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AGDJBWVLC4
加入时间:2023-02-27
诗人简介

这位诗人很神秘,还没有简介

粉丝
关注

群书治要


一 務本

【一六〇】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者,有九經①焉,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人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②,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齊莊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③篤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盛其官,任而使之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忠信者,與之重祿也。時使薄斂,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xì/ㄒㄧ\)稟(lǐn/ㄌㄧㄣ\/)④稱事⑤,所以來百工也;既稟食之,各當其職事也。送往迎來,嘉善⑥而矜⑦不能,所以綏⑧遠人也;緌,安也。繼絕世,舉廢邦,朝聘⑨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治天下國家有九經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九經:治國平天下的九項準則。②眩:迷惑;迷亂。③篤:加厚;增厚。④既稟:即「餼廩」,古代官府發給的米粟之類的糧食。既,通「餼」。生的糧食。稟,通「廩」。米粟之類的糧食。⑤稱事:與事功相稱。⑥嘉善:褒獎善人。⑦矜:憐憫。⑧綏:安;安撫。⑨朝聘:古代諸侯親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見天子。《禮記》:「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白話)孔子說:「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重要綱領:修正己身,尊重賢人,親愛家族,禮敬大臣,體恤眾臣,愛民如子,招徠各行工匠,撫慰遠方人民,安定各地諸侯。修正己身,則可樹立品德,不為外在名利所動搖;尊重賢人,如此小人自然遠離,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錯誤決策;親愛家族,則叔伯、兄弟之間受到恩澤,自然不會有怨言嫌隙;禮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識、以禮相待,朝政就不會迷亂顛倒;體恤眾臣,則眾臣必深懷感恩而盡心報效;愛民如子,則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勸善;招徠各行工匠,國家才會富裕充足;撫慰遠方民族,則四方人民受到恩惠,自然會歸順依附;安定各地諸侯,則天下人民敬畏誠服。」哀公問:「該如何做到呢?」孔子說:「內心嚴肅誠敬,外表整齊端莊,不合禮義的事絕對不幹,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棄讒言、遠離女色,輕財物而重道德,這是尊重賢人之法;根據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祿,理解對方的好惡,這是增進家族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任,這是禮敬大臣之法;忠誠信實者,給予優厚俸祿,這是勸進賢士之法;農閒時節才役使人力,並減收賦稅,這是愛民如子之法;經常考核工作,並依考績發給酬勞,這是招徠各行工匠之法;款待來往的各方族群,獎勵善行而憐憫弱勢,這是撫慰邊遠人民之法;延續斷絕的世系,振興衰廢的國家,平時維持外交禮節,進貢雖薄而答禮豐厚,這是安撫諸侯之法。總之,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重要的綱領,而實行的關鍵,只在一個真誠。」

【一六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也。(卷二 尚書)

(白話)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穩固,國家才會安寧。

【一六二】文武之政,布①在方策②。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於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卷十孔子家語)

(註釋)①布:陳;陳列。②方策:簡冊,典籍。亦作「方冊」。方,古代書寫文字用的木版。策,古代用以記事的竹、木片,編在一起的叫「策」。

(白話)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記載於典籍上。如果有像文武聖王那樣的人存在,那麼仁政便能實行;如果聖王消失了,那麼仁政便會跟著止息。所以施政的關鍵在於獲得聖賢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須以修養己身來感召,修養己身必在於遵循道德倫理,遵循道德倫理的下手處,在於以仁愛存心。

【一六三】昔者成王,幼在襁(qiǎng/ㄑㄧㄤ\/)褓(bǎo/ㄅㄠ\/)①之中,召(shào/ㄕㄠ\)公為大(tài/ㄊㄞ\)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導之教訓:此三公職也。於是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識,三公三少,明孝仁禮義,以導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②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貫③如自然。」(卷十六 漢書四)

(註釋)①襁褓:背負嬰兒用的寬布帶和包裹嬰兒的被子。②衛翼:猶輔佐。③貫:亦作「慣」。

(白話)從前周成王年幼在襁褓中,便請來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師。保,是保護太子的身體;傅,是以道德仁義來教導他;師,是以聖賢教誨來啟發他,這就是三公的職責。於是又設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師,這是與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當太子幼年懂事時,三公、三少就講明孝、仁、禮、義的道理,引導他落實,並驅逐奸邪之人,不讓太子見到不好的行為。因此選出天下品行端正的君子,以及孝順友悌、見聞廣博、有學問道德的人,保護輔助他,讓他們陪伴太子朝夕相處、同出同入。所以當太子生下來,所見的都是正事,所聽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後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樣,自然而然會變成習慣。」

【一六四】國無賢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繼絕①者,未嘗有也。故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賢佐者士歸之。(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繼絕:繼絕世的略語。指恢復已滅絕的宗祀,承續已斷絕的後代。

(白話)國家沒有賢能的大臣輔佐和優秀的人才協助,而能成就功業、平定危亂且延續已滅絕的國家,是從來沒有的事。所以國家不必求大,而在求得民心;輔佐的大臣不必求多,而在求得賢良俊才。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會擁護他;有賢臣輔佐的人,志士仁人自然來歸附他。

【一六五】公問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對曰:「夫(fú/ㄈㄨ/)人道政為大。夫(fú/ㄈㄨ/)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①從之矣。」(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庶物:眾物,萬物。指各種事物。

(白話)哀公問孔子說:「請問人道之中什麼最重要?」孔子回答說:「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自己先端正了,百姓也就跟著端正。」……哀公問道:「請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回答說:「夫婦職責有所區別,父子之間互相親愛,君臣上下互相信任。這三個人倫關係端正了,則萬事萬物的關係也會跟著理順了。」

【一六六】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智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fú/ㄈㄨ/)誠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天地可以說是最博大了,但不真誠就不能化育萬物;聖人可以說是最睿智了,但不真誠就不能教化萬民;父子可以說是最親近了,但不真誠就會疏遠;君王可以說是最尊貴了,但不真誠就不會被人尊重。因此真誠,乃君子遵循的品德操守,更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一六七】子路曰:「衛君①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問往將何所先行之也。子曰:「必也,正名乎!正百事之名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zhòng/ㄓㄨㄥ\)②;禮以安上,樂以移風,二者不行,則有淫刑濫罰矣。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卷九 論語)

(註釋)①衛君:指衛靈公的孫子出公輒。因其父蒯聵謀害靈公正妻南子事敗而出奔,他承襲祖父衛靈公擔任該國君主。②中:適當、恰當。

(白話)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國的君主打算請您去輔助他治國,不知您將以何事為先?」孔子說:「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與事實(身分等)相符。如果名不正,則言語不能順理成章;言不順,辦事就不易成功;辦事不成功,禮樂的教化就不能興起;禮樂不興起,刑罰就會用之不當;刑罰不當,人民就會感覺手足無措,天下就亂了。」

【一六八】《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①,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卷一 周易)

(註釋)①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女,指六二;男,指九五。這是以二、五兩爻得正於內外卦之象,說明女主家內事,男主家外事,以此來釋卦名。

(白話)《彖傳》上說:「家人卦」,象徵女子守著正道,居於家內,相夫教子;男子守著正道,處理外務,承擔經濟重擔;男女各自安守正道,這是天地間的義理。家庭中有嚴明的君長,這就是指父母親。父親善盡父道,兒子善盡孝道,兄長善盡為兄之道,弟弟也善盡為弟之道,丈夫善盡夫道,妻子善盡婦道,這樣一來家道就能端正,所有家庭都能端正家道,那麼天下就安定了。

【一六九】夫(fú/ㄈㄨ/)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游業①為末;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商賈者,以通貨為本,以鬻(yù/ㄩ\)奇②為末。三者守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守末,則民貧;貧則阨(è/ㄜ\)③而忘善,富則樂而可教。教訓者,以道義為本,以巧辨為末;辭語者,以信順④為本,以詭麗⑤為末;列士⑥者,以孝悌為本,以交游⑦為末;孝悌以致養⑧為本,以華觀為末;人臣者,以忠正為本,以媚愛⑨為末。五者守本離末,則仁義興;離本守末,則道德崩⑩。(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游業:流動的職業。如行商等。②鬻奇:出售稀見貨物。③阨:困厄;困窘。④信順:真實而通達。⑤詭麗:奇異華麗。⑥列士:古時上士、中士和下士的統稱。⑦交游:交際,結交朋友。⑧ 致養:奉養親老。⑨媚愛:取悅,取寵。⑩崩:敗壞。

(白話)要使百姓富裕,以農事生產為本,以流動的職業為末;各種工藝,以實用為本,以雕琢裝飾為末;買賣經商,以流通貨物為本,以出售珍奇貨物來謀利為末。這三者若能守住根本、遠離枝末,百姓就會富裕;如果遠離根本而守住枝末,百姓就會貧窮;百姓貧窮就會陷入困境而無心行善,百姓富裕就會安樂而容易教化。教育訓導,以道德仁義為本,以巧言善辯為末;言論話語,以誠信順理為本,以奇異華麗為末;知識分子,以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本,以交友應酬為末;落實孝悌,以盡心奉養為本,以圖表面、講排場為末;身為部屬,以忠誠正直為本,以諂媚討好為末。這五者讓人們守住根本、遠離枝末,仁義的風氣就會興盛;假如遠離根本而守住枝末,道德就會敗壞。

【一七〇】夫(fú/ㄈㄨ/)仁義禮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罰者,治之末也。無本者不立,無末者不成。夫(fú/ㄈㄨ/)禮教之治,先之以仁義,示之以敬讓①,使民遷善②日用③而不知也。(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敬讓:恭敬謙讓。②遷善:去惡為善,改過向善。③日用:每天應用;日常應用。

(白話)仁義禮制,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法令刑罰,是治理國家的枝葉。沒有根本就不能長久建立,沒有枝葉就不能穩定建設。以禮義教化治國,首先要實行仁義,帶頭做到恭敬謙讓,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就遷善改過。

【一七一】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後為君子。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①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②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③為本;繼嗣不立,則亂之源也。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豐末;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反本修迹④,君子之道也。」(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喪紀:喪事。②戰陣:交戰對陣。③嗣:君位或職位的繼承人。④反本修迹:依據四部叢刊《孔子家語》,為「反本修邇」。回到事物的根本,從近處做起。

(白話)孔子說:「立身處世要先遵循六個根本準則,然後才能成為君子。立身合乎仁義,而孝是立身的根本;喪事要有禮節,而哀痛是喪事的根本;作戰布陣有行列,而勇是戰陣的根本;治理政務需有條理,而農業是政治的根本;安定國家有方法,而慎選繼承人是安國的根本;創造財富有一定的時機,而付出勞力是致富的根本。根本不能鞏固,就不要追求枝末小事的完美;親戚之間都不能團結和睦,就不要致力於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無終,就不要去從事多種事業。因此,回歸根本從近處做起,這是君子應該採取的原則和方法。」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勞無功,還會產生嚴重的流弊問題。

【一七二】諸葛亮之為相國①也,撫百姓,示義軌,約②官職,從權制③,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chóu/ㄔㄡ/)④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⑤,虛偽不齒⑥。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⑦矣。(卷二十七 蜀志)

(註釋)①相國:古官名。後為宰相的尊稱。②約:少,省減。③權制:權宜之制,臨時制定的措施。④讎:仇敵。⑤循名責實:依照其名來責求其實,要求名實相符。⑥不齒:不與同列;不收錄。⑦亞匹:同一流人物。

