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明,1994年获《人民文学》建国四十五周年诗歌奖。2016年参加东京首届中日诗歌研讨会。当选为“2017年度十大诗人”。2018年获中国新诗春晚“百年百位新诗人物”称号。2018、2019年,诗集《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印迹——梁晓明组诗与长诗》连续入选“羊城晚报”花地文学全国十佳原创榜。出版诗集《各人》《开篇》《披发赤足而行》《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印迹——梁晓明组诗与长诗》《忆长安——诗译唐诗集》。
推 荐 作 品
梁晓明诗选
梁晓明
◈ 风铃
我喜欢风铃
我喜欢风铃叮叮当当一片空荡的声音
我喜欢风铃左靠右晃屋檐下一种不稳定的身影
我喜欢风铃被斜阳照亮闲暇说话或干脆一言不发
我也喜欢暗中的风铃、门廊下紧张的风铃
宝塔上高挑寂寞
和孩子手中被拎着的风铃
路上的狗、沙漠上难看的骆驼颈项下倔强的风铃,
风沙越大,它说话越响
声音是它的命。
我喜欢风铃
我喜欢敲打宁静的风铃
坐在孤寂的家里,停下来和岁月相依相伴的风铃
应该听一点声音、应该有一挂风铃
应该有一些眼睛从风铃出发
或者与风铃结伴而行
◈ 漫游
我身上落下了该落的叶子。
我手下长出了该长的语言 我歌唱
或者沉思 我漫游
或者在梦境中将现实记述
我已经起飞 但飞翔得还不够
我低下头 我在褐色的泥土中将水分清洗
钟声不响,我的歌声不亮
正如一轮太阳使夜晚向往
我跟着一只鸟,我观察一群鹰
我在过去的传说中展开了翅膀
是告诉你的时候,我在说着故事
是繁盛的开端,我在倾听着寂静
好像是一种光 我在光中回想
在最大的风中我轻轻启动着双唇
没有字,没有让你领悟的通道
已经落下了叶子,但落得还不够
在应该生长的地方 我的飞翔在飞翔中静止
◈ 湘夫人
等我把天空移到你旁边
把池塘赶到村外
把所有墙壁都涂成绿色
把道路都埋掉
把路标都拔掉
让萝卜在空气中迅速成长
让河流都流向你家后院
我端一只木凳
捧一只西瓜
这时候你来
这时候你来
不带一分钱来
抛掉所有星星
只带一双鞋
你我坐着
脸对脸
一个世界
干干净净
没有尘埃
◈ 进入
那在风中久藏的,风必将使他显现
正如一滴水
他来自大海
他的归宿与泥土为伴
我经历过风,我深入过最早的语言
在风中歌唱的
风将最后为他而歌唱
我领略过这一切。我沉思的手
在不可升级的高地上停留
在闭门不出的庭院中开放
或者布种
好像是最好的梦境为眼睛打开
为城堡打开
为最迟的旅行者卸下了负担
我与风一起深藏
与歌一起高唱
在棉花地里我深入过季节
旺盛的季节
为落叶而鼓掌
为丰收而站立畅饮黄酒
最烈的黄酒也是我最不可忘怀的回想
我一点点记叙
我一点点遗忘
我一点点走入我生命的中途
◈ 大雪
像心里的朋友一个个拉出来从空中落下
洁白、轻盈、柔软
各有风姿
令人心疼的
飘飘斜斜向四处散落
有的丢在少年,有的忘在乡间
有的从指头上如烟缕散去
我跟船而去,在江上看雪
我以后的日子在江面上散开
正如雪,入水行走
悄无声息……
2016年1月21日 杭州大雪
◈ 歌唱
——献给折磨我、温柔我、疯狂我、遐想我的YKM
我为什么不歌颂我杭州的爱情?
我直达盲肠的她菠萝的笑容
她纤小的手指、白糖的嘴唇
她床单一样清新的哭泣,在我跋山涉水的
肩膀之上
那一大片流自她嘴边的湿润
我几乎是一件古埃及的木雕、黑色锅底的脸
被无数大街的冷风逼视
在深渊石头的挤压中
一枝荷花几乎是一大把梦想的头发
在光芒四射的星空之上照亮了灰墙
我弯曲的孩儿巷、我凄美的青春门
深沉的护城河像她蜿蜒而曲折的翠绿呼吸
飘带忽然回收的下巴
此刻在我的钢笔下盘旋,在白纸上播种
舞蹈着她那鼓点似的白色脚尖
她朴素的自行车几乎是我枕头上唯一可以遐想的大菊花
可以抿唇的大菊花、可以抿唇的小小蜜蜂
在我的天空下她的大眼睛久久盘旋
在我透明的两个耳轮上
她是一件飞翔的长裙子
在杭州,断桥几乎是一句歌唱
◈ 奠
有一种悲哀我已经离开
我的泪水忘记了纪念
我坐在宁静的空白当中
我好像是一枝秋后的芦苇
头顶开满了轻柔的白花
我和空白相亲相爱
等待冬天到来
那遥远遥远又逐渐接近的
是一盏亲切的什么形式的灯呢?
