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中的绝句——微诗影响之我见

作者:寒梦   2018年10月15日 11:58      659    收藏
旧体诗中的绝句,不论是古绝还是律绝,数量之多,今人有目共睹。况且许多古绝或律绝,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留下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实在是中国文化的骄傲。现在幼儿园的启蒙教育,背诵古诗是一门功课,背什么呢?都是短小精悍的五绝或七绝,甚至有时把律诗截成四句,古风截成四句,变得如同绝句一样,关键是被截成四句的诗,里面包含有哲理或名句,大多还浅显易懂。结果呢,影响自己一辈子。所以,到今天,写诗词的人没有不从绝句起步的,有人还想比肩李(白)王(昌龄)之幻想。
这里我要说的是中国的新诗,新诗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精短小诗,在影响上不亚于古代的精美绝句。为了要说明我的观点,下面要举一些例子和同仁们共同回顾了。
一.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首诗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再版时删去前十七首(见《集外诗集》),仅留这一首题献为“赠日本女郎”的最后一个小节,便是我们看到的这首玲珑之作了。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也许是受泰戈尔耳提面命之故吧,《沙扬娜拉》这组诗无论在情趣和文体上,都明显受泰翁田园小诗的影响,所短的只是长者的睿智和彻悟,所长的却是浪漫诗人的灵动和风流情怀。诚如徐志摩后来在《猛虎集•序文》里所说的:“在这集子里(指《志摩的诗》)初期的汹涌性虽已消减,但大部分还是情感的无关拦的泛滥,……”不过这情实在是“滥”得可以,“滥”得美丽,特别是“赠日本女郎”这一节,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诗的伊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贴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象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蜜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诗人仅以廖廖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

二.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赏析一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赏析二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渲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三.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1938年春,作者田间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达延安。为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他与几个同志一起发起了街头诗(街头诗是抗战时期,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的短小精悍、紧密配合当时斗争,迅速发挥宣传作用的一种诗歌形式,也称传单诗、墙头诗。)运动,他们把揭露日本侵略罪行、鼓舞人民斗志的诗篇,写在墙壁、岩石和大树上,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
这首诗短小精悍,蕴涵深意。诗人避开长篇讲述抗日战争的大道理,采用寓正于反的艺术手法,开始就直接提出问题:如果不去跟敌人打仗,将会怎么样?之后诗人没有一点赘笔,集中笔墨把两层严酷的后果摆在面前:一是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这涉及到身体的毁灭,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危,但是诗如果写到这里就停笔,就会流于一般化,没有深意,也不会产生震撼性的效果。于是在第二层,诗人用简短的一句,“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敌人不屑与蔑视的表情神态,跃然纸上。在敌人看来,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不去反抗,我们只是奴隶,失掉了自由,也失掉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诗人要说明的是,敌人不仅要消灭我们的生命,而且还要从精神上侮辱我们。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失掉了灵魂,便会是行尸走肉,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失掉了灵魂,失掉了反抗侵略、追求自由的勇气,那么这便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他们面临的只能是亡国灭种的命运,这就触动了人的灵魂。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没有多余的说教,但是到这里已经蕴含了诗人巨大的激情,他在激励人们,必须去打仗,去抗击侵略者,即使战死了,也是光荣的伟大的,要鼓起勇气、同仇敌忾地去与敌人血战到底。
诗中逼人行动的力量难以摆脱,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首诗的力量超过长篇大论的政治鼓动词,正是因为诗人田间的街头诗充满催人行动的力量,闻一多才高度评价田间是“时代的鼓手”。
这首诗在句法上看似平淡无奇,不押韵,不整齐,完全散文化,表现出街头诗的明白晓畅的大众化特点。尤其是语言朴实无华,诗句简洁有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谭五昌:对于当时急需维护国家民族独立、驱逐日寇的中国人民来说,这抗战诗篇就是他们最好的精神食粮,他们从中获取的精神力量无比强大,胜于千军万马。 

