、严力《还给我》、昌耀《一百头雄牛》、林染《开凿敦煌第493号洞窟》、于坚《横渡怒江》、杨黎《冷风景》、陈东东《雨中的马》、车前子《三原色》、李亚伟《中文系》、廖亦武《大盆地》、韩东《山民》、柏桦《在清朝》、力虹《为什么流泪》、梁晓明《读鲁迅书》、海子《抱着白虎走过海洋》、柯平《自行车风度》。值得一提的是力虹,他和陈超的命运,让我想起司马迁和他笔下的伍子胥,那种豪迈果决的男儿气概,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互相烛照,光炳千秋。如下是司马迁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史记·伍子胥列传》的原文片段,不妨对参——“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向令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非烈丈夫孰能至此哉”(《伍子胥列传》)。反复吟诵,不觉胸次间顿生爽气,这种“生命灌注”(陈超语,见《横渡怒江》解说短文)的语感,值得现代诗人们学习。正是司马迁将他的幽愤、情怀、语感寄托到他笔下的伍子胥身上,才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情怀,直击人的心灵。这种人格的力量将与日月同辉。“伟大的作品背后映射的是伟大的人格和不朽的思想”,诚非虚言。       

对于力虹伟大的《为什么流泪》,陈超在鉴赏短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首诗有正义之气,有节操之骨。但诗人没有为了意旨的高尚,而在艺术上做出让步。他精心构筑了此诗的结构,像一棵树,有纷扬的枝叶,但又紧紧围绕坚实的主干。这就形成一种强烈而连贯的情感力量,激动我们的心灵”。难道这样的类比不适用于陈超的《辞典》和它的结构吗?陈超在说解他偏爱的诗歌时,当然离不开知识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人格与思想的投射,这让他的感慨和抒情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真实。

陈超运用了多种方法、各种材料来解读他选中的作品,有阅读的联想、写作手法的评点、写作背景的介绍、对诗句细致的说解,举出写作手段相似的诗作加以分析等等,最重要,有品鉴者生命的灌注、情感的观照、人格的投射。试举一例,《辞典》第588页,陈超说解梁晓明《读鲁迅书》之短文最后一节——“这首诗言简意赅,不露圭角而处处圭角。它是现代文人的一种境遇,一种实际的不可改变的灵魂显像。它的高度宁静不是有意为之的一种风度,而是一种思考的姿势,是一种生命与语言合一的基本现实”。“生命与语言合一”,我想,这里不仅单单指梁晓明的诗,还有自况的意味。    

陈超罕有套话、没有一丝的虚与委蛇,从头到尾,神情专注、元气淋漓,不虚妄、不冒泡,不作惊人语,扎扎实实,有的放矢,立足文本、中正刚直,多好的文风,现今,多么稀缺的品质!

读其书,欲知其人,可那时还没有网络,书店里买不到关于现代诗的更多资料。偶尔能买到一些诸如《诗探索》、《中国先锋诗歌》(杨临军编)、《名作欣赏》(初识张远山)、《世界文学》(几乎期期都有诗歌)之类,对我来说如同过节。我对陈超本人一无所知,直到1995年春节,我的同学、当时正在北大读书的王颖买回来一本闵正道主编的《中国诗选》(NO.1)。那天是大年初二,下了楼我抱着这本书都快乐疯了,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撒把狂奔。在这本书上我读到了陈超的诗论《从生命源始到生命的旅程》,这篇文章附一篇“作者简介”——陈超,男,1958年10月生于太原市。1975年开始诗歌写作,1983年开始诗学研究。现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原来,他完成《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时还不到三十周岁!