(白話)諸葛亮擔任宰相時,安撫百姓,明示禮義規範,精簡官職,採用權宜的法制,以真誠待人,處事大公無私。對於盡忠、有益國家的,即使是仇人也必定獎賞;觸犯法令、怠忽職守的,即使是親信也必定懲罰;認罪悔改的,即使罪行嚴重也必定從寬開釋;巧言掩過的,即使罪行輕微也必定從嚴判刑。就算善行再微小也要讚賞,惡行再微細也要指責。精通熟習各項政事,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並依照職位來要求實效,不允許弄虛作假。最終在蜀國境內,人人都敬畏和愛戴他。刑罰政令雖然嚴厲,人民卻毫無怨言,正是因為他處事公平,而且勉勵、禁戒都非常明確。他真可以說是懂得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能與管仲、蕭何相媲美了。

【一七三】子曰:「夫(fú/ㄈㄨ/)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故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人親愛莫善於孝,故言教之所由生。(卷九 孝經)

(白話)孔子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一七四】君子務①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②!先能事父兄,然後仁可成。(卷

九 論語)

(註釋)①務:從事;致力。②與:通「歟」。句末語助詞。

(白話)君子為人必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會隨之產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一七五】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欲求忠臣,出孝子之門,故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以敬事兄則順,故可移於長也。居家理①,故治可移於官。君子所居則化,所在則治,故可移於官也。是以行②成於內,而名立③於後世矣。」(卷九 孝經)

(註釋)①居家理:指處理家事有條有理、家務管理得好。理,正、治理。②行:指孝、悌和善於理家三種優良的品行。③立:建立;樹立。

(白話)孔子說:「君子奉事父母能盡孝道,因此能把這種孝敬心轉移去效忠君主;奉事兄長能盡悌道,因此能將這種恭敬心推移去順從長官;家居生活治理得當,因此能把治家的經驗移於處理政務。所以,在家中養成了孝、悌和善於理家的品行,在外才能建功立業,美好的名聲自然會顯揚於後世。」

【一七六】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白話)孔子說:「奉事父母做到孝順恭敬,因此能把這種孝敬心轉移去效忠君主。」所以尋找忠臣,一定要從有孝子的家庭中選拔。

【一七七】夫(fú/ㄈㄨ/)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懂得如何做一個好兒子,然後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父親;懂得如何做一個好臣下,然後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後才懂得如何任用人。

【一七八】曾子曰:「慎終追遠①,民德歸厚。」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人君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也。(卷九論語)

(註釋)①慎終追遠:辦理父母喪事,要依禮盡哀;祭祀祖先,要恭敬虔誠。終,指父母喪事。遠,指祖先。

(白話)曾子說:「對於父母過世的喪葬能謹慎守禮、竭盡哀思,對於已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禮依時恭敬虔誠地追思懷念,不忘根本,則風俗民情必然趨向淳厚善良。」

【一七九】水泉深,則魚鱉歸①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②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桀歸之。故聖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歸。務人使歸之,末也;務其所行可歸,本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歸:趨,歸附。②庶:眾多。

(白話)泉水很深,魚鱉就會聚集生存;樹木茂盛,飛鳥就會群集築巢;草叢茂密,禽獸就會依附棲息;君主賢明仁德,各方的豪傑自然會歸順效忠。所以,聖明的君主不求各方都來歸附,而是盡力創造使人們歸附的條件。

【一八〇】夫(fú/ㄈㄨ/)為政者,莫善於清①其吏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註釋)①清:清廉;清白。這裡是使官吏清廉。

(白話)治理政事,沒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

【一八一】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①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卷九 論語)

(註釋)①必:倘若,如果。

(白話)子貢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備足糧食,充實軍備,取信於民。」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項,在剩下的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任政府,國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來了。」由此可知,只要人民信賴政府,雖無充足的糧食,仍然可與國家共患難。一旦除去了信用,縱無外患,也有內亂,國家就不能安穩了。

【一八二】我有三寶①,持而保之。老子言我有三寶,抱持而保倚之。一曰慈,愛百姓若赤子。二曰儉,賦斂若取之於己。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執謙退,不為唱②始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三寶:三種寶貴之物。②唱:倡導;發起。後作「倡」。

(白話)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要保持而且要永遠守住。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二 知人

【一八三】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通,達。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養則養賢也,行則行仁也。近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好則好義也,言則言道也。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守,情守也。樂之以驗其僻,僻,邪。怒之以驗其節,節,性。懼之以驗其特,特,獨也,雖獨不恐也。哀之以驗其仁,仁人見可哀者,則不忍之也。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必以六戚四隱。六戚,六親也。四隱,相匿,揚長蔽短也。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①門廊②。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以八觀六驗,人之情③偽,貪鄙羨美(羨美作美惡),無所失矣,言盡知之。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邑里:鄉里的人民;同鄉。②門廊:左右親近的人。③情:誠;真實。

(白話)大凡衡量一個人,當他顯達時,觀察他所禮遇的是哪些人;當他榮貴時,觀察他所提拔舉薦的是什麼樣的人;當他富有時,觀察他所供養款待的是哪些人;當他受到君主聽信時,觀察他言行是否一致;當他閒居在家時,觀察他的嗜好是否正當合法;當他親近君主時,觀察他的言談是否與正道相應;當他困苦時,觀察他是否對非分之財有所不受;當他處於卑賤時,觀察他是否對非義之事有所不為。使他喜悅,考驗他能否保持操守;使他歡樂,檢驗他是否有邪念惡行;使他發怒,檢驗他能否節制心中怒氣;使他恐懼,觀察他如何獨自應對而不害怕;使他哀傷,檢驗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考驗他意志是否堅強。以上八項觀察、六項檢驗,是賢主用來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評定人才還必須依照「六戚四隱」。什麼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麼是四隱?就是朋友、熟人、鄉鄰和親信。在內就用六戚四隱為標準,在外則用八觀六驗的方法,如此一來,為人真誠虛偽、貪婪粗鄙或善惡等品性,就能一覽無遺了。這就是古聖先王辨識人才的方法。

【一八四】景公問求賢。晏子對曰:「通①則視其所舉,窮②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夫(fú/ㄈㄨ/)上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而易退也,其下易進而難退也。以此數物③

者取人,其可乎!」(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通:顯達;亨通。②窮:特指不得志,與「達」相對。③數物:幾件事。

(白話)齊景公問求取賢才的方法。晏子回答說:「當一個人仕途亨通時,要看他所推薦的人才如何;當困窮失意時,看他不願做的事是什麼;當富有時,看他分享財物的對象是誰;當貧窮時,看他是否不取不義之財。ㄧ個上等的賢士,不貪祿位而一心向著道義,所以難於出仕而容易引退;次等的是向著祿位亦不背棄道義,所以容易出仕也容易引退;下等的是背棄道義而向著祿位,他們急於出仕卻難以引退。如果能用這樣的標準去考核選拔人才,應該就可以達到選賢舉能的目的了!」

【一八五】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卷十一 史記上)

(白話)平時看他所親近的人,富裕時看他所交往或施與的人,顯達時看他所推舉的人,窮困時看他不願做的事情,貧賤時看他是否不苟取。這五點足以確定宰相的人選。

【一八六】一曰,微察(無微察二字)問之以言,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諜①,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②,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貪(貪作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③;七曰,告之以難,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間諜:秘密偵察、刺探。②顯問:謂明顯之事而故意詢問。③貞:操守堅定不移,忠貞不二。

(白話)鑑別人才有八種方法。一是向他提出問題,觀察他言辭是否條理分明;二是追問到底,觀察他的應變能力如何;三是暗中調查,觀察他是否忠誠不二;四是明確直接地提問,看他的回答是否有隱瞞或誇張之處,藉以觀察他的品德如何;五是讓他支配財物,觀察他是否廉潔;六是用女色試探,觀察他的節操如何;七是把危難的情形告訴他,觀察他是否勇敢;八是讓他喝醉酒,觀察他的酒品如何。這八種檢驗的方法都用上了,一個人的賢明或不肖就能分辨出來了。

【一八七】故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聽言必審其本,觀事必挍(jiào/ㄐㄧㄠ\)①其實,觀行必考其跡。參三者而詳之,近少失矣。(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挍:通「校」。考核。

(白話)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須審察其中的來源、動機,觀察事情必須驗證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須考證事情的前因後果。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比較不會出錯。

【一八八】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難,故虛心而下聽;知在下相接①之易,故因②人以致人③。(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相接:交接,相交。②因:憑藉;依托。③致人:招致人才。

(白話)過去的君主知道身處高位要選拔人才的困難,所以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君主知道身處下位的人與一般人來往容易,所以憑藉他人來感召人才。

【一八九】任己則有不識之蔽,聽受則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愛憎奪其平①;所不知者,以人事亂其度。(卷三十 晉書下)

(註釋)①平:平允,公正。

(白話)聽任自己的好惡,就有不能明察人才的弊病;聽受外來的訊息,則容易造成彼此認知上的偏差。對認識的人,以自己印象的好壞,而不能客觀公平地對待;對不認識的人,容易以人情關係擾亂了原有的制度。

【一九〇】子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不責備於一人,故易事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

使人也,器①之。度才而官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②

焉。」(卷九 論語)

(註釋)①器:量材使用。②求備:要求完備。

(白話)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使他高興卻很困難。因為取悅君子而不合道理,君子是不會高興的。至於君子用人,總能適才適任。為小人做事難,但要使他高興卻很容易。因為取悅小人雖不合道理,他也會很高興。至於小人用人,總是要求完美無缺。」

【一九一】子曰:「鄙夫①可與事君也哉?言不可與事君。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既②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無所不至者,言邪媚無所不為。(卷九 論語)

(註釋)①鄙夫:庸俗淺陋的人。②既:已經。

(白話)孔子說:「見識淺陋又沒有學問道德的人,可以讓他事奉君主,替國家辦事嗎?當他還未得到官位利祿時,總是憂心得不到。一旦得到以後,又憂心會失掉。如果他憂心的是失掉官祿,完全不為百姓著想,那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

 

三 任使

【一九二】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①?」哀公,魯君謚也。孔子對曰:「舉直②錯諸枉③ ,則民服;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卷九 論語)

(註釋)①服:信服、佩服。②直:指公平正直的人。③枉:邪曲不正直。

(白話)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才能使百姓服從政府?」孔子回答:「舉用正直的人,把他的職位安排在邪惡不正的人上面,或廢除邪惡不正之人,百姓對政府有信心,自然會服從;若是舉用邪惡不正的人,職位又放得比正直的人高,百姓心中就不會服從。」

【一九三】天下樞要①,在於尚書②,尚書之選,豈可不重?而間者多從郎官③,超升此位,雖曉習文法,長於應對,然察察小惠,類無大能。宜簡嘗歷州宰素有名者,雖進退舒遲,時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職周密。(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樞要:指中央政權中機要的部門或官職。②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長。③郎官: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

(白話)天下最重要的職位在於尚書,尚書的選拔豈能不重視?然而現任尚書大多是從郎官提升上來的,儘管他們通曉文法,善於應對,但這只是小聰明,大多沒有辦大事的能力。因此應當選拔那些做過州官且素有名聲的人任職,他們應對雖然遲緩,有時比不上別人,但他們一心向著國家,忠於職守且辦事周密。

