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坊间传说、文学典籍与历史事件记载中的“河伯” (《洛水谣》组诗之三十)

作者: 2024年08月28日11:41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在数千年的演化中,“河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形象,其性格特征在神话故事,坊间传说、文学典籍以及历史记载中各不相同···

一、神话故事、坊间传说中的“河伯”

黄河的水神,原名谓“河神”。战国之年时,始称为“河伯”。
“伯”称之所谓,理解各不同。王逸释官职,汪瑗视敬称。

大禹治水前,黄河漫中原。肆意无循道,泛滥致灾难。
冯夷涉之上,滑落溺身死。 喊冤于玉帝,值“伯”将其管。

遍访查水情,依脉理其患。待至“河图”成,自己亦年迈。
忧愁心将生,玉帝予指点。授图以大禹,了却平生愿。

二、国学《山海经》中的“河伯”

始自初文明,神话一形象。人神间演化,极端间迁移。
多次演其变,定位归“人神”。黄河之主神,一个“岗位神”。

三、屈原《九歌》中的“河伯”

水中居有宅,饰缀以豪华。鱼鳞屋龙堂,紫贝宫阙珠。
出则车荷盖,两龙驾骖螭。美女伴之游,逍遥九河域。


四、历史事件记载中的“河伯”

商侯夏之属,封之于殷地。冥因治水死,王亥继任侯。
宾于有易淫,贸易部落间。仆牛作负重,往来途千里。

易君施计掠,王亥遭杀身。双方起冲突,子微雪父仇。
河伯助武师,易氏败而亡。绵臣缘此死,易族远逃逸。

讨伐易之战,子微居首功。推举制终止,商国显雏形。
卜辞呈以祥,上甲享有誉。祭礼唯隆重,高祖微尊居。



一、神话故事、坊间传说中的“河伯”
黄河的水神,原名谓“河神”。战国之年时,始称为“河伯”。
“伯”称之所谓,理解各不同。王逸释官职,汪瑗视敬称。

注释:
    黄河的水神,原名谓“河神”:河伯在神话传说中是黄河的水神,原来被称为“河神”。到了战国时期,开始称他为“河伯”。
    战国之年时,始称为“河伯”:到了战国时期,黄河的水神才开始是称为“河伯”。战国时庄子的《庄子·外篇》中有《河伯观海》寓言故事。
    “伯”称之所谓,理解各不同:文学界关于“伯”这个称谓,由于着眼点及看法不同,所以解释也不尽一样。
    王逸释官职,汪瑗视敬称: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集注》里认为:“伯”是官职的名称。因为黄河在古代四条大河之中地位最高,相当于大夫,屈原也是楚国的大夫,所以两个人以官职平辈论交。但明代的汪瑗不同意这个看法,他在《楚辞集解》里说“河伯”是一种敬称,类似湘君、东君的“君”这个称谓,并不是“伯爵”这样的爵位等级。

大禹治水前,黄河漫中原。肆意无循道,泛滥致灾难。
冯夷涉之上,滑落溺身死。 喊冤于玉帝,值“伯”将其管。

注释:
    大禹治水前,黄河漫中原:传说在大禹治水之前的尧舜时代,大地到处洪水泛滥,居民困苦不堪。尧命鲧去治水,鲧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办法,历时九年,以失败而告终,鲧也被降罪于羽郊,殛(表示惩罚、诛杀)之于羽山。舜命禹又去治水。禹总结其父鲧及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江河的办法,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终于取得了成功。
    肆意无循道,泛滥致灾难:由于没有固定的河道,每遇雨季,黄河水肆虐成灾。
    冯夷涉之上,滑落溺身死:古时候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一心想成仙,一次趟水过河寻找用于成仙的水仙花汁时,滑跌于黄河被淹死。关于冯夷,《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九歌·河伯》中描写,河伯是位风流潇洒的花花公子:“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红···”
    喊冤于玉帝,值“伯”将其管:被淹死的冯夷一肚子怨气,于是就到玉帝那里告黄河的状。为了安慰冯夷,玉帝就封其为黄河的水神,是称为“河伯”,让其管理黄河。

