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石西
加入时间:2020-10-27
诗人简介

石西,本名孙志宏。原籍河南省巩义市人,毕业于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见诸报端。

粉丝
关注

清代之前巩境邙山所历史事 (《洛水谣》组诗之三十四)


1、夏朝末年时商部落首领汤曾被桀囚禁于邙山夏台
夏朝之末年,暴君不仁政。民苦怨冲天,危机四处生。
忠臣谏不应,非弃即酷刑。商汤悼龙逢,桀囚他以笼。

2、周武王姬发东征伐纣施阳谋郊隔于巩境邙山鲔水
武王伐纣王,东征至北邙。帝辛遣胶鬲,武山探军情。
姬发施阳谋,据实以告之。甲子日交锋,牧野一战成。

3、周天子景王姬贵因畋猎而崩于巩境邙山荣锜涧
子寿为太子,聪明却早逝。子朝虽庶出,景王宠由衷。
单刘执上卿,意拥嫡子猛。姬贵欲杀之,畋邙心疾崩。

4、荣夷公首启国家统管山林以“专利”于巩境邙山
姬胡即位后,荣夷作上卿。采食于荣锜,经营以北山。
共享林始废,用则唯专利。缘此生叛乱,厉王遭袭击。

5、(癸巳)十有二年巩简公于邙山食邑地被盗杀
景敬值王时,巩简作上卿。问之周室乱,世袭多诟病。
缘此用远人,为仕另新政。贵族生不满,盗杀其简公。

6、周世侯伯之国“巩国”及东周“东公国”先后于此
巩伯周世侯,因爵得封地。北山筑城池,阙巩亦巩国。
迨至周末年,王畿又分裂。姬班奉于巩,公国命城郭。

7、东周东公国代天子姬杰因与诸侯谋秦被秦灭国 
前二五六年,周天子赧崩。九鼎秦取去,王畿遭占领。
东周东公国,靖代天子称。抗秦又七年,国破其亡命。

8、怀王令刘邦西进时略轘辕迂回巩偃邙山河津之间
沛公西进时,巩境略轘辕。断绝河津渡,北又击平阴。
向南图以洛,鏖战于巩偃。交战未获胜,遂返归阳城。

9、西魏与高欢的东魏之邙山大战
五四三年时,两魏滋纷争。仲密投西魏,东西魏交锋。
文泰围南城,高欢据邙山。西魏战以败,东魏获大胜。

10、南北朝时北齐大败北周的邙山之战
北周欲东扩,突厥作联盟。进攻先洛阳,三十天不成。
交战于北邙,溃败地川泽。 北齐终获胜,长恭史有名。

11、北魏孝文帝倾国力聚天下之巧大力山凿窟造佛
太和二十年,文帝阅武渡。返时游大力,莲花寺宿留。
溪雾叠水光,塔影重经楼。帝悦景幽处,凿窟造佛又。

12、唐肃宗至德二年李光弼与史思明邙山大战
唐至德二年,光弼洛平叛。思明佯装溃,设伏于邙山。
怀恩挟私愤,抗令阵平原。唐军遭突袭,死伤达数千。

13、隋末唐初李密瓦岗军与王世充邙山大战
六一八年秋,世充对决敌。精锐择二万,屯扎渠通济。
李密亲迎战,邙山南麓地。轻敌加内奸,终遭以败绩。

14、唐宪宗元和八年诗圣杜甫魂归故里葬邙山
理想寄终身,忧民亦忧国。壮年多游历,晚年苦颠簸。
吟诗遗八方,他乡留魂魄。暂厝于湖北,嗣后遵其嘱。

15、天圣七年正月仁宗诏令西京永安县訾王山建会圣宫
北宋鼎盛时,仁宗行至孝。訾山赐凤台,皇室建世庙。
春秋宜祭祀,综之以礼事。奉先于永安,饮福会圣宫。

16、靖康元年金帅粘罕掳掠兵燹凤台山会圣宫
靖康元年冬,金兵渡黄河。粘罕西路军,扎营会圣宫。
皇陵遭兵燹,火延三十里。继而毁世庙,庄严不复生。

17、清咸丰帝继位满一年巩吏邙山南麓建红阁以誌
咸丰元年初,多事之秋季。百姓盼明君,心存天下虑。
邑吏生慧智,隐晦表心迹。鉴史东周亡,北山红阁立。












1、夏朝末年时商部落首领汤曾被桀囚禁于此地的夏台
夏朝末年时,暴君不仁政。民苦怨冲天,危机四处生。
忠臣谏不应,非弃即酷刑。商汤悼龙逢,桀囚他以笼。

注释:
       夏朝末年时,暴君不仁政:夏朝君王至桀时,荒淫无道,整日醉于倾宫夜池。朝政重用奸臣小人,忠良贤臣遭排挤陷害。以致“君臣乖不亲,骨肉疏不附”。史书为此记载:桀(又称癸、履癸),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位后都于斟鄩。伐有施氏(今山东滕州),得美女妺喜,宠之。殚百姓之财,建倾宫,修瑶台。
       民苦怨冲天,危机四处生:同时,桀穷兵黩武,到处征伐。弄得民不聊生。《竹书纪年》载:当时百姓指着太阳咒骂桀:“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你几时候灭亡呀,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
       忠良谏不应,非弃即酷刑:终古看到桀这样荒淫奢侈,便进宫向其哭谏,被桀训斥后投奔了商汤。关龙逢在终古哭谏无效情况下,以死再谏,被桀当场炮烙致死。终古:夏桀时的太史令。关龙逢:(?~公元前1767),夏大夫,死谏开先第一人。夏朝末年贤臣。
       商汤悼龙逢,桀囚他以笼:商部落首领汤在获悉关龙逢被夏桀残害致死后,遂派使者至夏地祭悼。桀知道后,便以召见为名,将汤囚禁于邙山的夏台。关于此,《清乾隆十年本·巩县志》载:夏台“在邙山南洛汭西。夏桀无道杀龙逢,汤使人哭之。桀召汤,囚于夏台。”

2、周武王姬发东征伐纣施阳谋郊隔于巩境邙山鲔水
武王伐纣王,东征至北邙。帝辛遣胶鬲,武山探军情。
姬发施阳谋,据实以告之。甲子日交锋,牧野一战成。

注释:
       武王伐纣王,东征至北邙:前1046年,即大周十三年,纣王三十年三月二十四日,武王姬发率六十万兵马西出岐山,东征讨伐帝辛来至北邙周武山前之鲔水。关于鲔(wěi)水,《水经注》曰:“巩县北有五社津,一名土社津。有山临河,其下有穴,潜通淮浦。有渚,谓之鲔渚。”《吕览》云:“武王伐纣至鲔水”,即此地。”《清史稿·卷六十二·志三十七》:“河水自孟津入,为裴峪渡,古小平津,右合鲔水,又东五社津、神尾山···”
       帝辛遣胶鬲,武山探军情:面对周朝大军的讨伐,纣王遂派大夫胶鬲前往鲔水刺探虚实。关于此,《类篇》载述:“巩县西北临河有周武山,武王伐纣,纣使胶鬲御之鲔水上,盖其处也。”《吕氏春秋》载:“武王伐纣至鲔水,纣使胶鬲候周师。即是处也。五社津,在今河南巩义市北。为古黄河津渡。”
       姬发施阳谋,据实以告之:武王姬发将这次东征伐纣到达殷地的具体时间、地点,让胶鬲如实禀报给纣王帝辛,这种“据实以禀”战术,军事上称之为“阳谋”,即“欲擒故纵”。但实施它必须有前提条件,即:胶鬲作策应,密切配合。关于此,有关文献记载:武王伐纣到了鲔水,殷商派胶鬲刺探周国军队情况,武王会见了他。胶鬲说:“您将要到哪里去?不要欺骗我。”武王说:“不欺骗你,我将要到殷去。”胶鬲说:“哪一天到达?”武王说:“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拿这话去禀报吧!”胶鬲走了。天下起雨来,日夜不停。武王加速行军,不停止前进。军官们皆说:“太累了,让士兵休息后再前进吧。”武王说:“如果因休息延误到达殷地的时间,纣王就会怀疑胶鬲欺骗了他,就会杀了他,我们就会失掉消灭殷商军队的战机。...”关于胶鬲此人,后世尊其为盐商之鼻祖。史载:胶鬲在商朝末年曾是一位勤劳而富有远见的盐商,被西周文王发现后,曾有意让他成为重臣,但胶鬲却志往商朝作了“反商助周”的内应。
       甲子日交锋,牧野一战成:纣王得到胶鬲提供的军事情报后,如期于甲子日与武王率领的周朝军队在朝歌对阵。刚一交锋,殷军就哗变。紧接着,牧野一战,周朝军队彻底将商朝军队打败。纣王逃至朝歌,而后自焚。至此,商朝灭亡。

3、周天子景王姬贵因畋猎而崩于巩境邙山荣锜涧
子寿为太子,聪明却早逝。子朝虽庶出,景王宠由衷。
单刘执上卿,意拥嫡子猛。姬贵欲杀之,畋邙心疾崩。

注释:
       子寿为太子,聪明却早逝:周景王姬贵原先立就的太子寿很聪明,但他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子朝虽庶出,景王宠由衷:王子朝虽然不是嫡出,但他却受到了景王的宠爱。
       单刘执上卿,意拥嫡子猛:在立嫡与立庶问题上,周景王与朝中大臣产生了严重分歧:以执政上卿单子(单穆)、刘子(刘挚)为代表的一派,欲立嫡出的子猛为太子。以景王心腹大臣宾起为代表的另一派,则想立庶出的子朝为太子。
       姬贵欲杀之,畋邙心疾崩:前520年,即昭公廿二年,景王二十五年四月,景王(姬贵)欲借去北山打猎之机杀掉单穆和刘挚,结果是自己还没动手,却因心脏病突发而崩于荣锜涧。接下来,因王位继承问题,周朝爆发了十余年之久的子朝之乱。

