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为《中国青年作家报》题词。
7月6日。
四川泸州。
新时代诗歌传媒论坛。来自全国50多个文化和传媒机构的上百位诗人、作家、媒体人,以“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创作”为主题,在较深层次上对话诗歌与媒体融合。
“诗歌写作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而诗歌赢得读者、赢得广泛共识以及公信力,则需要舆论的支持以及良好的传播空间。《诗刊》社和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此次主办的新时代诗歌传媒论坛,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紧紧抓住了当前诗歌创作和传播的新变化和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说。
论坛的几段休息期间,不断有诗人和媒体人走到吉狄马加身边,请他题字,与他合影交谈。在他们眼里,吉狄马加不仅有着中国作协领导的身份,也是当下仍然活跃在诗歌写作一线、在国内国外都有影响的诗人,并且在诗歌观念上有很多很好的见解,可以亲切对话。
吉狄马加,彝族,四川凉山人。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其诗歌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或地区出版了近六十种版本的诗集。
我写诗,是因为我只要听见故乡的歌谣,就会两眼含满泪水
四川是吉狄马加的故乡。
吉狄马加在川西南大凉山的峡谷出生和生长,那里森林密布,江河纵横,气候与昆明相近。他出生于彝人家庭,属于那个向人类奉献了十月太阳历的古老民族。从这一点看来,吉狄马加是幸运的,那些来自于彝人的品质,也可以说是每一个诗人永恒的品质。
“我们的名字一般是父子连名。我的全名是吉狄·略且·马加拉格,简称吉狄马加,把我父亲的名字省了。我姓吉狄,名马加。”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没有大凉山和我的民族,就不会有我这个诗人。”
1978年,17岁的吉狄马加走出大山,去了成都,在西南民族学院读中文系。“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从那个时候,我开始走上诗歌创作道路。”吉狄马加说,很多重要的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帮助自己开启了人生道路,“我开始思考人的生存状况,思考我们的国家、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进行的历史选择和历史创造。”
在1980年代,诗人很火,名声响亮,诗歌几乎是每一个年轻人的梦想。那个时候吉狄马加写了很多诗,198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初恋的歌》,获得中国第三届诗歌奖。他早年的诗,有一部分受到了新诗潮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写作技巧,后来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与表达方式——彝人的身份、直白叙事的诗性表达,这成了他的主体风格。
1989年他的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出版,收录了一首很短却能代表其风格的诗《骑手》,只有十几行:
疯狂地
旋转后
他下了马
在一堆岩石旁躺下
头上是太阳
云朵离得远远
他睡着了
是的,他真的睡着了
身下的土地也因为他
而充满了睡意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
他的血管里
响着的却依然是马蹄的声音
能代表他风格的诗还有很多,比如《不朽者》,其中一段写道:
黑夜里我是北斗七星,
白天又回到了部族的土地。
幸运让我抓住了燃烧的松明,
你看我把生和死都已照亮。
我握住了语言的盐,
犹如触电。
这些作品刻画出了彝人的精神魂魄,放大了看,也是许多民族的精神面貌。
“我写诗,是因为我只要听见故乡的歌谣,就会两眼含满泪水。”吉狄马加说,“故乡就是源头,不仅是我们身份的源头,也是诗意栖居的地方。”
2017年,是中国新诗诞生100周年。这年8月,吉狄马加前往英国,接受了剑桥大学“银柳叶诗歌终身成就奖”。
吉狄马加在颁奖仪式上的致答词表示,彝族人对诗歌的尊崇和热爱是与生俱来的,“我以为这是你们对我所属的那个山地民族诗歌传统的一种肯定,因为这个民族所有的表达方式都与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歌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先辈几乎都是用它来书写自己的历史和哲学。”
在彝族古老的谚语中,诗歌被称为“语言中的盐巴”。吉狄马加认为,彝族从未改变对语言所构筑的诗歌圣殿的敬畏,“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让诗歌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想这对于每一个诗人而言都不仅仅是一种写作的需要,而必须站在一个道德和正义的高度,去勇敢地承担起一个有良知的诗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在致答词中,吉狄马加提到了金沙江。他说在彝语中金沙江被称为“阿合诺依”,意思是黑色幽深的河流,“这条伟大的河流,它蜿蜒流淌在高山峡谷之间,就像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灵魂,它发出的经久不息的声音,其实就是这片土地上所有生命凝聚而成的合唱。朋友们,而我的诗歌,只不过是这一动人的合唱中一个小小的音符,而我作为一个诗人,也只是这个合唱团中一个真挚的歌手。”
