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

2023.7.13

综述·评论

变形记

傅元峰

 

通感是属于诗人的特殊能力。在通感中,事物的界限濒于消失,变形开始了。思虎眼中的大湖从传说开始(思虎《大湖变形记》),从言语的习惯或传统中走出,逐渐来到个体的感受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作出了很多判断。这些判断携带着不可思议的奇迹,但在个体的位置上,逼近独一性的判断,传达出存在的气息。大湖在其中与抒情者合而为一。


诗人的独一性感受使世界回归于一元性,并重新开始分蘖。当思虎的大湖,或者大湖的思虎被混为一谈,最后形变成文字的时候,一个指向性的世界呈现出来。诗不应描述一切应然的世界,除非这个应然的世界有所指涉,朝向未知。“大湖开始泛滥,我转向昨天的母亲,回到母语之前”,“母语之前”凭借全诗之力,完成了一个方位指涉。在母语之前的混沌之中,才有真正的大湖。人所共见的大湖,艰难走到独一性范畴,并显现出共同体的情感端倪。


徐国亮的《庭院里的父亲》也显示了某些变形,但层次感要弱一些。可以很容易在徐国亮的诗句中发现两个形变:祖孙三代在抒情主体身上的共通,大山、农具与父辈的共通。通感使一首表达亲缘的诗含有动人的力量——达成这些通感无疑取决于诗人深切的感受力,这种不断的情感驱动行程,本身就是一种言说形象。不是看见了诗人的表达之物,而是看见了诗人质朴的表达执念,才让人感动。


依柳望月的《孤独者的黄昏》,对一个孤独者的雕塑是成功的。但是,当她在其中完成的时候,我在想,那条大路去了那里?在一个“我们”的群体视野中,大路跟从着孤独的女王,诗的一部分可能性就消失了。戴上向阳花的《句号。告别》所描述的死亡,人们都见过类似死亡了。“还算体面”是一句冷峻的末日评价,这里面包含一个深切的叹息姿势,全诗四节支持的这个姿势形成了情绪的通联,勾勒出的并非死者,而是面对死者的姿势,一个抒情形象。


这个抒情形象,就是诗的腔调。把它叫作诗的声音或姿势,也是可以的。诗必须具有一种可感的内在性,一种独特的空间形象。没有它,诗只能向陈词滥调靠拢,写那些可写可不写的句子。当然,诌诗这种行为并不令人反感,那种美在漫长的文化史中可称之为美,也是有它属于歌谣的某些道理的。


陈词滥调支撑的节律型本能,显示出机械性的合式,就像一场葬礼上的礼仪性的哭泣——没有人会谴责这种哭泣。


所以,在其余几首诗精致的抒情中,我也看到了美,但它们的语言效能较低,在一个人类的抒情共同体中,他们就像一个可有可无的乐队在浅吟低唱,那种美无可谴责,但对母语的新生而言,也可忽略不计。

 

傅元峰,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思想的狐狸》《寻找当代汉诗的矿脉》《景象的困厄》《月亮以各种方式升起》《桃林中的黄河》等。

编辑委员会

主编:金石开

执行主编:丁鹏

编委:

丁  鹏  王夫刚  年微漾 

金石开  罗  曼  孤  城   

符  力  葭  苇  曾子芙

(按姓氏笔画数)

栏目说明

1. 《诗歌周刊》是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

2.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每期推荐诗作15件左右(排序不分先后),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扰。

3.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它原因,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望不要受影响,而是继续投稿支持。

4.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集体协商推荐。

5.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报编委会同意后,撰写点评。

6.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欢迎留言,提供建设性意见。

提醒

(1)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

(2)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即可实现,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查看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登录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