摇晃我小镇上简朴的后院
恍惚睁开他
已经走远的两只眼睛
◈ 偈
在满披朝霞的年龄,我曾经深入人间
我曾经深入画眉和危岩
当我二十岁,我深入钢盔和县长
在一小杯酒中我深入过权力
现在我出来,满头尘灰
两耳沾满了锈迹与刻痕
现在我坐着,没有了声音
那满披朝霞的年龄
又在我深入过的渡口聚集
◈ 卧龙岗
——终于来到卧龙岗,史书、读本、戏曲、游戏,各种版本的诸葛亮早已成为我一生中隐秘的一道水源。我走在这既是传说又不是传说的真实地界,朔古接今,天灵盖打开,似乎一下子彻底忘了此身尚在现代的南阳……
一
南阳躬耕于我,正如落瓜躬耕于田亩
一根线躬耕于江南的蚕丝,一道光
躬耕于凌晨中原的朝阳
臣本布衣。无畏于北方铁蹄的飞扬
更无畏于智谋天下的深沉,以及
生死,如风过竹林,如竹叶
淅沥沥落下,又在明年
焕然生长
但你来了,三顾茅庐,使我起身
使我一生挂上了风铃,激荡
或者平息,都在鲜血中
左右摇晃。
臣本布衣。衣袂飞灰于五丈原上,白马过隙
你我都已经落入史简,你看那小儿
他也在南阳,奔跑或嬉戏
太阳依然照到他身上……
二
我在大地讲话,大地在对谁传达?
就像我此刻手上紧握的这一道曙光,
我牧羊一样让光奔走,
让我能看见的世界在光芒的轻抚下睁开双眼
让最受鄙弃的扫帚也能得到翠竹的向往
我这样说话,我住在哪里?
我是在空中丢失了双脚,还是在时间中
挺起了脊梁?
心中有天地,才可以安排山河
心中有人类,才可以谈起家乡
是的,此刻,我的手中捏着一道光
我在对大地讲话,大地在对谁传达?
三
我应该看着群山像奔马逃出我的闲居,让群山放飞,
让它们远走,让马蹄踏向更远的城墙、关隘和风暴
是的,风暴中飞来的羽鸟,它羸弱的消息
像一道早该生根的细密流水,它潺缓
激越,甚至跳荡
他在国家的身体上清澈流淌,这是
希望,是苍天巨大的仁怀向下
在一株刚刚发育的麦苗尖
展开它翠绿充实的眼睫
是比诸侯更为丰盛
复杂的遍地草民
在一个晚餐中
尝到了江南
黑色鲫鱼
以及
机遇
以及翻手之下
餐具之中
魏国的
米糖
苍天在整个世界的日夜轮换中
细密地撒下它变幻的谷种
有的生长,有的去往
别的家乡
只有一首诗
无需太长
你听到
并懂得了他的血液如河流
如四季缄默的树中的
水汽、滋润
那时候你可以停下来说:
这样,就可以了。
四
我在对谁说话?飞鸟在唤谁回家?
来到手边的酒浆是谁的生命?
我好像是一枝秋后的芦苇
头顶开满了轻柔的白花
我在南阳,我和空白相亲相爱
我的泪水忘记了纪念
有一种悲哀我已经离开
臣本布衣,落叶归根
所有的舌头都遗忘在家乡
五
像一串惊雷可以炸响最为坚固的流民与土 地,大道四通八达
谁的手指在暗中计算自己微笑的秋硕累累?
手向北方指,眼睛向飞鸟频频致意
分裂早已不是道路的丰富和独有的主权
天蓝地阔,更远的光芒向城墙招手
更远的方向,使我们的呼吸从箭弩上出发
一盏灯可以收拾掉整个黑夜
一匹马使你我在隆中把手掌张开
从最近出发,从眼睛到达最远的心灵
也可以对你说,我小声轻诉:
我要把曹魏逐次驱回到半岁的摇篮……
六
是谁的断垣残壁组成你独自高眺的家园?你撩衣夜读
从一册书读出了遍地的春天
他自远方来,西南的消息早已被帷帘一次次拉开
你像一株水芹 深山干净在水中飘摇
但你招展,风筝从此是你的眼睛
云朵变幻的各种姿态,从此是你落入人间的
多道微凉的悲泣
雨没有落下来,你还是卧龙岗你家中的主角
你读书,手指点开了世界的帷幄,
竹帘晃荡,也像你刚刚产生的几声叹息,
与一点水晶伴奏着沧海 你熟悉的微澜……
七
臣本布衣,南阳躬耕于我,正如落瓜
躬耕于田亩,一根线
躬耕于江南的蚕丝,一道光
躬耕于凌晨中原的朝阳
我在大地讲话,大地在对谁传达?
