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位于黄河南岸巩境的裴峪渡,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时,这里被称作“河津”。其灵山谷口处的“小平津关”,则为巩境北大门,是北出巩境,进入河北的唯一通道···
一、巩境北大门“河津”是称的演变
巩境北大门,邙山依为邻。黄河作天堑,关隘行兵频。
秦时称河津,汉代小平津。东汉县治所,民国裴峪村。
二、巩境北大门“河津”所历史事
1、沛公经“轘辕 ”绝“河津” 战“洛东” 回“阳城”
《史记》卷之八,纪述有详文。沛公略轘辕,张良助为因。
南攻又洛东,先绝于河津。失利返阳城,骁骑战宛郡。
2、袁绍灭宦 张让、段珪劫少帝、陈留王亡命小平津
《三国志》记载,汉末宫廷乱。何进遭袭杀,袁绍遂政变。
南宫宦俱灭,北宫拼死抵。力寡抗不过,挟帝众逃离。
3、泰始十年 杜预富平津造船为黄河浮桥
《晋书·武帝纪》,泰始十年时。杜预上奏折,造桥富平津。
以舟代作梁,连之横为桥。构通河南北,便输利天下。
4、太兴元年 李矩遣郭默、郭诵屯兵小平津救援赵固
刘粲犯洛阳,赵固奔阳城。李矩接求救,屯兵小平津。
夜渡袭前赵,前赵军溃逃。相持二十天,突围奔虎牢。
5、隆和元年夏 前燕犯洛阳 晋以水陆解围 吕退小平津
隆和元年初,前燕犯东晋。吕傅陷小垒,洛阳险兵临。
哀帝遣将兵,水陆共击之。洛阳解以围,吕退小平津。
6、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 伐北齐 “讲武” 河津
《资治通鉴》载,文帝患南敌。建武时三年,讲武小平津。
拥兵二十万,征伐于南齐。僧珉戍栎城,击败来犯军。
一、巩境北大门 “河津” 是称的演变
巩境北大门,邙山依为邻。黄河作天堑,关隘行兵频。
秦时称河津,汉代小平津。东汉县治所,民国裴峪村。
注释:
巩境北大门,邙山依为邻:“河津” 自古即被视作巩境北大门,背依的邙山,如一条长长的巨龙,横卧于黄河的南岸。
黄河作天堑,关隘行兵频:黄河天险是 “河津” 北岸的一道天然屏障,津渡南边的 “小平津关”,则是北出巩境直抵汉 “小平城”,渡达河北的唯一通道。
秦时称河津,汉代小平津:“河津” 之称谓,有史可稽的则是秦末。《史记 · 卷八·高祖本纪》载曰:“ 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 清乾隆十年本《巩县志 · 卷之一 · 附史事 · 汉》载:“ 富平津在巩县北,旧名河津。” 因当地曾置过县治,故而 “ 河津 ” 又有 “ 小平津城 ” 称谓。
东汉县治所,民国裴峪村:东汉末,由于桓、灵二帝统治的腐朽,致使战乱频仍。位于东周故城的原巩之治所被兵燹后,为避战患,便由邙山南搬至邙山北的 “河津” ,“ 小平津城 ” 称谓诞出。城南灵山谷口处之关隘,遂是名 “小平津关” 。晋初,巩县治再易址于古坎欿邑老城,至此,“ 河津 ” 仅凸显为 “ 津渡 ” 之地 ,加之渡口旁 “ 裴峪村 ” 邻,于是,“ 小平津城 ” 又被 “ 裴峪村 ”、“ 裴峪渡 ” 之名替代。关于此,民国十八年本《巩县志 · 卷之四 · 輿地志 · 古迹上 · 汉小平城》载:“ 小平城汉县废址,在今巩县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即城之隅也。《河南府志》:在今巩西北裴峪渡。(节录《乙酉志》)”
二、巩境北大门 “ 河津 ” 所历史事
1、沛公略“轘辕” 绝“河津” 战“洛东” 回“阳城”
《史记》卷之八,纪述有详文。沛公略轘辕,张良助为因。
南攻又洛东,先绝于河津。失利返阳城,骁骑战宛郡。
注释:
《史记》卷之八,纪述有详文:关于巩境北大门 “ 河津 ” 之地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史记 · 卷八· 高祖本纪》曾有详载。