四.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鲁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这首《泥土》,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也是鲁藜的一首代表之作。
全诗四句,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所留给社会的,也只是几句怀才不遇之类的感叹而已。在古代,确曾有怀才不遇的人。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怀才学而报国无门啊!然而,现今的时代变了,身怀才学者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在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候,谁若依然在那里把自己当作珍珠来欣赏,谁就走入了人生的误区,也便必然会产生“被埋没的痛苦”。何以解脱?诗的第二节告诉了我们答案:“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这无疑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
这首诗写在抗日战争后期,鼓吹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阐发的是一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理念。诗人鲁藜自幼“背井离乡,流落异邦”,于1932年回国。自此至新中国诞生共计17年。17年间,诗人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在对这17年的创作进行总结时,诗人说道:“我这17年间所写的诗歌与散文报告等,绝大部分是……为祖国的命运而呐喊的,为民主根据地工农兵的英雄斗争而讴歌;也有一部分倾诉革命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里,在革命的熔炉里的内心的表现。”无疑,《泥土》一诗便是他所说的“内心的表现”之一。但是,他“表现”得并不枯燥:比喻和转折性结构的运用,“珍珠”与“泥土”的象征性对比,语言的平实与朴素,奠定了该诗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正是由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该诗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并且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五.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英国批评家、美学家瑞恰慈这样谈现代诗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诗所云,而是诗本身”。这句话相当深刻地道出了现代诗的价值取向。顾城的《一代人》,通共只有两行,其意旨也未见得多么深刻,但我们读后却难以忘怀。原因是什么?因为它首先从审美上打动了我们,不是诗歌以外的“思想”,而是“诗本身”!是深层意象这个精灵坚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唤起了我们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引爆了我们的情感!意象在这里,是完成了内容的形式。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人为这短短的两行诗冠以《一代人》这个博大的标题,这就为我们规定了进入此诗的视角----社会评判性*质的视角。但诗人没有“说明”,他是在“呈现”。“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一是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判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在“黑色*的眼睛”这个深层意象中,受骗和觉醒被神奇地结成一体,它们互为因果,互为向度相悖(肯定和否定),这正是庞德所说的:“不把意象用于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是超越公式化了的语言的道”(转引自彼德•琼斯:《意象派诗选•序》)。这首诗体制短小,但有筋有肉有骨有气,是深层意象诗中的佼佼者。
赏析一
《一代人》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并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赏析二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 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干脆的语言,执着的追求意向同样显示了一种性格,可以说,这也是一首“性格诗”。它汇集了思维与表现、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最终熔入18个字中,深沉而潇洒地突出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象。果然引爆了同代人的情感!《一代人》真是一枚神奇的“雷管”。
赏析三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顾城的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
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想,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
赏析四
仅仅两句却道出了一代青年人探索真理的心声。
十年浩劫,是漫漫长夜,没有星斗,没有月光,甚至连磷火也没有。但是,渴求光明的心却是压不住的。由最初的迷惘到清醒,由无知到觉悟,由困顿到解脱,都是在这茫茫“黑夜”里完成的。因为是黑夜,就不可能不是黑夜的眼睛。这是移就。黑色*的眼睛也是变异物,喻为被扭曲的灵魂,或者笼罩的-阴-影,从-阴-影里裂变出来的寻找真理的光明。是挤出蚕茧的蛾子,是沟坎上流过的溪水,是地平线上跃起的太阳。毕竟封锁不住,历史的答案也正是如此。
诗简洁、明快,充满必胜的自信。
赏析五
英国批评家、美学家瑞恰慈这样谈现代诗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诗所云,而是诗本身”。这句话相当深刻地道出了现代诗的价值取向。顾城的《一代人》,通共只有两行,其意旨也未见得多么深刻,但我们读后却难以忘怀。原因是什么?因为它首先从审美上打动了我们,不是诗歌以外的“思想”,而是“诗本身”!是深层意象这个精灵坚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唤起了我们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引爆了我们的情感!意象在这里,是完成了内容的形式。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人为这短短的两行诗冠以《一代人》这个博大的标题,这就为我们规定了进入此诗的视角----社会评判性*质的视角。但诗人没有 “说明”,他是在“呈现”。“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一是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判逆,成为“寻找光明” 的生命意志的象征。在“黑色*的眼睛”这个深层意象中,受骗和觉醒被神奇地结成一体,它们互为因果,互为向度相悖(肯定和否定),这正是庞德所说的:“不把意象用于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是超越公式化了的语言的道”(转引自彼德•琼斯:《意象派诗选•序》)。这首诗体制短小,但有筋有肉有骨有气,是深层意象诗中的佼佼者。