你看我衣袂飞灰于五丈原上,白马过隙
你我都已经落入史简,心中有天地,
才可以安排山河
但是,
你看那小儿,青翠如小葱
他也在南阳,他奔跑或嬉戏
太阳依然照到他身上……
有一种悲哀我已经离开
臣本布衣,落叶归根
我在南阳,我和空白相亲相爱
(内容选自《诗林》2020年第1期)
创 作 手 记
小谈诗与评论家:三种关系类型
文/梁晓明
一、灯与塔
诗人作为灯,点亮了自己。他发出的光芒,就是他写出的作品。第一类的批评家看到了这种光芒,并为这种光芒而激动、兴奋。作为批评家,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在这种光芒的驱动下,他觉得他有必要发扬这种光。于是,他研究、推崇、表扬,他写文章进行更广泛、更深入地揭示这种光,因为他深感这种光芒的价值和魅力,他要更多人来一起理解和欣赏,以及共鸣这种光。于是他孜孜不倦,逢人便说起这个诗人和他的作品。
就像有的批评家,一辈子就研究一到两位诗人,同时,他也慢慢成为了这一到两位诗人的研究专家。比方说,成为了李白研究专家、杜甫专家、红楼梦专家、莎士比亚专家等等。
这第一类的批评家和诗人的关系,我称之为灯与灯塔的关系:批评家就像灯塔,他使得灯的光芒照得更远,也把灯举得更高。
二、路与鞋
第二种,是像荷尔德林与海德格尔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作为哲学家的海德格尔并不为诗人荷尔德林服务,反过来,是荷尔德林作品中丰富的情怀与思想,方便和提供了理解海德格尔的理论的途径。在这种关系中的批评家或者哲学思想家,他们本身就有着一个庞大的思想和批评体系,他们看到了诗人的作品,他们惊喜、高兴于这种作品与他自己的思想批评体系的相互相认和相互启示,就像是一种好友般的意外相遇。这个作品,诗人或小说家的作品,成为了他能够更加充分阐述他自己思想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他们也反复谈诗,诗的好处与审美,诗的意境与沉思。但这种欢喜,首先是作为使用的作用。他们客观上为诗,主观上却是希望通过对这种诗歌的使用和阐述,更加开阔他们自己的道路。
所以,这种批评家与诗人的关系,有点像道路与鞋子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批评家穿上了诗人的这双鞋,可以使自己的道路走得更远,更宽。比喻不一定很准确,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三、北斗星般的理论家
记得海明威年轻时去拜访斯坦因,斯坦因指着海明威等几个年轻作家说:你们是迷茫的一代。一下子点出了海明威这一代作家的精神与创作层面最为重要的一个方向。海明威在后来的重要作品中,也专门在扉页上标出了斯坦因说出的这句话,可见这句话对于海明威的重要性。
这一类的批评家,我称之为导师型的、北斗星般的指引型的批评理论家。这一类的批评家历来很少,作为创作者,要是遇见,便是命中有福。因为这一类的批评家至少可以使创作者少走很多弯路,他能够清晰地指出这个创作者身上的优点,并且发扬和远见到他的未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他永远都站在更高一层的世界里,同时,他又躬身下来,告诉创作者,你的长处在哪里,你的道路在哪里,你的价值与身居这个时代的最大的意义在哪里,使创作者柳暗花明,直到走入一片光明里去。
我想,我们每一个创作者,可能一生都在寻找和希望遇到这样的一位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的批评家。若能相遇,便是人生之大幸。无疑,这也是对从事批评与理论行业的专家们的一个极高的期望与要求。
2016年12月4日于芜湖碧桂园
诗 评
第三代诗人现在怎么样了——从梁晓明的写作谈起
文/周瑟瑟
熟悉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人对“北回归线”不会陌生,一个老牌的诗歌写作群体。梁晓明一直是“北回归线”的一个精神存在,20世纪90年代后有过短暂的隐匿,但他的写作并没有停止。相对于韩东、于坚、杨黎等第三代诗人,梁晓明属于他自己更多一些,他似乎无需为第三代诗歌说话,估计他本人对此话题都没有什么兴趣。在一个诗歌历史特定时期出现也完全由不得自己,都是生正逢时的结果,如果你早出生几年,也在那个时间节点上。
第三代诗人现在怎么样了?他们还在写作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在写,大部分人在玩,或彻底消失了。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曾经的火焰熄灭了,不写了无可厚非,离开诗歌就离开吧,无人追究不写者的什么责任,连原因都没人关心,自生自灭,方为正常。如果谁还要来清点第三代诗歌留下的遗产,也是一个没有了新意的事情。对于我来说,我关心的是你现在的写作。你是否还写得动?你还能写出什么东西?还能为诗歌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你是属于过去还是属于未来?你创造的未来又是怎样的?
