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行“不即不离”间
文/ 李明海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网刊群里面有位网友发了一条连接——中国诗歌网。以前注册过几个自媒体,像微薄、齐鲁壹点、今日头条,后来预注册过中国作家网,主要在几家网刊发一些短小说和散文之类的文章,诗——也发,但很少。自从看到中国诗歌网,就想试着写诗。起初,写了几首,投在《诗刊》,后被审核通过,这段时间就开始打起写诗的主意来。
最近,我发现越来越不会写诗,写什么,怎样写,写出有深意又富有内涵的诗更是难上加难。翻阅唐诗、宋词似乎找不到头绪,现代诗——更是无从下手。前几天,在家乡“诗侃”群里薄暮周老师给出了答案——不即不离。
何为不即不离?《圆觉经》卷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意思是指对别人的关系或态度有距离,既不太亲近,又不太疏远。我是这样理解的诗的:形近而意进。“即”,是指笔走近所写的实物里,形似而不点名。薄老师说,如果我们的诗笔直抵实物,写出的诗会太直接、太实,就容易把诗变成照像机,照搬生活,这样就会令人感到俗不可奈,枯燥无味,少了诗意。我们所读的诗,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词,都不可太直接、太实。所以,写诗时,笔不可完完全全走进实物,点到即刻。
何为不离呢?“不离”,意思是诗笔不能离开事物。诗离开了事物,笔下的诗文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无可寄托,就会让人感到空洞,如坠云雾,没有安全感。众观古今诗文,名家诗篇,就是诗人能让自己的诗笔行在不离不即之间。
如唐代: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没有像我们写作文一样,直接描写农夫的穿着打扮或精神状态,而是通过对太阳、泪水及对生活的想像来表达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句句离不开农民,但有没有直接去写,形近而意进。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句句写秋景,但又不抵秋天,句句又离不开秋。“古藤老树昏鸦”本身就是悲凉的象征,自古就有“秋风秋雨秋煞人”“天凉好个秋”之说。古藤、老树、寒鸦古道、瘦吗、断肠人、天涯一系列充满悲愁的词叠加在一起,必然给人一种苍凉之感,萧条景象自然而生。作者要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但没有之说,而是通过景让人去想,这就是“意蕴”。
薄暮周老师还举了自己的一首诗词《长相思、醉荷》“舞甜甜,笑甜甜,红面青裙靓水间,真如月里仙。 意绵绵,韵绵绵,梦里相逢肩并肩,共吟相见欢。”薄老师说:“我让诗笔行走在荷与我之间。句句写荷而不抵近荷,句句写我而不抵近我。即可以理解荷花之美醉了我,又可理解为我见到荷花之后的狂癫醉了荷。最后以‘肩并肩,共吟相见欢’作结,合二为一,表现我爱荷,荷爱我的主题。” 薄老师对诗有一定的研读,我就有意无意的去对照一下自己写的诗,虽不能步入云端,但也有所收获。
朋友,写诗填词,让诗笔走在不即不离处,让我们也处在不离不即的生活中。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