【一九四】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飾言無庸①,竭行有成。(卷八 周書)

(註釋)①無庸:沒有用處。

(白話)根據一個人的言論來判斷人品,人們就會用技巧來修飾言語;如果是依行為來判斷人品,人們就會盡力充實內在的德行。巧飾言語毫無用處,盡力完善德行必將會有成就。

【一九五】故明王之任人,諂諛不邇①乎左右,阿黨②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③,不強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邇:接近。②阿黨: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於下,結黨營私。③工:巧;精。

(白話)賢明的君主任用人選時,諂媚阿諛的人不放在身邊,結黨營私的人不得治理政事;用人要發揮他的優點,不強求他的不足;任用他的專長,不強求他的短處。這就是用人的基本原則。

【一九六】故選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進不可以不禮,退之不可以權辱。(卷四十八 典語)

(白話)選拔大臣,不能不精確恰當;任命大臣,不能不信任;進用為官,不能不以禮相待;辭退官職,也不能使他們受到屈辱。

【一九七】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祿者,則欺而濁;知重其祿,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則事繁而職闕。(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白話)君主知道提倡清廉而不懂得增加官員的俸祿,官員就會形成欺詐和貪污腐敗的風氣;懂得增加俸祿,而不知道怎樣減少官吏,財力就會空虛不足;知道減少官吏,而不懂得如何使他們發揮能力,事情就會繁多而顯得職位短缺。

【一九八】夫(fú/ㄈㄨ/)除無事之位,損不急之祿,止浮食①之費,并從容之官。使官必有職,職任其事,事必受祿,祿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②,當今之所宜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註釋)①浮食:不作而食。②常式:法式;常規。

(白話)撤除無事可幹的職位,減省不急需的俸祿,停發不做事、白領俸祿之人的費用,撤併無事可做的官員。讓每位官員一定有職責,有職責均需承擔事務,承擔事務一定要接受俸祿,用俸祿代替耕作,這是古代的常規,也是當今社會應該採取的原則。

【一九九】故德厚而位卑者,謂之過;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寧過於君子,而無失於小人。過於君子,其為怨淺矣;失於小人,其為禍深矣。(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德行厚實的人反而屈居下位,這是君主的過錯;德行淺薄的人反而地位尊貴,這是君主的失誤。寧可委屈了君子,而不能誤用了小人。委屈了君子,他的抱怨不深;誤用了小人,他引發的禍患卻是最深遠的。

【二〇〇】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①之;使智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奸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卷三十八孫卿子)

(註釋)①規:規正;改正。

(白話)讓賢能的人為政,卻叫不賢的人去規正;讓有智慧的人謀慮政事,卻叫愚昧的人去評論;讓品德良好的人施行政令,卻叫奸邪的人去懷疑。雖然想成功,怎麼可能辦得到呢!

 

四 至公

【二〇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公猶共也,禪位授聖,不家之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孝慈之道廣也。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①者,皆有所養。無匱乏者。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謂大同。同猶和平。(卷七 禮記)

(註釋)①鰥寡孤獨廢疾:鰥,成年無妻或喪妻的人。寡,專指婦人喪夫。孤,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獨,老而無子孫者。廢疾,身體或精神有殘缺而不能做事的人。

(白話)大道實現的時代,是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共享的。選拔賢德之人,為天下人民服務。因此,人們不僅親愛自己的雙親,不僅慈愛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人都能安度晚年,使所有小孩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的成長,並使所有鰥夫、寡婦、孤兒、無後嗣的老人以及身殘和有病的人,都得到照顧和贍養。所以,人人都能真誠相處,就不會有勾心鬥角、損人利己的陰謀出現,盜竊作亂的事也不會發生。這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

【二〇二】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與天下同利者,則得天下;擅①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擅:獨攬,專。

(白話)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共享利益的人,可以得到天下;獨佔天下利益的人,最後會失去天下。

【二〇三】夫(fú/ㄈㄨ/)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無忌心。(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能通達天下人心意的,最重要在於大公無私。能做到大公無私的人,最重要的是沒有猜忌之心,念念利益天下人民。

【二〇四】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也。明分職①,序事業,拔材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悅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分職:分掌職務;分治其事。

(白話)為人君者,愛護人民就可以使人心安定,喜好親近賢士就能使國家興盛,這兩者一項都沒有就會敗亡。明確各部門掌管的職務,依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工作,選拔賢才,任用有能力的人為官,一切都治理得井井有條,那麼為公家效忠的道路就會暢通了,而行私請託的門徑就會被杜絕了;為公義的風氣能彰顯,而個人謀私的事能止息。這樣一來,品德淳厚的人得到任用,奸佞諂媚的人受到遏止;貪圖利益的人被辭退,廉潔奉公的人受到重用。

【二〇五】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聞以位為樂也。(卷十七 漢書五)

(白話)臣(董仲舒)聽說堯帝接受天命成為天子,把天下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卻沒有聽說是因為坐上了天子的位置而高興。

【二〇六】賈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則士豫附①;士豫附,天下雖有變,則權不分。」(卷十六 漢書四)

(註釋)①豫附:悅樂而歸順。

(白話)陸賈說:「天下安定時,要注意行政首長的能力;動亂時,就要注意軍事將領的忠誠。將相能和睦相處,賢士就樂於歸附;賢士歸附,天下即使有變化,權力也不會分散。」

【二〇七】顧①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②於趙者,徒③以④吾兩人在也。今兩虎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先公家之急⑤ ,而後私讎(chóu/ㄔㄡ/)⑥也。(卷十二 史記下)

(註釋)①顧:不過;但是。②加兵:發動戰爭,以武力進攻。③ 徒:但;僅;只。④以:因為,由於。⑤急:要緊,重要。⑥讎:仇怨。

(白話)只不過我(藺相如)考慮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攻打趙國,那是因為有廉頗將軍與我在。如今我們兩虎相鬥,勢必不可能共存。我處處退避的原因,是以考慮國家的安危在先,而個人的私怨在後。

 

五 教化

【二〇八】子曰:「性①相近也,習②相遠也。」君子慎所習。(卷九 論語)

(註釋)①性:人的本性。②習:積久養成的慣性行為。

(白話)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二〇九】王知人有好善尚①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故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尚:重視;尊崇。

(白話)先王知道人一方面有喜好善良、崇尚美德的本性,另一方面又貪慕榮譽財利,所以就重視其所崇尚的,而抑制其所貪求的。重視其所崇尚的,所以禮讓之風興起;抑制其所貪求的,所以廉恥之心保全。

【二一〇】治民之道,務篤於教也。(卷四十二 鹽鐵論)

(白話)治理百姓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心一意致力於推動教化。

【二一一】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卷四十五 崔寔政論)

(白話)在上者怎麼做,在下者就起而效法,這樣就稱為教化。

【二一二】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訓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惡以誡天下,而民莫不知恥。(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古代有德行的人,都能推己及人為天下人民著想,推行自己所崇尚的美德來教導天下,而人民沒有不崇尚美德的;以自己所憎惡的醜行來告誡天下,所以人民沒有不知道羞恥的。

【二一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者,古之遺文。(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二一四】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見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先修人事,流化於民也。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也。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若文王敬讓於朝,虞、芮推畔於野。上行之,則下效法之。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善者賞之,惡者罰之。民知禁,不敢為非也。(卷九 孝經)

(白話)古聖先王明白順從人性的教育可以感化人民,所以率先實行博愛,而人民受到影響,沒有人遺棄自己的親人;向人民宣揚仁義道德,人民感發,起而效法實行;率先做到恭敬、謙讓,人民就不會爭鬥搶奪;制定禮儀和音樂來引導、教育人民,於是人民就能和睦相處;賞善罰惡,明示人民應崇尚或應厭棄之事,人民知道禁令就不會違反。

【二一五】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夫樂者,感人情,樂正則心正,樂淫則心淫也。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上好禮,則民易使。禮者,敬而已矣。敬,禮之本,有何加焉。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悅者眾,所敬一人,是其少。千萬人悅,是其眾。此之謂要道也。」孝悌以教之,禮樂以化之,此謂要道也。(卷九 孝經)

(白話)孔子說:「教導百姓相親相愛,沒有比弘揚孝道更好的了,因為孝是仁愛的原點。教導百姓遵循禮節,順從長上,沒有比弘揚悌道更好的了。改善社會風氣習俗,沒有比用良善的音樂去陶冶感化更好的了。安穩君長,治理人民,使上下各守本分,沒有比禮節更好的了。禮的意義,歸根結柢就在於一個『敬』字。因此,尊敬別人的父親,做兒子的就會高興;尊敬別人的兄長,做弟弟的就會高興;尊敬別人的君王,身為臣子的就會高興;尊敬一個人,卻有千千萬萬的人感到高興。所尊敬的雖然是少數人,而感到高興的卻有許多人。這就是把推行孝道稱為『要道』的意義!」

【二一六】孔子曰:「導①之以政,齊②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格,正。老氏稱:「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卷十二 史記下)

(註釋)①導:教導;勸導。②齊:整治。

(白話)孔子說:「用政治來教化人民,用刑罰來管理人民,這樣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於刑罰,不會想到是不是可恥。但是用德行來教化人民,用禮義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恥而且能改過向善。」老子說:「法律政令愈繁複愈苛刻,走法律漏洞的盜賊反而愈來愈多。」

【二一七】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shàn/ㄕㄢ\)父①,人不忍欺;西門豹治鄴(yè/ㄧㄝ\),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卷十二 史記下)

(註釋)①單父:春秋魯國邑名,故址在今山東省單縣南。

(白話)子產治理鄭國,百姓不能欺騙他;子賤治理單父,百姓不忍欺騙他;西門豹治理鄴縣,百姓不敢欺騙他。這三個人的才能誰最高明呢?善於明察且懂得治理的人,應當能夠分辨得出。

【二一八】

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①。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墨(墨作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行法:按法行事。

(白話)人民不懂得禮義,國家有了法律也實行不了。法律能將不孝之人處死,卻不能使人效法孔子、曾子那樣高尚的德行;法令能對盜竊的人處刑,卻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樣清廉。孔子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他們都能做到在家恪盡孝道,出外恭敬長上,說出的話能成為人們依循的規則,行為能成為人們的表率,這些都是教化的結果。

【二一九】文子問德仁義禮。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人之所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聖人之所以御①萬物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御:統治;治理。

(白話)文子請教關於德、仁、義、禮的學問。老子說:「德是百姓所崇尚珍重的,仁是百姓所仰慕嚮往的,義是百姓所崇敬佩服的,禮是百姓所恭敬端肅的。這四個方面是聖人用來統領萬物的道德規範。」

【二二〇】顯賢表德,聖王所重;舉善而教,仲尼所美①。(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美:稱美;讚美。

(白話)表彰賢德的人,是聖明的帝王所重視的;推舉善人使大家見賢思齊,是孔子所稱道的。

【二二一】一年之計,莫如樹①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②人。(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樹:種植;栽種。②樹:培養;造就。

(白話)如作一年的規劃,沒有什麼事比種植五穀更為重要;如作十年規劃,沒有什麼事比栽種樹木更為重要;如作終身規劃,沒有什麼事比培育人才更為重要。

【二二二】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①,順吉逆凶天之命。畏大人,大人即聖人,與天地合德也。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xiá/ㄒㄧㄚ/)②大人,侮聖人之言。」(卷九 論語)

