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有着特别的地位,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始终是儒家排在第一的经典,“诗教”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诗教”本质是一种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也因此,中国文化是一种心灵文化,诗歌就是民族之心。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会文字,诗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级的文字形式,是文明的起点也是顶峰。
在中国,诗歌堪称“心学”,从心出发,以心领悟,心通天地,心感万物,人和人之间心心相印,然后,用心写诗,其过程就是修心,最终自我超越和提升,感受意义,创造境界,得到安心。诗歌写出来以后,以心传心,他人也因而触动感动和领会,获得开悟,安妥身心。
所以,诗歌的见证,其实就是心灵的见证。以诗为证,在中国文化中有特别的含义。我这里谈一些我的理解和感受。
李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心目中的李白豪放、自由、潇洒的印象来自哪里?其实,历史上李白的形象很大一部分来自杜甫的诗歌所描述,可以说,杜甫是李白形象塑造的最主要推手,甚至,最早杜甫被誉为“诗史”,也与这个有关。这样说不是空穴来风,有诗为证。
首先看看杜甫是如何描述李白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寥寥四句,就勾勒了李白洒脱豪放的形象;“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高度推崇李白的才华横溢;“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倾慕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的桀骜不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的兄弟情谊,“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同情李白的坎坷遭遇。
最让人动容的,是杜甫流落到天水(古称陇西),自己也陷入困境,但仍然挂念李白。李白估计和杜甫说起过自己与天水的关系,所以,杜甫到了天水,格外想念李白。
先说说李白与天水的关系。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李白的叔叔李阳冰在李白诗选《草堂集序》中也云“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李白无疑与天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白应该曾经和杜甫提到过陇西,所以,到了陇西,杜甫自然特别地想念李白,当时传闻李白已去世,杜甫的诗歌因而特别沉痛。为李白抱不平:“不见李生久,佯狂究可哀。世人皆曰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经常做梦梦到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由于杜甫的深情书写,以诗歌塑造了一个生动的李白形象,并得到广泛传播,所以最早称杜甫为“诗史”来源于这个原因。孟啟《本事记·高逸第三》里大段记载了李白事迹,中间穿插杜甫所写李白诗歌,最后写道:“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笔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孟啟因称颂杜甫描写李白的诗歌的记事性,进而谈到杜甫关于安史之乱的诗歌,称之为“诗史”。
李杜见面,是一个历史的大事件,闻一多曾经说过:“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以诗为证,诗歌记录了李白和杜甫的伟大情谊。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也是因为有诗为证。
永和九年葵丑,一个原本寻常的日子;兰亭,一个原本普通的地点,但因为一场诗歌雅集,永久地被历史铭记,被后人膜拜,这就是
著名的兰亭雅集,因为有诗为证。兰亭诗会因此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历史性的诗歌大事件,在每一本教课书里传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次读兰亭集序,就不由得想象当时盛景。春日,竹林小溪边,惠风和畅,好友欢聚,曲水流觞,饮酒吟诗,好不快活,但这样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要不是留下的三十七首诗和这篇《兰亭集序》,这样的欢聚很快会被遗忘。
有诗为证,兰亭雅集因此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诗歌盛会。兰亭雅集后来不断在历史中被再现,试图重现盛景的书画作品数不胜数,作为一种致敬,后世一直试图模仿超越,但永难企及。当下,兰亭雅集还几乎已经被生活化了,现在还保留着原址原貌,供后人瞻仰,当地还将曲水流觞仪式化,神圣化,确实也是应该的,兰亭雅集值得一代一代人膜拜。
