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执浩:用现代笔触传承古典诗魂

作者:张茹   2024年10月30日 11:12  顶端新闻    112    收藏

10303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执浩以诗歌为笔,生活为墨,书写着对世界的深刻感悟。他的诗歌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每一行诗句都涌动着生命力和感染力。

张执浩的诗集,如《苦于赞美》《动物之心》《撞身取暖》《高原上的野花》等,都是他对生活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的结晶。其中《高原上的野花》2018年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在创作中,他总是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的点滴,将平凡事物转化为诗歌的瑰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感悟。

在创作道路上,张执浩不仅关注当代生活,更深入挖掘古典诗词的精髓。他的新书《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以下简称《传告后代人》)便是一次对古典诗词的深刻解读。全书以史为经,以诗为纬,通过“功名、漫游、社交、友谊、传播、登高、悲秋、风骨、雅趣、苦吟、音区、色彩、口语、还乡、归途、传家”等15个关键词,集中描述了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孟浩然、王维等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命状态。他从一位当代诗人的视角出发,追溯每一个中国人的诗学生命源头,求索东方诗意生活的缘起,抵达古代诗人的生活现场,呈现一个个独立丰满的人格,体悟诗歌背后的人生真味,勾勒中国古代诗歌版图。


10304

《传告后代人》作者、鲁迅文学奖得主 张执浩


《传告后代人》语言平实,直击人心,其背后所蕴含的创作理念新颖而独特,为当代诗歌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在业界获得了广泛赞誉。在近日顶端文学对张执浩的访谈中,他分享了《传告后代人》的创作初衷。他希望通过这本书,传递一种“活成诗”的讯息,即活出内心最真实的自我。在书中,他深入剖析古典汉语诗人美学面貌背后的人格力量,试图梳理出一条“汉语诗歌之道”。

张执浩坦言,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对陶渊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命运和人生选择有着深刻的感悟。他认为,这些诗人所践行的“道”以及“殉道者”的人生路径,对当代人仍具有极大的启示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他期望《传告后代人》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唤醒那些沉睡的情感——爱、怜惜、慈悲,以及谦卑与达观的生活态度。这本书给予我们一个静默的机会,去聆听自己内心的跳动,也感受他人的心跳声。


10305

《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

张执浩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诗人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


顶端文学:在序《认领我们的命运》中,您提到要向后来者递送一条关于“活成诗”的讯息。这是您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吗?是什么激发了您想要通过这本书来传达对古代诗人的理解和感悟?

张执浩:我一直觉得,写诗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写这种所谓的“韵文”或“分行体”文字,锤炼心智,最终成为我们理想中的那个“个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诗是一个悟道的过程,道在泉林也好,道在屎溺也罢,写作者能否得道都是时代、命运以及个人才能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而所谓“活成诗”,其实就是活成我们内心里最真实本真的状态,就像我在《无名氏之歌》里所写到的那样:“除了自在、自为、自得、自乐、自生和自灭之外,诗意不可能是那些天花乱坠、怪力乱神的东西。”

诗的存在,总是能给人带来某种近乎地老天荒的原始蛮力,也就是马一浮先生所言的“如梦之醒,如谜忽觉,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让我们的生活滋生出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定力。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寻找这种定力的来龙去脉。我把目光投注在这群杰出的古典汉语诗人身上,试图通过“史诗合一”的手段,深入剖析他们美学面貌背后的人格力量,逐渐厘清并从中梳理出一条“汉语诗歌之道”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应该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尽可能忠实于每一位诗人的生活情貌和个人气质,才能真正唤起了我们隔代相望的情谊。

顶端文学:在这本书具体写作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客观研究,以确保既能深入诗人内心世界,又能准确传达其生命状态的?