(註釋)①天命:古注當善惡報應講,天命順之則吉,逆之則凶,所以可畏。②狎:輕忽;輕慢。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項應當敬畏的事情:敬畏因果報應的真相,敬畏有德或有地位之人,敬畏聖人的教誨。小人不知道因果報應,而肆無忌憚,輕佻地對待高居上位的人,侮辱聖人的教誨。」

【二二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①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②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③堯舜,憲章④文武,宗師⑤仲尼,以重⑥其言,於道最為高。(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司徒:古代官名,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②六經:六部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③祖述:宗奉、效法古人的所作所為。④憲章:效法;遵守法制。⑤宗師:尊崇;效法,以之為師。⑥重:崇尚;推崇。

(白話)儒家學派,其源頭來自於掌管教化的司徒官,其宗旨就是輔助君主、順應陰陽、提倡教化。他們涵泳於六經的教誨中,時常留意推行仁義的機會。他們宗奉效法堯舜的作為而加以傳述,遵守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而加以闡明,景仰崇敬孔子並奉為老師,尊重古聖先王的教誨,以道做為學問的最高境界。

【二二四】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紀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秉要執本①,清虛②以自守③,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④,《易》之嗛(qiān/ㄑㄧㄢ)嗛⑤。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秉要執本:掌握要旨和根本。②清虛:清淨虛無。③自守:守住自己本分、本性。④克讓:能謙讓。克,能。⑤嗛嗛:謙遜貌。嗛,通「謙」,謙虛。

(白話)道家學派,應當是出於史官。其著作記載了歷代成敗存亡禍福的道理,能掌握綱要和根本,以清靜虛無的修養來守住自己的本分,以謙卑柔弱的態度來克制自己的習氣,這是君王治國的方法。符合堯帝的謙讓及《易經》的謙德。能夠處處謙讓則能獲得天道、地道、鬼神、人道中,虧損盈滿而利益謙讓的好處,這是道家所崇尚的。

 

六 禮樂

【二二五】夫(fú/ㄈㄨ/)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是因為人能奉行禮義。

【二二六】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正邪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①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miù/ㄇㄧㄡ\)②以千里。」此之謂也。隆,謂尊盛之也。始,謂其微時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隆:崇尚;尊崇。②謬:錯誤;差錯。

(白話)禮的教化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它防範邪惡於未形成前,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天天向善德靠近而遠離惡行,因此,先王都尊崇禮的教化作用。《周易》說:「君子重視事物的開頭。開頭若有一絲一毫的偏差,結果會造成千里之遠的錯誤。」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二七】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①事師,非禮不親;班朝②治軍,蒞(lì/ㄌㄧ\)官③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④,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班,次也。蒞,臨也。莊,敬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宦學:宦,學習仕宦之學,提高行政能力。學,學習詩、書、射等六藝。②班朝:在朝廷中按照職位品級以定位次儀式。③蒞官:到職;居官。④禱祠祭祀:禱,有所祈求的祭祀。祠,酬謝神恩的祭祀。祭祀,祭祀神明、祖先的泛稱。

(白話)仁義道德,不藉助禮在細微曲折之間,體現出的等級秩序及具體的行為規範,就不能實現;欲通過身教和言教來移風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禮作為根本標準,就不免要顧此失彼,而無法周到完備;分爭曲直,辨訟是非,若不以禮作準繩,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沒有禮就無法定名位、盡本分;無論是學習從政,還是學習其他東西,不根據禮,師生之間就不可能使教者認真、學者專心而產生親近之情;朝班的整肅、軍隊的治理、官員的就職、法令的頒行,沒有禮就不能彰顯威嚴;祈禱酬謝神靈,祭祀供養祖先,沒有禮就不能體現誠敬莊嚴。

【二二八】夫(fú/ㄈㄨ/)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①,別同異,明是非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嫌疑:易於混淆及是非難辨的事理。

(白話)禮的作用,就是用來確定人與人的親疏關係,斷定疑難事情的恰當做法,分別尊卑地位的同異,明辨是非對錯。如此一來,社會才有秩序、人人才有規矩。

【二二九】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卷七 禮記)

(白話)君子做到以禮治身,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而內心平和毫無怨恨。

【二三〇】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shè/ㄕㄜ\)。懾,猶怯惑。(卷七 禮記)

(白話)富貴的人若樂於學禮守禮,就能做到不傲慢、不放縱;貧賤的人如樂於學禮守禮,就能在任何場合都心志不惑、不怯懦畏懼。

【二三一】昏①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昏:通「婚」。婚姻。

(白話)婚禮,是締結兩個不同姓氏的家族交好。對上來說,可以奉事宗廟祭祀祖先;對下來說,可以傳宗接代、承繼香火。所以君子十分重視婚禮。男女各有分工且各盡其責,則夫婦之間才有道義;夫婦間的道義建立起來了,給後代做了榜樣,然後父子才能親愛和睦;父子之間有了親愛,然後君臣才能各正本位。因此說,婚禮是禮的根本。

【二三二】故朝覲之禮①,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②,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③,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fú/ㄈㄨ/)禮禁亂之所由生,猶防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防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鬥爭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眾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敗起矣。苦,謂不至不答之屬。(卷七 禮記)

(註釋)①朝覲之禮:諸侯謁見天子之禮。②聘問之禮:古代諸侯之間,互派使者做友好訪問的禮節。③鄉飲酒之禮:指鄉州鄰里之間定期的聚會宴飲。此禮以敬老尊賢為主,由最高層的鄉大夫(主

持鄉政者)宴請貢於朝廷的賢良之士;較低層的是鄉人鄰里之間的歡聚。聚會前先祭祀鬼神,然後按照儀式飲宴,透過行「鄉飲酒禮」養成謙讓和莊敬的人生態度。

(白話)所以設朝覲之禮,是用來表明君臣大義;設聘問之禮,是為了使諸侯互相尊敬;設喪祭之禮,是用以表達為臣、為子的感恩之情;鄉飲酒之禮,是用以明確長輩和晚輩間的秩序;婚姻之禮,是用以辨明男子和女子在家中職責分工的。禮節,能禁止混亂發生的根源,就像堤防能阻止洪水氾濫一樣。所以,認為古老的堤防沒有用處而毀壞它,一定會遭遇水災;認為古老的禮儀沒有用處而廢棄它,一定會有禍亂發生。因此,婚姻之禮被廢除,夫婦應盡的道義衰微,相處就會痛苦,而淫亂的罪行便會增多;鄉飲酒之禮被廢止,長幼的順序喪失,爭鬥的刑事案件就會頻繁發生;喪祭之禮被廢棄,為人臣、為人子者的恩義淡薄,而背逆祖先、不忠不孝的人就會變多;聘問之禮和朝覲之禮被廢棄,則將失去君臣各自應有身分和地位,而反叛君主、侵凌鄰國的禍亂就會隨之產生。

【二三三】祭不欲數(shuò/ㄕㄨㄛ\)①,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卷七 禮記)

(註釋)①數:屢次。

(白話)祭祀不可太頻繁,太頻繁就會產生厭煩情緒,一旦有了厭煩情緒就會不恭敬。祭祀也不可太稀疏,太稀疏就會使人怠慢,怠慢了就會漸漸忘卻祖先。

【二三四】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①;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卷七 禮記)

(註釋)①乖:反常;謬誤。

(白話)凡音樂的緣起,皆出於人心。感情在內心深處萌動之後,表現於外的就是發聲。聲成曲調,便成為音樂。因此太平盛世的音樂,安詳而愉快,因為政治寬厚和諧;亂世的音樂,怨嘆且忿怒,因為政令違背天理民心;亡國的音樂,悲哀而愁思,因為百姓處境困苦。

【二三五】音聲之道,與政通矣。言八音和否隨政。宮為君,商為臣,角(jué/ㄐㄩㄝ/)為民,徵

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怠(本書怠作怗)懘(chì/ㄔ\)①之音矣。五者,君、臣、民、事、物也。凡聲濁者尊,清者卑。怠懘,弊敗不和之貌也。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bì/ㄅㄧ\)②

,其臣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

③,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君、臣、民、事、物,其道亂,則其音應而亂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怠懘:當作「怗懘」,指音調不和諧。懘,不流暢、不和諧。②陂:偏頗,邪僻不正。③相陵:亦作「相凌」,相互侵擾。

(白話)音樂的內在精神,是與政治相通的。五音中的「宮」代表君主,「商」代表臣子,「角」代表人民,「徵」代表各種事情,「羽」代表器物。君、臣、民、事、物五者能諧和不亂,就不會有敗壞不和的聲音出現。假如宮音一亂音樂就放散而無中心,反映國君驕傲、剛愎自用而賢人遠離。商音一亂音樂就會傾斜不正,反映臣子官品敗壞而利用國家制度謀利。角音一亂音樂就會充滿憂愁,反映政令苛刻而百姓哀怨。徵音一亂音樂就會哀苦,反映徭役不休而百姓痛苦。羽音一亂音樂就會危急不安,反映賦稅沉重而百姓財用匱乏。如果五音全亂,則上下衝突、互相侵犯,稱為「慢音」,表示國政傲慢又怠惰。如此一來,國家滅亡的時間就不遠了。因此,真正的明君,為了替百姓謀福,一定會從音樂中體會民情,虛心調整政事。

【二三六】亂世之樂,為木革之聲,則若雷,為金石之聲,則若霆,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譟(zào/ㄗㄠ\)。譟,叫。以此駭(chài/ㄏㄞ\)心氣動耳目搖蕩生,則可矣;生,性。以此為樂(yuè/ㄩㄝ\),則不樂(lè/ㄌㄜ\)。不樂,不和。故樂(yuè/ㄩㄝ\)愈侈(chǐ/ㄔ\/),而民愈鬱(yù/ㄩ\),侈,淫也。鬱,怨也。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矣。(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亂世的音樂,演奏木製、革製樂器的聲音就像打雷,演奏銅製、石製樂器的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樂器的歌舞就像大嚷大叫。用這樣的聲音來擾人精神,震動耳目,放蕩性情,倒是可以辦得到;但用來做為音樂演奏,那就不能給人帶來和樂。所以音樂愈是奢華放縱,人民愈是抑鬱,國家就愈混亂,君主的地位就愈卑下,這樣也就失去音樂的本來意義了。

【二三七】樂由中出,和在心也。禮自外作。敬在貌也。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易、簡,若於清廟大饗然也。(卷七 禮記)

(白話)樂由內心深處發出,禮則體現於外在行為。偉大的音樂必定是平易近人的,莊嚴的禮儀必定是簡樸實在的。

 

七 愛民

【二三八】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仁人在位,常為天下所歸者,無他也,善為天下興利而已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能利益天下的人,天下人也會利益他;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也會危害他……有仁德的人在位時,天下人都依附他,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他善於為天下人謀求福利罷了。

【二三九】所謂天子者,天下相愛如父子,此之謂天子。(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所謂天子,是對天下人如子女一樣愛護,而天下人對他像父親一樣敬愛,這才稱得上是天子。

【二四〇】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卷一 周易)

(白話)天地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茂盛生長,而聖人頤養賢能之士,使他們為人民謀福利,將福澤推及萬民的身上。

【二四一】故善為國者,御①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見之飢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御:治理;統治。

(白話)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長愛護弟弟。見到百姓飢寒,就為之哀痛;見到百姓勞苦,就為之悲傷。