遍访查水情,依脉理其患。待至“河图”成,自己亦年迈。
忧愁心将生,玉帝予指点。授图以大禹,了却平生愿。

注释:
    遍访查水情,依脉理其患:从来没有干过治水之事的冯夷,这时发了愁。咋办呢?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玉帝告诉他:治理好黄河就要先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图作依据,治理起黄河那就省事多啦。
    待至“河图”成,自己亦年迈:按着玉帝的指点,冯夷查水情,画河图。等把河图画好,自己已年老体弱了。
    忧愁心将生,玉帝予指点:看着画得一清二楚的河图,冯夷正忧心自己年老没有气力去治理时,玉帝又予指点说:世间有个叫夏后禹的人正需要河图治理黄河。
    授图以大禹,了却平生愿:冯夷按照玉帝的指点,把自己画好的河图传给了大禹。大禹按照冯夷所画的黄河水情图,以“疏”(疏导)为主,辅助以“挖”(河道)、“堵”(决口)、“断”(水流)、“排”(溢洪)等办法,带领一众人,在外辛勤劳作了十三年,其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发了九州土地,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测量了九座大山,终于将黄河治住。关于大禹治水故事,中国古代神话这样描述:传说尧帝时期,黄河泛滥成灾,大禹之父鲧被任命为治水使者,但九年未能成功,最终被放逐并死去。 舜帝即位,禹接任其父治水重任,采用疏导办法,依地形引导洪水入海,成功平息了水患。 治水过程中,他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专注于治水工作,最终成为夏朝的开国君王,被尊称为“神禹”。治水期间,禹利用准绳和规矩等工具测量地形,开出龙门,拓宽渠道,确保了河流的畅通。 战国时期,《禹贡》一书以大禹治水为背景,详细描述了中国的地理情况,体现了大禹治水对后世的影响。文献记载中,大禹治水的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如《山海经》中描述鲧窃取帝的息壤以阻止洪水,最终被杀,而禹则是由鲧复生,继续治水。《史记》、《尚书》等史书则更加注重史实,记载了禹的婚姻和他为治水而辛勤劳作的经历,强调了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展现了人类与自然斗争的不屈精神。

二、国学《山海经》中的“河伯”
始自初文明,神话一形象。人神间演化,极端间迁移。
多次演其变,定位归“人神”。黄河之主神,一个“岗位神”。

注释:
    始自初文明,神话一形象: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河伯”一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形象,是华夏古代汉族神话中专指的“黄河主神”。
    人神间演化,极端间迁移:“河伯”先由人“冯夷”,而后又转变为河神“河伯”,数千年间,其定位始终在纯粹的“人”与“神”两个极端间多次迁移。
    多次演其变,定位归“人神”:经过多次的演变后,其归位最终稳定为“人神”。即冯夷先是作为具象之人,被黄河水溺死后,再由玉帝封为“伯”,转变成为虚拟的“河神”。
    黄河之主神,一个“岗位神”:在今天人们的概念中,“河伯”是黄河的“主神”,一个专值黄河的“岗位神”。

三、屈原《九歌·河伯》中的“河伯”
水中居有宅,饰缀以豪华。鱼鳞屋龙堂,紫贝宫阙珠。
出则车荷盖,两龙驾骖螭。美女伴之游,逍遥九河域。

注释:
    水中居有宅,饰缀以豪华:在屈原《九歌·河伯》中,“河伯”的形象是,居于水中,且极尽豪华。
    鱼鳞屋龙堂,紫贝宫阙珠:“河伯”在水中的殿堂屋饰满了鱼鳞,行宫镶满了紫贝和珍珠。
    出则车荷盖,两龙驾骖螭:“河伯”出行时,乘坐着由荷叶做的车棚的荷盖车,两条龙在前面拉着。“骖螭”(cān chī)指的是四匹马拉车时两旁的马,也被称为“骖”。《说文解字》对“螭”的解释是:“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另外,也有说法称“无角曰螭”。在此句中,“骖螭”意指河伯驾驶着马车,由两旁的螭马牵引着,象征着“河伯”的水神身份。“荷盖”:则指的是荷叶做的车棚。
    美女伴之游,逍遥九河域:由美女作伴,“河伯”逍遥于九州的河域之上。

