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华夏“洛”姓,源于上古前的“有洛氏”。历史长河中,“有洛氏国”芸花一现。传说与实际是否相符,史籍、方志莫衷一是。今天,专家、学者更是猜想空间多多…
一、华夏“洛”姓
华夏有洛姓,发祥于巩境。居邑地命氏,排序近千名。
洛水为之根,有洛国名命。沧桑度其变,相伴夏始终。
二、“有洛氏国”传说
上古前之史,剥茧抽丝莹。依脉稽源头,逻辑推理通。
夏朝初年时,河洛现文明。原始易部落,散居换聚兴。
。
黄熊氏为最,其他比之轻。有洛氏第次,訾坎另与并。
河伯性恃强,凌弱以霸凌。诸部祈平安,逢事求安宁。
伏羲有爱女,洛伯爱由衷。喜临将出闺,河伯呈蛮横。
武以屈洛伯,花舟强娶迎。行至河中央,宓妃跳水中。
宓女河殒命,伏羲愤满胸。结盟于洛伯,伐灭河伯营。
邪恶尽根除,两岸安平生。伏氏创八卦,有洛获繁盛。
姒禹爵伯时,有洛已方城。洛汭达伊汭,俱为所辖境。
太康即帝位,意欲换新京。阳翟迁斟鄩,有洛作都城。
洛水澈北邻,鄩谷溪岚迎。京畿置有宜,上下鄩正中。
左传有注郊,鄩中巩地名。达此无有洛,融入夏朝营。
三、夏又“有洛氏国”别称由来
考究此段史,智者释不同。己酉志则载:有洛夏别名。
尚书存引据,周书之汲冢。府志述持异,夏祚相始终。
一、华夏“洛”姓
华夏有洛姓,发祥于巩境。居邑地命氏,排序近千名。
洛水为之根,有洛国名命。沧桑度其变,相伴夏始终。
注释:
华夏有洛姓,发祥于巩境:洛姓在华夏姓氏中属稀少姓氏,据有关史料得知,其发祥地主要源自古雒水流域,是以居邑地命氏之姓。其次,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时赤狄族皋落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另外,还有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部破洛那氏族及鲜卑族拓跋部的分支柔然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居国以命氏,排序近千名:“有洛氏”当年的居邑地为古雒水流域的“有洛氏国”,在中华姓氏排序中,“洛”姓排序在826位。“有洛”,古国名。“有”,词头。古代汉语有些词有前附加成分,类似今天的“哥”前加“阿”成为“阿哥”。它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词性。这种前附加成分,语法学界称其为词头(前缀)。“有”加在一些国族名前。如:“夏”前加“有”成为复音词“有夏”,“虞”前加“有”成为“有虞”。《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洛水为之根,有洛名以恒:流经巩境的洛水是“有洛氏”姓氏起源之根,位于洛水南岸的“有洛氏国”则是其姓氏初命的永远肇始之地。
沧桑度其变,相伴夏始终:至于“有洛氏”是如何演变为“有洛氏国”,后来又如何消亡于历史长河,史无详载,坊间亦传说不一。关于此,《己酉志》云:“又夏为有洛氏国(引《尚书·五子之歌》:“太康畋于有洛之表。”),意即:夏又有“有洛氏国”别称。畋,念tian,打猎。《逸周书·史记》载:“昔者,有洛氏宫室無常,池囿广大,工功日进,以后更前,民不得休,农失其时,饥馑无食,成汤伐之,有洛以亡。”这段话意思是:过去,有洛氏国君王的宫室经常扩建,城池及供他游玩打猎的园林已经很大了,但每日的土木工程还是从不间断,且日甚一日,搞得民不聊生,田地失去耕种时节,粮食无收,百姓没有果腹之食。东方的商部落首领汤乘机出兵讨伐,“有洛氏国”就这样被灭掉了。池,城池。囿,念yòu,有围墙的园林,用以畜养禽兽供打猎。工功,土木工程。