顾城下面的两个小诗也是很有影响的:
《远和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六.韩翰的《重量》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这首诗发表在1979年第2期的大型文学刊物《清明》上,也是新时期当年获奖新诗中最短的一首。此诗是为纪念烈士张志新而作。张志新是辽宁省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因挺身而出反抗“四人帮”暴行,坚持真理,于1975年4月4日惨遭危害……
众所周知,在那段混沌的时间里,诸如张志新的惨案是很多的。韩翰在1979年发表的这首小诗,虽然是为纪念张志新所写,但也是为张志新此类人所写,为当初那些含冤莫白死去的人们而……不是吗?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如若不是有这么一群宁死守着真理的人儿,那么,中国的春天真的还会来吗?中国的子民尚可喘气吗?
诗的开头就以“她把带血的头颅……”血淋淋地单枪直入,带给我们一个凄婉却悲愤的氛围。头颅,是我们人体部分最重要的地方。而那带血的头颅,不仅又增加了几分沉甸甸的重量,更是作者要告诉我们----在那阴暗岁月里,真相是如何的艰辛!头,是躯体的首脑。那真理则是我们人生的首脑。如此一颗“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如何不让那些苟活者那轻如薄蝉的重量失色、羞颜以对呢?
天平,是公正的象征。生命,又是那么神圣的东西。这生命的天平,不是最权威的公正吗?在那真理是非颠倒的时代,真理更需要勇士的保护。幸甚至哉!我们并不缺乏用黑色眼睛在黑暗中寻找真理寻找光明的勇士。像张志新这样的勇士,用血用生命捍卫了真理!这样的心,这样的头颅,哪能不沉重?如此,那些苟活者如何来平衡那头的重量!他们苟活的重量轻如鸿毛,拿什么来在生命的天平上取得平衡?
鲁迅先生谈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韩翰的《重量》不正是如此吗?黎明前的黑暗算什么,曙光总会来的。一个人倒下,千千万万个人站起来!带血的头颅,是沉重的希望,是鼓舞士气的鼓声,揭开黎明的长竿儿----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是的,真的猛士,甘当抛头颅洒热血,用有限的生命铸就希望!真的猛士,他的重量是一个希望的重量------那么沉甸甸------注满真理和爱------
我觉得,先烈被那热血染红的头颅是最美最红艳的朝霞,映衬着祖国最最美好的未来!那鲜红的血液团结起来的重量堪比千斤石,装满沉甸甸的期许------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让这份重量失去它的意义;所要做的是用一代又一代人的肩膀,不负所托地扛起来;所要做的是将这份重量继承下去,不忘誓死维护真理、相信希望的坚毅------
    
七.北岛的《生活》

                        网

北岛著名的一字诗,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张网,不管你愿不愿意,接不接受,例如亲情之网,仇恨之网,互助之网,破坏之网,善良之网,罪恶之网……静下心来,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八.戴望舒的《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起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本细相地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下面四句,将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回文诗,细想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花拳绣腿般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那种络绎不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首句既像反复,又似顶真,联络照应密不透风。尽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说出”。但想要尽情倾吐的希望又是那么迫切,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心人不妨在那里作一次感性的神游。全诗以“清愁”作结,却正好表达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常语来表达自己复杂心态的不同寻常。
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士强说:“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回旋复沓的复述式结构。诗的前两段,彼此句子完全一样,只是在句序上完全倒了,但读来仍自然顺畅。全诗字里行间弥漫着绵绵不断的思念之情。作品的复述式结构,旨在在强化这种感情的表达,读完给人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奈。”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朱自强说:“这首现代诗的每一行诗句都是匀齐的,而且每一行诗句都有四个音尺:三个‘两字尺’和一个‘三字尺’,这就造成了平稳、舒缓、和谐的节奏感、韵律感,特别适合朗诵。”

