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楠,本名王亚楠,祖籍浙江。已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十月》《青年文学》《北京文学》《花城》《钟山》《上海文学》《作家》《作品》《诗歌月刊》《星星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 150余万字。多次获得全国诗歌、散文诗奖。
主 编 荐 语
一个好的作家和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应该是什么?我认为拥有沉静和克制十分重要。沉静下来,浮躁就会远离,克制完成,情感就不会泛滥。
亚楠心态和处世一直都是求静的,在新疆一隅,他孤旅独行,他的写作座右铭就是“孤独是写作的必需品”,他的诗文呈现着一种深水静流的感觉,在他的诗文里,闪耀的是思想的光泽与流动的情感液汁,是一种潜进与浸入的方式,不闹不嚣,让韵律、语词、节奏、技法来展示和揭示思考晶石的内部隐秘。这组《飞鸟的翅膀》给我的感觉是去了火气,保留真气和元气,用独思独见的心智写出的逸品佳作,诗文本里节奏感、气息感都是宁静而生动的,他在诗里写道:“不 /惊动任何人,也不惊动自己 /的影子。”这里他借“野鹤”之具象而托自己之志,
宁静致远,诗人也好,平凡之人也罢,为人处世都该持念与斯。
—— 李云
推 荐 作 品
飞鸟的翅膀(组诗)
亚 楠
▲ 万物生
我向往春天葳蕤
的激情
总是盛开,草与花朵砥砺
互勉
从不辜负季节
从内部衍生的灯盏
明灭有度
沉浮……唯有向上的力
能够揭示秘密
鉴于此,我继续前行
不问路有多远
一直走就会看见风吹万物
大地澄明
▲ 西江月
从高处进入神树置换
的灵塔。
再朝前走一步就能
听山泉流淌的夕阳。
和一只瓮
收藏的黑色陨石
就进入了神话。这之后光
慢下来,
我在它的边界上
调色,并把匆忙的脚步
制作成工艺品——
人们好像
都已经被遗忘充斥,
忙忙碌碌
的一生不知所云。
▲ 闲云
他吸纳山林的
真气
千年修炼走向涅槃。
他被闪电击打,
锻造的黄金宝瓶把火焰
塑造成先知。
但风依旧迅疾,
不断膨胀的人间烟火也
能铄金。
出入山林
就能吐故纳新。有一个秘密
尾随
他在风吹不到的地方
颇有耐心。
听秋蝉唱晚,诵读声
不绝于耳——
也汇聚在绿叶的婆娑中
轻轻颤动若风起
于秋水。
也不带走什么。你看,
花开花落
一半是山水,一半是
心情。
▲ 夜读
读《山海经》时,
夜幕沉沉。
鸟儿歇息了,只剩下比夜
更深的呼吸
漂浮在词语上空。
我游弋于山神的
疆土。
想象力被激发,
从山水中获得灵感。那时
蝴蝶纷飞,星辰
寥落。图腾中的偈语把石头
打磨成幽灵。
而敬畏之心
给山海赋形,立传——
由此我知道神话,
万物的祖先
都从《山海经》走出,
这诡谲的
想象把光射向黑夜尽头。
▲ 南郭寺
在慧音山下朝南郭寺
望去
似乎我已置身梵音缭绕的圣境
佛的光亮从唐槐汉柏里
溢出来
有岁月的重
绵延无尽的慈悲
都在一座
千年古刹中缓慢生长
此刻我在南郭寺想到了诗圣
杜甫
那株大唐时代的老侧柏
曾抚慰过的一颗
孤独灵魂
哦沉吟吧,就在秋日里沉吟
像一束束
悲风沉入水底
▲ 空谷
也就是鸟鸣插入水中
的倒影。
云也在水中,
缓缓地,用从前的
哑剧祭奠亡灵——
看上去,
这似乎都可以忘却,
可以驻足
在杳渺的回声里。
就等待一缕光吧
衍生爱,
和浩瀚的夜空。
▲ 你使自然离我更近
我喜欢陪你看花
喜欢你看花时开心的样子。当然
也喜欢你
从一朵花中捕捉的秘密
只是,我不愿看见你盈满
心事的河床
忽然变得若即若离
“你使自然离我更近了。”
从一开始
我就学会欣赏,爱那些真实
朴素的花朵
有时也在梦中
与一朵花彼此缠绵。有时
醒来了
还能闻到花的体香
▲ 望海潮
蔚蓝色海面隆起,一缕光
射入。就像低吟
在某个时辰发出的讯息。
紧握祥云,
从侧面引申的寓意中继续挖掘,
直到修辞学
能够拯救他废弃的洞穴。
因为光折射在龟背上,
有些颤动
能够迅速穿越盲区。
事实上一只鹰
所飞行的高度也不过如此。
而光并未移动,
他只是把自己融入其中。
▲ 野鹤
一阵风吹过松林。
露珠
从梦中滚落。一缕清亮
的心绪。
在隐者眼里,风也只
是参照物。
他用时间裹住一个
名词。
像水中的倒影
并不彰显什么意义。
许多时候,
他只能把过往
堆积在一起。不
惊动任何人,也不惊动自己
的影子。
▲ 东柯杜甫草堂
一路向西,只为能够
看见生活之外
那些曾缠绕你的困厄与艰辛
也即是
打开一扇可以通往
唐诗的门
但生活曲折
犹如凄苦的日子忽明
忽暗
你在岁月深处打捞叹息
那时东柯山坳
也不适合安放一颗惶恐之心
因此
我从风的沉吟里听见了
你的忧伤
就远离纷扰吧
此刻我拥有寂静
和寂静照耀下的古老秦州
梦幻般的安宁
▲ 十二月
雪在飘舞,一直都
在飘舞。
雪沉默无言,大地也是。
换一个角度看,
沉默是明亮的灯盏
挂在童话里。
有一种悲切
从空穴中传出。人影憧憧,
戴着一副青铜面具。
擎起的手臂上
编钟刚刚停止呼吸。
但有时也能看见
乌鸦在啼叫。
在一棵老槐树上,那声音
明亮,悠长就像
蒙古长调。
穿越群山——
这白色主宰的世界拥有
一颗悲悯之心。
也因此把城堡打开,好让光
穿过黑暗。
就穿过记忆吧。
在那里,被雪遮蔽的
部分依旧明亮——
悠悠地,
从天山之巅一直铺展,进入
荒芜人心。
▲ 新年将至
又将留下点什么?