【二四二】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如傷,恐驚動。其亡也,以民為土芥①



群书治要


一 務本

【一六〇】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者,有九經①焉,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人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②,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齊莊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③篤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盛其官,任而使之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忠信者,與之重祿也。時使薄斂,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xì/ㄒㄧ\)稟(lǐn/ㄌㄧㄣ\/)④稱事⑤,所以來百工也;既稟食之,各當其職事也。送往迎來,嘉善⑥而矜⑦不能,所以綏⑧遠人也;緌,安也。繼絕世,舉廢邦,朝聘⑨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治天下國家有九經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九經:治國平天下的九項準則。②眩:迷惑;迷亂。③篤:加厚;增厚。④既稟:即「餼廩」,古代官府發給的米粟之類的糧食。既,通「餼」。生的糧食。稟,通「廩」。米粟之類的糧食。⑤稱事:與事功相稱。⑥嘉善:褒獎善人。⑦矜:憐憫。⑧綏:安;安撫。⑨朝聘:古代諸侯親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見天子。《禮記》:「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白話)孔子說:「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重要綱領:修正己身,尊重賢人,親愛家族,禮敬大臣,體恤眾臣,愛民如子,招徠各行工匠,撫慰遠方人民,安定各地諸侯。修正己身,則可樹立品德,不為外在名利所動搖;尊重賢人,如此小人自然遠離,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錯誤決策;親愛家族,則叔伯、兄弟之間受到恩澤,自然不會有怨言嫌隙;禮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識、以禮相待,朝政就不會迷亂顛倒;體恤眾臣,則眾臣必深懷感恩而盡心報效;愛民如子,則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勸善;招徠各行工匠,國家才會富裕充足;撫慰遠方民族,則四方人民受到恩惠,自然會歸順依附;安定各地諸侯,則天下人民敬畏誠服。」哀公問:「該如何做到呢?」孔子說:「內心嚴肅誠敬,外表整齊端莊,不合禮義的事絕對不幹,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棄讒言、遠離女色,輕財物而重道德,這是尊重賢人之法;根據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祿,理解對方的好惡,這是增進家族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任,這是禮敬大臣之法;忠誠信實者,給予優厚俸祿,這是勸進賢士之法;農閒時節才役使人力,並減收賦稅,這是愛民如子之法;經常考核工作,並依考績發給酬勞,這是招徠各行工匠之法;款待來往的各方族群,獎勵善行而憐憫弱勢,這是撫慰邊遠人民之法;延續斷絕的世系,振興衰廢的國家,平時維持外交禮節,進貢雖薄而答禮豐厚,這是安撫諸侯之法。總之,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重要的綱領,而實行的關鍵,只在一個真誠。」

【一六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也。(卷二 尚書)

(白話)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穩固,國家才會安寧。

【一六二】文武之政,布①在方策②。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於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卷十孔子家語)

(註釋)①布:陳;陳列。②方策:簡冊,典籍。亦作「方冊」。方,古代書寫文字用的木版。策,古代用以記事的竹、木片,編在一起的叫「策」。

(白話)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記載於典籍上。如果有像文武聖王那樣的人存在,那麼仁政便能實行;如果聖王消失了,那麼仁政便會跟著止息。所以施政的關鍵在於獲得聖賢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須以修養己身來感召,修養己身必在於遵循道德倫理,遵循道德倫理的下手處,在於以仁愛存心。

【一六三】昔者成王,幼在襁(qiǎng/ㄑㄧㄤ\/)褓(bǎo/ㄅㄠ\/)①之中,召(shào/ㄕㄠ\)公為大(tài/ㄊㄞ\)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導之教訓:此三公職也。於是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識,三公三少,明孝仁禮義,以導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②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貫③如自然。」(卷十六 漢書四)

(註釋)①襁褓:背負嬰兒用的寬布帶和包裹嬰兒的被子。②衛翼:猶輔佐。③貫:亦作「慣」。

(白話)從前周成王年幼在襁褓中,便請來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師。保,是保護太子的身體;傅,是以道德仁義來教導他;師,是以聖賢教誨來啟發他,這就是三公的職責。於是又設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師,這是與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當太子幼年懂事時,三公、三少就講明孝、仁、禮、義的道理,引導他落實,並驅逐奸邪之人,不讓太子見到不好的行為。因此選出天下品行端正的君子,以及孝順友悌、見聞廣博、有學問道德的人,保護輔助他,讓他們陪伴太子朝夕相處、同出同入。所以當太子生下來,所見的都是正事,所聽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後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樣,自然而然會變成習慣。」

【一六四】國無賢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繼絕①者,未嘗有也。故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賢佐者士歸之。(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繼絕:繼絕世的略語。指恢復已滅絕的宗祀,承續已斷絕的後代。

(白話)國家沒有賢能的大臣輔佐和優秀的人才協助,而能成就功業、平定危亂且延續已滅絕的國家,是從來沒有的事。所以國家不必求大,而在求得民心;輔佐的大臣不必求多,而在求得賢良俊才。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會擁護他;有賢臣輔佐的人,志士仁人自然來歸附他。

【一六五】公問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對曰:「夫(fú/ㄈㄨ/)人道政為大。夫(fú/ㄈㄨ/)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①從之矣。」(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庶物:眾物,萬物。指各種事物。

(白話)哀公問孔子說:「請問人道之中什麼最重要?」孔子回答說:「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自己先端正了,百姓也就跟著端正。」……哀公問道:「請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回答說:「夫婦職責有所區別,父子之間互相親愛,君臣上下互相信任。這三個人倫關係端正了,則萬事萬物的關係也會跟著理順了。」

【一六六】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智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fú/ㄈㄨ/)誠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天地可以說是最博大了,但不真誠就不能化育萬物;聖人可以說是最睿智了,但不真誠就不能教化萬民;父子可以說是最親近了,但不真誠就會疏遠;君王可以說是最尊貴了,但不真誠就不會被人尊重。因此真誠,乃君子遵循的品德操守,更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一六七】子路曰:「衛君①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問往將何所先行之也。子曰:「必也,正名乎!正百事之名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zhòng/ㄓㄨㄥ\)②;禮以安上,樂以移風,二者不行,則有淫刑濫罰矣。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卷九 論語)

(註釋)①衛君:指衛靈公的孫子出公輒。因其父蒯聵謀害靈公正妻南子事敗而出奔,他承襲祖父衛靈公擔任該國君主。②中:適當、恰當。

(白話)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國的君主打算請您去輔助他治國,不知您將以何事為先?」孔子說:「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與事實(身分等)相符。如果名不正,則言語不能順理成章;言不順,辦事就不易成功;辦事不成功,禮樂的教化就不能興起;禮樂不興起,刑罰就會用之不當;刑罰不當,人民就會感覺手足無措,天下就亂了。」

【一六八】《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①,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卷一 周易)

(註釋)①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女,指六二;男,指九五。這是以二、五兩爻得正於內外卦之象,說明女主家內事,男主家外事,以此來釋卦名。

(白話)《彖傳》上說:「家人卦」,象徵女子守著正道,居於家內,相夫教子;男子守著正道,處理外務,承擔經濟重擔;男女各自安守正道,這是天地間的義理。家庭中有嚴明的君長,這就是指父母親。父親善盡父道,兒子善盡孝道,兄長善盡為兄之道,弟弟也善盡為弟之道,丈夫善盡夫道,妻子善盡婦道,這樣一來家道就能端正,所有家庭都能端正家道,那麼天下就安定了。

【一六九】夫(fú/ㄈㄨ/)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游業①為末;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商賈者,以通貨為本,以鬻(yù/ㄩ\)奇②為末。三者守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守末,則民貧;貧則阨(è/ㄜ\)③而忘善,富則樂而可教。教訓者,以道義為本,以巧辨為末;辭語者,以信順④為本,以詭麗⑤為末;列士⑥者,以孝悌為本,以交游⑦為末;孝悌以致養⑧為本,以華觀為末;人臣者,以忠正為本,以媚愛⑨為末。五者守本離末,則仁義興;離本守末,則道德崩⑩。(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游業:流動的職業。如行商等。②鬻奇:出售稀見貨物。③阨:困厄;困窘。④信順:真實而通達。⑤詭麗:奇異華麗。⑥列士:古時上士、中士和下士的統稱。⑦交游:交際,結交朋友。⑧ 致養:奉養親老。⑨媚愛:取悅,取寵。⑩崩:敗壞。

(白話)要使百姓富裕,以農事生產為本,以流動的職業為末;各種工藝,以實用為本,以雕琢裝飾為末;買賣經商,以流通貨物為本,以出售珍奇貨物來謀利為末。這三者若能守住根本、遠離枝末,百姓就會富裕;如果遠離根本而守住枝末,百姓就會貧窮;百姓貧窮就會陷入困境而無心行善,百姓富裕就會安樂而容易教化。教育訓導,以道德仁義為本,以巧言善辯為末;言論話語,以誠信順理為本,以奇異華麗為末;知識分子,以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本,以交友應酬為末;落實孝悌,以盡心奉養為本,以圖表面、講排場為末;身為部屬,以忠誠正直為本,以諂媚討好為末。這五者讓人們守住根本、遠離枝末,仁義的風氣就會興盛;假如遠離根本而守住枝末,道德就會敗壞。

【一七〇】夫(fú/ㄈㄨ/)仁義禮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罰者,治之末也。無本者不立,無末者不成。夫(fú/ㄈㄨ/)禮教之治,先之以仁義,示之以敬讓①,使民遷善②日用③而不知也。(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敬讓:恭敬謙讓。②遷善:去惡為善,改過向善。③日用:每天應用;日常應用。

(白話)仁義禮制,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法令刑罰,是治理國家的枝葉。沒有根本就不能長久建立,沒有枝葉就不能穩定建設。以禮義教化治國,首先要實行仁義,帶頭做到恭敬謙讓,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就遷善改過。

【一七一】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後為君子。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①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②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③為本;繼嗣不立,則亂之源也。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豐末;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反本修迹④,君子之道也。」(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喪紀:喪事。②戰陣:交戰對陣。③嗣:君位或職位的繼承人。④反本修迹:依據四部叢刊《孔子家語》,為「反本修邇」。回到事物的根本,從近處做起。

(白話)孔子說:「立身處世要先遵循六個根本準則,然後才能成為君子。立身合乎仁義,而孝是立身的根本;喪事要有禮節,而哀痛是喪事的根本;作戰布陣有行列,而勇是戰陣的根本;治理政務需有條理,而農業是政治的根本;安定國家有方法,而慎選繼承人是安國的根本;創造財富有一定的時機,而付出勞力是致富的根本。根本不能鞏固,就不要追求枝末小事的完美;親戚之間都不能團結和睦,就不要致力於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無終,就不要去從事多種事業。因此,回歸根本從近處做起,這是君子應該採取的原則和方法。」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勞無功,還會產生嚴重的流弊問題。

【一七二】諸葛亮之為相國①也,撫百姓,示義軌,約②官職,從權制③,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chóu/ㄔㄡ/)④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⑤,虛偽不齒⑥。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⑦矣。(卷二十七 蜀志)

(註釋)①相國:古官名。後為宰相的尊稱。②約:少,省減。③權制:權宜之制,臨時制定的措施。④讎:仇敵。⑤循名責實:依照其名來責求其實,要求名實相符。⑥不齒:不與同列;不收錄。⑦亞匹:同一流人物。