九.泰戈尔

也许你没听说过泰戈尔,但你一定听说过一句名言“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就算你没听过这句,那你也一定听说过一首诗叫做《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而这两者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行也行,两行也罢,即是诗,也是哲理。对中国诗人的影响不是一代两代了。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这句诗常被人们誉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最出彩的一句,意思是:如果你错过了太阳的升起,你不必流泪,毕竟你可以享受整个一天中的太阳,更美的是落日,如果你也错过了落日,你可以看见比太阳美的月亮与群星,当你错过一样东西的时候,千万不要哭泣,因为有更多比这更好更美的东西等着你。也就是说某些美好事物的失去固然令人惋惜,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湎于其中而无法自拔,只会令我们错过和失去更多。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这句是泰戈尔最宝贵、最深遂的智慧的乍现。诗人所想表达的,都是一种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当泰戈尔看见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他却告诉自己,我曾经飞过,我已拥抱,所以无悔。经过而无需留下痕迹,伟大无需被铭记,这是一种精神的高度!

十.庞德的《在地铁站内》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飞白译)
 
庞德最著名的作品,要属意象派名作《在地铁站内》(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在地铁站内》仅两行、14个字,是一首单一意象诗(one-image poem)。它是庞德根据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写成的。诗虽短,但诗人最后落笔定稿前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推敲。初看起来,唯只两行如日本俳句式的诗句,殊不知是诗人偶得的印象在主客观之间反复提炼,苦思一年之后,最初三十行加工成了这简短的两行,真可谓是字字经典。
庞德曾对意象下了这么个定义:意象便是当一个外界客观的事物射入脑海化作一个内部主观的东西时,那一精确瞬间。的确,从这首诗中,我们充分可以体验到,人面和花瓣的对应制造的底片叠印一般的传神效果,而这种效果也真真切切反映了庞德对意象的内涵。在地铁站庞德眼前闪过一张张美丽的脸。
此诗酷似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作品,如反复诵读,读者能勾画出一幅色彩丰富的画面。与此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在音的处理上很巧妙。第一行的[p]音与第二行的[p]音遥相呼应,但其中一个只构成非重读音节;两行末尾均有[au]音,只是前者有辅音[d],后者没有。第二行中[e]音的重复等都加强了这首短诗的音乐感。以湿润的黑色树枝上挂着的花瓣来比喻他眼前所闪现的脸反映出诗人令人折服的想象力。
这首诗能反映出意象派诗歌的两个重要特点:
1. 诗心跳荡产生模糊
诗心怪异是现代派诗的特点之一,尤其在这首诗中,意象玄妙,句意悬隔,更增添了诗意的模糊性。不光是每句诗的本身意义不明确,而且两句诗组合在一起意义取向正是相反。究竟是什么样的面孔?居然像幽灵般显现?apparition一词的翻译非常关键,它颇为诡异,原有幻象、异象等出现之意,还有鬼怪、幽灵之意,在这里被译为“幽灵般显现”,大概综合了这两个义项。问题是诗人把这些面孔说成幽灵、鬼怪的一样,是何用心?不能理解为诗人所在国度所在民族里,鬼怪、幽灵是与人亲和的,带来吉祥的,而应理解为它的反面。那么,这些面孔如鬼怪、幽灵般显现,是不是不祥之物?
但第二句把人群暗喻为湿漉漉的黑色枝条,把这些面孔暗喻为许多花瓣,其中花瓣之喻,在世界各民族中都应是美好的、鲜艳的、亲切的,似与鬼怪之喻、幽灵之喻取意相反。也就是说,只看单句不会有疑虑,两句放在一起疑窦顿生。如果把第一句看成被诠释句,把第二句看成诠释句,那么诠释与被诠释之间龃龉不合,造成读者试欲沟通诗作的本意、诗人的创作真意联系的障碍。建立不可把捉的思想雕塑,或布置不可见底的思想深渊,让读者产生理解的沟坎、陷阱,这就是现代派诗尤其是意象派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首诗让广大读者难读难解的主要原因吧。