沛公略轘辕,张良助之因:秦二世三年,楚怀王看项梁军队被打垮,心里恐惧,迁离盱台,建都彭城。合并吕臣、项羽之军,亲自统率。以沛公任砀郡长、封武安侯,统领砀郡军队。封项羽为长安侯,号“鲁公”。吕臣任司徒,吕青作令伊。西出略地,向关中挺进。同时与将领约定: 先入关者先封王 。沛公引兵西进,在昌邑遇彭越,一起攻打秦军没打赢,回至栗县,夺刚武侯四千人马,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联攻昌邑又没打下。西进,路过高阳,郦食其求见并献计,沛公袭击陈留成功。获得陈留集聚的粮米后,又与郦商军队一起攻打开封,没有攻下。向西,与秦将杨熊战于白马,又接战于曲遇东面,大破杨熊。杨熊逃至荥阳,秦二世派使者斩其首。沛公向南攻打颍阳,屠颍城。依靠张良,攻占了韩国的轘辕。关于此,清乾隆十年本《巩县志 · 卷之一 · 附史事 · 汉》载:“《史记》:汉王南攻颍阳,因张良,遂略韩轘辕。”
南攻又洛东,先绝于河津:这时,赵将司马卬欲渡黄河入函谷关,沛公遂北进攻打平阴,切断黄河渡口。向南,进攻洛东。关于此,清乾隆十年本《巩县志 · 卷之一 · 附史事 · 汉》载:“《史记》:沛公“···又绝河津,战洛阳。”
失利返阳城,骁骑战宛郡:沛公向南进攻,与洛阳守军战于洛东的巩偃,交战不利,遂返阳城,集军中骑兵,与南阳郡郡首战于犨东,并大败之。 阳城 :禹都城旧址,又称王城岗古城,位于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骁骑:强壮、勇猛之骑兵。宛郡:楚邑名,楚悼王时设置,因地名 “ 宛 ” 而得名,位置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北到伏牛山,南达汉江,西达今河南西峡,东到今河南息县。
2、袁绍灭宦 张让、段珪劫少帝、陈留王亡命小平津
《三国志》记载,汉末宫廷乱。何进遭袭杀,袁绍遂政变。
南宫宦俱灭,北宫拼死抵。力寡抗不过,挟帝众逃离。
注释:
三国志记载,汉末宫廷乱:据《三国志》记载,汉灵帝刘宏中平六年(189年)四月于南宫嘉德殿驾崩后,因外戚与宦官矛盾而引发的宫廷政变于八月份爆发。
何进遭袭杀,袁绍遂政变:灵帝临终前,因不喜欢大儿子刘辨,即把册立少子刘协的任务交予蹇硕。蹇硕虽然领有一军,但在灵帝死后他没法号令何进、袁绍。于是,蹇硕就趁何进入宫之时,把何进杀死。由于内应原因,此事败露。何进部将吴匡、张璋和虎贲中郎将袁术闻讯联手强攻南宫大门。随后,何进同父异母弟何苗与西园八校尉之中军校尉袁绍一起率军进驻朱雀阙下,将未能进入宫内的宦官赵忠等全部截杀。
南宫宦俱灭,北宫拼死抵:中平六年(189年)8月27日,南宫被袁绍挥军攻破,持续至28日,南宫被屠杀者多达两千余人。宫内到处僵尸横陈,血流漂杵,许多没有胡须之人,此次也被误以为宦遭到杀戮。袁绍屠尽南宫,接着,又派兵攻打北宫。张让、段珪率众宦拼死以抵。
力寡抗不过,挟帝众逃离:北宫众宦岂是袁军的对手,在防御将被攻破之时,张让、段珪遂挟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等从谷门溜出,仓惶逃往巩境小平津,后被北地中郎将卢植带人追上。张让等见无法脱身,遂向少帝跪拜,转身,跳进滚滚黄河之中。
3、泰始十年 杜预富平津造船为黄河浮桥
《晋书·武帝纪》,泰始十年时。杜预上奏折,造桥富平津。
以舟代作梁,连之横为桥。构通河南北,便输利天下。
注释;
《晋书·武帝纪》,泰始十年时:关于巩境古河津之地,泰始十年(274年)在黄河水面之上建造连接河北的浮桥,《晋书·杜预传》上有详细记载。
杜预上奏折,造桥富平津:为战略上考虑、及黄河南北两岸来往方便,泰始十年,西晋将领杜预上奏朝廷,建议在富平津建造浮桥。一些大臣感到不可思议,极力反对,杜预便以周文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事实予以回应。一番争论后,晋武帝司马炎感到“在河津的黄河上建造浮桥完全有可能”,于是便批准了杜的奏请。
以舟代作梁,连之横为桥:杜预的计划得到恩准后,他便根据河津之地黄河水面的宽度、水流的缓急,与参与造桥的工匠制订了一套完整方案,即:“造舟为梁,连舟为桥”。意思是:造好多的船,然后,用链子将船于河面横贯南北连为一体。
构通河南北,便输利天下:浮桥造好后,南北两岸的交往也随即被打通。据《晋书·杜预传》记载:桥成之日,晋武帝从百僚临会,举觞祝预曰:“非君,此桥不立也。”杜预对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晋阳秋》上“杜元凯造河桥于富平津”故事即此。关于此,清乾隆十年本《巩县志 · 卷之一 · 附史事 · 晋》亦载:(甲午)(晋)泰始十年(274年)、吴(凤凰)三年(274年),晋作河桥(纲)0 杜预以孟津渡险,请建河桥于富平津,议者以为殷周所都,历圣贤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预固请为之。及桥成,晋主从百僚临会举觞属预曰:“非君,此桥不立。”对曰:“非陛下之明,臣亦无所施其巧。”