(白話)諸葛亮擔任宰相時,安撫百姓,明示禮義規範,精簡官職,採用權宜的法制,以真誠待人,處事大公無私。對於盡忠、有益國家的,即使是仇人也必定獎賞;觸犯法令、怠忽職守的,即使是親信也必定懲罰;認罪悔改的,即使罪行嚴重也必定從寬開釋;巧言掩過的,即使罪行輕微也必定從嚴判刑。就算善行再微小也要讚賞,惡行再微細也要指責。精通熟習各項政事,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並依照職位來要求實效,不允許弄虛作假。最終在蜀國境內,人人都敬畏和愛戴他。刑罰政令雖然嚴厲,人民卻毫無怨言,正是因為他處事公平,而且勉勵、禁戒都非常明確。他真可以說是懂得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能與管仲、蕭何相媲美了。

【一七三】子曰:「夫(fú/ㄈㄨ/)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故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人親愛莫善於孝,故言教之所由生。(卷九 孝經)

(白話)孔子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一七四】君子務①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②!先能事父兄,然後仁可成。(卷

九 論語)

(註釋)①務:從事;致力。②與:通「歟」。句末語助詞。

(白話)君子為人必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會隨之產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一七五】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欲求忠臣,出孝子之門,故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以敬事兄則順,故可移於長也。居家理①,故治可移於官。君子所居則化,所在則治,故可移於官也。是以行②成於內,而名立③於後世矣。」(卷九 孝經)

(註釋)①居家理:指處理家事有條有理、家務管理得好。理,正、治理。②行:指孝、悌和善於理家三種優良的品行。③立:建立;樹立。

(白話)孔子說:「君子奉事父母能盡孝道,因此能把這種孝敬心轉移去效忠君主;奉事兄長能盡悌道,因此能將這種恭敬心推移去順從長官;家居生活治理得當,因此能把治家的經驗移於處理政務。所以,在家中養成了孝、悌和善於理家的品行,在外才能建功立業,美好的名聲自然會顯揚於後世。」

【一七六】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白話)孔子說:「奉事父母做到孝順恭敬,因此能把這種孝敬心轉移去效忠君主。」所以尋找忠臣,一定要從有孝子的家庭中選拔。

【一七七】夫(fú/ㄈㄨ/)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懂得如何做一個好兒子,然後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父親;懂得如何做一個好臣下,然後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後才懂得如何任用人。

【一七八】曾子曰:「慎終追遠①,民德歸厚。」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人君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也。(卷九論語)

(註釋)①慎終追遠:辦理父母喪事,要依禮盡哀;祭祀祖先,要恭敬虔誠。終,指父母喪事。遠,指祖先。

(白話)曾子說:「對於父母過世的喪葬能謹慎守禮、竭盡哀思,對於已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禮依時恭敬虔誠地追思懷念,不忘根本,則風俗民情必然趨向淳厚善良。」

【一七九】水泉深,則魚鱉歸①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②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桀歸之。故聖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歸。務人使歸之,末也;務其所行可歸,本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歸:趨,歸附。②庶:眾多。

(白話)泉水很深,魚鱉就會聚集生存;樹木茂盛,飛鳥就會群集築巢;草叢茂密,禽獸就會依附棲息;君主賢明仁德,各方的豪傑自然會歸順效忠。所以,聖明的君主不求各方都來歸附,而是盡力創造使人們歸附的條件。

【一八〇】夫(fú/ㄈㄨ/)為政者,莫善於清①其吏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註釋)①清:清廉;清白。這裡是使官吏清廉。

(白話)治理政事,沒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

【一八一】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①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卷九 論語)

(註釋)①必:倘若,如果。

(白話)子貢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備足糧食,充實軍備,取信於民。」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項,在剩下的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任政府,國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來了。」由此可知,只要人民信賴政府,雖無充足的糧食,仍然可與國家共患難。一旦除去了信用,縱無外患,也有內亂,國家就不能安穩了。

【一八二】我有三寶①,持而保之。老子言我有三寶,抱持而保倚之。一曰慈,愛百姓若赤子。二曰儉,賦斂若取之於己。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執謙退,不為唱②始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三寶:三種寶貴之物。②唱:倡導;發起。後作「倡」。

(白話)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要保持而且要永遠守住。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二 知人

【一八三】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通,達。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養則養賢也,行則行仁也。近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好則好義也,言則言道也。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守,情守也。樂之以驗其僻,僻,邪。怒之以驗其節,節,性。懼之以驗其特,特,獨也,雖獨不恐也。哀之以驗其仁,仁人見可哀者,則不忍之也。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必以六戚四隱。六戚,六親也。四隱,相匿,揚長蔽短也。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①門廊②。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以八觀六驗,人之情③偽,貪鄙羨美(羨美作美惡),無所失矣,言盡知之。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邑里:鄉里的人民;同鄉。②門廊:左右親近的人。③情:誠;真實。

(白話)大凡衡量一個人,當他顯達時,觀察他所禮遇的是哪些人;當他榮貴時,觀察他所提拔舉薦的是什麼樣的人;當他富有時,觀察他所供養款待的是哪些人;當他受到君主聽信時,觀察他言行是否一致;當他閒居在家時,觀察他的嗜好是否正當合法;當他親近君主時,觀察他的言談是否與正道相應;當他困苦時,觀察他是否對非分之財有所不受;當他處於卑賤時,觀察他是否對非義之事有所不為。使他喜悅,考驗他能否保持操守;使他歡樂,檢驗他是否有邪念惡行;使他發怒,檢驗他能否節制心中怒氣;使他恐懼,觀察他如何獨自應對而不害怕;使他哀傷,檢驗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考驗他意志是否堅強。以上八項觀察、六項檢驗,是賢主用來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評定人才還必須依照「六戚四隱」。什麼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麼是四隱?就是朋友、熟人、鄉鄰和親信。在內就用六戚四隱為標準,在外則用八觀六驗的方法,如此一來,為人真誠虛偽、貪婪粗鄙或善惡等品性,就能一覽無遺了。這就是古聖先王辨識人才的方法。

【一八四】景公問求賢。晏子對曰:「通①則視其所舉,窮②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夫(fú/ㄈㄨ/)上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而易退也,其下易進而難退也。以此數物③

者取人,其可乎!」(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通:顯達;亨通。②窮:特指不得志,與「達」相對。③數物:幾件事。

(白話)齊景公問求取賢才的方法。晏子回答說:「當一個人仕途亨通時,要看他所推薦的人才如何;當困窮失意時,看他不願做的事是什麼;當富有時,看他分享財物的對象是誰;當貧窮時,看他是否不取不義之財。ㄧ個上等的賢士,不貪祿位而一心向著道義,所以難於出仕而容易引退;次等的是向著祿位亦不背棄道義,所以容易出仕也容易引退;下等的是背棄道義而向著祿位,他們急於出仕卻難以引退。如果能用這樣的標準去考核選拔人才,應該就可以達到選賢舉能的目的了!」

【一八五】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卷十一 史記上)

(白話)平時看他所親近的人,富裕時看他所交往或施與的人,顯達時看他所推舉的人,窮困時看他不願做的事情,貧賤時看他是否不苟取。這五點足以確定宰相的人選。

【一八六】一曰,微察(無微察二字)問之以言,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諜①,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②,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貪(貪作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③;七曰,告之以難,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間諜:秘密偵察、刺探。②顯問:謂明顯之事而故意詢問。③貞:操守堅定不移,忠貞不二。

(白話)鑑別人才有八種方法。一是向他提出問題,觀察他言辭是否條理分明;二是追問到底,觀察他的應變能力如何;三是暗中調查,觀察他是否忠誠不二;四是明確直接地提問,看他的回答是否有隱瞞或誇張之處,藉以觀察他的品德如何;五是讓他支配財物,觀察他是否廉潔;六是用女色試探,觀察他的節操如何;七是把危難的情形告訴他,觀察他是否勇敢;八是讓他喝醉酒,觀察他的酒品如何。這八種檢驗的方法都用上了,一個人的賢明或不肖就能分辨出來了。

【一八七】故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聽言必審其本,觀事必挍(jiào/ㄐㄧㄠ\)①其實,觀行必考其跡。參三者而詳之,近少失矣。(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挍:通「校」。考核。

(白話)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須審察其中的來源、動機,觀察事情必須驗證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須考證事情的前因後果。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比較不會出錯。

【一八八】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難,故虛心而下聽;知在下相接①之易,故因②人以致人③。(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相接:交接,相交。②因:憑藉;依托。③致人:招致人才。

(白話)過去的君主知道身處高位要選拔人才的困難,所以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君主知道身處下位的人與一般人來往容易,所以憑藉他人來感召人才。

【一八九】任己則有不識之蔽,聽受則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愛憎奪其平①;所不知者,以人事亂其度。(卷三十 晉書下)

(註釋)①平:平允,公正。

(白話)聽任自己的好惡,就有不能明察人才的弊病;聽受外來的訊息,則容易造成彼此認知上的偏差。對認識的人,以自己印象的好壞,而不能客觀公平地對待;對不認識的人,容易以人情關係擾亂了原有的制度。

【一九〇】子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不責備於一人,故易事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

使人也,器①之。度才而官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②

焉。」(卷九 論語)

(註釋)①器:量材使用。②求備:要求完備。

(白話)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使他高興卻很困難。因為取悅君子而不合道理,君子是不會高興的。至於君子用人,總能適才適任。為小人做事難,但要使他高興卻很容易。因為取悅小人雖不合道理,他也會很高興。至於小人用人,總是要求完美無缺。」

【一九一】子曰:「鄙夫①可與事君也哉?言不可與事君。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既②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無所不至者,言邪媚無所不為。(卷九 論語)

(註釋)①鄙夫:庸俗淺陋的人。②既:已經。

(白話)孔子說:「見識淺陋又沒有學問道德的人,可以讓他事奉君主,替國家辦事嗎?當他還未得到官位利祿時,總是憂心得不到。一旦得到以後,又憂心會失掉。如果他憂心的是失掉官祿,完全不為百姓著想,那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

 

三 任使

【一九二】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①?」哀公,魯君謚也。孔子對曰:「舉直②錯諸枉③ ,則民服;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卷九 論語)

(註釋)①服:信服、佩服。②直:指公平正直的人。③枉:邪曲不正直。

(白話)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才能使百姓服從政府?」孔子回答:「舉用正直的人,把他的職位安排在邪惡不正的人上面,或廢除邪惡不正之人,百姓對政府有信心,自然會服從;若是舉用邪惡不正的人,職位又放得比正直的人高,百姓心中就不會服從。」

【一九三】天下樞要①,在於尚書②,尚書之選,豈可不重?而間者多從郎官③,超升此位,雖曉習文法,長於應對,然察察小惠,類無大能。宜簡嘗歷州宰素有名者,雖進退舒遲,時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職周密。(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樞要:指中央政權中機要的部門或官職。②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長。③郎官: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

(白話)天下最重要的職位在於尚書,尚書的選拔豈能不重視?然而現任尚書大多是從郎官提升上來的,儘管他們通曉文法,善於應對,但這只是小聰明,大多沒有辦大事的能力。因此應當選拔那些做過州官且素有名聲的人任職,他們應對雖然遲緩,有時比不上別人,但他們一心向著國家,忠於職守且辦事周密。

【一九四】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飾言無庸①,竭行有成。(卷八 周書)