4、荣夷公首启国家统管山林以“专利”于巩境邙山
姬胡即位后,荣夷作上卿。采食于荣锜,经营以北山。
共享林始废,用则唯专利。缘此生叛乱,厉王遭袭击。

注释:
       姬胡即位后,荣夷作上卿:姬胡是西周的第十位君主,在位期间,任用荣夷为执政上卿管理朝政。
       采食于荣锜,经营以北山:荣夷在任周朝执政上卿时,周厉王先是将荣锜涧封给他作为采食之地,接着,又授予他可享用北山的一切自然资源的权利。
       共享林始废,用则唯专利:荣夷经营北山之后,便将周人原有的“山川林泽共享”制度废止,推行了“以国家名义对山林川泽垄断为‘专利’”的制度。
       缘此生叛乱,厉王遭袭击:“共享林制度”废止后,那些依靠其谋生的国人便失去了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于是他们开始组织起来反叛,袭击厉王。姬胡吓得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最终死于彘。谥号:“厉王”。

5、(癸巳)十有二年巩简公于邙山食邑地被盗杀
景敬值王时,巩简作上卿。问之周室乱,世袭多诟病。
缘此用远人,为仕另新政。贵族生不满,盗杀其简公。

注释:
       景敬值王时,巩简作上卿:春秋末年时,周景王、敬王先后任巩简公为执政上卿。
       问之周室乱,世袭多诟病:巩简公总结周王室历次内乱原因,认为病根在于王室贵族世袭操政,并勾结王子为乱。
       缘此用远人,为仕另新政:于是巩简就从各诸侯国招揽人士为官,藉此以削弱王室内的旧贵族势力。史书缘此以载:“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
       贵族生不满,盗杀其简公:巩简实施的“为仕以远人”之新政招致了王室内诸贵族的强烈不满,最终被与周敬王争夺王位的王子朝所杀害。简死后,敬王赐其谥号“简”,史称“巩简公”。其后裔,则以其封邑“巩”为姓。"盗杀":国君被地位低贱之人所杀称"盗杀",此乃《春秋》史家之笔法。

6、周世侯伯之国“巩国”及东周“东公国”先后于此
巩伯周世侯,因爵得封地。北山筑城池,阙巩亦巩国。
迨至周末年,王畿又分裂。姬班奉于巩,公国命城郭。

注释:
       巩伯周世侯,因爵得封地:春秋时期,周世侯巩伯因爵位而得封食邑于北邙之地,采食范围七十里。
       北山筑城池,阙巩亦巩国:巩伯临洛依邙构筑城池,易昔之名“阙巩”为“巩国”。缘此《路史·国名记》曰:“巩国”春秋时姬姓小国,即“周世侯伯之国”,名谓“阙巩”。 
       迨至周末年,王畿又分裂:周王朝传至姬延时已无力掌控天下,昔日,诸侯们还能从其那里讨个爵位,但现在皆不愿听其摆布和调遣。经济上,王室穷至连祭器都要向诸侯们讨要。另外,西边的秦国以西戎霸主自称,经常向其征粮、派役。周天子姬延成了一个寄人篱下的“乞丐”,名义上虽然还被公认为是“天下之主”,但影响力仅限于雒邑附近的三四十个城池,人口三万多。威公死后,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唆使下独立出来,这时的周王室,除了雒邑王城的西周公国外,巩境巩伯国旧地,又有了一个东周公国。
       姬班奉于巩,公国命城郭:显王二年,韩、赵分周地为二,二周公各自治之,王则属寄焉。自此,东周又分东、西“公国”。惠公姬班所在的东周公国复建于北山巩伯国旧地,其凭借沟壑之势筑城,据洛水之险扼守。姬班之后,又历东周昭文君姬昭(惠公弟弟)、东周武公姬根和东周文君姬杰三代君主,直至公元前249年被秦灭国。东周“东公国”遗址在今巩境洛水岸边的康店、焦湾一带。 

7、东周东公国代天子姬杰因与诸侯谋秦被秦灭国 
前二五六年,周天子赧崩。九鼎秦取去,王畿遭占领。
东周东公国,靖代天子称。抗秦又七年,国破其亡命。

注释:
       前二五六年,周天子赧崩:周朝传位给赧(姬延)这个东周的第25代君主59年后,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因病去世,宣告东周覆灭,周民东亡。
       九鼎秦取去,王畿遭占领:位于洛邑王城的东周西公国之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秦将九鼎取走,并占领了王畿,周朝遗民皆东逃至巩境的东周东公国内。
       东周东公国,靖代天子称:这时,靖公姬杰作为周王室的代天子,于东周东公国内带领子民,与东逃至此的东周西公国遗民及诸侯共谋伐秦。
       抗秦又七年,国破其亡命:秦昭襄王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后,东周东公国靖公姬杰与子民又坚持抗秦斗争七年。但是,秦为独霸天下,决意扫清一统天下前的所有障碍。于是,前249年,秦庄襄王以相国吕不韦为帅,出兵巩境的东周东公国,先是将代天子姬杰诛杀,继而又把东周公国城池破坏,将周朝遗民迁于古聚,划归巩境以三川郡。至此,历演515年的周朝彻底落幕。“代天子”姬杰虽然在史籍上世袭不明,但其带领臣民与强秦抗争七年之精神,仍然受到了周朝遗民的仰敬。姬杰死后,谥号“靖公”,又谥号“文公”、“惠文君”。

8、怀王令刘邦西进时略轘辕迂回巩偃邙山河津之间
沛公西进时,巩境略轘辕。断绝河津渡,北又击平阴。
向南图以洛,鏖战于巩偃。交战未获胜,遂返归阳城。

注释:
       沛公西进时,巩境略轘辕:沛公听命怀王一路向西进发,袭陈留,战杨熊,屠颍城,得张良协助,攻破轘辕进入巩境。关于此,清乾隆十年本《巩县志 · 卷之一 · 附史事 · 汉》载:“《史记》:汉王南攻颍阳,因张良,遂略韩轘辕。”
       断绝河津渡,北又击平阴:为了实现攻取洛阳之目的,沛公获悉赵将司马卬欲渡黄河入函谷关信息后,遂由南向北邙迂回,先行进击平阴。关于此,清乾隆十年本《巩县志 · 卷之一 · 附史事 · 汉》载:“《史记》:沛公“···又绝河津,战洛阳。”
       向南图以洛,鏖战于巩偃:在切断黄河渡口,断了洛阳守军退路后,沛公与秦军交战于洛阳东的巩偃交界处。
       交战未获胜,遂返归阳城:初次交战,沛公的部队就遇到了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失利后,只好返回阳城。随后按照张良计策,集军中骑兵与南阳郡郡首战于犨东,并大败之。

9、西魏与高欢的东魏之邙山大战
五四三年时,两魏滋纷争。仲密投西魏,东西魏交锋。
文泰围南城。高欢据邙山。西魏战以败,东魏获大胜。

注释:
       五四三年时,两魏滋纷争:543年,东西两魏之间的第四次大战邙山之战序幕拉开。
       仲密投西魏,东西魏交锋:直接导火索是由于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而引发。深层原因,则是由于高欢的儿子高澄因贪色而引起。高澄十四岁时就因与其父的宠妾郑氏通奸,差点被高欢杀掉,经司马子如从中周旋,杀掉首告的奴婢灭口,父子才重新和好。后来,高澄又看中了高仲密的妻子李氏,欲霸占之,恰值高仲密即将外放为北豫州刺史,气恼之下,一到任上就将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送入西魏之手。
       文泰围南城。高欢据邙山:西魏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来投诚的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军至洛阳后,包围了河桥南城。东魏的高欢也亲自将兵十万为东魏左路军,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双方交战数日,皆不能向前推进。
       西魏终战败,东魏获大胜:宇文泰尽留辎重,轻装上阵,率领西魏右路军若干惠等人趁夜登邙山,欲突袭高欢的东魏左路军。侦察骑兵火速通知高欢,高欢严阵以待。东魏右路军大将彭乐以数千精锐骑兵,从北侧直接冲入西魏左路军赵贵等人营内,俘获西魏皇室临洮王元东、蜀郡王元荣宗、江夏王元升、钜鹿王元阐、谯郡王元亮及督将参谋等四十八人。高欢勒令鸣鼓进击,斩首三万余级。同时传令彭乐加紧追击黑獭。当时宇文泰狼狈不堪,边跑边在马上向彭乐苦苦哀求:“这不是彭乐将军吗?今天你杀掉我,明天你还有用吗?干嘛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一并取走呢?”彭乐是个粗人,觉得此话有理,便舍掉宇文泰。黑獭死里逃生。转天,西魏右路军与东魏左路军再次交战。当时,恰逢有一个私自杀驴的东魏士兵因为受到执法官杖责,竟然愤而向西魏军泄密。宇文泰遂得知高欢本人所在位置。立即招集三千敢死队,执短兵,以前军大都督贺拔胜为首,带军直击高欢所在。高欢本人一时间连坐骑也被射死,手下赫连阳顺自己下马把马让给高欢,连同七个人随后保护,都督尉兴庆殿后拒战,矢尽,被西魏兵乱刀砍杀。乱阵中,贺拔胜发现正在策马飞奔的高欢,便执槊与十三骑追赶上来,好几次槊尖都几乎刺及高欢。危急关头,段韶拍马赶到,,一箭射翻贺拔胜座骑,将其摔下马来,接着又射翻西魏两骑。等到副马赶到,高欢等人已经跑走。宇文泰亲自率领西魏右路军若干惠等人,大破高欢亲自率领的东魏左路军,完全俘虏了东魏左路军的步卒。高欢退回之后,又率领军队与宇文泰再次交战。东魏兵大肆反攻,冲杀过来。西魏赵贵的左军失律,诸军因此并溃。 宇文泰也被冲散,难以招架,大败而逃,东魏军队则乘胜大举追击。于谨、独狐信等收集西魏散卒,从侧面不断袭扰东魏追兵,宇文泰侥幸逃脱,退回渭河上游。高欢将兵入陕,会议进止,部下封子绘、陈元康劝高欢乘胜追击,定能一统两魏。但其余将领皆无斗志,志气衰竭,不敢再战。其时,宇文泰的西魏左军几乎全军覆没。而西魏右军则在此役立下了“垂成之功”,却因为西魏左军的率先溃败而“覆于一篑” 。邙山之战,西魏大败。皇室成员大量被俘,损失督将四百余人,军士被俘斩六万人。