兰亭雅集的这些诗和文,真正地做到了情景交融,继而可以情景还原。本质其实是推崇心灵的见证,而这就是真正的原创性。“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创作规律,就是生活现场的真实描述和生命情感的真正抒发。这一点AI做不到,AI的诗歌只是词语组合,没有现场,没有心灵的感受,没有情感和生命。
近年外卖诗人、厂矿诗人、农妇诗人等草根诗人走红,被称为“素人写作”现象,本质还是对心灵感受和原创力的推崇。因为技术主义一度导致模式化同质化,只是词语组合和修辞游戏,类同AI写作。AI写作本质上就是一种技术主义,人言分离,人诗分离。而素人写作,与日常生活和精神需要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外卖诗人”王计兵是典型,成为继余秀华之后最受读者喜欢的诗人,《赶时间的人》一诗在微博阅读量就过了二千多万,跟帖评论数万,王计兵目前已出版四本诗集。诗集销售已过十多万册。“勘探诗人”马行、“快递诗人”王二冬、“鸡蛋诗人”梁书正、“矿井诗人”榆木等也引起关注,评论家李啸洋称之为“诗歌类型化现象”,其实可以理解为诗歌应该反映生活、现实和时代,回到诗歌的本源,显示了心灵的力量。而草根诗人或者说素人写作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诗歌和生活、现实和时代结合得比较好,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有感染人打动人的力量。网络上甚至有“四大草根诗人”的说法,包括郑小琼、余秀华、张二棍和王二冬。
王计兵的诗歌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快递、外卖已成为当下现实中最寻常的生活景观。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关。快递员、外卖员的生活和心态,因此特别容易带来共情感。王计兵的一首《赶时间的人》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阅读量和那么多的点评,原因就在于此。《赶时间的人》呈现了一个外卖员艰辛奔波的生活状况,“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个地名/王家村也是”,“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这首诗,是王计兵在一次送外卖过程中,因顾客刁难训斥,辛苦至极的王计兵既疲惫又委屈窝火,写下了此诗。这首诗打动了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感同身受的成千上万的外卖员,在网络上拼命转发,以致成为一个诗歌现象。
我有一个观点:人诗互证。诗一定是人之存在的见证,诗只有与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人只有以诗留下证据,才能显现生存的印迹和生命的意义。人的爱恨情仇,以诗为证;人到过这个世界拥抱过和热爱过生活和时代,有诗为证。而AI写诗永远做不到这一点,AI可以写爱情诗,但背后没有爱情故事。人写爱情诗,一定是有一个爱情故事的。
我甚至说过极端的话:一次远行,写不出诗,就不算太有意义。所以我很多诗的题目都以我到过的地方名字为题。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时刻,一定有诗为证。比如《神降临的小站》,是我到额尔古纳的路途中,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雪地上亲眼目睹的景象,随后成为诗歌记忆和生活印迹,当时有很多诗人在场,因此成为诗人们的共同记忆。还比如《抒怀》,是和朋友聊天时引发的促动,也可以说是突然产生的灵感,让我拥有了一个想象中的女儿。还比如《傍晚》,有一次在街头,听到一个孩子喊爸爸回家吃饭,联想起自己童年也有过类似经历,对童年的回忆。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我以诗歌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我1980年代的大学生活,新诗有《闯海歌》,格律诗有《1980年代的武汉》,前者主要记录1987年底,我跟随“十万人才下海南”潮流,前去海南闯荡的经历,后者则是那个年代情感、心性的描述,这些诗歌互相印证,互相补充,互相映照,比较全面地呈现了我的青春生活,是我比较珍惜的诗歌见证,因为里面蕴含了我心灵的全部体会和感受。
我的诗都写于现场,恰如古人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场景、景观和现场。当然,这个现场包括因回忆重现的场景,调动心灵深处的记忆,我真诚如实写下。因为是触景生情,所以诗歌可以情景还原,读到诗歌的人能将自己代入我经历过的生活现场,再一次重温感受我所感受过的。这就是诗歌的奥秘。诗人以诗歌截取了时间的片段,使之永恒。这也就是诗歌不断被阅读,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精神记忆的原因。
面对AI挑战,人类可以做到的或许就是以诗为证,以诗歌记录生活、时代和历史,储存人类情感、经验和精神,保持人类的独特性和原创力,保存人类的生活史、情感史、心灵史和精神史,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人类文明。
诗人,以诗为证。历史,有诗为证!时代,有诗为证!生活,有诗为证!人类的文明就是如此奠定和延续的。
(本文为澳门大学南国人文论坛发言整理稿)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