2.形象互映产生意义
按理说世上没有不可解的诗,只是依据解诗者的主观取向,所解各显神通。不过解读现代派诗确实是艰难的,诗人披露的或许是冰山之一角,大量的意义沉没于背后的暗箱之中,这冰山下的丰富意义,有诗学意义、文学意义、美学意义、社会学意义、文化学意义和哲学意义等,而不是像以前只从审美的角度来解读作品那样单一和贫乏。
我们假设这首诗两句之间既有意义沟通的屏障,又有意义沟通的桥梁,那么我们凭什么越过这沟通的桥梁,抵达意义的彼岸?现代派诗的“真意”有如康德所谓“物自体”,它隐蔽在现象的背后,是神秘的、“不可知”的,人的感觉不能抵达,只能凭借想像力来把握它,转换成阅读鉴赏用语也就是猜读,所以下面对诗的体认、领会都是想像性的、纯主观性的,未必合于诗人当初的命意。
我们先借助于诗人自己的现身说法来把捉诗作的命意:1913年的某一天,庞德在巴黎协和地铁车站下车,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又看到了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再然后呢?是31行诗,一年后浓缩成现在的两行诗。这一则材料非常重要,让我们看到这首诗(其实是第一句诗)是怎么产生的。
但是如果仅限于此,诗意的挖掘似未完成,还有诗人的感情倾向呢?诗作的时代意义呢?仍无从知晓,于是我们发现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意象鲜明而情意隐晦。事实上诗作是不可能情意空洞的,正如意大利克罗齐所说:“没有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不妨从诗的中虚实形象的对应、互映来发挥我们的想像力,漫溯诗心的渊底。前面说了,第二句诗是对第一句诗的诠释,那么第二句诗中所提示或所造成的感觉和意义就非常重要了。花瓣,暗喻美丽的面孔,好像中国古诗也有类似的用法;黑色枝条,暗喻人群平庸凡常的粗鄙丑陋的身形和面孔。如此一来,一美一丑,一褒一贬,诗人的爱憎倾向、好恶态度已经有所暗示了。
可是,我们还应该凭借自己的想像力往更深处挖掘,似可感悟到,正如美丽的面孔幽灵般显现又飞逝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和人的美好感觉稍纵即逝;正如美丽的面孔只显现给留心体察的人们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需要人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正如花瓣长在粗鄙丑陋的枝条上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往往生长在丑与恶的土壤上,美与丑恶对比鲜明,它们贴得太近,甚至彼此互为依存;正如花瓣给人欣喜、亲和的感觉,湿漉漉的黑色枝条给人恶心、厌烦的感觉一样,现代社会给予人的是强烈的感觉冲击,而且感觉是正面负面的落差是极大的。因此我们说,“一个地铁车站”是一个特殊环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集中地呈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事象,但在大诗人庞德的眼里被提纯了,他只看到两个字:“美”和“丑”。这是不是庞德站在地铁车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的复杂感受?至少是读者凭借想像力猜读到的感受。
庞德这首诗的中译本就有20多种,这里选用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庞德不仅影响了欧美,还影响了中国,尤其是台湾的一些诗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照样台湾的诗歌也是中国诗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的抒情诗中,不乏像王禄松气壮山河般的《长城颂》,像罗门深沉悲戚的《梦坚利堡》,像痖弦和洛夫迷幻奇诡式的《深渊》和《石室之死亡》等长篇优秀之作。它们像一座座高山,峰峦叠翠,云雾缭绕。但是台湾抒情诗中更多,更迷人,更能抓住读者视线的是精品短诗。它们是沙中明珠,石中宝玉,浩瀚长天上的闪电,辽阔夜空中的灯光,以一点亮全局,以一光照天下。它们积小容大,形弱实强,高墙挡不住,语言装不下,含蓄无比,优美绝伦。这种短诗有几个特点:
其一,庙小神多,不分主次。文学是文化中的精品,诗是文学的王冠。因而诗,这里说的是真正的诗,而非伪品,就必须具有内容大于形式的特质。即在一个形式中含有数种可供想象分析的内容,亦即形式的恒定性和内容的异变性。古语说:诗含二意,不精而自精。而诗中精品,优秀的短诗,更是如此。现举例分析。如台湾诗人罗智成的《观音》:
  