这次回四川,吉狄马加多了几分感慨。当有媒体人问吉狄马加这次回到故乡的感受,他回答说:“我是出生和成长于四川的诗人。四川人文荟萃,诗歌传统深厚。古代有很多著名诗人出生在四川,客居在四川,五四以来也有一大批诗人在四川生活和写作。现在的四川,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层面对文化都很重视。2018年颁发了国际诗酒大会第一个国际诗歌奖,奖给立陶宛著名诗人、学者托马斯·温茨洛瓦。这为我的故乡赢得了全球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吉狄马加认为,当下的中国诗歌,是世界诗歌版图里最为活跃的一个版块,而诗歌对于今天的世界而言,是一种能真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不同信仰的精神创造。
吉狄马加(左)接受《中国青年作家报》采访。董学仁/供图
所有的好诗都是来自灵魂,来自心灵,都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的
在这次论坛的第一轮发言中,有媒体人士谈到吉狄马加的一个诗歌观念:所有的好诗都是来自灵魂,来自心灵,都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的。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诗人和媒体人的共鸣。
这个很重要的、有启发性的观点,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在论坛休息时有人向吉狄马加问了这个问题。吉狄马加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是在这次论坛报到后两人随意交谈时说出的一个看法。
吉狄马加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说得更开一些。他认为,现在的中国诗歌整体上看是繁荣的,在社会节奏逐渐加快的当下,诗人们会感到社会生活形成的挤压,但是诗歌的作用仍然不可被别的形式替代,“我们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当下诗歌需要加强的是要反映社会实践。诗歌要有个人的生命经验,有个人的生活经验,还要反映出人类意识,这也包括人类无数年形成的集体意识。所以要处理好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意识和写诗时候的个人意识,把它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吉狄马加表示,所有的好诗都来自人的灵魂,来自人的心灵,至少是因为它需要反映人的真善美,需要对时代生活的提炼,需要获得公众心灵的共鸣。“否则诗人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诗人要在个人和时代生活的层面上,发现自己心灵里面真正的价值,要将个体体验和历史、民族结合在一起,和人类的愿望结合在一起。”
在2018年10月的一次对话中,吉狄马加曾展开探讨过关于诗人灵魂与人类意识的话题。他提到希腊的扬尼斯·里佐斯,智利的巴勃罗·聂鲁达,土耳其的希克梅特,法国的保尔·艾吕雅等著名诗人,“他们的写作没有离开社会,但不是简单的概念或者简单的口号。诗人的写作很重要的一点,要把个体写作和所关注的社会、关注的人类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切口一定要小。”
“任何一部作品,如果不获得普遍的他人的灵魂的共识,这个作品的存在价值是值得怀疑的。”吉狄马加说,当下的诗人们,在修辞语言上的大量探索和形式创新上不乏天才,但很多写作距离心灵、距离灵魂越来越远。诗意一定要从灵魂、从心灵流淌出来。语言修辞所欲赋予的技巧,必须和灵魂和心灵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熟悉吉狄马加的诗友知道,他的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多在自己的诗歌写作中有过实践。
比如他写于2016年的诗《我是如此困倦》:
此时——
我是如此困倦
只想睡眠!
但我听见了群山的召唤,
这是死亡的
不容更改的时间。
但我不能用诗歌去抵押,
并获得短暂而无意义的数字。
是的,我要告诉你们,
——因为在此刻,
我必须从容地走向群山,
最终让火焰为我加冕。
老诗人流沙河读了他的诗,评价说:“吉狄马加的诗使我惊奇,使我看见灵魂在跳舞。”
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评价说:这些作品诗性地呈现出了深厚真挚的人类情怀,是用彝人的古老乐器吹奏出的一曲献给他的民族和全人类的颂歌。作为诗人的吉狄马加,同时还是一位行动的并富有创造力的文化使者,由他主导创立的中国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国际帐篷诗人圆桌会议、中国西昌邛海国际诗歌周等,已成为当今中国和世界诗歌进行交流的重要窗口。
吉狄马加认为,作为现代人,距离人类的精神源头越来越远,距离祖先的精神发源地越来越远,这是全世界普遍的问题。现代人要追寻精神的故乡,解决确定自己文化身份的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