10、南北朝时北齐大败北周的邙山之战
北周欲东扩,突厥作联盟。进攻先洛阳,三十天不成。
交战于北邙,溃败地川泽。 北齐终获胜,长恭史有名。

注释:
       北周欲东扩,突厥作联盟: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创业之初,因连年征战,便与突厥多有和亲,为共同对抗高氏执政的东魏、北齐,谋势为掎角。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即位后,权臣、大冢宰宇文护感到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威望一天不如一天,为了保住地位,于是就使出对外扩张以立军功这一招。这时,正好突厥派遣使者前来告知约定伐齐之事。于是,宇文护便征召北周府兵二十四军及各地兵马,分四路攻打北齐。宇文护带中军主力从潼关出发,驻扎弘农(今河南灵宝),保障潼关到函谷关的交通线。柱国大将军尉迟迥为主将,与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齐国公宇文宪,领10 万人马前锋大军进攻洛阳。这其中又分两下,尉迟迥指挥攻打洛阳的集团,达奚武、王雄、宇文宪指挥在邙山阻挡援兵的集团。北边,邵州刺史杨檦领着军队从轵关(今河南济源)出发,拦住北齐晋阳去洛阳救援的援军。南边,让驻守江陵的大将军权景宣带着自己的兵和西梁兵去攻打北齐豫州悬瓠(今河南汝南)。杨忠带兵和突厥大军会合,从北边攻打北齐晋阳,与这三路大军配合。
       进攻先洛阳,三十天不成:十一月十日,北周柱国大将军尉迟迥指挥的士兵,以筑土山、挖地道方式攻打洛阳城,三十天没有攻下。 宇文护命令诸位将领挖掘切断河阳的道路,阻止北齐援军,然后一同攻打洛阳。诸位将领以为齐兵不敢出城,所以只是简单地派遣斥候侦察北齐其他方向的行动。 
       交战于北邙,溃败地川泽:洛阳告急后,北齐武成帝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救援。让段韶领千名精骑,从晋阳出发策应。十二月初三,高湛也从晋阳赶赴洛阳。段韶出发五天后渡过黄河,十二月初八达洛阳,率领帐下二百骑兵和将领同登邙阪,观察敌情时,在太和谷和北周军队遭遇。段立即驰告各营,会集兵马,严阵以待。自己统率左军,高长恭统率中军,斛律光统率右军,与北周大军展开对阵。北周以步兵在前,上山迎战。段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待对方兵疲力竭之时,遂命令士兵下马进攻。两军短兵相接,北周军大溃。兰陵王高长恭所率北齐中军所指之处,北周军迅疾瓦解,投坠溪谷而死的不计其数。之后,高又与五百骑兵,两次冲入北周军队包围圈,来到洛阳城东北角处的金墉城下时,遭北周军队围困,守军遂派弓箭手出城解围。北周军被打得大败,丢下营帐落荒而逃。从邙山到谷水之三十里间的川泽,到处是北周军丢弃之兵器辎重。北齐士兵一起唱歌赞颂兰陵王,缘此,史上有了《兰陵王入阵曲》。
       北齐终获胜,长恭史有名: 在北周军队大败之际,只有齐公宇文宪、达奚武和庸忠公王雄在后面统率兵士抵抗作战。王雄策马冲入斛律光的阵营,斛律光退走,王雄紧追不舍。斛律光回身一箭正中王雄额头,王雄抱着马颈退回,到营地后死去,北周军队震惧。宇文宪收集败退的散军和剩余部众准备天亮时再战,被达奚武劝住后撤军。南道进攻的权景宣看到战况不利,于是放弃已经攻下豫州的地界退走。杨忠领兵从沃野出发接应突厥部队,最后,北周命令其罢兵回朝。这次北周联合突厥东扩伐齐,损兵折将,无功而返。权臣宇文护原指望通过这次战役提高自己威望,结果没有提高反而降低,只得向周武帝谢罪。北齐获胜,宗室名将高长恭一战成名。

11、北魏孝文帝倾国力聚天下之巧大力山凿窟造佛
太和二十年,文帝阅武渡。返时游大力,莲花寺留宿。
溪雾叠水光,塔影重经楼。帝悦此景幽,凿窟又造佛。

注释:
       太和二十年,文帝阅武渡:公元496年,即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为消除南患魏僧珉,决定南征,出发前,拓跋元宏集结二十万兵力于小平津进行军演,并检阅了出征前的部队。
       返时游大力,莲花寺留宿:孝文帝阅武小平津准备返回洛阳时,幸游了邙山大力山下的“卧龙寺”、“普净寺”、“莲花寺”三座寺院。当晚,就留宿于此地的莲花寺内。
       溪雾叠水光,塔影重经楼:孝文帝看到大力山这里洛水潋滟,邙山青翠。水光山色掩仰亭姿塔影,溪雾岩云轻绕宝殿经楼,自然环境优美宜人,于是便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帝悦此景幽,凿窟又造佛:孝文帝高兴了,卧龙、普净、莲花三寺缘此得以奉敕重修。由于这次重修为皇家所为,所以,其修葺则为规模扩建,除了重塑金粧佛像,为三寺扩招僧侣五十人,置买寺田二十顷外,又选天下能工巧匠,凿山为窟,在大力山石壁上雕刻大小佛像六千余尊。期间,又有冯萧者,于三寺东修“永乐寺”,西修“永福寺”,中植桃林四十亩,林外又造桃花庵,庵内育发姑五十名,庵前造官亭五亩余,形成五寺、二庵、一塔、一亭和一片桃林并立繁盛局面。因当时整体造佛工程浩大,域内外少有,且雕刻技艺精美绝伦恰似天工,给人以奥妙无穷遐想,故其进香之地,始有“希玄”之寺名。唐宋时,又易称:“净土寺”、“十方净土寺”,金代则改谓“石窟寺”,明清袭之,沿用至今。

12、唐肃宗至德二年李光弼与史思明邙山大战
唐至德二年,光弼洛平叛。思明佯装溃,设伏于邙山。
怀恩挟私愤,抗令阵平原。唐军遭突袭,死伤达数千:

注释:
       唐至德二年,光弼洛平叛: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与据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的李光弼相持近一年半之久,发起的多次进攻,均被唐军挫败。为诱使唐军离开河阳进行野战,史思明便派人到处散布说:“洛阳将士皆燕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击之可破”。陕州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倍以为真,上奏唐肃宗下令李光弼反攻洛阳。李光弼了解实际后上奏说:“贼军士气未衰,不可轻举冒进。”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因李光弼治军严整心存报复之念,于是就附合鱼朝恩督促李光弼出师。李光弼迫不得已,留李抱玉镇守河阳,自己与仆固怀恩率军会合鱼朝恩及神策军使卫伯玉联兵进攻洛阳。
       思明佯装溃,设伏于邙山:叛军首领史思明在获知唐军要进攻洛阳的情报后,一面命令部卒在城郊林中委弃财物、佯装溃逃,一面又于北邙山中设下埋伏。
       怀恩挟私愤,平原地列阵:仆固怀恩因存报复心理,于是就处处与李光弼对着干。当李光弼命令仆固怀恩依托邙山据险布阵,并强调说:“据险列阵,可进可退;若在平原列阵,一战不利就会全军覆没。”而仆固怀恩却拒绝执行命令,依旧布阵于平原。
       唐军遭突袭,死伤达数千: 在唐军列阵平原尚未完成之时,不少将士却因贪图钱物,毫无防备地争先入城劫掠起来。史思明见状,突然发兵袭杀。唐军大败,死伤数千人,损失大批军资器械。李光弼、仆固怀恩渡河退保闻喜,鱼朝恩、卫伯玉撤回陕州,李抱玉也弃守河阳三城,叛军复夺怀州。邙山之败,朝廷震怖,调集重兵驻守陕州。 