  柔美的观音已沉睡稀落的烛群里
  她的睡姿是梦的黑屏风
  我偷偷到她发下垂钓
  每颗远方的星都大雪纷飞
  
首先是诗中的主角就具有文字的确定性和想象空间的不确定性两种。文字上的确定性是观音菩萨。她是专门做好事的,为人添子加孙的大善神,这是一个神话了的美好的形象。而烛群使人想象到无数善男信女到观音菩萨面前烧香祈祷,求子祈福的情景。但是从想象的空间看,我们可以把这个至美的观世音,看作一个绝色美女,把她从神降格成人,于是小伙子们就有了盼头,成了他们渴求和追慕的对象。“她的睡姿是梦的黑屏风”,这里面暗藏着一个不可知的世界。睡姿和梦是紧密相连的,那黑屏风掩盖的是什么东西呢?这个美女的梦是什么呢?她在想什么呢?我是不是她的梦中情人呢?主人公在思索之后,便不失时机地下手了。如不“该出手时就出手”,很可能错过时机。但只能偷偷地进行,不可太张扬。否则犯了忌,很可能把事情弄糟。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发下垂钓”。就是要顺着她的梦下钩。“垂钓”二字极准确而鲜活,因为还不知道对方是否上钩。这首诗最妙的是第四句:“每颗远方的星都大雪纷飞”,该诗句意象开阔博大,内容横竖百出,语意变幻不定,诗意张力无穷。这其中暗示着追求者成功后的疯狂和兴奋,但却顾左右而言他。无穷的诗,无穷的美,无穷的扩张着的想象,就从这顾左右而言他中爆发而出。想象的裂变和分解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又如钟顺文的诗《山》:
  
  憨直的傻小子
  几度落发
  几度还俗
  
诗人将山拟人化,把它比作一个憨厚正直的年轻人。在历史的大潮中,在社会的风雨中,沉沉浮浮。诗人以季节的冷热变化,引起山上草木植被的枯荣,暗喻人生的大起大落。该诗只有三句十四个字,容纳了人生广阔的巨大天地和人世变化无常的风高浪急。这首诗还可作其他方面的解释和引申,它所包括的内涵和美学含量,远远地超过了它的文字和形式。这就是诗表现生活,含纳现实的特殊的功能和方式。它非直观直达,而是靠引申和想象,靠暗示和升华。就像一个人可以从一首诗中能找到一个巨大的世界,却找不到一座小城。
再如白家华的《两行》:
  
  秋天是落叶殉情的季节
  它们把位置让给明年早春的嫩芽
  
  这是一首容量十分丰富的精短诗篇。(美国有位华人诗人办了一个诗刊,专门发表一行诗,即一首诗只允许一行。还有一个美华诗人写了一首一个字的诗。他的诗的标题为两个字“生活”,诗的内涵为一字:“网”。他们将诗短到了极限。但弊端很多,不仅很难写,而且很可能将诗困死。我们做事不能走极端,走上极端就是死胡同。与一行诗,一字诗相比,这首两行诗虽然还不算最短,但它已是一般诗中最短的作品了。)它虽然短,但它确能大容量地概括生活。它准确地概括了人世间和自然界新旧交替、新陈代谢和生生灭灭,这种最基本、最重大的发展演变现象,这是一首最精短的好诗。
其二,预留空间,收放自如。一首短短的小诗,不允许诗人从容不迫地将诗中的各个角色和他们的行动内涵等交代得一清二楚,而必须将各种因素和内涵进行搓磨、锻打、交合、熔铸,进行巧妙的一体化的表现。而且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蕴涵功能,拉开文字和内涵之间的距离,为读者、研究者的再创作留下巨大的空间。
台湾青年女诗人叶红有一组短诗《情欲记事》。诗人用含蓄而隐晦的手法,将男女情欲间不好表达、也不能直接表达的事,作了刻骨却脱俗化的表现。请看其中一首《仙人掌》:
  