四、历史事件记载中的“河伯”
商侯夏之属,封之于殷地。冥因治水死,王亥继任侯。
宾于有易淫,贸易部落间。仆牛作负重,往来途千里。

注释:
    商侯夏之属,此时都殷地:商侯冥是隶属于夏朝时的一个部落方国,帝芒三十三年时,因洪水灾害,被迫迁都于殷地。这里的“殷”,非安阳小屯之“殷”,而是商丘境内的“殷”,即商丘城北蒙墙寺一带。古时此地曾称“亳”、“亳殷”、“景亳”、“蒙”、“殷”和“北殷”。
    冥因治水死,王亥继任侯:此前,冥因带领子民治水而殒命,其子王亥接替了其父冥的爵位。关于此,《竹书纪年》记载: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
    宾于有易淫,贸易部落间:王亥是一个有作为的继任者,在任时,经常与有易部落进行贸易往来。他还把一群肥牛寄养在有易族部落那里,让水神河伯作为担保者。这里的“淫”,意指时间“久”,引申为“经常”。
    仆牛作负重,往来途千里:用牛作为交换过程中的“负重”,每次来往,行程需要千里之遥。“仆牛”,即交往时用于载重之牛的称谓。关于此,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这样描述:“冥子王亥的时候,开始利用牛作为负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间进行贸易。”

易君施计掠,王亥遭杀身。双方起冲突,子微雪父仇。
河伯助武师,易氏败而亡。绵臣缘此死,易族远逃逸。

注释:
    易君施计掠,王亥遭杀身:有易氏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意,施计将王亥谋害,并没收了王亥的那群肥牛。这即文献所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之事。王亥之弟王恒侥幸逃回殷地,继承首领之位后,由于接受了有易氏首领的贿赂,所以,就把为兄长报仇一事抛于脑后。关于王亥的一生,有关资料记载:其生于帝芒十八年己丑九月初九,即公元前1854年9月9日,被害于公元前1803年12月28日,享年52岁。
    双方起冲突,子微雪父仇:后来,王亥之子上甲微,弄清了父亲的死亡真相,决心为父报仇雪恨。商族与有易氏部落的冲突序幕由此拉开。
    河伯助武师,易氏败而亡:作为安全贸易保证人的河伯,此时必须履行自己的担保义务。于是,上甲微要求河伯出兵为父复仇。基于古代贸易活动对各方约束之条约,河伯不得不派出军队对违犯规则的一方有易氏部落进行武力讨伐,子微便借助这支力量,并带领愿意随自己出征的家族,对有易氏部落开始了武装纵兵之战。交战中,有易氏被灭国。这即历史记载的“商上甲微灭有易氏之战”事件。
    绵臣缘此死,易族远逃逸:在这次讨伐有易的大战中,子微大获全胜,并杀死了谋害自己父亲的元凶有易氏君主绵臣。但作为保证人的河伯历来与有易关系友善,于是,在与有易交战中,故意网开一面,悄悄放走了逃生的有易子民,让其远遁他方,这就有了后来的“摇民国”。此事文献记载:“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名曰摇民”。《山海经·大荒经》载:王亥把一群肥牛寄养在有易族人、水神河伯那里。有易族人把王亥杀死,没收了那群肥牛。河伯哀念有易族人,便帮助有易族人偷偷地逃了出来,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建立国家,这个国家叫“摇民国”。

讨伐易之战,子微居首功。推举制终止,商国显雏形。
卜辞呈以祥,上甲享有誉。祭礼唯隆重,高祖微尊居。

注释:
    讨伐易之战,子微居首功:上甲微在调查王亥死因和纵兵鏖战中表现出了才干,复仇的胜利更是提高了他的威望。同时,也使得其与王恒因接受赎金而引起的内部矛盾、权力之争更加激烈。屈原缘此说:“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意思指:上甲微凭借自己的胜利和威望,破坏了“领袖职位的继任必须经过议事会认可”的古俗,僭取了领袖职位,取代了王恒。此后,王亥、王恒之子为争夺权位,各用计谋,不厌其诈。最后,上甲微获得了胜利。
    推举制终止,商国显雏形: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能世代相继,上甲微废除了“军事民主制度下首领职位传承须经议事会议选举或认可的民主形式”,领袖人物开始在王族中世代相继制度确立。这标志着国家雏形的形成。出土文献也证明了这一点:商族国形成始自上甲微。
    卜辞呈以祥,上甲享有誉:甲骨文中,王亥之“亥”的写法,往往在“亥”字上画一鸟形,这是商族的图腾,标志着他的时代血缘的纽带、氏族制度的外壳依然存在。王亥、王恒之“王”,还是军事民主制时代军事首长的称谓。而上甲微却不同,他是第一个被尊名为“先公”之人。
    祭礼唯隆重,高祖微尊居:除了上甲微被尊为“先公”,他还被尊称为“高祖上甲”,是“大宗之首”,其族人对其的祭典也非常隆重,这是上甲以前的先公和其后的一些先王所不能相比的。






注释:
2024·8·27·烟台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