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溶月色,悠悠山水,点点屐印,袅袅禅音,这些元素织成一幅唯美的画卷。画卷中一娴静女子,或支颐沉思,心绪暗涌,或凭窗眺望,放飞诗情。
这是我读徐艺宁新著《饮月集》后的第一印象。
艺宁把她的第三部诗集命名为《饮月集》,这大概缘于她对月亮的情有独钟。无论是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渺远,还是李太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壮阔,无论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还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旷达,诗人们无不以月亮为具象,让它承载胸中或激越、或冲淡、或超脱、或孤寂的丰富情感。
在此新诗集中,艺宁的咏月诗自成一格,独具风致。如她所写的“冰轮不与人同老,人看冰轮用一生”,月始终贯穿于诗人的生命体验,也贯穿于整本诗集。我们可以从几首小诗中窥知一二。
望 月
每忆儿时赏月光,哪知其影在千江。
天真只道自家物,夜夜悬于小碧窗。
艺宁的诗歌善于捕捉生活中敏锐而细腻的感受,所用意象简单却蕴含深刻的情感。一首《望月》,从儿时对月亮的美好记忆铺展,化用“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典句,曲尽小孩子对月亮天真浪漫的憧憬。
读张九龄《 望月怀远 》有感
幽情婉转近天然,那夜吟来谁比肩。
应羡古人先见月,好诗早我一千年。
她在此诗中,感叹古贤咏月诗的唯美曼妙,把一个小女子羡慕中略带失落的复杂心情写得很别致。这种别开生面的赞美,比用尽夸饰之词更俏皮,也更有韵味。
中秋抒怀
每从甜饼忆孩童,如草乡愁多一丛。
愧我奔波三万里,未能走出月明中。
在此诗中,她以奇丽的想象暗合人生的曲折。故乡是我们永远抹不去的思念与伤痛,而明月的出现,每每让人思念故里。这种乡愁如影随形,越是想摆脱,越是摆脱不了。如此把个人性灵与生活感悟融为一体的抒情节奏,使得此诗从众多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
通观艺宁新作《 饮月集 》,总体来说,其诗有以下特点:
其一,禅思哲理,亦诗亦偈。
严羽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又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作诗和参禅,与学历高下无太大的关联,贵在心灵上的敏锐察觉,反复诘问,不断自省,从而到达开悟的佳境。
古人是没有“哲学”概念的,但他们的哲思,却通过诗词表达得淋漓尽致,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诗句,读后感觉意味深长,或如沐春风,或启迪心智,或当下超然。
艺宁的很多禅意诗沉着冷静,有些读后有当头棒喝之感。
有感达摩祖师只履西归
只留一履到尘寰,证得禅宗五叶繁。
毕竟法深须自悟,当时不便向人言。
达摩祖师圆寂后曾有人看到他携只履西去,这是轰动一时的禅宗公案,留下千古谜团,至今未解。只履而行,这种怪诞的行为,只有修持者具有高深的修为才能领悟。“毕竟法深须自悟,当时不便向人言”,一旦说破,便了无意义。世间一切正果,皆要经过艰难磨砺得来。艺宁对这宗公案的解读,没有采用一针见血的手法,而是让读者稍作停留,咀嚼片刻,这样,诗就有了禅意。
对 梅
萧疏一树雪中栽,入世缘何未染埃。
我见花开应见性,不须西去问如来。
禅宗的思想贵在“明心见性”,心性若明,不假外求。疏影横斜的梅花,与雪相对,寸埃不染,虽处红尘,却品高性洁。诗人在与梅花对视的瞬间,忽然领悟到这种心境不正是自己一直追求的吗?既见本心,何须外力?禅心诗心同修,佛性诗性同质,是这首小绝的玄奥之处。
咏 露
流珠连夜织清辉,万粒莹莹抛向谁。
野草名花皆有份,了无差别是慈悲。
无名小草,艳丽花卉,皆是大自然中的生命。在佛家眼中,众生平等,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所以他们皆被阳光普照,皆被雨露均洒,这才是佛家的大慈大悲。从这一点延展开去,个体的人,群体集合的社会,如果都秉持这一份慈悲,世界将会趋于大同。
艺宁于禅意诗得句甚多,如“随意散成珠佛子,形无大小法无章”,令人瞬间参悟到大法无相,大道无形,妙不可言。再如“种得好花能出水,为她低首到尘埃”《 藕 》,“世间第一为难事,直把繁华看到空”《 残荷 》等,这样浸透禅意的佳句,在艺宁诗集中随处可领略到。
其二,诗史同构,雄浑苍凉。
艺宁咏史怀古类的诗,与其他题材的作品迥然不同,或沉痛,或冷峻,或雄奇,大开大合,别具匠心。读艺宁的诗,不仅能读到“人比黄花瘦”的纤婉,更能读到“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宏阔,完全像一个提剑挽长风、意气啸长虹的侠者。我们来看下面几首小诗:
齐长城遗址
残垣迤逦越千城,曾有男儿视死轻。
难向石间寻旧迹,沙场销骨也销名。
这里是历经两千五百多年风雨的齐长城遗址,这里曾是白骨露于野的古战场,更是多少铁血男儿视死如归唱响英雄浩歌的沙场,诗人的浩叹隐匿在客观的描叙语句中。合句“沙场销骨也销名”,其间所折射的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英雄悲歌,还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人间挽曲?一诗读罢,到底意难平!