张执浩:我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写这本书的时候,残存在记忆中的一些专业基因被重新激活,发挥了部分作用。就像我在前面所讲的那样,后人只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解读那些古典诗人的生活境遇,才不至于被个人的审美的主观臆断带偏。譬如,讲到“安史之乱”时,我们只有把杜甫放在置身其中的诗人群像中间,才能清楚地看到他与六神无主的李白、佯装“喑哑”半推半就的王维,以及金戈铁马的高适,还有郑虔、苏源明等人之间的区别,杜甫的忠诚完全出自他入仕之初的本心,因此,他在乱世中的作为仍然是诗人对早年理想践行的结果,包括他在流离颠沛之中对待家人亲友的态度,都可以视为他“沉郁顿挫”的诗歌美学的延伸。我读过很多当代人写古代诗人的作品,我们很容易被某种先前预设的诗人形象蛊惑,难以进入他们个体复杂的内心世界。那么,我要做的就是,以一个当代诗人的敏感去探触古代诗人的精神生活,因为我觉得,作为诗人我们的精神世界应该是相通的。


10306

《传告后代人》新书全国首发式嘉宾合影


经典不朽,共情直击人心


顶端文学:《传告后代人》以史为经,以诗为纬,通过15个关键词构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宏观图景。您在挑选这些关键词时有何考量?这些关键词如何帮助您勾勒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版图,并以此为窗口,窥探人类命运的诡谲与生机?

张执浩:开始是准备写16个关键词,后来觉得“口语”放在整本书里面有点牵强,就放弃了。如果你仔细看,这15个关键词其实已经涵盖了古代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对“功名”的渴求,到最后他们对诗本质的认知“传家”,基本上构成了古代诗人完整的精神行为路线。

大体上来看,这15个关键词可以分为三组:功名、漫游、社交、友谊、传播是一组,属于诗的缘起;登高、风骨、悲秋、雅趣、苦吟、音区、色彩为一组,属于诗的技法;还乡、归途、传家为一组,属于诗的结果。三组互有交叉,但各有侧重。在我看来,古典诗人的这条精神线路图,其实也是我们当代诗人的行为线路图。尽管世事变迁,古今诗人们的文学志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古典诗人们所践行的诗学之道,依然对当代写作者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中华文明的原貌,说到底,是由一代代诗人前赴后继所勾勒出来的,诗人其实就是我们国人眼中的“殉道者”,他们的作为为当代人提供了某种人生模板或范式,而不仅仅是审美经验上的唤醒,更有生存和生活意义的启发。我在写作时会经常从历史语境里跳出来,反观自省,就是为了找到当代与传统之间的衔接部位,而每每找到后就有一种蒙恩的喜悦感。

顶端文学:在书中您提到诗人所践行的“道”以及“殉道者”的人生路径,这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有哪些诗人的命运或人生选择特别触动了您,让您对“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张执浩:如同我在书中所言:走向诗是古代文人的集体宿命。没有选择的生活、单行道的人生路径,决定了古代诗人的集体走向。但是,由于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又演绎出了千奇百怪的人生情状,出与入、得意与失意,共同描绘出了古典诗人绚丽斑斓的生命底色。在形形色色的人生情态中,从始至终都存在着某种不由分说的意志,即,忠诚于生活和忠实于内心。

因此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诗人一生都在挣扎与不幸之间度过,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徘徊,而他们笔下的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情貌,总是充满了不甘与不舍,哪怕是在《上邪》里那种绝对的天荒地老的情感现场,我们也能读到这种振聋发聩的古老的召唤之声。其实,这就是诗之道,是孤绝的生命所践行的人生理想。无论是陶渊明还是苏东坡,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我们都能读到这种震古烁今的声音,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共情”,经典的东西之所以不朽,就源于这样的共情性,没有道理,它直奔人之为人的根本处。