  渴坏了
  
  沙漠拥紧一棵仙人掌
  吸吮
  
这首诗的指代内涵相当清晰。总标题是“情欲记事”而小标题为“仙人掌”。诗人将“仙人掌”拟人化了,诗的主角就是仙人掌。但诗人却故意卖了关节,将仙人掌的行为写成被动,让众多饥渴难耐的沙粒,撕着,拉着,抱着仙人掌吸吮。诗就那么三行,总共十四个字,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无数无数尖尖的小嘴,钻入仙人掌的体内在吸吮,弄得仙人掌痒痒的,欲罢不能。读者读了这首诗很自然要与标题“情欲记事”联系起来思考。诗人并没有给你答案,从仙人掌到人的行为之间的桥是读者和研究者架起来的。这首诗的可贵之处是,写性而无性,脱去了一切黄色的、引人邪念的东西。
再请看痖弦的《神》:
  
  神孤零零的
  坐在教堂的橄榄窗上
  因为祭坛被牧师们占去了
  
诗人只在诗中写了一种现象。那就是该坐祭坛的神被移位在了橄榄窗上,而牧师们却坐上了神位。生活中这种鹊巢鸠占,喧宾夺主的事,实在太多了。谁都能把这种庙堂中发生的事,联想移位到人间。诗的容量大小和诗人在诗中预留的空间大小是成正比的。诗的容量越大,预留的空间就越多;诗的容量愈小,预留的空间也就愈小。诗中预留的空间大小和诗的生命力也是成正比的,预留的空间愈大,诗的生命力就愈强,否则便相反。
再请看颜艾琳的《外遇》:
  
  有时
  句点之后
  并非是结束
  也许是个逗点
  或
  ;
  然后……
  (另有文章)
  
诗的标题是《外遇》,诗的文字中没有半个字写到外遇,而是写的一种语法中标点符号的错置使用。句点之后本应是结束的,但这里并不是结束。在句点之后,反而又出现了逗点或分号。这是一个不该开始的开始,接着便在“然后……”的删节之后,出现了(另有文章)。这首诗的内涵,全靠读者由标题去展开想象。假如是一个不懂语法、想象力又差的人,那会是一片模糊。如果是一个想象力很强的人,那将是十分有趣的智力填空。台湾有个被称为十大诗人之一的后现代派女诗人夏宇,专门在诗中留空格,让读者去填,有如猜谜。那不是真正的预留空间,而是一种文字游戏,我们并不提倡。
其三,语言精美,不含瑕疵。诗的语言是各种文类中最精美的语言。像唐诗绝句中为了使语言达到精纯,常常把主语、连接词、形容词等去掉。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既没有主语,也没有明月和故乡之间的因果链条。但这是诗这种文体所允许的、所必须的。所以在诗中省略成分,藏头去尾,主体倒置是常有的。为了达到语言精美可以采用一切非常规手段。
例如田运良的《单人床》:
  
  一大块吸鼾的海绵
  滋润。甫开发的一小处绿洲
  竟是遗梦旧址
  
这是一首用语俏皮突兀,情趣鲜活的好诗。标题用了“单人床”,文中便以“吸鼾的海绵”指代,因为“吸鼾的海绵”比单人床更鲜活,更具有诗意。“滋润。甫开发的一小处绿洲”,很有生命力,给人勃勃生机之感,让人想起睡觉可以产生新的生命力。“竟是遗梦旧址”既是戛然结尾,又具有自嘲和调侃的意味。语言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再看女诗人颜艾琳的《早晨》:
  
  大地的惺忪
  是被树叶中
  筛下来的鸟
  声所滴醒的
  
颜艾琳诗的语言以新奇突兀制胜,但这一首却以明朗清晰具有较强的穿透力的特色出众。尤其是鸟声将大地滴醒,具有润心泽肺之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些诗的用语是足可与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的名句相比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四,画龙点睛,神来之笔。诗要做到画龙点睛,神来之笔是不易的。但短诗的特点却要求诗人能够做到。这种神来之笔,靠苦思冥想是很难做出来的。多数是灵感触动,水到渠成。台湾女诗人蓉子和诗人罗门是台湾诗坛著名的诗人伉俪。蓉子被称为台湾诗坛上的“青鸟”,而且是台湾女诗人中起飞最早的青鸟。她是台湾女诗人中作品最多的诗人之一。
蓉子的诗世界令人眼花缭乱,丰姿多彩。但她诗的情感的主导特色却是轻柔和静美。而在轻柔和静美的诗中,她创造了许多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如她的名作《伞》这样写道:
  