潼 关
雄关回首费吟哦,销尽干戈遗恨多。
水到中流还一怒,未能心死是黄河。
回首雄关,既在时间维度上回望历史的天空,也在空间维度上回望古战场的风云。历史,总是留有遗憾的。结句化用俗语,表达出一个民族的执念,如今虽然干戈已息,硝烟散尽,然黄河波涛怒卷之势未减,人们击水长河的信念未失,将来的波澜只会更加壮阔。
即使是《 感貂蝉 》这类咏叹红颜的诗,诗人也是重叩历史之门,生发千年悲凉之叹:偌大中原,怎么没有一个须眉男儿挺身而出,血勇杀贼?而要祭出一个少女的青春芳华!
感貂蝉
险计连环除国贼,司徒休炫智谋深。
中原偌大无人用,一种悲凉寒到心。
世人皆夸司徒连环妙计,我却独笑王允不丈夫!于此处,我们似乎能听到花蕊夫人“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悲愤之声。
其三,简洁明了,亦古亦今。
那些穿越千年流传下来的诗句,无论流传到哪个朝代,必然是能引起共鸣的。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些都是非常简洁的文字,明白如话,然而偏是读来有味,余音绕梁。诗之所以称为诗,是因为其典雅,这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然而古诗不仅有传承,更要有创新,与时俱进。时间到了21世纪的今天,艺宁坚持亦古亦今的创作理念,以简约的语言,既表现出了诗的典雅,又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气息。
春日看花寄龙海弟
李白桃红各自芳,若逢零落莫心伤。
年年花事如人事,总有开场与散场。
此诗的末两句蕴含哲理。人世聚散自有因缘,就像花儿开谢一样,纵然盛极一时,必有落幕的时候。“开场与散场”这五个字,古中有今,读来通达无碍。
种花兼寄友人
采得前年碧莲籽,东风吹过欲生芽。
我将情愫一同种,君要时常来看花。
诗人闲时种花,不止是一种闲情逸致,她种下的更是一片对友情的希冀。此诗直抒胸臆,不避不遮,大大方方,正是当代女子自信乐观的体现。
咏落花
飘坠残红不入时,吹风披雨向何栖。
生涯如此怎消受,一半清高一半泥。
这首小诗,是不是映射了很多人的现状?虽然生活不易,但依旧清高不改。把云里写诗泥里生活的矛盾,婉转地道出。
长恨歌
自古皇家近薄凉,惊闻鼙鼓弃红妆。
马嵬坡下帝王泪,只是临时秀一场。
末句的“秀一场”就是用了当代的语言,将帝王家的薄情戏谑了一回。
其四,境界幽深,意象鲜活。
境界说是王国维先生提出来的,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境界,也可以称为意境。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词有了境界就自然会形成高绝的格调。其实不仅词如此,诗亦然。
严子陵
斗笠羊裘只自娱,桐庐风物正宜居。
何劳天子频相顾,君钓江山我钓鱼。
对于隐者,只求怡情山水,何求达官显贵?斗笠羊裘,适身正好,富春山水,幽静正好。一句“君钓江山我钓鱼”,使旷达高迈的胸襟、俯瞰尘世的境界立现。读艺宁诗,掩卷沉思,往往能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意象”论,强调了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刘勰认为意象是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心形象,这种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是文学作品艺术表达的核心。从古至今倾心为诗的诗家,无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诗歌创作的重要法则。
菊
开遍霜天心未移,初衷不要美人知。
谁怜一把英雄骨,撑到繁华落幕时。
短短四句,一赋到底。咏赞之情,酣畅淋漓。诗人的咏赞,以物为表象,神与物游,表达了一种不畏风霜、无须溢美、坚守初心、矢志不移的人格精神。当物象承载了人的思想情感,就成了一种鲜明的艺术形象。这种意象的创造,不是简单的象征手法运用,而是要先停留在作者心中,融汇诗人的文化积淀和人生颖悟,再与诗人所欣赏和坚持的人文品格相观照,方能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