10307


新诗是古典诗歌的“转世”与传承


顶端文学:《传告后代人》上市后,使读者贴近中国古典诗歌的“面貌”,好评如潮,您希望这本书能给当代读者带来哪些关于生活、人性及诗歌创作的新启示?您认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诗歌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执浩:这些年出版的这类书籍已经很多了,我不是想凑这个热闹,而是因为我长久生活居住在黄鹤楼下,我曾说过,作为一个当代写作者尤其是一个诗人,生活在黄鹤楼下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我的确有话要说,才先后写了《不如读诗》和《传告后代人》。与其说它们是对古典诗人的解读,不如说,我是在与这群伟大的灵魂进行推心置腹地对话。

我经常想,若是自己生活在古代会是一个怎样的人,若是杜甫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将如何应对我现在遭逢的各种糟心事。时至今日,我已经活到了杜甫的寿龄,仍然做不到平心静气,当我读到他“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时,心中真是羞愧。伟大的诗人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者,如果说,诗歌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功用的话,我以为就应该是,唤醒我们身体里某些沉睡的情感,爱,怜惜,慈悲,以及谦卑、达观的生活态度。而生活的节奏越是快,就越是需要诗歌出来喝止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行为,让我们有机会静默下来,聆听到自己的心跳和他人的心跳声,只有诗歌才能清晰准确地传递出这样的声音。

顶端文学:您的诗集《苦于赞美》《宽阔》《高原上的野花》等作品不仅广受读者好评,还荣获了包括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多项殊荣。在《传告后代人》中,您选择了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孟浩然、王维等中国古代诗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诗人对您个人诗歌创作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张执浩:严格说来,研读古典诗人的作品对我个人的诗歌写作并无实质性的影响,因为“新诗”毕竟是一种完全崭新的汉语语言形态,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格律诗相去甚远。新诗的出现本来就源于对古典诗词的反叛。一百多年过去了,新诗的合法性依然备受争议,但她最终在种种质疑声中成长并发展壮大起来,成为现代人抒发现代情感最合宜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个现代诗人,研读中国古典诗歌最直接的感受是,只有更加坚定地走在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大道上,才能更好地传承我们汉语诗歌的传统。在此,我愿意将“新诗”理解为古典诗歌的又一次“转世”,它们的血脉并没有完全割裂,只要我们还在使用汉语写作,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基因在我们体内的延续,只不过有的写作者不自知而已。传承从来不是技法层面上的问题,而是我们骨子里面默认的生存之道,而我不过是自动去认领罢了。

顶端文学:您曾谦虚地表示,深知才识不足以支撑写作这本书的愿望,但每写出一篇就感觉距离诗人更近了一步。这种自我认知与追求之间的张力,对您的诗歌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您是如何克服这种挑战,继续前行的?

张执浩:不是谦虚,是真的感觉才识不够,尤其是在进入到古代诗词的文本细读时,我就有一种捉襟见肘之感。好在写作这件事是一桩扬长避短的事情,允许你腾挪闪避,自圆其说就行。我是一个诗人,不是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只能从诗人的角度去体认我的同类,这同时也给了我极大的发挥空间,譬如我在写“音区”时,就可以从诗歌中的声音呈现方式,以及诗人发声的异质感来剖析,找到一种新的切入点,而不是从声韵学上去探讨。

顶端文学:在完成了《传告后代人》之后,您对未来的文学创作有何规划?有没有想要尝试的新题材或写作形式?

张执浩:如果说《不如读诗》是纵向的,对古代诗人个体或个性化写作的梳理,那么,《传告后代入》则是横向的,对古代诗人共性或群像的探讨,这两本书共同构成了我个人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理解。完成它们后,我会暂时告别这类题材的写作。接下来几年里,我可能会创作一部以黄鹤楼为主题的诗剧,已经有了大致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夯实,才能动笔吧。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书记处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2. “首届杨万里诗歌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9日举行
  3. 今晚9点 | 《诗刊》编辑面对面第5期:诗词在当代生活中的位置
  4. 《诗林》2025征订 | 附投稿邮箱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批评家访谈 | 孙晓娅:“在场诗学”的历史维度及当代性
  7.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第446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