  一伞在握,开合自如
  合则为竿为杖,开则为花为亭
  亭中藏一个宁静的我
  
她从暴雨喧哗的乱世中,找到了一个可以自我保护的宁静的世界。“亭中藏一个宁静的我”。可以说是这种对衬写照的神来之笔。她写轻柔,也是无与伦比的。请看她在《晚秋的乡愁》中写道:
  
  啊!谁说秋天月圆
  佳节中尽是残缺
  ——每回西风走过
  总踩痛我思乡的弦
  
台湾在东南,大陆在西北,蓉子日夜思念着大陆的亲人。因而每次西风走过,即从大陆方向吹过来的风,“总踩痛我思乡的弦”。这是乡愁诗中佳品,这句诗也是这方面作品中的神来之笔。读之,仿佛我们的心灵都在颤抖。

到这里,亮出我的观点,在八行之内,独立成章的短诗,就是微诗。每首微诗,都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像戴望舒的《烦忧》,虽然是八行,但是上下四行又成轴对称,却又不是简单地重复。记住四行也就记住了八行了。所以我把其当微诗。而有的诗,例如洛夫先生的《金龙禅寺》,这首诗就是按中国古诗绝句起、承、转、合的套路写成的,但超过了八行,就不算微诗了。超过八行叫什么呢,我把它们称为短诗。如果有人要问再长的诗我是怎么称呼的,十六行内的叫短诗。十六行以上而三十行以内的诗则叫普通意义的诗或叫中长诗吧。超过三十行的诗,就叫长诗了。
而且,写诗就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该长则长,该短就短,只要充分表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就最好不过了。不必削足适屦,为了把自己的诗能塞进某种模子里,硬是压缩行数,拉长句子。微诗没有平仄的要求,没有字数的限制,更没有平水韵与新声韵之辨。要的是艺术魅力,是震撼人心的效果。古今中外上品的例子很多,学习、模仿、借鉴、创新,都不困难。更何况,我们如今站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前沿,有机会有责任把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繁荣起来,使中国诗坛更加强大。
这就是我的微诗观。其实,微诗的提法已经好多年了。我们简要看一下现状:
第一个,微型诗是三行以内的小诗,特点是短、精、深,优势是快餐文学,难点是于一粒砂中雕刻世界。‘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求着一种更为精细、精审与精制的艺术营造,同时也开拓了生活与诗的新天地。(《微型诗》创刊辞) 从广义上来说,微型诗,应该还包括3段以内,100字左右的微型散文诗.这个团体的初衷与做法都不错,但是在百度上看了他们的代表作以后,不是太喜欢。
第二个,他们自称中国微型诗,与上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地方是,他们要求只能是三行,并且在30个字以内。一行两行的诗都不合要求。群体成员有三千多人。其微型散文诗与上面是一样的。
第三个,就是2016年底在“中国诗歌流派网”上开出的国际微诗,(原因是海外华人或者用外语写成的微诗翻译后也可以。)比上面的两种有很大进步,要求是在五行之内都行,因为整个流派网上人数超过26万,所以关注度非常高,并且与国外许多诗歌社团合作,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不足之处是,有的诗为了能够称上微诗,明显可以看出削足适屦。不用说,规定在三行或三行之内的微诗,削足适屦的情况更严重了。
不管是中国微型诗也好,国际微诗也好,只要是为发扬传承中国的诗歌文化,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我建议像“中国诗歌网”或者《诗刊》等重要的诗歌阵地,也固定一个栏目,每期或多或少地刊登微诗作品,当成是副业也行,可能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灵感一闪,可能短短的几行诗便成为经典。也更希望大家,专家,德高望重的诗界理论家,给微诗一个非常合理且科学的定位,使之成为华人诗人共同耕耘的园地。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肖水:回去要读你们的诗
  2. 《人民日报》:让文学骏马奔腾于时代原野
  3. 张宏森:在中国作协十届四次全委会上的工作报告
  4. 把诗歌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间
  5. 第一届“百年保定”诗歌文化节在雄安举行,雷平阳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加
  6.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书写着新时代的速度、温度和高度
  8.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2.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6.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8.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