4、太兴元年 李矩遣郭默、郭诵屯兵小平津救援赵固
刘粲犯洛阳,赵固奔阳城。李矩接求救,屯兵小平津。
夜渡袭前赵,前赵军溃逃。相持二十天,突围奔虎牢。
注释;
刘粲犯洛阳,赵固奔阳城:太兴元年(318年),刘聪派遣太子刘粲率步、骑约十万人马屯驻孟津北,分派刘雅生攻打洛阳赵固。
李矩接求救,屯兵小平津:赵固被刘雅生打败,退守阳城山。李矩接赵固之弟告急后,速派郭默、郭诵西出荥阳,屯兵小平津及汭水一带以救援赵固。
夜渡袭前赵,前赵军溃逃:郭诵悄悄派部将耿稚、张皮,挑选精兵千人,夜渡黄河偷袭前赵军营。贝丘王刘翼光闻讯,速告刘粲防备。刘粲因刚败赵固,大意而不设防。不久,耿稚亲率十路人马扑来,刘粲所部死伤过半,退至阳乡。耿稚等占据刘粲军营,缴获兵器、军事物资不计其数。
相持二十天,突围奔虎牢:天亮后,刘粲才发现耿稚兵力不多,便与刘雅生收拾残部进行反击,刘聪也派太尉范隆率骑兵助战。双方相持、苦战二十多天后,李矩进兵援救耿稚,派壮士三千乘船渡河,前赵军队凭黄河之险拒之。无奈,李矩又增派部将格增夜间偷渡,进入耿稚营垒后,与耿稚等千余精骑杀掉所获牛马,烧毁军用器械,连夜突围,奔向虎牢。刘聪追而无果,返回后,愤怒至极而病亡。晋元帝缘此嘉奖李矩为河南三郡军事都督、安西将军、荥阳太守,封爵修武县侯。
5、隆和元年夏 前燕犯洛阳 晋以水陆解围 吕退小平津
隆和元年初,前燕犯东晋。吕傅陷小垒,洛阳险兵临。
哀帝遣将兵,水陆共击之。洛阳解以围,吕退小平津。
注释:
隆和元年初,前燕犯东晋:琅琊王、散骑常侍、中军将军、骠骑将军司马丕,在崇德太后扶持下即位,年号隆和。在位时期,内部军阀斗争激烈。大司马桓温执政,几次兴兵北伐,虚耗国力。此时,北方鲜卑慕容部日益猖獗,并多次打败东晋。隆和元年(362年)正月,前燕又南下犯晋。
吕傅陷小垒,洛阳险兵临:建熙三年(362年)初,燕豫州刺史孙兴建议燕主发兵进攻洛阳,先是永和九年(356年)桓温北伐时收复洛阳,以戴施为河南太守,以陈祐千余人戍守。至是,燕王遂派吕护、傅末波进攻洛阳。攻陷小垒(今孟津白坡村,古称;冶坂、汉祖渡、垒波津),兵临洛阳城。
哀帝遣将兵,水陆共击之:三月,戴施奔宛(今河南南阳),陈祐告急。五月,东晋哀帝司马丕遂派北中郎将庾希、竟陵太守邓遐率水军三千增援洛阳。
解围于洛阳,吕退小平津:七月,吕护退至小平津,旋中流矢死。燕将段崇收军北返。八月,西中郎将袁真进屯汝南(今河南息县),并向洛阳城运米五万斛。洛阳仍归晋有。
6、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伐北齐 “讲武” 河津
《资治通鉴》载,文帝患南敌。建武时三年,讲武小平津。
拥兵二十万,征伐于南齐。僧珉戍栎城,击败来犯军。
注释:
《资治通鉴》载,文帝患南敌: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中原后,一天召集公卿于清徽堂,曰:“朕择地迁都中原,今各方面已基本就绪,唯南方之寇没有平定。” “南地之敌近在咫尺,它日终将是社稷江山一大忧患。现在,朕决定南征。”
建武时三年,讲武小平津:为了南征,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北魏孝文帝与大臣进行了数次辩论。方术之士说:“当下前往,定能取胜。”孝文帝则说:“这是国家大事,应使君臣各抒已见。” 并强调:“不要在朕前模棱两可,下去后而又持否。” “如果明年秋南征不能取胜,就要把诸位送司寇那里治罪,所以你们不可不尽心尽力。” 在统一大家意见后,孝文帝遂于小平津进行军演,并检阅了出征前的部队。
拥兵二十万,征伐于南齐:南征是北魏迁都中原后的一次大的军事行动,为此,孝文帝拓跋元宏共集结了二十万的兵力。
僧珉戍栎城,击败来犯军:496年,北魏开始向南齐进攻。魏广州刺史薛法护获信后主动请降。但魏寇司州、南齐戍守栎城的首领魏僧珉却率部抵抗,并击败了侵犯南齐的北魏大军。关于此,《资治通鉴》载:“高宗明皇帝中建武三年(丙子),即公元496年,魏广州刺史薛法护来降。魏寇司州、栎城戍主魏僧珉拒破之。”
注释:
2024·9·18·烟台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