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军人永远的生命 ——读严志明组诗《信仰的故事》
作者:严锋 2017年11月15日 10:44
875 收藏
这是一个讲述军人信仰的故事,这是一段发生在军人身上信仰的传说。严志明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组诗《信仰的故事》,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全景式的唯美画面。那徐徐展开的长卷上有井冈杜鹃,有军人的骨头,有边防哨所,处处体现着信仰是军人永远的生命。军人有血有肉和有信仰的丰满形象,刹那间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品读严志明的诗,是最好的享受,从中能够感悟到迸发出来的点点火花。作为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经常在《人民日报》《星星诗刊》《上海文学》《作家》和《文学报》等报刊上发表,时不时弥漫起一股时代的气息和韵味。组诗《信仰的故事》,更是表达了曾经是军人的他对信仰的尊崇与赞誉。也许,这样的意义不再单纯地局限于诗人对信仰的理解,还在于他能够通过诗人和军人双重的挑剔眼光,去检视并将信仰与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直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诗人的创作功底和人格魅力,在此袒露无遗。
组诗《信仰的故事》由三首诗组合而成。它们既相互依存依偎,又各自独立成首;既上下衔接自然,又有军人的影像定格;既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又凸显了军人对信仰的高度趋同。于是,信仰在军人身上的完美呈现就成了一个最有力的说明。那种时光的倒影,那种军人的傲骨,那种血肉的交融,那种情感的再现,都浓缩在了一个个信仰的故事里,颇具动感的身临其境,同时又能带来无限遐想。
“神奇的井冈山,总有一个声音/从最深处传来,不忘初心/把一片血的杜鹃花的故事翻开/落下一瓣一瓣流泪的花叶/上面写满腥风血雨的苦难/我读懂它的血性和骨朵/因为在这里倒下,雄兵还有骁将/这块渗透烈士鲜血的土地/凝固英雄的血肉/如今,长满了一朵朵血红的杜鹃花/铸成一颗颗闪亮的星/生长着传奇的故事/他们从不炫耀自己是英雄/平凡的如像杜鹃花一样开花结果/只希望自己地下的亡灵和忠骨/仍在创造血红信仰的故事/如今,井冈山上的一片片杜鹃花/灿烂无比,已成为井冈山的壮景/在阳光下放射光芒,每一枚花朵都会/深切地打动我生命里跳荡的心”
这是组诗里的第一首诗,取名为《井冈杜鹃》,以井冈山最有名的杜鹃花来衬托血的红色,还有一瓣瓣花叶流泪的拟人化,上面布满了在残酷环境下遭受的苦难。这样的情景描写、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皆使杜鹃更加立体,很好地突出了井冈杜鹃的漫山遍野。人们只要一提起井冈山,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里的杜鹃其实是很有看头的。诗人的眺望恰到好处地使井冈杜鹃有了一种别样的精彩。慢慢地,我悄然看到了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一个惨烈景象,当年雄兵还有骁将在这里倒下,烈士的鲜血渗透进了大片的泥土里,并将英雄的血肉凝固。为了崇高的信仰,军人的鲜血染成了一朵朵血红的杜鹃花,铸成了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此时,我似乎闻到了硝烟的弥漫,瞥见了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在理想与信念的坚强支撑下,宁愿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不由得心里充满了敬意。
严志明的诗,总是能够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英雄从来不自己炫耀,但他们的事迹依然会传遍千里。虽显平凡,犹如杜鹃花默默盛开、默默结果,不求名利,还是愿意把自己生命的最美好一面时时呈现,哪怕人已在九泉之下,还是会继续书写对信仰的宏伟篇章。此时,井冈山上的杜鹃花开得梦幻绚烂,令人陶醉。在井冈山,那到处都是的杜鹃花开,成了一片片花的世界,煞是令人惊艳。阳光洒下了万道金光,给壮丽的井冈山花海平添了无穷诗意,几多遐想。一朵朵血红的杜鹃花,让诗人怎能不心潮澎湃?这里,诗人连续用了两个“如今”,折射出岁月的流逝和杜鹃的美丽。特别是血、血性、血肉和血红的层层推进,层层叠加,带来了诸多回味,也更容易体会到红色在信仰中的丝丝情愫。
“骨头,军人的骨头/是铁质与热血熔融,合金的/是苦汗与咸泪凝聚,激流的/是在体内筑起血肉长城的,梁柱/骨头,军人的骨头/埋进遥远的荒原里/虬曲长出的傲立在边疆的树/漠风摇曳青铜色的树干/悲雨与云烟在树叶上面/写满苦难、沧桑、传记/一根骨头,是一盏明亮的灯/光芒洞彻,黑夜疆域/一根骨头,是一个孤寂的哨所/慧眼呼啸,穿透血锈的长空/一根骨头,是一座山峰的峭石/鹰之翅膀,风卷云烟的血光/一根骨头,是铁与血冶炼制造的/射出拳头攥出汗的子弹/军人的硬骨头/与旗帜,与胆血,与灵魂一起/守卫共和国开放、静远、安详的土地”