(註釋)①無庸:沒有用處。

(白話)根據一個人的言論來判斷人品,人們就會用技巧來修飾言語;如果是依行為來判斷人品,人們就會盡力充實內在的德行。巧飾言語毫無用處,盡力完善德行必將會有成就。

【一九五】故明王之任人,諂諛不邇①乎左右,阿黨②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③,不強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邇:接近。②阿黨: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於下,結黨營私。③工:巧;精。

(白話)賢明的君主任用人選時,諂媚阿諛的人不放在身邊,結黨營私的人不得治理政事;用人要發揮他的優點,不強求他的不足;任用他的專長,不強求他的短處。這就是用人的基本原則。

【一九六】故選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進不可以不禮,退之不可以權辱。(卷四十八 典語)

(白話)選拔大臣,不能不精確恰當;任命大臣,不能不信任;進用為官,不能不以禮相待;辭退官職,也不能使他們受到屈辱。

【一九七】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祿者,則欺而濁;知重其祿,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則事繁而職闕。(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白話)君主知道提倡清廉而不懂得增加官員的俸祿,官員就會形成欺詐和貪污腐敗的風氣;懂得增加俸祿,而不知道怎樣減少官吏,財力就會空虛不足;知道減少官吏,而不懂得如何使他們發揮能力,事情就會繁多而顯得職位短缺。

【一九八】夫(fú/ㄈㄨ/)除無事之位,損不急之祿,止浮食①之費,并從容之官。使官必有職,職任其事,事必受祿,祿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②,當今之所宜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註釋)①浮食:不作而食。②常式:法式;常規。

(白話)撤除無事可幹的職位,減省不急需的俸祿,停發不做事、白領俸祿之人的費用,撤併無事可做的官員。讓每位官員一定有職責,有職責均需承擔事務,承擔事務一定要接受俸祿,用俸祿代替耕作,這是古代的常規,也是當今社會應該採取的原則。

【一九九】故德厚而位卑者,謂之過;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寧過於君子,而無失於小人。過於君子,其為怨淺矣;失於小人,其為禍深矣。(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德行厚實的人反而屈居下位,這是君主的過錯;德行淺薄的人反而地位尊貴,這是君主的失誤。寧可委屈了君子,而不能誤用了小人。委屈了君子,他的抱怨不深;誤用了小人,他引發的禍患卻是最深遠的。

【二〇〇】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①之;使智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奸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卷三十八孫卿子)

(註釋)①規:規正;改正。

(白話)讓賢能的人為政,卻叫不賢的人去規正;讓有智慧的人謀慮政事,卻叫愚昧的人去評論;讓品德良好的人施行政令,卻叫奸邪的人去懷疑。雖然想成功,怎麼可能辦得到呢!

 

四 至公

【二〇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公猶共也,禪位授聖,不家之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孝慈之道廣也。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①者,皆有所養。無匱乏者。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謂大同。同猶和平。(卷七 禮記)

(註釋)①鰥寡孤獨廢疾:鰥,成年無妻或喪妻的人。寡,專指婦人喪夫。孤,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獨,老而無子孫者。廢疾,身體或精神有殘缺而不能做事的人。

(白話)大道實現的時代,是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共享的。選拔賢德之人,為天下人民服務。因此,人們不僅親愛自己的雙親,不僅慈愛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人都能安度晚年,使所有小孩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的成長,並使所有鰥夫、寡婦、孤兒、無後嗣的老人以及身殘和有病的人,都得到照顧和贍養。所以,人人都能真誠相處,就不會有勾心鬥角、損人利己的陰謀出現,盜竊作亂的事也不會發生。這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

【二〇二】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與天下同利者,則得天下;擅①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擅:獨攬,專。

(白話)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共享利益的人,可以得到天下;獨佔天下利益的人,最後會失去天下。

【二〇三】夫(fú/ㄈㄨ/)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無忌心。(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能通達天下人心意的,最重要在於大公無私。能做到大公無私的人,最重要的是沒有猜忌之心,念念利益天下人民。

【二〇四】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也。明分職①,序事業,拔材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悅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分職:分掌職務;分治其事。

(白話)為人君者,愛護人民就可以使人心安定,喜好親近賢士就能使國家興盛,這兩者一項都沒有就會敗亡。明確各部門掌管的職務,依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工作,選拔賢才,任用有能力的人為官,一切都治理得井井有條,那麼為公家效忠的道路就會暢通了,而行私請託的門徑就會被杜絕了;為公義的風氣能彰顯,而個人謀私的事能止息。這樣一來,品德淳厚的人得到任用,奸佞諂媚的人受到遏止;貪圖利益的人被辭退,廉潔奉公的人受到重用。

【二〇五】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聞以位為樂也。(卷十七 漢書五)

(白話)臣(董仲舒)聽說堯帝接受天命成為天子,把天下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卻沒有聽說是因為坐上了天子的位置而高興。

【二〇六】賈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則士豫附①;士豫附,天下雖有變,則權不分。」(卷十六 漢書四)

(註釋)①豫附:悅樂而歸順。

(白話)陸賈說:「天下安定時,要注意行政首長的能力;動亂時,就要注意軍事將領的忠誠。將相能和睦相處,賢士就樂於歸附;賢士歸附,天下即使有變化,權力也不會分散。」

【二〇七】顧①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②於趙者,徒③以④吾兩人在也。今兩虎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先公家之急⑤ ,而後私讎(chóu/ㄔㄡ/)⑥也。(卷十二 史記下)

(註釋)①顧:不過;但是。②加兵:發動戰爭,以武力進攻。③ 徒:但;僅;只。④以:因為,由於。⑤急:要緊,重要。⑥讎:仇怨。

(白話)只不過我(藺相如)考慮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攻打趙國,那是因為有廉頗將軍與我在。如今我們兩虎相鬥,勢必不可能共存。我處處退避的原因,是以考慮國家的安危在先,而個人的私怨在後。

 

五 教化

【二〇八】子曰:「性①相近也,習②相遠也。」君子慎所習。(卷九 論語)

(註釋)①性:人的本性。②習:積久養成的慣性行為。

(白話)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二〇九】王知人有好善尚①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故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尚:重視;尊崇。

(白話)先王知道人一方面有喜好善良、崇尚美德的本性,另一方面又貪慕榮譽財利,所以就重視其所崇尚的,而抑制其所貪求的。重視其所崇尚的,所以禮讓之風興起;抑制其所貪求的,所以廉恥之心保全。

【二一〇】治民之道,務篤於教也。(卷四十二 鹽鐵論)

(白話)治理百姓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心一意致力於推動教化。

【二一一】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卷四十五 崔寔政論)

(白話)在上者怎麼做,在下者就起而效法,這樣就稱為教化。

【二一二】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訓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惡以誡天下,而民莫不知恥。(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古代有德行的人,都能推己及人為天下人民著想,推行自己所崇尚的美德來教導天下,而人民沒有不崇尚美德的;以自己所憎惡的醜行來告誡天下,所以人民沒有不知道羞恥的。

【二一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者,古之遺文。(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二一四】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見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先修人事,流化於民也。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也。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若文王敬讓於朝,虞、芮推畔於野。上行之,則下效法之。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善者賞之,惡者罰之。民知禁,不敢為非也。(卷九 孝經)

(白話)古聖先王明白順從人性的教育可以感化人民,所以率先實行博愛,而人民受到影響,沒有人遺棄自己的親人;向人民宣揚仁義道德,人民感發,起而效法實行;率先做到恭敬、謙讓,人民就不會爭鬥搶奪;制定禮儀和音樂來引導、教育人民,於是人民就能和睦相處;賞善罰惡,明示人民應崇尚或應厭棄之事,人民知道禁令就不會違反。

【二一五】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夫樂者,感人情,樂正則心正,樂淫則心淫也。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上好禮,則民易使。禮者,敬而已矣。敬,禮之本,有何加焉。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悅者眾,所敬一人,是其少。千萬人悅,是其眾。此之謂要道也。」孝悌以教之,禮樂以化之,此謂要道也。(卷九 孝經)

(白話)孔子說:「教導百姓相親相愛,沒有比弘揚孝道更好的了,因為孝是仁愛的原點。教導百姓遵循禮節,順從長上,沒有比弘揚悌道更好的了。改善社會風氣習俗,沒有比用良善的音樂去陶冶感化更好的了。安穩君長,治理人民,使上下各守本分,沒有比禮節更好的了。禮的意義,歸根結柢就在於一個『敬』字。因此,尊敬別人的父親,做兒子的就會高興;尊敬別人的兄長,做弟弟的就會高興;尊敬別人的君王,身為臣子的就會高興;尊敬一個人,卻有千千萬萬的人感到高興。所尊敬的雖然是少數人,而感到高興的卻有許多人。這就是把推行孝道稱為『要道』的意義!」

【二一六】孔子曰:「導①之以政,齊②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格,正。老氏稱:「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卷十二 史記下)

(註釋)①導:教導;勸導。②齊:整治。

(白話)孔子說:「用政治來教化人民,用刑罰來管理人民,這樣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於刑罰,不會想到是不是可恥。但是用德行來教化人民,用禮義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恥而且能改過向善。」老子說:「法律政令愈繁複愈苛刻,走法律漏洞的盜賊反而愈來愈多。」

【二一七】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shàn/ㄕㄢ\)父①,人不忍欺;西門豹治鄴(yè/ㄧㄝ\),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卷十二 史記下)

(註釋)①單父:春秋魯國邑名,故址在今山東省單縣南。

(白話)子產治理鄭國,百姓不能欺騙他;子賤治理單父,百姓不忍欺騙他;西門豹治理鄴縣,百姓不敢欺騙他。這三個人的才能誰最高明呢?善於明察且懂得治理的人,應當能夠分辨得出。

【二一八】

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①。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墨(墨作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行法:按法行事。

(白話)人民不懂得禮義,國家有了法律也實行不了。法律能將不孝之人處死,卻不能使人效法孔子、曾子那樣高尚的德行;法令能對盜竊的人處刑,卻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樣清廉。孔子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他們都能做到在家恪盡孝道,出外恭敬長上,說出的話能成為人們依循的規則,行為能成為人們的表率,這些都是教化的結果。

【二一九】文子問德仁義禮。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人之所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聖人之所以御①萬物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御:統治;治理。

(白話)文子請教關於德、仁、義、禮的學問。老子說:「德是百姓所崇尚珍重的,仁是百姓所仰慕嚮往的,義是百姓所崇敬佩服的,禮是百姓所恭敬端肅的。這四個方面是聖人用來統領萬物的道德規範。」

【二二〇】顯賢表德,聖王所重;舉善而教,仲尼所美①。(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美:稱美;讚美。

(白話)表彰賢德的人,是聖明的帝王所重視的;推舉善人使大家見賢思齊,是孔子所稱道的。

【二二一】一年之計,莫如樹①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②人。(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樹:種植;栽種。②樹:培養;造就。

(白話)如作一年的規劃,沒有什麼事比種植五穀更為重要;如作十年規劃,沒有什麼事比栽種樹木更為重要;如作終身規劃,沒有什麼事比培育人才更為重要。

【二二二】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①,順吉逆凶天之命。畏大人,大人即聖人,與天地合德也。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xiá/ㄒㄧㄚ/)②大人,侮聖人之言。」(卷九 論語)