13、隋末唐初李密瓦岗军与王世充邙山大战
六一八年秋,世充决与敌。精锐择二万,屯扎渠通济。
李密亲迎战,邙山南麓地。轻敌加内奸,终遭以败绩。

注释:
       六一八年秋,世充决与敌:隋末唐初,王世充和李密为争夺在河南的霸权,曾交战60余次。后来,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自立为许帝,率军从江都北上,欲经过洛阳回长安。这样一来,构成了对李密及王世充双方的威胁。为共同对付宇文化及,李密主动向杨侗和王世充妥协称臣。在与宇文化及作战时,每次获胜,李密都遣使向杨侗告捷,逮住杀害隋炀帝的凶手于弘达也及时献上,以求恩宠。经过血战,李密击败了宇文化及。杨侗召李密入朝议事,部队开到温县时,王世充将元文都等杀死,抢先于洛阳发动了宫廷政变。李密入东都的美梦被打破,只得仍驻扎在金墉城。
       精锐择二万,屯扎渠通济:618年九月,王世充抓住瓦岗军久战疲惫,军心不稳,伤亡重而又未得到及时补充与休整之机,挑选精锐2万余人,马2000余匹,屯兵通济渠(河南孟县)南,并于渠上架起三座桥,与瓦岗军决战。战前,王世充还以周公托梦为由誓师。
       李密亲迎战,邙山南麓地:在商议与王世充作战方案时,瓦岗军名将裴仁基提出乘洛阳空虚,出奇兵逼东都,然后趁王世充疲于奔命时将其击破。谋士魏征则提出以逸待劳奇策。李密皆予持否后,采纳了单雄信、程咬金等多数将领迎战之主张。裴仁基又力谏,无果后,李密将王伯当留守大本营金墉城,让徐世勣镇守黎阳,自己亲领精兵出偃师东,摆阵邙山南麓,迎战王世充。
       轻敌加内奸,终遭以败绩:由于刚刚打败宇文化及,李密便对王世充产生了轻视心理,阵前不设壁垒。王世充部队到达后,立即以数百骑兵在偃师城北攻打瓦岗军将领单雄信。瓦岗军骁将裴行俨、孙长乐、程咬金、罗士信等皆遇重创。除此,王世充又夜遣200余骑潜入邙山,埋伏于溪谷之中。次日凌晨,未等李密军成列,抢先发起攻击。李密军战败,部将裴仁基、祖君彦等数十人被俘,李密带领残兵万余人驰奔洛口仓。在王世充围攻偃师时,瓦岗军在偃师的守将郑頲的士兵已暗中叛变,把城池献给了王世充。在李密正欲退守洛口仓城时,其长史邴元真又暗中派人给王世充送信,引王世充部队跟踪偷袭。李密察觉此事后,表面装无其事,欲趁王世充部队半渡洛水之时突袭。由于内奸作祟,王世充人马已渡过了洛水,但李密的报警人员却不发信号,战机贻误,王世充偷袭成功。李密自感力不胜敌,带领随行人马逃奔虎牢关。邴元真把瓦岗军赖以生存的洛口仓城献给了王世充。邙山之战,王世充俘降瓦岗军10余万人,将领数十人。李密率残部逃至河阳后,还企图南阻黄河,北守太行山,东连黎阳,以图进取。但这时诸将情绪沮丧到极点,认为大势已去,难以恢复。在进退维谷窘境下,李密及王伯当、贾闰甫率残部2万人进入关中,投降了唐王朝。其他将帅和州县首领,如李公逸、裴行俨、罗士信、周法明、程咬金、秦叔宝、杜才干、徐圆朗、周文举、王当仁、刘黑闼等,则多暂时归附于王世充,后大多数转投唐朝或窦建德。魏征前往河北,暂时归附了窦建德,后随徐世勣、张善相、张亮等投降唐朝。

14、唐宪宗元和八年诗圣杜甫魂归故里葬邙山
理想寄终身,忧民亦忧国。壮年多游历,晚年苦颠簸。
吟诗遗八方,他乡留魂魄。暂厝于湖北,嗣后遵其嘱。

注释:
       理想寄终身,忧民亦忧国: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寄怀于理想,一生忧国忧民而不自忧。
       壮年多游历,晚年苦颠簸:唐玄宗开元后期,杜甫参加进士考试未中,随后漫游、辗转大半个中国。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唐肃宗拜其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他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晚年,他移家至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后携家出蜀,770年,病逝于辗转途中,享年58岁。‌
       吟诗遗八方,他乡留魂魄:杜甫七岁起便开始写诗,43岁时已创作一千余篇。代表作有《望岳》等。困守长安十年期间,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安史之乱时陷于叛军中,后为官约两年,创作了《北征》、《三吏》、《三别》等。漂泊西南,移居成都,这个时期创作了《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十二首等‌。杜甫一生创作诗歌约1400余首‌,展现了他作为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
       暂厝于湖北,嗣后遵其嘱: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湖南平江县洞庭湖附近的湘江舟中病逝时,因当时家贫,无力归葬,于是,便暂葬在湖北千江县南15公里的小田村。43年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其孙杜嗣业遵先人嘱托,将杜甫灵柩归葬故乡巩境康店的邙岭之上。关于此,清初《偃师县志》曾云:“先生归葬尝祔于当阳候之墓侧,复移墓于巩焉。”已故杜甫研究专家、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先生,1984年5月7日写有《重谒邙山少陵墓》一诗,诗云:“忧国忧民不自忧,东西南北苦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巩义市文物专家孙宪周先生曾考证杜甫墓前有碑三通,东边小碑为唐代所立,“杜工部墓”字迹隐约可见。其余两块,一为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县陈龙章立,会稽童钰书丹,碑中间书大字楷书“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另一为康熙十九年(1680年),河南驿监杜漺文立,中间楷书“杜少陵墓碑”,正文468字,记载了杜甫墓变迁史及“康水采文”故事。

15、天圣七年正月仁宗诏令西京永安县訾王山建会圣宫
北宋鼎盛时,仁宗行至孝。訾山赐凤台,皇室建世庙。
春秋宜祭祀,综之以礼事。奉先于永安,饮福会圣宫。

注释:
       北宋鼎盛时,仁宗行至孝:北宋經太祖、太宗、真宗这三任皇帝“开国定邦”、“扩疆略土”、“文治武功”,至仁宗赵祯时,整个社会已经基本实现政通人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作为后继者的赵祯,他也想要在历史上有所作为。但实际上他心里非常明白,要突破前三任先帝之伟业已经没有可能。这不但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客观情况,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那怎么办呢?赵祯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做个“守业”皇帝。为此,他以“圣人之德,谓无以加,而犹以为未也。”为理论依据,一方面,如欧阳修在《会圣宫颂》中描写的那样:“夙夜虔共,嗣固洪业,纂服守成之勤”,对祖宗之法“奉之以严,罔不勤备”。另一方面,他则要把自己“承先烈、昭孝思”之作为,“示民而垂无穷。”
       訾山赐凤台,皇室建原庙:在这样历史背景下,赵祯在自己即位的第七个年头,也就是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正月,君臣计议后,“乃复因陵园,起宫室,以望神游”。先赐名西京永安县洛水北岸之訾王山为“凤台山”,而后诏令于其山巅修建“原庙”会圣宫。
       春秋宜祭祀,综之以礼事:会圣宫选址这里,“省却了分设祭奠之麻烦”,起到了“集中殿祀”的功用。这里风景优美,交通便利。不仅紧邻洛水(即隋唐通济渠),还有寺沟潺湲的温泉,洛水的支流鄩溪。北宋皇室宗亲、大臣登凤台山祭祀先帝,走水路,可由通济渠入鄩溪,逆流而上至凤台山西侧码头下船。走陆路,从洛水鄩溪湾码头下船,乘车马即可至。对宋皇室每年的春秋祭祀非常方便。
       奉先于永安,饮福会圣宫:北宋皇室把自己先人的饮福之地选在远离京都的訾王山而不是别的地方,主要取决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及所处的周围环境。因为, 在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为了兴建和管理皇陵,宋朝廷专门割巩县、偃师、缑氏、登封等地之部分土地,设置了永安县县治。会圣宫所在,北宋天圣年间是隶属于西京永安县的治所辖区。

16、靖康元年金帅粘罕掳掠兵燹凤台山会圣宫
靖康元年冬,金兵渡黄河。粘罕西路军,扎营会圣宫。
皇陵遭兵燹,火延三十里。继而毁世庙,庄严不复生。

注释:
       靖康元年冬,金兵渡黄河:《北宋会圣宫史话》中这样描述: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十五日,金国大军从孟津渡黄河,十七日占领会圣宫及洛阳、偃师、永安、登封等县。
       粘罕西路军,扎营会圣宫:西路军统帅粘罕渡过黄河来到凤台山,把营盘驻扎于会圣宫内。
       皇陵遭兵燹,火延三十里:之后,粘罕下令三军将士,先是对北宋皇陵大肆掳掠一空,后又纵兵放火,北宋皇陵火势绵延30余里。
       继而毁世庙,庄严不复生:没过多久,凤台山也劫难不免。北宋经营数度的皇家家庙会圣宫,也被金帅粘罕一把大火化为灰烬。至今该遗址惟留一《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石碑和一八棱形石柱(当地称“栓马桩”)。此碑铭立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由碑帽、碑身、龟座三部分组成,总体高度为9.2米,被誉为“中州第一碑”。1963年6月20日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该碑铭又被列为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

17、清咸丰帝继位满一年巩吏邙山南麓建红阁以誌
咸丰元年初,多事之秋季。百姓盼明君,心存天下虑。
邑吏生慧智,隐晦表心迹。鉴史东周亡,北山红阁立。

注释:
       咸丰元年初,多事之秋季: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泥潭而不能自拔。
       百姓盼明君,心存天下虑:百姓盼望明君出现,当时巩境的地方官吏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智者,他除了为内忧外患的大清国日夜担忧外,内心还有一种无法说出口的期盼,即希望新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不要像他的父辈道光皇帝那样,“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国列强妥协忍让”。
       邑吏生慧智,隐晦表心迹:为了抒怀,巩邑官吏便借大清改年号“道光”为“咸丰”的元年正月二十二日,清咸丰帝继位满一年纪念日(1851年),除重修巩王庙殿宇外,又一改蓝砖习俗,在萧墙东隅处,以红砖砌筑起一巍峨约十米高之方阁。
       鉴史东周亡,北山红阁立:红阁以东周灭亡为史鉴,以《邑庠生员焦钦音闇章氏东周巩王庙原委》为内容,将寄望于新皇的一片苦心隐藏,永铭在邙山南麓的红阁石碣上。所以说,巩王阁所隐含的是对大清由盛及衰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历史清末这个时间段“多事之秋”最为直接的实物见证。