组诗里的第二首诗《军人的骨头》,同样再现了信仰是军人永远的生命。军人的骨头从来就是坚硬的,它是合金的,它是激流的,它是血肉长城的梁柱。诗人的笔端流淌出来的分明是对军人保家卫国的由衷赞叹。军人的骨头从来就没有软弱过,它能顶天立地,排山倒海,它能挡住敌人的枪林弹雨,它又能创造一个个奇迹。信仰使军人始终成为一个坚强的支柱,任何艰难险阻和巨大挑战都不在话下。铁质与热血熔融,苦汗与咸泪凝聚,没有什么危难能使军人低下头来。这就是军人对信仰的追求,这就是军人傲骨的呈现。于是,人们又一次看见了埋进遥远荒原里的军人骨头,身旁还长出了挺立的树。它在风雨中摇曳,它在天地间傲立。成片的树叶上,刻着满满的岁月痕迹,此刻竟然变得清晰无比。
蓦然,眼前的一根军人的骨头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有光亮,就如同是灯的光芒照耀过来。周边仍然是黑夜笼罩,却一样能够将夜色穿透;这根骨头,来到了边防哨所,在几乎没有人烟的地方像是长了眼睛,在血锈的长空中不断前行,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光的影子;这根骨头,还成了山峰陡峭的山石,如同是山鹰宽大的翅膀,一下子卷起无数的血光,令人震撼;这根骨头,另有不可思议的地方是,它如同是用铁与血制造的子弹,一起射向了敌人。诗人用“射出拳头攥出汗的子弹”来形容信仰是军人永远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里连续用了四个“一根骨头”,形式上的把握十分老练成熟,排比的叠加一次又一次加深了读者印象,也使整首诗显得精炼,值得反复咀嚼。
“这是用战士的慧眼与枪口/垒成的古铜色的城堡/屹立在荒凉狼烟的边境线/站在鹰飞翔的高度/瞭望万里绵长的边疆/那一面由多少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旗帜/迎风猎猎飘扬/撑起界碑上高远苍穹的碧蓝/那哨所敏锐的眼睛,发出一种光芒/它在飞翔,穿越寂寞与荒芜/像奔腾的雄风,弹一样,箭一样/射出以铁血与铮骨,凝固铸造的飞镖/嵌进星辰/眺望,历史的截面/我只知道,这座长眼睛的哨所/像高山的大树根/像铁爪一样深深/扎根在风漠云烟的疆域/守望山山水水,孤寂无言”
也许是个巧合,第二首诗中的“一根骨头,是一个孤寂的哨所”,又自然而然地延伸了开去,于是第三首诗也就有了《哨所》来为信仰的故事增加分量。军人的慧眼与枪口,反映出两者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及关联性;高度与边疆,则不知不觉编织成哨所观察和警惕的经纬。类似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诗句为整首诗平添了浓浓的色彩。诗人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敏锐性是非常高超的,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和别具一格的诗歌特色奠定了厚实基础。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旗帜高高飘扬,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天空的碧蓝,遮不住哨所军人眼睛的光芒。军人的信仰使军人的眼睛就像奔腾的雄风,将边境线上出现的所有蛛丝马迹尽收眼底,并落实对策。就像是一个射出的飞镖那样,远远地飞去,落到了该去的终点。诗人笔下的哨所及军人形象,留有许多回味的空间,我也因此对军人长年累月坚守在边境线上肃然起敬。
对于哨所的细腻描写,读者如果认真揣摩其中的意境,许多是可以有所感悟的。哨所不仅是一个拒敌与边境线外的“城堡”,它还是军人与信仰相依相偎的地方,就如诗人所强调的那样,哨所是长眼睛的。它扎根在一望无际的边境线上,守望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尽管孤寂单调,却始终不辱使命,让辽阔的祖国大地也萌生敬意。这里的哨所在边境线上承担着保卫国家的重任,“像高山的大树根,像铁爪一样深深”,守护着国门的安全。读后,我心生感动。这首诗的情景、情感再现,让一切变得真实自然起来。于是,我沉浸在了哨所的小小天地里,去感受一个军人的信仰和荣耀,去体验长年坚守在边境线上的辛苦,去体会信仰带来的威武不屈和对祖国的高度热爱。
严志明组诗《信仰的故事》其高明之处,是把有关军人信仰的故事通过井冈杜鹃、军人的骨头和边防哨所三个点娓娓道来,既在信仰的一面旗帜下畅行无阻,又在信仰、军人、场地的融合中低吟浅唱,读后依然意犹未尽。作为当下一个反映军旅生涯的题材,且描写如此生动,如此吸引读者的目光,并在《解放军报》上“一炮打响”,可以说,他的创作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严志明善于创作诗歌,也善于写散文和报告文学,这使他的诗有了更多成果,有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更趋严谨耐读,因而在《人民日报》副刊上亦成为“常客”。这在我所关注和了解的著名诗人中,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邵天骏,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