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
2023.7.28
群山巍峨,亦见繁星闪耀
叶一格
本期“诗歌周刊”的诗歌来自12位诗人所熟悉的生活,字里行间充满了时光镌刻下的痕迹,我们有幸在文字里和这些诗人短暂相逢,见证那些日常性的时刻和凡俗人生中的小人物如何被赋予诗意。
现代诗诞生伊始,便贯穿了个体对生存的领悟,随着后现代理论的渗入以及“第三代”诗歌的反叛,诗歌逐渐呈现明显的叙事化倾向,叙事并不消解情感,而是以节制的态度将情感隐匿在被撷取的生活片段中。《山间挑夫》描绘了“在浓雾中抬高担子,直到担子高过山巅”的一群人,他们未曾留下姓名,最终又淹没在浓雾之中,却把光明和希望带到更高处,虽不言明但浓烈的赞美之情已跃然纸上。《走山路的孩子》里 “从不介意是太阳牵着出发/还是月亮跟着回家”的孩子,怀着最清澈的心灵慢慢长大,遇见世界、四季和岁月,伴着对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意。
诗人们静观世界,所思所见皆有诗意,熟稔地用文字记录行走在广阔天地间偶得的妙悟。《宁江渡》结尾处“散或不散,都暗藏天地”,留下悠远意境,余味绵长;《一棵树》寄情外物,思考生命本体的来路与归途;《写在界塘江畔》《释怀过去》都有于时光中漫步的怡然之感,那些恰如其分的意象选择,展现了写作者内心的敏锐、细微之处。《歌声》时空切换流畅,所怀念的不仅是赤脚在雨中奔跑的童年,还流露出对无忧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惆怅。《候鸟》将“愿意将百鸟齐鸣听成一阵寒暄”,不多赘述,一语即道破乡愁。《一只不会飞的鸵鸟》用天马行空的想象鼓励身处困境的人,即使“命运没有给你翅膀”,也要拼命奔跑,逆风而上。
父亲在诗歌中往往是一个复杂多义的意象,《桥梁》从“惬意,发出暖暖光芒”到“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将生命力的流逝过程具象化,虚写桥梁,实写父亲,他才是真正撑起家的桥梁,也是全诗中那个温暖而宽广的支撑点。《想起父亲》的抒情风格朴素真诚,递进自然,不加矫饰。
以理论来承托起的审美就像是关于山川大河的赞叹,自有其根基和源流,而诗歌鉴赏里更为重要的是,被诗句敲开心扉的那一瞬间所触动,如凝望天空之时,会想到宇宙无垠,更会感动于漫天星辰的闪耀。《低处的飞翔》刻意忽略那些劳作的细节,构思精巧,以无法承受的身体的“瘦”来侧写艰辛,也许生活可以粗糙,但人生路遥,依然需要诗歌,需要皎洁的月,温暖的爱,以及柔软的心。
叶一格,鲁迅文学院教研部青年教师、助理研究员。作品见于《当代作家评论》《中国文学研究》《文艺论坛》《文艺报》《诗刊》《星星》《延河》《扬子江诗刊》《青年文学》等。
主编:金石开
执行主编:丁鹏
编委:
丁 鹏 王夫刚 年微漾
金石开 罗 曼 孤 城
符 力 葭 苇 曾子芙
编审:蓝野
1. 《诗歌周刊》是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
2.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每期推荐诗作15件左右(排序不分先后),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扰。
3.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它原因,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望不要受影响,而是继续投稿支持。
4.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集体协商推荐。
5.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报编委会同意后,撰写点评。
6.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欢迎留言,提供建设性意见。
提醒:
(1)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
(2)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即可实现,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