清代之前巩境邙山所历史事 (《洛水谣》组诗之三十四)


1、夏朝末年时商部落首领汤曾被桀囚禁于邙山夏台
夏朝之末年,暴君不仁政。民苦怨冲天,危机四处生。
忠臣谏不应,非弃即酷刑。商汤悼龙逢,桀囚他以笼。

2、周武王姬发东征伐纣施阳谋郊隔于巩境邙山鲔水
武王伐纣王,东征至北邙。帝辛遣胶鬲,武山探军情。
姬发施阳谋,据实以告之。甲子日交锋,牧野一战成。

3、周天子景王姬贵因畋猎而崩于巩境邙山荣锜涧
子寿为太子,聪明却早逝。子朝虽庶出,景王宠由衷。
单刘执上卿,意拥嫡子猛。姬贵欲杀之,畋邙心疾崩。

4、荣夷公首启国家统管山林以“专利”于巩境邙山
姬胡即位后,荣夷作上卿。采食于荣锜,经营以北山。
共享林始废,用则唯专利。缘此生叛乱,厉王遭袭击。

5、(癸巳)十有二年巩简公于邙山食邑地被盗杀
景敬值王时,巩简作上卿。问之周室乱,世袭多诟病。
缘此用远人,为仕另新政。贵族生不满,盗杀其简公。

6、周世侯伯之国“巩国”及东周“东公国”先后于此
巩伯周世侯,因爵得封地。北山筑城池,阙巩亦巩国。
迨至周末年,王畿又分裂。姬班奉于巩,公国命城郭。

7、东周东公国代天子姬杰因与诸侯谋秦被秦灭国 
前二五六年,周天子赧崩。九鼎秦取去,王畿遭占领。
东周东公国,靖代天子称。抗秦又七年,国破其亡命。

8、怀王令刘邦西进时略轘辕迂回巩偃邙山河津之间
沛公西进时,巩境略轘辕。断绝河津渡,北又击平阴。
向南图以洛,鏖战于巩偃。交战未获胜,遂返归阳城。

9、西魏与高欢的东魏之邙山大战
五四三年时,两魏滋纷争。仲密投西魏,东西魏交锋。
文泰围南城,高欢据邙山。西魏战以败,东魏获大胜。

10、南北朝时北齐大败北周的邙山之战
北周欲东扩,突厥作联盟。进攻先洛阳,三十天不成。
交战于北邙,溃败地川泽。 北齐终获胜,长恭史有名。

11、北魏孝文帝倾国力聚天下之巧大力山凿窟造佛
太和二十年,文帝阅武渡。返时游大力,莲花寺宿留。
溪雾叠水光,塔影重经楼。帝悦景幽处,凿窟造佛又。

12、唐肃宗至德二年李光弼与史思明邙山大战
唐至德二年,光弼洛平叛。思明佯装溃,设伏于邙山。
怀恩挟私愤,抗令阵平原。唐军遭突袭,死伤达数千。

13、隋末唐初李密瓦岗军与王世充邙山大战
六一八年秋,世充对决敌。精锐择二万,屯扎渠通济。
李密亲迎战,邙山南麓地。轻敌加内奸,终遭以败绩。

14、唐宪宗元和八年诗圣杜甫魂归故里葬邙山
理想寄终身,忧民亦忧国。壮年多游历,晚年苦颠簸。
吟诗遗八方,他乡留魂魄。暂厝于湖北,嗣后遵其嘱。

15、天圣七年正月仁宗诏令西京永安县訾王山建会圣宫
北宋鼎盛时,仁宗行至孝。訾山赐凤台,皇室建世庙。
春秋宜祭祀,综之以礼事。奉先于永安,饮福会圣宫。

16、靖康元年金帅粘罕掳掠兵燹凤台山会圣宫
靖康元年冬,金兵渡黄河。粘罕西路军,扎营会圣宫。
皇陵遭兵燹,火延三十里。继而毁世庙,庄严不复生。

17、清咸丰帝继位满一年巩吏邙山南麓建红阁以誌
咸丰元年初,多事之秋季。百姓盼明君,心存天下虑。
邑吏生慧智,隐晦表心迹。鉴史东周亡,北山红阁立。












1、夏朝末年时商部落首领汤曾被桀囚禁于此地的夏台
夏朝末年时,暴君不仁政。民苦怨冲天,危机四处生。
忠臣谏不应,非弃即酷刑。商汤悼龙逢,桀囚他以笼。

注释:
       夏朝末年时,暴君不仁政:夏朝君王至桀时,荒淫无道,整日醉于倾宫夜池。朝政重用奸臣小人,忠良贤臣遭排挤陷害。以致“君臣乖不亲,骨肉疏不附”。史书为此记载:桀(又称癸、履癸),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位后都于斟鄩。伐有施氏(今山东滕州),得美女妺喜,宠之。殚百姓之财,建倾宫,修瑶台。
       民苦怨冲天,危机四处生:同时,桀穷兵黩武,到处征伐。弄得民不聊生。《竹书纪年》载:当时百姓指着太阳咒骂桀:“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你几时候灭亡呀,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
       忠良谏不应,非弃即酷刑:终古看到桀这样荒淫奢侈,便进宫向其哭谏,被桀训斥后投奔了商汤。关龙逢在终古哭谏无效情况下,以死再谏,被桀当场炮烙致死。终古:夏桀时的太史令。关龙逢:(?~公元前1767),夏大夫,死谏开先第一人。夏朝末年贤臣。
       商汤悼龙逢,桀囚他以笼:商部落首领汤在获悉关龙逢被夏桀残害致死后,遂派使者至夏地祭悼。桀知道后,便以召见为名,将汤囚禁于邙山的夏台。关于此,《清乾隆十年本·巩县志》载:夏台“在邙山南洛汭西。夏桀无道杀龙逢,汤使人哭之。桀召汤,囚于夏台。”

2、周武王姬发东征伐纣施阳谋郊隔于巩境邙山鲔水
武王伐纣王,东征至北邙。帝辛遣胶鬲,武山探军情。
姬发施阳谋,据实以告之。甲子日交锋,牧野一战成。

注释:
       武王伐纣王,东征至北邙:前1046年,即大周十三年,纣王三十年三月二十四日,武王姬发率六十万兵马西出岐山,东征讨伐帝辛来至北邙周武山前之鲔水。关于鲔(wěi)水,《水经注》曰:“巩县北有五社津,一名土社津。有山临河,其下有穴,潜通淮浦。有渚,谓之鲔渚。”《吕览》云:“武王伐纣至鲔水”,即此地。”《清史稿·卷六十二·志三十七》:“河水自孟津入,为裴峪渡,古小平津,右合鲔水,又东五社津、神尾山···”
       帝辛遣胶鬲,武山探军情:面对周朝大军的讨伐,纣王遂派大夫胶鬲前往鲔水刺探虚实。关于此,《类篇》载述:“巩县西北临河有周武山,武王伐纣,纣使胶鬲御之鲔水上,盖其处也。”《吕氏春秋》载:“武王伐纣至鲔水,纣使胶鬲候周师。即是处也。五社津,在今河南巩义市北。为古黄河津渡。”
       姬发施阳谋,据实以告之:武王姬发将这次东征伐纣到达殷地的具体时间、地点,让胶鬲如实禀报给纣王帝辛,这种“据实以禀”战术,军事上称之为“阳谋”,即“欲擒故纵”。但实施它必须有前提条件,即:胶鬲作策应,密切配合。关于此,有关文献记载:武王伐纣到了鲔水,殷商派胶鬲刺探周国军队情况,武王会见了他。胶鬲说:“您将要到哪里去?不要欺骗我。”武王说:“不欺骗你,我将要到殷去。”胶鬲说:“哪一天到达?”武王说:“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拿这话去禀报吧!”胶鬲走了。天下起雨来,日夜不停。武王加速行军,不停止前进。军官们皆说:“太累了,让士兵休息后再前进吧。”武王说:“如果因休息延误到达殷地的时间,纣王就会怀疑胶鬲欺骗了他,就会杀了他,我们就会失掉消灭殷商军队的战机。...”关于胶鬲此人,后世尊其为盐商之鼻祖。史载:胶鬲在商朝末年曾是一位勤劳而富有远见的盐商,被西周文王发现后,曾有意让他成为重臣,但胶鬲却志往商朝作了“反商助周”的内应。
       甲子日交锋,牧野一战成:纣王得到胶鬲提供的军事情报后,如期于甲子日与武王率领的周朝军队在朝歌对阵。刚一交锋,殷军就哗变。紧接着,牧野一战,周朝军队彻底将商朝军队打败。纣王逃至朝歌,而后自焚。至此,商朝灭亡。

3、周天子景王姬贵因畋猎而崩于巩境邙山荣锜涧
子寿为太子,聪明却早逝。子朝虽庶出,景王宠由衷。
单刘执上卿,意拥嫡子猛。姬贵欲杀之,畋邙心疾崩。

注释:
       子寿为太子,聪明却早逝:周景王姬贵原先立就的太子寿很聪明,但他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子朝虽庶出,景王宠由衷:王子朝虽然不是嫡出,但他却受到了景王的宠爱。
       单刘执上卿,意拥嫡子猛:在立嫡与立庶问题上,周景王与朝中大臣产生了严重分歧:以执政上卿单子(单穆)、刘子(刘挚)为代表的一派,欲立嫡出的子猛为太子。以景王心腹大臣宾起为代表的另一派,则想立庶出的子朝为太子。
       姬贵欲杀之,畋邙心疾崩:前520年,即昭公廿二年,景王二十五年四月,景王(姬贵)欲借去北山打猎之机杀掉单穆和刘挚,结果是自己还没动手,却因心脏病突发而崩于荣锜涧。接下来,因王位继承问题,周朝爆发了十余年之久的子朝之乱。