草原日暮
云牧青山人牧羊,草深如海涌毡房。
天边一树孑然立,要托冰轮出大荒。
云朵青山,碧草毡房,构成了一幅辽阔的画面,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千古名句。在天的尽头,一棵树孑然而立,要把冰轮托出天际。诗句中的冰轮,即指月亮,而月亮在诗歌中所代表的意象,往往是乡思,是梦想,是希望。把月亮托起,何尝不是把梦想托起。
其五,空灵飘逸,疏朗旷达。
艺宁诗思飘逸,想落天外,尤其转合二句,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诗句不悲观,不纠结,不做作,读来让人顿感晓畅旷达。
与友品茶
相逢异地雨丝寒,君问生涯易或难。
且把十年沧海色,一杯分与故人看。
这是一幅生活场景的简笔画。在异乡,一个淫雨霏霏的午后或傍晚,两个老友意外相逢,遂对坐茶室,热情寒暄别后景况。当朋友问及诗人这些年生活的如何,是富足还是艰难?她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把一杯清茶递到对方手中,十年沧海横流,不止是辛酸,更多的是阅尽波澜后的达观与淡然。多少沧海风色,尽在一杯茶水之中。诗人以无声的画面,蕴藏了千言万语的感慨。
山水画有一种技法叫留白,与吟诗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道理相通,艺宁是深谙个中奥妙的。
咏芦苇
常涤清波不着埃,情怀如雪为谁开。
我于俗世逆流久,君自天涯涉水来。
在前两句中,艺宁先描摹出芦花胜雪清波涤尘的高洁品质,后二句交待了我于俗世中逆流而上,这个过程很久也很孤寂,然不经意间,看到芦苇穿越江流向我走来。一刹那,似看到了倔强的自己,从此便不再孤独。这样一首看似寻常的咏物诗,却充满了飘逸的神韵、旷达的情怀。
鸣沙山
声从荒漠向尘间,曲调原来出自然。
总有知音寻不到,何妨流浪几千年。
背景是敦煌,是渺渺沙海。风声沙鸣声交汇在一起,那是天籁之音,那是世人弹不出的一种境界,是浑厚,是悲壮,亦或是苍凉。从来知音难觅,若无法引起共鸣,又何妨遗世独立?这是怎样的洒脱,这是何等的决然!
其六,婉约含蓄,用情颇深。
艺宁的诗风是多变的,其中最能体现她内心情感的,就是她的那些寄远赠友或遣怀述志的诗,其深邃婉约颇似义山。
寄 远
忆昔连宵不展眉,少年心意两相违。
高山又覆苍苍雪,说与君时人已非。
少年心事,愁肠百结,而今思来依旧怅然。转句中的高山覆雪一语双关,末句读来感慨至深,青山还在,白雪依然,但已物是人非。此中的“我”与“君”,是不是“你”与“他”?能引起共鸣的句子,都是直抵内心最柔软处的。别人的故事,或许也是自己的经历,故读后久久不能释怀。
春夜遣怀
清明欲近意难平,听雨听风忽动情。
我自何来向何去,为谁相逐到今生?
临近清明时节,一个夜晚,窗外风雨交加,在此情形下,诗人忽然想到了那个生命的终极问题:我从何处而来,要向何方归去?又是为谁苦苦纠结,一直追随他来到今生呢?末句的深情一问,令读者动容。
自 题
窗前书卷伴清茶,瘦影茕茕暗自嗟。
四十年来修到雪,不知谁又是梅花。
书卷、清茶、茕茕瘦影,这幅自题小像,直让人心生怜惜。韶华已到中年,诗书陪伴岁月,一颗心己修得晶莹如雪,然而谁又是我这抔心雪上的那枝瘦梅呢?梅雪相映,素为知己,然寻觅四十余年,依然不知他在何方。自怨自怜又自洁自傲,一个孤高的灵魂跃然纸上。
徐艺宁作诗,因为专注,因为执着,因为沿袭了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所以她的诗总能给人灵光一闪的艺术视觉。她的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言浅意深,境界深邃,景中有情,情中有理,诗中见禅,禅中见机。
徐艺宁的诗,是当今诗坛的一抺曙色,一泓清流。她的诗广受人们喜爱,是因为其诗句清丽无迂腐之调,诗意隽永有耐寻之味,诗风晓畅无艰涩之弊。婉约中不乏壮烈之怀,豪放中深藏温婉之情,这或许如她戏言是得了辛弃疾、李清照这两位山东籍诗贤的灵光。其实是她坚守“平生不作无聊句”的自我警示,秉持一颗对中华传统文化景仰、敬畏、热情燃烧的心,抽尽心丝勤读苦吟的结晶。
龚义成
2024年8月于梅南山居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