“诗人是人类经脉里的血液,热爱诗人就是热爱我们自己”;“为什么热爱诗歌,因为它舒展了我们因庸常而揉皱的灵魂”;翻开原来的笔记本,我发现了这两条名句摘记,当时没有记下出处(或与原文有一些出入),另一条则多了一个破折号——:“诗歌是通向文学最捷径的道路——哈代”。2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调动、兼职推销、给父亲治病、调动、再调动、出书、一本一本出、求爷爷告奶奶卖、夜市摆摊、联系新华字典现汉、卖报纸、组织诗社长出外骨骼,骑摩托修摩托,我变得越来越快,负重增加,心脏变差,南山识百草新城区识百草、企业采风、作品研讨、首发式、金秋诗会、清明诗会、中秋诗会、迎新诗会、纪念会、表奖会、分享会、征文比赛颁奖会、“曲水流觞、青春上巳”诗会、“残雪迎春”、“扑入春天”诗教活动,“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读书活动、四年来,活动凡100次,这三句话我始终没有忘记,它们像原初的能量块,十几年占据我最接近热情触发点的位置。走得越久,收集的越多,如洛特雷阿蒙所言 “诗歌不是暴雨、不是狂风,是一条庄严而丰饶的河”;蒋原伦所言“先锋的对立面不是传统,而是流行与伪”;陈超语“传统是由无数个现代照亮的”;老土诗云:“要对飞鸟持有敬畏之心/要远离云端/不要做厌世者不要让骨头弹出体外”,我叨念着这些句子,充满了力量,须臾不曾懈怠。

其中较长的一段来自于陈超自序,记于21年前——“我心目中的探索诗,是那些展示个体生命和通过个体生命揭示生存的诗;是那些不主故常、对传统采取反叛或整体性包容的诗;是那些唯艺术本体论的、倾向于内倾和直觉的诗;是那些探求生存和语言真正临界点和真正困境的诗;是那些具有生命哲学意识或对东方神秘主义风采进行重新“加入”的诗;是那些对汉语进行深层把握和某些新变构的诗;是那种在某种意义上的流派诗群要求的诗;是那些具有全球一体化审美趋向的现代主义或者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诗……作为一种带有个人偏爱色彩的诗歌鉴赏专著中所选的诗歌,我相信,比那些单纯按照史的线索进行历时性辑入的新诗选本,更能满足某一部分读者的要求”。如上省略号之前的部分,我曾认真背诵,像背诵《记念刘和珍君》里那个“时间的流驶”的片段。1988年春,陈超29周岁,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刚猛纯正的语气多么符合他的年龄和那个逸兴遄飞、汪洋恣肆的年代!有一个微小的细节:陈超把许多他认为重要、精彩的说解段落用着重号加以特别强调——例如470页,在品鉴于坚的《河流》一诗时,陈超写到——“于坚长期抚摸着这块土地,他最深切的感受是——孤独!是那种偏远的、粗砺的、局外的孤独!”如上的黑体字即是陈超加着重号的内容。全书664页,这样的着重号有很多,反复读这些着重号标示的内容,我仿佛坐在陈超的课堂上听他激情满怀的演说,像急切的鼓点、像明亮的街灯、像泼洒的卤水,像划破暗夜的匕首、这才是无畏与波澜壮阔的青春。我喜欢“带有个人偏爱色彩”这样的表述,“为了无限的少数人”,我视为这种表述的提纯版本。

不经意间,这段话和它的逆旅陪伴了我24年,在外省的边城,他的形象如我的面孔一样变得衰老,但它传递的精神并未因时间的磨损而失去光泽,恰恰相反,原创、深刻、丰富、细腻的文本细读所彰显出的先锋勇气、探索精神,强烈而连贯的情感力量,久久撞击着爱好者的心灵,历久而弥新。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蓦然想起力虹的名句:“他们的才华造成了他们的不幸”。难道这就是力虹和陈超的命运?近日,参加某学院文学社团组织的活动,会上,我听到了一位同学对爱诗者的规劝——“热爱生命、远离诗歌;热爱生命,远离诗人”。我不愿承认,某些悲凉的现实,但更加残忍是,“为今天流泪/为人类于困扰之中犹存的那些东西而流泪”是无益的,没有任何意义,现在不是烈火烧光了原野(那或许是一种自我更新的手段),而是病毒侵入了枝干。   

转回头,我走出房间,走下台阶,褪去护封,生出藤蔓,举着绿色的《辞典》,迎着风,向一棵树走去,那里,纷扬的树叶,围绕着坚实的主干。

(2014、12)


责任编辑:王小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现场图速递|带你直击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拉诗人的动人瞬间
  4.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5.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6.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7.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8.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9.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10.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