4、荣夷公首启国家统管山林以“专利”于巩境邙山
姬胡即位后,荣夷作上卿。采食于荣锜,经营以北山。
共享林始废,用则唯专利。缘此生叛乱,厉王遭袭击。

注释:
       姬胡即位后,荣夷作上卿:姬胡是西周的第十位君主,在位期间,任用荣夷为执政上卿管理朝政。
       采食于荣锜,经营以北山:荣夷在任周朝执政上卿时,周厉王先是将荣锜涧封给他作为采食之地,接着,又授予他可享用北山的一切自然资源的权利。
       共享林始废,用则唯专利:荣夷经营北山之后,便将周人原有的“山川林泽共享”制度废止,推行了“以国家名义对山林川泽垄断为‘专利’”的制度。
       缘此生叛乱,厉王遭袭击:“共享林制度”废止后,那些依靠其谋生的国人便失去了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于是他们开始组织起来反叛,袭击厉王。姬胡吓得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最终死于彘。谥号:“厉王”。

5、(癸巳)十有二年巩简公于邙山食邑地被盗杀
景敬值王时,巩简作上卿。问之周室乱,世袭多诟病。
缘此用远人,为仕另新政。贵族生不满,盗杀其简公。

注释:
       景敬值王时,巩简作上卿:春秋末年时,周景王、敬王先后任巩简公为执政上卿。
       问之周室乱,世袭多诟病:巩简公总结周王室历次内乱原因,认为病根在于王室贵族世袭操政,并勾结王子为乱。
       缘此用远人,为仕另新政:于是巩简就从各诸侯国招揽人士为官,藉此以削弱王室内的旧贵族势力。史书缘此以载:“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
       贵族生不满,盗杀其简公:巩简实施的“为仕以远人”之新政招致了王室内诸贵族的强烈不满,最终被与周敬王争夺王位的王子朝所杀害。简死后,敬王赐其谥号“简”,史称“巩简公”。其后裔,则以其封邑“巩”为姓。"盗杀":国君被地位低贱之人所杀称"盗杀",此乃《春秋》史家之笔法。

6、周世侯伯之国“巩国”及东周“东公国”先后于此
巩伯周世侯,因爵得封地。北山筑城池,阙巩亦巩国。
迨至周末年,王畿又分裂。姬班奉于巩,公国命城郭。

注释:
       巩伯周世侯,因爵得封地:春秋时期,周世侯巩伯因爵位而得封食邑于北邙之地,采食范围七十里。
       北山筑城池,阙巩亦巩国:巩伯临洛依邙构筑城池,易昔之名“阙巩”为“巩国”。缘此《路史·国名记》曰:“巩国”春秋时姬姓小国,即“周世侯伯之国”,名谓“阙巩”。 
       迨至周末年,王畿又分裂:周王朝传至姬延时已无力掌控天下,昔日,诸侯们还能从其那里讨个爵位,但现在皆不愿听其摆布和调遣。经济上,王室穷至连祭器都要向诸侯们讨要。另外,西边的秦国以西戎霸主自称,经常向其征粮、派役。周天子姬延成了一个寄人篱下的“乞丐”,名义上虽然还被公认为是“天下之主”,但影响力仅限于雒邑附近的三四十个城池,人口三万多。威公死后,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唆使下独立出来,这时的周王室,除了雒邑王城的西周公国外,巩境巩伯国旧地,又有了一个东周公国。
       姬班奉于巩,公国命城郭:显王二年,韩、赵分周地为二,二周公各自治之,王则属寄焉。自此,东周又分东、西“公国”。惠公姬班所在的东周公国复建于北山巩伯国旧地,其凭借沟壑之势筑城,据洛水之险扼守。姬班之后,又历东周昭文君姬昭(惠公弟弟)、东周武公姬根和东周文君姬杰三代君主,直至公元前249年被秦灭国。东周“东公国”遗址在今巩境洛水岸边的康店、焦湾一带。 

7、东周东公国代天子姬杰因与诸侯谋秦被秦灭国 
前二五六年,周天子赧崩。九鼎秦取去,王畿遭占领。
东周东公国,靖代天子称。抗秦又七年,国破其亡命。

注释:
       前二五六年,周天子赧崩:周朝传位给赧(姬延)这个东周的第25代君主59年后,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因病去世,宣告东周覆灭,周民东亡。
       九鼎秦取去,王畿遭占领:位于洛邑王城的东周西公国之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秦将九鼎取走,并占领了王畿,周朝遗民皆东逃至巩境的东周东公国内。
       东周东公国,靖代天子称:这时,靖公姬杰作为周王室的代天子,于东周东公国内带领子民,与东逃至此的东周西公国遗民及诸侯共谋伐秦。
       抗秦又七年,国破其亡命:秦昭襄王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后,东周东公国靖公姬杰与子民又坚持抗秦斗争七年。但是,秦为独霸天下,决意扫清一统天下前的所有障碍。于是,前249年,秦庄襄王以相国吕不韦为帅,出兵巩境的东周东公国,先是将代天子姬杰诛杀,继而又把东周公国城池破坏,将周朝遗民迁于古聚,划归巩境以三川郡。至此,历演515年的周朝彻底落幕。“代天子”姬杰虽然在史籍上世袭不明,但其带领臣民与强秦抗争七年之精神,仍然受到了周朝遗民的仰敬。姬杰死后,谥号“靖公”,又谥号“文公”、“惠文君”。

8、怀王令刘邦西进时略轘辕迂回巩偃邙山河津之间
沛公西进时,巩境略轘辕。断绝河津渡,北又击平阴。
向南图以洛,鏖战于巩偃。交战未获胜,遂返归阳城。

注释:
       沛公西进时,巩境略轘辕:沛公听命怀王一路向西进发,袭陈留,战杨熊,屠颍城,得张良协助,攻破轘辕进入巩境。关于此,清乾隆十年本《巩县志 · 卷之一 · 附史事 · 汉》载:“《史记》:汉王南攻颍阳,因张良,遂略韩轘辕。”
       断绝河津渡,北又击平阴:为了实现攻取洛阳之目的,沛公获悉赵将司马卬欲渡黄河入函谷关信息后,遂由南向北邙迂回,先行进击平阴。关于此,清乾隆十年本《巩县志 · 卷之一 · 附史事 · 汉》载:“《史记》:沛公“···又绝河津,战洛阳。”
       向南图以洛,鏖战于巩偃:在切断黄河渡口,断了洛阳守军退路后,沛公与秦军交战于洛阳东的巩偃交界处。
       交战未获胜,遂返归阳城:初次交战,沛公的部队就遇到了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失利后,只好返回阳城。随后按照张良计策,集军中骑兵与南阳郡郡首战于犨东,并大败之。

9、西魏与高欢的东魏之邙山大战
五四三年时,两魏滋纷争。仲密投西魏,东西魏交锋。
文泰围南城。高欢据邙山。西魏战以败,东魏获大胜。

注释:
       五四三年时,两魏滋纷争:543年,东西两魏之间的第四次大战邙山之战序幕拉开。
       仲密投西魏,东西魏交锋:直接导火索是由于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而引发。深层原因,则是由于高欢的儿子高澄因贪色而引起。高澄十四岁时就因与其父的宠妾郑氏通奸,差点被高欢杀掉,经司马子如从中周旋,杀掉首告的奴婢灭口,父子才重新和好。后来,高澄又看中了高仲密的妻子李氏,欲霸占之,恰值高仲密即将外放为北豫州刺史,气恼之下,一到任上就将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送入西魏之手。
       文泰围南城。高欢据邙山:西魏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来投诚的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军至洛阳后,包围了河桥南城。东魏的高欢也亲自将兵十万为东魏左路军,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双方交战数日,皆不能向前推进。
       西魏终战败,东魏获大胜:宇文泰尽留辎重,轻装上阵,率领西魏右路军若干惠等人趁夜登邙山,欲突袭高欢的东魏左路军。侦察骑兵火速通知高欢,高欢严阵以待。东魏右路军大将彭乐以数千精锐骑兵,从北侧直接冲入西魏左路军赵贵等人营内,俘获西魏皇室临洮王元东、蜀郡王元荣宗、江夏王元升、钜鹿王元阐、谯郡王元亮及督将参谋等四十八人。高欢勒令鸣鼓进击,斩首三万余级。同时传令彭乐加紧追击黑獭。当时宇文泰狼狈不堪,边跑边在马上向彭乐苦苦哀求:“这不是彭乐将军吗?今天你杀掉我,明天你还有用吗?干嘛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一并取走呢?”彭乐是个粗人,觉得此话有理,便舍掉宇文泰。黑獭死里逃生。转天,西魏右路军与东魏左路军再次交战。当时,恰逢有一个私自杀驴的东魏士兵因为受到执法官杖责,竟然愤而向西魏军泄密。宇文泰遂得知高欢本人所在位置。立即招集三千敢死队,执短兵,以前军大都督贺拔胜为首,带军直击高欢所在。高欢本人一时间连坐骑也被射死,手下赫连阳顺自己下马把马让给高欢,连同七个人随后保护,都督尉兴庆殿后拒战,矢尽,被西魏兵乱刀砍杀。乱阵中,贺拔胜发现正在策马飞奔的高欢,便执槊与十三骑追赶上来,好几次槊尖都几乎刺及高欢。危急关头,段韶拍马赶到,,一箭射翻贺拔胜座骑,将其摔下马来,接着又射翻西魏两骑。等到副马赶到,高欢等人已经跑走。宇文泰亲自率领西魏右路军若干惠等人,大破高欢亲自率领的东魏左路军,完全俘虏了东魏左路军的步卒。高欢退回之后,又率领军队与宇文泰再次交战。东魏兵大肆反攻,冲杀过来。西魏赵贵的左军失律,诸军因此并溃。 宇文泰也被冲散,难以招架,大败而逃,东魏军队则乘胜大举追击。于谨、独狐信等收集西魏散卒,从侧面不断袭扰东魏追兵,宇文泰侥幸逃脱,退回渭河上游。高欢将兵入陕,会议进止,部下封子绘、陈元康劝高欢乘胜追击,定能一统两魏。但其余将领皆无斗志,志气衰竭,不敢再战。其时,宇文泰的西魏左军几乎全军覆没。而西魏右军则在此役立下了“垂成之功”,却因为西魏左军的率先溃败而“覆于一篑” 。邙山之战,西魏大败。皇室成员大量被俘,损失督将四百余人,军士被俘斩六万人。