絮叨声,或者一场戏文。
但我并不情愿
把一只杯子清空——
就这样吧,
看雪花静静飘落。又被一阵
风扬起——
他又将落在哪里?
许多事走向未知。
似乎,这白茫茫雪原所
涵盖的秘密,
此时此刻也在
时间的深渊沉浮。
而高处,飞鸟的翅膀裹不住严寒,
和一声叹息。
也不必诧异于荒芜
的年景。
有人在春天进入,一盏灯
照亮了他。
紧接着,黄骠马驰来,
与它的主人
在更开阔的地域把雪
压进严寒。
而光横扫的秃额
在雪中,
就像裸露的岩石。也呈现出
梦一般空蒙
和缱绻。都进入生命
最后的逗留。
从那一刻起,
我目送雪向远处蔓延,仿佛
被凝固的时间,
一切都还原为真实。
就意味着每一场雪
都是一种过程。该来的时候
它们就会从
梦中升起。又会
在看不见的地方集结,
仿佛一场
盛宴让大地眩晕。
(内容选自《诗歌月刊》2020年第2期)
创 作 手 记
孤独是写作的必需品
文/亚楠
就诗人、作家而言,我一直认为作为精神层面的写作,孤独感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有时也需要彼此思想交流、碰撞,需要相互砥砺,需要挫折之后的滋润和温暖。当然,也需要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倾心向生活,向万事万物学习、 探寻,从而获得人生体验和创作灵感。但说到底,写作(尤其诗歌)毕竟属于纯个人的精神劳动,它是沉思与感悟的果实——在生命枝头,总是需要从寂静中获取营养,默默地,在人们几乎淡忘的时候,忽然间就结出了累累硕果。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沉淀和积累。人们在社会,在纷繁事物中捕捉的各种信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更需要沉下心来,对万事万物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而这个沉思的过程就是一个写作者(诗人)所必然承载的孤独感。更何况人生活在世界上,还需要面对诸多困厄,诸多无知,诸多不能,诸多无奈,特别是面对各种莫名奇妙的空虚和压力,那种孤独、无助的心理就会与日俱增。随着时间推移,写作者(诗人)从中获得了启示,并将内心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再经过艺术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优势。
由此就不难发现,孤独感作为诗人的一种心理、精神品质,它与诗歌以及各种文艺创作密不可分。那些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诗歌巨匠,当他们获得了足够多的生命体验和社会认知后,往往都能够静下心来,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他们就像孤独的雪豹,摆脱一切喧嚣,在山谷里梭巡,从而释放内心强大的力量。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孤独感,都会在一场又一场盛宴之外,寻求安宁。而孤独 就是安宁得以存在的水和空气。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蒋勋语)……跟自己在一起,跟自己说话,跟自己独酌,或者在皓月当空的静夜,把“对饮成三人”的寂寥、无助推向极致——让无边无际的虚空在这旷世沉吟里发光。这就是孤独的价值啊! 当一个诗人走进孤独,其内心必然足够强大,因为现实的诱惑实在太多。在浩渺中,每个诗人都是一个独立空间,他沉入其中,把内心蓄积的光唤醒,使那些渺小、卑微的生命拥有相同的明亮和尊严。只有这样,人生的价值被彰显,生活才更具有意义。
如此思想背景下,当我们考察诗歌和各类文学艺术作品时,就会发现孤独感无疑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学中,以象征主义为开端的现代主义创作, 完全超越了传统题材特征,深刻揭示出人类在文明社会中的孤独感和绝望感。很显然,这种孤独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它就像一个幽灵,时隐时现,不经意间就会触动我们内心。然而,这种宿命式的经验表明,诗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之后,其孤独感就会与日俱增。而陌生感也恰恰阻碍了人们进入他者的精神通道,似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愈加困难。这就是一种沉思状态,是写作者在孤独中释放的内在激情。
所以在整个诗歌写作过程中,孤独是写作者(诗人)的精神故乡。从古代到当下,孤独感作为一个独特存在,它所担当的实际意义愈加凸显。时间流逝了,物是人非,一切的一切都在这流逝中化为乌有。那么,写作的真实意义何在?假如撇开词语表象,探究诗歌文本潜在的思想内涵,就能看到,其实文学艺术中能够走向不朽的经典作品,大多能够在深刻揭示人类孤独感方面颇有建树,且表现出令人称奇的独创性美学品质。也就是说,写作者(诗人)撇开浮华与躁动,进入内心宁静状态时,其思考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超常发挥,而作品也就自然进入了开阔、幽深的精神领域。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孤独感对于诗歌写作非常重要, 甚至也是必不可少的。写作或者阅读不仅是人们逃离现实的方法,更是一种心灵慰藉,因而我把孤独感理解为人类灵魂的避难所。大作家黑塞曾经说过:“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这就意味着孤独感来自内心,源于迷惘,是上帝赋予写作者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一直都认为孤独感是作家、诗人在文学写作中生命和灵魂状态的写照,是他生命的本质特征。在那些以孤独感为母题的文学创作中,一种独立的思考状态就会凸显出来,它自由而超拔,不但是人的内在动力,更是一切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
