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真实的笔触,
讲述新中国70年
历史进程中的杭州故事。
对祖国,
对杭州,
来一次最真挚的告白!
共同学习 让杭州更美好
汪国新/文
2007年下半年,我到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履新不久,省教育厅给了我一个任务:“社区教育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你要深入研究一下,如何让社区教育有吸引力,让老百姓喜爱。”
杭州是原创理论产生的沃土。基于杭州生动的社区学习实践,2007年底,我提出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大胆地作出了一个判断:“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社区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与此同时,我发现,即使是杭州这样的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着城市无“社区”、学习无“初心”、人生无“自己”的“三无”问题。
许多人在开路架桥,成效卓著,显而易见。我选择挖一口“方井”,一口在边缘地带的方井,一点也不起眼。但我仍固执地、孜孜不倦地,一挖就是十二年。我惊喜地发现,“井水”清冽甘甜,它正是每个忙碌在现代都市和“空心村”里的人们都渴望得到的,因为它就是人性的本身。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在我看来,研究与推进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件大事,它是为城乡最广大的民众服务的。2012年,我带着“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源头在哪里的问题,只身来到瑞典调研。“学习圈”在瑞典已有百余年的成功实践。瑞典总人口900多万,时至今日,实际参与者大概每年90万人左右。瑞典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它更加让我确信,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推进社区教育,走共同学习之路,让社区学习共同体成为我国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贯穿生命全部历程。
临安清凉峰镇是杭州最西边的山区小镇,离杭州市区200多公里,十年来我每年都会去多次,因为这里的“太极拳俱乐部”是农村学共体的典型,其带头人胡新人更是学共体核心成员的榜样。一个身患重病、动过大手术的退休干部,忘记了年龄和疾病,成为最健康的人和最幸福的人,他带动影响了周边三百个人和他们的家庭。
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速度始料未及。截至2018年底,杭州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192.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为19.6%。解决老年人学习问题,就是解决社会大问题,也就解决了“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的问题。用兴办老年大学的办法解决所有老年人学习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我提出了“社区共学养老”策略,经由杭州的实践充分显示:社区共学养老是化解老年人负面情绪的新方法,是满足活力老人学习需求的新思维,还是“老有所为”新的平台。2018年有15万老年人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
2018年夏天,全国首届“共学养老社区建设研讨会”在杭州建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代表积极参与,说明这一理念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同。
12年的理论与实践,我看到社区学习共同体这一“微共同体”,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撒落在城乡的各个角落,在中国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学习成为杭州人的共识和普遍行为之时,正是美好杭州真正建成之日。
杭州:诗歌之城的轻舞飞扬
涂国文/文
杭州,最江南;杭州,最诗歌。
“每晚九点,给心灵一个去处。万物生长,我们读诗。”每当晚上九点整,便会有这样一串圆润甜美的女音,在杭州电台FM89准时响起,随之,诗歌的音符,便如散开的云朵,在杭州的夜空飘荡。
杭州是一座诗歌之城的印象,最早来自于从语文课本中读到的古诗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1996年,我徙居杭州。作为一名“新杭州人”,我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从“美丽的西湖,破烂的杭州”到“准一线城市”的惊人蝶变,感慨万千。然而,作为一名写诗者,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杭州越来越浓厚的诗歌气氛与气质——杭州业已成为一座当之无愧的“诗歌之城”。
“杭漂”之初,我在一所中学任教。当时,杭州诗坛气氛冷清:诗人们大多单打独斗,很少开展创作交流活动;诗歌刊物为零,诗歌征文活动非常少,记忆中,只有1997年市文联搞过一次《新西湖诗选》征文,我的一首诗歌有幸入选;社会化的诗歌活动,更是寥若晨星。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诗歌,似乎一夜之间“复活”了:北回归线诗群复苏,野外诗社创立,杭州诗院、诗青年等诗歌群体相继崛起;“30后”“40后”……“90后”“00后”共八个年代的诗人创作俱异彩纷呈;《江南诗》《诗建设》《星河》等诗刊接连创刊,白马湖诗社、北回归线、杭州诗院、新湖畔诗选、黄亚洲工作室等广有影响的诗歌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诗人们的作品在全国遍地开花,并频频斩获各类诗赛大奖;诗歌签售会、研讨会、分享会、对话会、诗歌讲座和国际诗歌节等诗歌交流活动,异常活跃。
杭州诗歌的空前繁荣,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助推下,迅即演变成为风靡整座杭州城的大众诗歌朗诵活动。诗歌,由诗人的小圈子,真正走向了普通市民的生活中——
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杭州图书馆市民朗诵团、杭州之声朗诵团、浙江省朗诵协会、杭州市朗诵协会、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朗诵团、白马湖诗社朗诵团、西子朗诵团、杭州片羽和声艺术团、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太阳风朗诵团、夕影亭雅集朗诵团等民间诗歌朗诵群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刘忠虎、雷鸣、安峰、天明、唐克、徐涛、严瑛、李京、张斌等朗诵家的身影,活跃在杭州市各个诗会现场。
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黄亚洲书院、纯真年代书吧、舒羽咖啡、诗外空间、拱宸书院、运河学舍、六九艺术茶会等,成为杭州诗歌活动的主场地。“我们读诗”、浙江省朗诵协会和黄亚洲诗歌发展基金会成为杭州诗歌重要的民间推广力量。
这场经久不衰的诗歌朗诵热潮,不仅风行于杭州诗人群体,也席卷了社会各界乃至中小学校园,受到老、中、青、少、幼各个年龄段的杭州市民的喜爱。2016年,我写过一首题为《朗诵者》的短诗,真实地记录了杭州普通市民参与诗歌朗诵活动的热忱——
昨日在拱宸书院读诗
一位八旬老者
再次上台
他上次朗诵的是《扁担》
这次朗诵的是《向春天致敬》
两首诗歌
都是他自己的作品
他剧烈震颤的嘴唇和右手
制造了一场热带风暴
……
荷尔德林说过,人类生活最理想的形态是“诗意地栖居”。诗歌不仅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也是生活和生命的最高形式。我为自己有幸生活在杭州这座诗意的“生活品质之城”,感到由衷的庆幸和自豪!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