10、南北朝时北齐大败北周的邙山之战
北周欲东扩,突厥作联盟。进攻先洛阳,三十天不成。
交战于北邙,溃败地川泽。 北齐终获胜,长恭史有名。

注释:
       北周欲东扩,突厥作联盟: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创业之初,因连年征战,便与突厥多有和亲,为共同对抗高氏执政的东魏、北齐,谋势为掎角。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即位后,权臣、大冢宰宇文护感到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威望一天不如一天,为了保住地位,于是就使出对外扩张以立军功这一招。这时,正好突厥派遣使者前来告知约定伐齐之事。于是,宇文护便征召北周府兵二十四军及各地兵马,分四路攻打北齐。宇文护带中军主力从潼关出发,驻扎弘农(今河南灵宝),保障潼关到函谷关的交通线。柱国大将军尉迟迥为主将,与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齐国公宇文宪,领10 万人马前锋大军进攻洛阳。这其中又分两下,尉迟迥指挥攻打洛阳的集团,达奚武、王雄、宇文宪指挥在邙山阻挡援兵的集团。北边,邵州刺史杨檦领着军队从轵关(今河南济源)出发,拦住北齐晋阳去洛阳救援的援军。南边,让驻守江陵的大将军权景宣带着自己的兵和西梁兵去攻打北齐豫州悬瓠(今河南汝南)。杨忠带兵和突厥大军会合,从北边攻打北齐晋阳,与这三路大军配合。
       进攻先洛阳,三十天不成:十一月十日,北周柱国大将军尉迟迥指挥的士兵,以筑土山、挖地道方式攻打洛阳城,三十天没有攻下。 宇文护命令诸位将领挖掘切断河阳的道路,阻止北齐援军,然后一同攻打洛阳。诸位将领以为齐兵不敢出城,所以只是简单地派遣斥候侦察北齐其他方向的行动。 
       交战于北邙,溃败地川泽:洛阳告急后,北齐武成帝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救援。让段韶领千名精骑,从晋阳出发策应。十二月初三,高湛也从晋阳赶赴洛阳。段韶出发五天后渡过黄河,十二月初八达洛阳,率领帐下二百骑兵和将领同登邙阪,观察敌情时,在太和谷和北周军队遭遇。段立即驰告各营,会集兵马,严阵以待。自己统率左军,高长恭统率中军,斛律光统率右军,与北周大军展开对阵。北周以步兵在前,上山迎战。段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待对方兵疲力竭之时,遂命令士兵下马进攻。两军短兵相接,北周军大溃。兰陵王高长恭所率北齐中军所指之处,北周军迅疾瓦解,投坠溪谷而死的不计其数。之后,高又与五百骑兵,两次冲入北周军队包围圈,来到洛阳城东北角处的金墉城下时,遭北周军队围困,守军遂派弓箭手出城解围。北周军被打得大败,丢下营帐落荒而逃。从邙山到谷水之三十里间的川泽,到处是北周军丢弃之兵器辎重。北齐士兵一起唱歌赞颂兰陵王,缘此,史上有了《兰陵王入阵曲》。
       北齐终获胜,长恭史有名: 在北周军队大败之际,只有齐公宇文宪、达奚武和庸忠公王雄在后面统率兵士抵抗作战。王雄策马冲入斛律光的阵营,斛律光退走,王雄紧追不舍。斛律光回身一箭正中王雄额头,王雄抱着马颈退回,到营地后死去,北周军队震惧。宇文宪收集败退的散军和剩余部众准备天亮时再战,被达奚武劝住后撤军。南道进攻的权景宣看到战况不利,于是放弃已经攻下豫州的地界退走。杨忠领兵从沃野出发接应突厥部队,最后,北周命令其罢兵回朝。这次北周联合突厥东扩伐齐,损兵折将,无功而返。权臣宇文护原指望通过这次战役提高自己威望,结果没有提高反而降低,只得向周武帝谢罪。北齐获胜,宗室名将高长恭一战成名。

11、北魏孝文帝倾国力聚天下之巧大力山凿窟造佛
太和二十年,文帝阅武渡。返时游大力,莲花寺留宿。
溪雾叠水光,塔影重经楼。帝悦此景幽,凿窟又造佛。

注释:
       太和二十年,文帝阅武渡:公元496年,即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为消除南患魏僧珉,决定南征,出发前,拓跋元宏集结二十万兵力于小平津进行军演,并检阅了出征前的部队。
       返时游大力,莲花寺留宿:孝文帝阅武小平津准备返回洛阳时,幸游了邙山大力山下的“卧龙寺”、“普净寺”、“莲花寺”三座寺院。当晚,就留宿于此地的莲花寺内。
       溪雾叠水光,塔影重经楼:孝文帝看到大力山这里洛水潋滟,邙山青翠。水光山色掩仰亭姿塔影,溪雾岩云轻绕宝殿经楼,自然环境优美宜人,于是便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帝悦此景幽,凿窟又造佛:孝文帝高兴了,卧龙、普净、莲花三寺缘此得以奉敕重修。由于这次重修为皇家所为,所以,其修葺则为规模扩建,除了重塑金粧佛像,为三寺扩招僧侣五十人,置买寺田二十顷外,又选天下能工巧匠,凿山为窟,在大力山石壁上雕刻大小佛像六千余尊。期间,又有冯萧者,于三寺东修“永乐寺”,西修“永福寺”,中植桃林四十亩,林外又造桃花庵,庵内育发姑五十名,庵前造官亭五亩余,形成五寺、二庵、一塔、一亭和一片桃林并立繁盛局面。因当时整体造佛工程浩大,域内外少有,且雕刻技艺精美绝伦恰似天工,给人以奥妙无穷遐想,故其进香之地,始有“希玄”之寺名。唐宋时,又易称:“净土寺”、“十方净土寺”,金代则改谓“石窟寺”,明清袭之,沿用至今。

12、唐肃宗至德二年李光弼与史思明邙山大战
唐至德二年,光弼洛平叛。思明佯装溃,设伏于邙山。
怀恩挟私愤,抗令阵平原。唐军遭突袭,死伤达数千:

注释:
       唐至德二年,光弼洛平叛: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与据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的李光弼相持近一年半之久,发起的多次进攻,均被唐军挫败。为诱使唐军离开河阳进行野战,史思明便派人到处散布说:“洛阳将士皆燕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击之可破”。陕州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倍以为真,上奏唐肃宗下令李光弼反攻洛阳。李光弼了解实际后上奏说:“贼军士气未衰,不可轻举冒进。”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因李光弼治军严整心存报复之念,于是就附合鱼朝恩督促李光弼出师。李光弼迫不得已,留李抱玉镇守河阳,自己与仆固怀恩率军会合鱼朝恩及神策军使卫伯玉联兵进攻洛阳。
       思明佯装溃,设伏于邙山:叛军首领史思明在获知唐军要进攻洛阳的情报后,一面命令部卒在城郊林中委弃财物、佯装溃逃,一面又于北邙山中设下埋伏。
       怀恩挟私愤,平原地列阵:仆固怀恩因存报复心理,于是就处处与李光弼对着干。当李光弼命令仆固怀恩依托邙山据险布阵,并强调说:“据险列阵,可进可退;若在平原列阵,一战不利就会全军覆没。”而仆固怀恩却拒绝执行命令,依旧布阵于平原。
       唐军遭突袭,死伤达数千: 在唐军列阵平原尚未完成之时,不少将士却因贪图钱物,毫无防备地争先入城劫掠起来。史思明见状,突然发兵袭杀。唐军大败,死伤数千人,损失大批军资器械。李光弼、仆固怀恩渡河退保闻喜,鱼朝恩、卫伯玉撤回陕州,李抱玉也弃守河阳三城,叛军复夺怀州。邙山之败,朝廷震怖,调集重兵驻守陕州。 