“每一个人都很孤独。”哲学家叔本华甚至还说,孤独就是精神优秀者的命运。这听起来多么让人绝望呀!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温暖,被照亮……但正好相反,“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这个悖论的深刻性在于,写作者究竟能否超越生活,在更广阔领域或沉思,或追问。其实,当人们被日常纷繁的生活所累,并对眼前的喧嚣产生怀疑,乃至深深厌恶,就俨然成为了一个孤独的人。 只不过,这种喧嚣尚未完全蛀蚀他的灵魂罢了。诗人谷川 俊太郎曾说:“喧嚣生于寂静,终又回归寂静。”这是面对广阔宇宙而言的,具有哲学的深刻性。但我更愿意说,喧嚣 生于孤独,终又回归孤独。因为,在茫茫宇宙间,孤独才是 一种神秘却又不可抗拒的力量。
有人认为孤独是一种与自己对话思考的能力,是经典诗歌的催化剂。这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诗人的孤独感往往表现得更加深沉。他们悲天悯人,常常在还乡的路上始终忍受着巨大的孤独。因此,他们诗作里流露出的生命孤独感,使作品更具有冲击力。例如《古诗十九首》就从离别、失意、生死诸方面,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末诗人的孤独感,而杜甫的《孤雁》,王维的《竹里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江雪》,李煜的《相见欢》,李清照的《醉花阴》与《声声慢》等等,都充满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漂泊感和幻灭感,无不浸透着那个时代诗人寂寥、无助、孤独的思想情绪。 关于这一点,西方现代诗歌创作更是如此。“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个失去了故乡,一生都在漂泊中的大诗人里尔克,就曾在诗作《孤独者》中表白:“不:我的心将变成一座高塔,/ 我自己将在它的边缘上;/ 那里别无它物,只有痛苦 / 与无言,只有大千世界。”无疑,他显然是喧嚣尘世中的一个孤独者,终身都在寻找精神故乡。当然最受美国读者喜爱的弗罗斯特在诗中所展现的那一个又一个孤独者形象,通过对虚空、孤寂氛围的呈现,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和寂寞,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终生未嫁,一生孤寂的狄金森,她诗歌里那种始终萦绕着的孤独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不仅为狄金森赢得了现代主义诗歌先驱的殊荣,显然也正是她诗歌能够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内在力量。
为此也可以说,孤独感就是人类灵魂的过滤器。从文学史角度去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那些优秀写作者总是把孤独感当作财富,他们常常能够超越现实,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让孤独感这种人类特有情愫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比如卡夫卡,比如创作出《百年孤独》等一系列经典名著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就非常善于“品味孤独的真谛”。他说过:“只有孤独的人,才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这里,孤独感并不是目的,它是一种附带的艺术效果。尽管我知道,并非每一本文学书都是一幅孤独的图景,却可能在孤独感中孕育,并诞生不朽的经典杰作。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孤独中蓄积力量,就能够在生命的极致处,让内心安静下来,拥抱孤独,自由采撷灵魂的浆果,从而成为通往文学圣殿的使者。当然,人的内心世界无比广阔、复杂,它孕育、创造,也因袭、毁灭。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唯有一颗孤独的心可以点燃黑暗,使它在无尽的绵延中拥有词语的辉光。由此而诞生的创造激情,就会像春风一样吹绿文学大地。
所以我赞成那种拥有孤独感的诗歌写作。不迎合不谄媚,不丧失独立判断,耐得住灵魂的孤独、寂寞,做一个始终有良知的言说者。尤其是,要让孤独感成为文学表达的自觉意识,胸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诗)的大孤独,大悲悯,自由表达内心世界,把孤独感上升为一种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的独特存在。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