我注意到了近年梁晓明的写作,他不是那种生猛型的写作者,诗歌主流的奖项里也不见他,热衷于诗歌奖项与诗歌史地位的大有人在。在我看来,现在依然还在写作的第三代诗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首先没有灭掉自己,其次保持了往前写作的状态,保持了应有的水准,这是一个胜利。像梁晓明这样越写越有新东西,从庸俗的诗歌人事纠葛中摆脱出来,对于纷繁复杂的诗歌问题用最直接的写作方式来处理,把自己置于一个独立写作的位置,而不是一个第三代诗人僵死的符号,让写作成为诗人生命存在的生生不息的状态,是不多见的。
最近我与梁晓明在聊城有过一次碰面,当时有诗人、学者大谈特谈诗歌的种种问题,又一次遭遇那种高亢的义正词严的诗歌腔调时,我内心太难受了。当轮到梁晓明演讲时,他讲起了我们为什么写诗,他讲到了少年时在一个公共图书馆的院子里看到一个井里淹死的人的脸,一个孩子的浮起的脸时,是怎样的惊恐与疑惑。这是他重点要阐述的时刻,那个时刻被他记住,并且放大与固定在他的写作里。他所阐述的个人写作史是从人的最初的神秘记忆开始,他没有把自己放在第三代诗歌或当代诗歌里面来谈,而是强调他个人隐秘的生命经验,这是梁晓明让我震撼的地方。他也不讨论现在热门的诗歌问题,他的平静、他强调个体生命体验的诗歌出发点,与众声喧哗的局面拉开了距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7年10月,在鄂尔多斯的响沙湾沙漠,记不清我们是怎么就谈到了写作的问题,他说了一句“我就不那样写”,看得出他对某些诗歌热门话题的反感。
梁晓明一身轻,他现在的写作像一只体态丰满的熊,自由地走在自己的领地,看不出向何种语言潮流的妥协。他的语言如铁水倾泻,是铁又是水,融化在诗的生活里,他写的是从生活里抽出来的诗,生活对于他的诗来说既是日常细节又是宏大的世界。我在编选《2019年中国诗歌排行榜》时,读到他那首《当》,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其他第三代诗人的梁晓明,他造出了一个不存在的语言空间,他造出了当代诗歌铁水撞击的声音。他写的是未曾写出的诗,不存在的诗在语言里显形,就像小时候他看到的那张水井里浮起的一张中国孩子的脸。
在国内目前大面积庸常的写作里,梁晓明突然写出奇异的语言效果,也不是突然,只是我突然看见了,让我暗暗一惊,他为何会写出这样的语言效果?不仅仅是人与语言的敏感,更多的是与生俱来的诗的创造力,这样的创造力就像人的性格。梁晓明少年的纯粹与游离,使得他的写作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能力,语言与想象的自由并不会从天而降,而是源于一个人的性格。梁晓明的写作有点神秘,我并不能完全看得清楚。他在写作,一团雾在那里,他给出明确的结果,你要反复辨认,才会发现雾里有新的光芒。
在诗人写作这件事上,并无什么朦胧诗、第三代诗歌与当代诗歌,也没有江南诗歌与北方诗歌,只有诗人生命在写作里的显形。梁晓明这个第三代诗人个案,在诗歌历史潮流中,有前倾的姿势,现在的姿势是一只鹰收紧了翅膀,他的眼神锐利地盯着他的方向,因为他不多说,所以无人知道他要飞向何处。
第三代诗歌是过去了的诗歌,“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我父亲生前这样对我说。忘记过去可以更好地写作,不背任何诗歌的包袱。梁晓明健壮如牛,他弹跳起来有足够的重量,他踩过的响沙湾沙漠留下了一长串深深的脚印,像神秘的青牛留下的。梁晓明有一身的仙风道骨,在当下的诗坛之外独立写作,他的行踪捉摸不定,他的写作如在沙漠中的羽化飞升。我把这首《西渡流沙》献给他:
我今天去了/巴丹吉林沙漠/见到一个人/很像是老子/我开始并没想到会是他/白须飘飘/干干净净的一个老头/我问他贵姓/老头说免贵姓李/好像还担任过/周国国家图书馆馆长/我并没多想/回来的路上/我猛然醒悟/他就是老子/骑青牛入流沙/不知所终/他来到的正是/河西走廊以北的/巴丹吉林沙漠/他西去函谷关/今晚应该在/甘肃临洮羽化飞升
2019.11.06 北京树下书房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