13、隋末唐初李密瓦岗军与王世充邙山大战
六一八年秋,世充决与敌。精锐择二万,屯扎渠通济。
李密亲迎战,邙山南麓地。轻敌加内奸,终遭以败绩。

注释:
       六一八年秋,世充决与敌:隋末唐初,王世充和李密为争夺在河南的霸权,曾交战60余次。后来,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自立为许帝,率军从江都北上,欲经过洛阳回长安。这样一来,构成了对李密及王世充双方的威胁。为共同对付宇文化及,李密主动向杨侗和王世充妥协称臣。在与宇文化及作战时,每次获胜,李密都遣使向杨侗告捷,逮住杀害隋炀帝的凶手于弘达也及时献上,以求恩宠。经过血战,李密击败了宇文化及。杨侗召李密入朝议事,部队开到温县时,王世充将元文都等杀死,抢先于洛阳发动了宫廷政变。李密入东都的美梦被打破,只得仍驻扎在金墉城。
       精锐择二万,屯扎渠通济:618年九月,王世充抓住瓦岗军久战疲惫,军心不稳,伤亡重而又未得到及时补充与休整之机,挑选精锐2万余人,马2000余匹,屯兵通济渠(河南孟县)南,并于渠上架起三座桥,与瓦岗军决战。战前,王世充还以周公托梦为由誓师。
       李密亲迎战,邙山南麓地:在商议与王世充作战方案时,瓦岗军名将裴仁基提出乘洛阳空虚,出奇兵逼东都,然后趁王世充疲于奔命时将其击破。谋士魏征则提出以逸待劳奇策。李密皆予持否后,采纳了单雄信、程咬金等多数将领迎战之主张。裴仁基又力谏,无果后,李密将王伯当留守大本营金墉城,让徐世勣镇守黎阳,自己亲领精兵出偃师东,摆阵邙山南麓,迎战王世充。
       轻敌加内奸,终遭以败绩:由于刚刚打败宇文化及,李密便对王世充产生了轻视心理,阵前不设壁垒。王世充部队到达后,立即以数百骑兵在偃师城北攻打瓦岗军将领单雄信。瓦岗军骁将裴行俨、孙长乐、程咬金、罗士信等皆遇重创。除此,王世充又夜遣200余骑潜入邙山,埋伏于溪谷之中。次日凌晨,未等李密军成列,抢先发起攻击。李密军战败,部将裴仁基、祖君彦等数十人被俘,李密带领残兵万余人驰奔洛口仓。在王世充围攻偃师时,瓦岗军在偃师的守将郑頲的士兵已暗中叛变,把城池献给了王世充。在李密正欲退守洛口仓城时,其长史邴元真又暗中派人给王世充送信,引王世充部队跟踪偷袭。李密察觉此事后,表面装无其事,欲趁王世充部队半渡洛水之时突袭。由于内奸作祟,王世充人马已渡过了洛水,但李密的报警人员却不发信号,战机贻误,王世充偷袭成功。李密自感力不胜敌,带领随行人马逃奔虎牢关。邴元真把瓦岗军赖以生存的洛口仓城献给了王世充。邙山之战,王世充俘降瓦岗军10余万人,将领数十人。李密率残部逃至河阳后,还企图南阻黄河,北守太行山,东连黎阳,以图进取。但这时诸将情绪沮丧到极点,认为大势已去,难以恢复。在进退维谷窘境下,李密及王伯当、贾闰甫率残部2万人进入关中,投降了唐王朝。其他将帅和州县首领,如李公逸、裴行俨、罗士信、周法明、程咬金、秦叔宝、杜才干、徐圆朗、周文举、王当仁、刘黑闼等,则多暂时归附于王世充,后大多数转投唐朝或窦建德。魏征前往河北,暂时归附了窦建德,后随徐世勣、张善相、张亮等投降唐朝。

14、唐宪宗元和八年诗圣杜甫魂归故里葬邙山
理想寄终身,忧民亦忧国。壮年多游历,晚年苦颠簸。
吟诗遗八方,他乡留魂魄。暂厝于湖北,嗣后遵其嘱。

注释:
       理想寄终身,忧民亦忧国: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寄怀于理想,一生忧国忧民而不自忧。
       壮年多游历,晚年苦颠簸:唐玄宗开元后期,杜甫参加进士考试未中,随后漫游、辗转大半个中国。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唐肃宗拜其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他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晚年,他移家至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后携家出蜀,770年,病逝于辗转途中,享年58岁。‌
       吟诗遗八方,他乡留魂魄:杜甫七岁起便开始写诗,43岁时已创作一千余篇。代表作有《望岳》等。困守长安十年期间,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安史之乱时陷于叛军中,后为官约两年,创作了《北征》、《三吏》、《三别》等。漂泊西南,移居成都,这个时期创作了《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十二首等‌。杜甫一生创作诗歌约1400余首‌,展现了他作为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
       暂厝于湖北,嗣后遵其嘱: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湖南平江县洞庭湖附近的湘江舟中病逝时,因当时家贫,无力归葬,于是,便暂葬在湖北千江县南15公里的小田村。43年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其孙杜嗣业遵先人嘱托,将杜甫灵柩归葬故乡巩境康店的邙岭之上。关于此,清初《偃师县志》曾云:“先生归葬尝祔于当阳候之墓侧,复移墓于巩焉。”已故杜甫研究专家、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先生,1984年5月7日写有《重谒邙山少陵墓》一诗,诗云:“忧国忧民不自忧,东西南北苦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巩义市文物专家孙宪周先生曾考证杜甫墓前有碑三通,东边小碑为唐代所立,“杜工部墓”字迹隐约可见。其余两块,一为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县陈龙章立,会稽童钰书丹,碑中间书大字楷书“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另一为康熙十九年(1680年),河南驿监杜漺文立,中间楷书“杜少陵墓碑”,正文468字,记载了杜甫墓变迁史及“康水采文”故事。

15、天圣七年正月仁宗诏令西京永安县訾王山建会圣宫
北宋鼎盛时,仁宗行至孝。訾山赐凤台,皇室建世庙。
春秋宜祭祀,综之以礼事。奉先于永安,饮福会圣宫。

注释:
       北宋鼎盛时,仁宗行至孝:北宋經太祖、太宗、真宗这三任皇帝“开国定邦”、“扩疆略土”、“文治武功”,至仁宗赵祯时,整个社会已经基本实现政通人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作为后继者的赵祯,他也想要在历史上有所作为。但实际上他心里非常明白,要突破前三任先帝之伟业已经没有可能。这不但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客观情况,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那怎么办呢?赵祯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做个“守业”皇帝。为此,他以“圣人之德,谓无以加,而犹以为未也。”为理论依据,一方面,如欧阳修在《会圣宫颂》中描写的那样:“夙夜虔共,嗣固洪业,纂服守成之勤”,对祖宗之法“奉之以严,罔不勤备”。另一方面,他则要把自己“承先烈、昭孝思”之作为,“示民而垂无穷。”
       訾山赐凤台,皇室建原庙:在这样历史背景下,赵祯在自己即位的第七个年头,也就是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正月,君臣计议后,“乃复因陵园,起宫室,以望神游”。先赐名西京永安县洛水北岸之訾王山为“凤台山”,而后诏令于其山巅修建“原庙”会圣宫。
       春秋宜祭祀,综之以礼事:会圣宫选址这里,“省却了分设祭奠之麻烦”,起到了“集中殿祀”的功用。这里风景优美,交通便利。不仅紧邻洛水(即隋唐通济渠),还有寺沟潺湲的温泉,洛水的支流鄩溪。北宋皇室宗亲、大臣登凤台山祭祀先帝,走水路,可由通济渠入鄩溪,逆流而上至凤台山西侧码头下船。走陆路,从洛水鄩溪湾码头下船,乘车马即可至。对宋皇室每年的春秋祭祀非常方便。
       奉先于永安,饮福会圣宫:北宋皇室把自己先人的饮福之地选在远离京都的訾王山而不是别的地方,主要取决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及所处的周围环境。因为, 在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为了兴建和管理皇陵,宋朝廷专门割巩县、偃师、缑氏、登封等地之部分土地,设置了永安县县治。会圣宫所在,北宋天圣年间是隶属于西京永安县的治所辖区。

16、靖康元年金帅粘罕掳掠兵燹凤台山会圣宫
靖康元年冬,金兵渡黄河。粘罕西路军,扎营会圣宫。
皇陵遭兵燹,火延三十里。继而毁世庙,庄严不复生。

注释:
       靖康元年冬,金兵渡黄河:《北宋会圣宫史话》中这样描述: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十五日,金国大军从孟津渡黄河,十七日占领会圣宫及洛阳、偃师、永安、登封等县。
       粘罕西路军,扎营会圣宫:西路军统帅粘罕渡过黄河来到凤台山,把营盘驻扎于会圣宫内。
       皇陵遭兵燹,火延三十里:之后,粘罕下令三军将士,先是对北宋皇陵大肆掳掠一空,后又纵兵放火,北宋皇陵火势绵延30余里。
       继而毁世庙,庄严不复生:没过多久,凤台山也劫难不免。北宋经营数度的皇家家庙会圣宫,也被金帅粘罕一把大火化为灰烬。至今该遗址惟留一《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石碑和一八棱形石柱(当地称“栓马桩”)。此碑铭立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由碑帽、碑身、龟座三部分组成,总体高度为9.2米,被誉为“中州第一碑”。1963年6月20日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该碑铭又被列为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

17、清咸丰帝继位满一年巩吏邙山南麓建红阁以誌
咸丰元年初,多事之秋季。百姓盼明君,心存天下虑。
邑吏生慧智,隐晦表心迹。鉴史东周亡,北山红阁立。

注释:
       咸丰元年初,多事之秋季: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泥潭而不能自拔。
       百姓盼明君,心存天下虑:百姓盼望明君出现,当时巩境的地方官吏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智者,他除了为内忧外患的大清国日夜担忧外,内心还有一种无法说出口的期盼,即希望新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不要像他的父辈道光皇帝那样,“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国列强妥协忍让”。
       邑吏生慧智,隐晦表心迹:为了抒怀,巩邑官吏便借大清改年号“道光”为“咸丰”的元年正月二十二日,清咸丰帝继位满一年纪念日(1851年),除重修巩王庙殿宇外,又一改蓝砖习俗,在萧墙东隅处,以红砖砌筑起一巍峨约十米高之方阁。
       鉴史东周亡,北山红阁立:红阁以东周灭亡为史鉴,以《邑庠生员焦钦音闇章氏东周巩王庙原委》为内容,将寄望于新皇的一片苦心隐藏,永铭在邙山南麓的红阁石碣上。所以说,巩王阁所隐含的是对大清由盛及衰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历史清末这个时间段“多事之秋”最为直接的实物见证。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