(註釋)①天命:古注當善惡報應講,天命順之則吉,逆之則凶,所以可畏。②狎:輕忽;輕慢。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項應當敬畏的事情:敬畏因果報應的真相,敬畏有德或有地位之人,敬畏聖人的教誨。小人不知道因果報應,而肆無忌憚,輕佻地對待高居上位的人,侮辱聖人的教誨。」

【二二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①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②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③堯舜,憲章④文武,宗師⑤仲尼,以重⑥其言,於道最為高。(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司徒:古代官名,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②六經:六部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③祖述:宗奉、效法古人的所作所為。④憲章:效法;遵守法制。⑤宗師:尊崇;效法,以之為師。⑥重:崇尚;推崇。

(白話)儒家學派,其源頭來自於掌管教化的司徒官,其宗旨就是輔助君主、順應陰陽、提倡教化。他們涵泳於六經的教誨中,時常留意推行仁義的機會。他們宗奉效法堯舜的作為而加以傳述,遵守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而加以闡明,景仰崇敬孔子並奉為老師,尊重古聖先王的教誨,以道做為學問的最高境界。

【二二四】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紀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秉要執本①,清虛②以自守③,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④,《易》之嗛(qiān/ㄑㄧㄢ)嗛⑤。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秉要執本:掌握要旨和根本。②清虛:清淨虛無。③自守:守住自己本分、本性。④克讓:能謙讓。克,能。⑤嗛嗛:謙遜貌。嗛,通「謙」,謙虛。

(白話)道家學派,應當是出於史官。其著作記載了歷代成敗存亡禍福的道理,能掌握綱要和根本,以清靜虛無的修養來守住自己的本分,以謙卑柔弱的態度來克制自己的習氣,這是君王治國的方法。符合堯帝的謙讓及《易經》的謙德。能夠處處謙讓則能獲得天道、地道、鬼神、人道中,虧損盈滿而利益謙讓的好處,這是道家所崇尚的。

 

六 禮樂

【二二五】夫(fú/ㄈㄨ/)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是因為人能奉行禮義。

【二二六】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正邪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①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miù/ㄇㄧㄡ\)②以千里。」此之謂也。隆,謂尊盛之也。始,謂其微時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隆:崇尚;尊崇。②謬:錯誤;差錯。

(白話)禮的教化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它防範邪惡於未形成前,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天天向善德靠近而遠離惡行,因此,先王都尊崇禮的教化作用。《周易》說:「君子重視事物的開頭。開頭若有一絲一毫的偏差,結果會造成千里之遠的錯誤。」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二七】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①事師,非禮不親;班朝②治軍,蒞(lì/ㄌㄧ\)官③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④,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班,次也。蒞,臨也。莊,敬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宦學:宦,學習仕宦之學,提高行政能力。學,學習詩、書、射等六藝。②班朝:在朝廷中按照職位品級以定位次儀式。③蒞官:到職;居官。④禱祠祭祀:禱,有所祈求的祭祀。祠,酬謝神恩的祭祀。祭祀,祭祀神明、祖先的泛稱。

(白話)仁義道德,不藉助禮在細微曲折之間,體現出的等級秩序及具體的行為規範,就不能實現;欲通過身教和言教來移風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禮作為根本標準,就不免要顧此失彼,而無法周到完備;分爭曲直,辨訟是非,若不以禮作準繩,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沒有禮就無法定名位、盡本分;無論是學習從政,還是學習其他東西,不根據禮,師生之間就不可能使教者認真、學者專心而產生親近之情;朝班的整肅、軍隊的治理、官員的就職、法令的頒行,沒有禮就不能彰顯威嚴;祈禱酬謝神靈,祭祀供養祖先,沒有禮就不能體現誠敬莊嚴。

【二二八】夫(fú/ㄈㄨ/)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①,別同異,明是非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嫌疑:易於混淆及是非難辨的事理。

(白話)禮的作用,就是用來確定人與人的親疏關係,斷定疑難事情的恰當做法,分別尊卑地位的同異,明辨是非對錯。如此一來,社會才有秩序、人人才有規矩。

【二二九】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卷七 禮記)

(白話)君子做到以禮治身,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而內心平和毫無怨恨。

【二三〇】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shè/ㄕㄜ\)。懾,猶怯惑。(卷七 禮記)

(白話)富貴的人若樂於學禮守禮,就能做到不傲慢、不放縱;貧賤的人如樂於學禮守禮,就能在任何場合都心志不惑、不怯懦畏懼。

【二三一】昏①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昏:通「婚」。婚姻。

(白話)婚禮,是締結兩個不同姓氏的家族交好。對上來說,可以奉事宗廟祭祀祖先;對下來說,可以傳宗接代、承繼香火。所以君子十分重視婚禮。男女各有分工且各盡其責,則夫婦之間才有道義;夫婦間的道義建立起來了,給後代做了榜樣,然後父子才能親愛和睦;父子之間有了親愛,然後君臣才能各正本位。因此說,婚禮是禮的根本。

【二三二】故朝覲之禮①,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②,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③,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fú/ㄈㄨ/)禮禁亂之所由生,猶防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防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鬥爭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眾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敗起矣。苦,謂不至不答之屬。(卷七 禮記)

(註釋)①朝覲之禮:諸侯謁見天子之禮。②聘問之禮:古代諸侯之間,互派使者做友好訪問的禮節。③鄉飲酒之禮:指鄉州鄰里之間定期的聚會宴飲。此禮以敬老尊賢為主,由最高層的鄉大夫(主

持鄉政者)宴請貢於朝廷的賢良之士;較低層的是鄉人鄰里之間的歡聚。聚會前先祭祀鬼神,然後按照儀式飲宴,透過行「鄉飲酒禮」養成謙讓和莊敬的人生態度。

(白話)所以設朝覲之禮,是用來表明君臣大義;設聘問之禮,是為了使諸侯互相尊敬;設喪祭之禮,是用以表達為臣、為子的感恩之情;鄉飲酒之禮,是用以明確長輩和晚輩間的秩序;婚姻之禮,是用以辨明男子和女子在家中職責分工的。禮節,能禁止混亂發生的根源,就像堤防能阻止洪水氾濫一樣。所以,認為古老的堤防沒有用處而毀壞它,一定會遭遇水災;認為古老的禮儀沒有用處而廢棄它,一定會有禍亂發生。因此,婚姻之禮被廢除,夫婦應盡的道義衰微,相處就會痛苦,而淫亂的罪行便會增多;鄉飲酒之禮被廢止,長幼的順序喪失,爭鬥的刑事案件就會頻繁發生;喪祭之禮被廢棄,為人臣、為人子者的恩義淡薄,而背逆祖先、不忠不孝的人就會變多;聘問之禮和朝覲之禮被廢棄,則將失去君臣各自應有身分和地位,而反叛君主、侵凌鄰國的禍亂就會隨之產生。

【二三三】祭不欲數(shuò/ㄕㄨㄛ\)①,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卷七 禮記)

(註釋)①數:屢次。

(白話)祭祀不可太頻繁,太頻繁就會產生厭煩情緒,一旦有了厭煩情緒就會不恭敬。祭祀也不可太稀疏,太稀疏就會使人怠慢,怠慢了就會漸漸忘卻祖先。

【二三四】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①;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卷七 禮記)

(註釋)①乖:反常;謬誤。

(白話)凡音樂的緣起,皆出於人心。感情在內心深處萌動之後,表現於外的就是發聲。聲成曲調,便成為音樂。因此太平盛世的音樂,安詳而愉快,因為政治寬厚和諧;亂世的音樂,怨嘆且忿怒,因為政令違背天理民心;亡國的音樂,悲哀而愁思,因為百姓處境困苦。

【二三五】音聲之道,與政通矣。言八音和否隨政。宮為君,商為臣,角(jué/ㄐㄩㄝ/)為民,徵

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怠(本書怠作怗)懘(chì/ㄔ\)①之音矣。五者,君、臣、民、事、物也。凡聲濁者尊,清者卑。怠懘,弊敗不和之貌也。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bì/ㄅㄧ\)②

,其臣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

③,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君、臣、民、事、物,其道亂,則其音應而亂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怠懘:當作「怗懘」,指音調不和諧。懘,不流暢、不和諧。②陂:偏頗,邪僻不正。③相陵:亦作「相凌」,相互侵擾。

(白話)音樂的內在精神,是與政治相通的。五音中的「宮」代表君主,「商」代表臣子,「角」代表人民,「徵」代表各種事情,「羽」代表器物。君、臣、民、事、物五者能諧和不亂,就不會有敗壞不和的聲音出現。假如宮音一亂音樂就放散而無中心,反映國君驕傲、剛愎自用而賢人遠離。商音一亂音樂就會傾斜不正,反映臣子官品敗壞而利用國家制度謀利。角音一亂音樂就會充滿憂愁,反映政令苛刻而百姓哀怨。徵音一亂音樂就會哀苦,反映徭役不休而百姓痛苦。羽音一亂音樂就會危急不安,反映賦稅沉重而百姓財用匱乏。如果五音全亂,則上下衝突、互相侵犯,稱為「慢音」,表示國政傲慢又怠惰。如此一來,國家滅亡的時間就不遠了。因此,真正的明君,為了替百姓謀福,一定會從音樂中體會民情,虛心調整政事。

【二三六】亂世之樂,為木革之聲,則若雷,為金石之聲,則若霆,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譟(zào/ㄗㄠ\)。譟,叫。以此駭(chài/ㄏㄞ\)心氣動耳目搖蕩生,則可矣;生,性。以此為樂(yuè/ㄩㄝ\),則不樂(lè/ㄌㄜ\)。不樂,不和。故樂(yuè/ㄩㄝ\)愈侈(chǐ/ㄔ\/),而民愈鬱(yù/ㄩ\),侈,淫也。鬱,怨也。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矣。(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亂世的音樂,演奏木製、革製樂器的聲音就像打雷,演奏銅製、石製樂器的聲音就像霹靂,演奏絲竹樂器的歌舞就像大嚷大叫。用這樣的聲音來擾人精神,震動耳目,放蕩性情,倒是可以辦得到;但用來做為音樂演奏,那就不能給人帶來和樂。所以音樂愈是奢華放縱,人民愈是抑鬱,國家就愈混亂,君主的地位就愈卑下,這樣也就失去音樂的本來意義了。

【二三七】樂由中出,和在心也。禮自外作。敬在貌也。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易、簡,若於清廟大饗然也。(卷七 禮記)

(白話)樂由內心深處發出,禮則體現於外在行為。偉大的音樂必定是平易近人的,莊嚴的禮儀必定是簡樸實在的。

 

七 愛民

【二三八】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仁人在位,常為天下所歸者,無他也,善為天下興利而已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能利益天下的人,天下人也會利益他;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也會危害他……有仁德的人在位時,天下人都依附他,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他善於為天下人謀求福利罷了。

【二三九】所謂天子者,天下相愛如父子,此之謂天子。(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所謂天子,是對天下人如子女一樣愛護,而天下人對他像父親一樣敬愛,這才稱得上是天子。

【二四〇】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卷一 周易)

(白話)天地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茂盛生長,而聖人頤養賢能之士,使他們為人民謀福利,將福澤推及萬民的身上。

【二四一】故善為國者,御①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見之飢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御:治理;統治。

(白話)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長愛護弟弟。見到百姓飢寒,就為之哀痛;見到百姓勞苦,就為之悲傷。

【二四二】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如傷,恐驚動。其亡也,以民為土芥①



作品 全部
相册
  • 诗人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