《河南府志》则述:“太康居于斟鄩,畋于有洛,则有洛国当近鄩城。”其意即“有洛国”临近鄩城,是一个隶属于夏朝的方国。《水经》的一些解释者说:“洛表为洛水之滨,不知有洛国实名也。有洛见于夏初,而亡于成汤,盖与夏祚相终始矣。”这段话整体意思即:不知“有洛氏国”真实名称是啥,“有洛”之名是在夏朝的初期才出现的,后来被成汤所灭。它的历史,应该是随着夏王朝的兴起而兴起,随着夏王朝的灭亡而消亡。 祚:即国祚,指一个王朝维持的时间。坊间流传,“有洛氏国”是太康迁都斟鄩后,当时其它氏族部落对夏王朝的一个“通称”。实际所指,亦即夏王朝。此观点与《己酉志》所云:“又夏为有洛氏国”观点相符。
二、“有洛氏国”传说
上古前之史,剥茧抽丝莹。依脉稽源头,逻辑推理通。
夏朝初年时,河洛现文明。原始易部落,散居换聚兴。
注释:
上古前之史,剥茧抽丝莹:“有洛氏国”是否就是夏王朝的一个“别称”,或夏王朝的一个附属国,要想明了该段历史,我们必须像“剥茧抽丝”那样,对其一点一点认真考究,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依脉稽源头,逻辑推理通:必须从“有洛氏国”发祥处,古雒水流域的“有洛氏族”寻找线索,再结合坊间传说,逻辑推定后,才有可能得出合理的答案。
夏朝初年时,河洛现文明:史籍记载,夏商周之前,黄河与洛水相交汇的巩境流域就出现了以“河图”与“洛书”为标志“河洛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于中原巩境的“根源性”。
原始易部落,散居换聚兴:那时的洛水两岸,原始人类已经由“散居式”发展为“聚居式”区域性的氏族部落阶段。黄熊氏(即伏羲氏)、有洛氏、娵訾氏、坎欿氏、河伯氏等氏族部落就是在这样氛围下形成的。
黄熊氏为最,其他比之轻。有洛氏第次,訾坎另与并。
河伯性恃强,凌弱以霸凌。诸部祈平安,逢事求安宁。
注释:
黄熊氏为最,其他比之轻:坊间相传,当时的黄熊氏部落于河洛流域人文最众,相比之下,其它部落则弱。
有洛氏第次,訾坎另与并:有洛氏部落序第在黄熊氏部落之后,娵訾氏、坎欿氏部落继之。
河伯性恃强,凌弱以霸凌:河伯氏族部落首领秉性暴戾,常以暴怒之态与世,他喜好欺软怕硬,诸氏族部落皆受欺辱。
诸部祈平安,逢事求安宁:面对河伯氏族平素的不理智行为,其它相邻氏族部落只好以忍让之。不是万不得已,不会出手与其抗争。
伏羲有爱女,洛伯爱由衷。喜临将出闺,河伯呈蛮横。
武以屈洛伯,花舟强娶迎。行至河中央,宓妃跳水中。
注释:
伏羲有爱女,洛伯爱由衷:相传,黄熊氏部落首领伏羲有一爱女“宓妃”,生就丽质,长相美丽,容貌天仙一般。她心地淳朴善良,教人唱歌跳舞,放牧狩猎,种植五谷。因此,大家都非常喜爱她。与黄熊氏部落相邻的有洛氏族部落首领洛伯,更是对宓妃的容貌、才华爱慕有加。
喜临将出闺,河伯呈蛮横:宓妃到了该出嫁年龄,有洛氏族部落首领洛伯就派人到黄熊氏部落为自己提亲。黄熊氏部落首领伏羲想着与有洛氏部落联姻,女儿不但有了归宿之地,同时,也可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实乃两全其美好事。于是,就很爽快地答应了洛伯。河伯知道了此事后,便蛮横地要求伏羲将女儿嫁与自己。
武以屈洛伯,花舟强娶迎:为了达到将宓妃占为己有的目的,河伯还以出兵有洛氏部落相威胁。有洛氏部落首领洛伯胆小怕事,为了自己部落的安全,只好将此前与黄熊氏部落联姻之事取消。无奈的伏羲,遂将女儿另嫁河伯。父命难违,作为女儿,宓妃除了要求河伯必须以花舟迎娶自己外,内心还作了另外的打算。
行至河中央,宓女跳水中:为了得到容貌美丽的宓妃,河伯答应了宓妃提出的一切要求。迎娶之日,当花舟载着宓妃行至黄河与洛水交汇之处时,宓妃纵身一跳,溺入涛涛恶浪之中。
宓女河殒命,伏羲愤满胸。结盟于洛伯,伐灭河伯营。
邪恶尽根除,两岸安平生。伏氏创八卦,有洛获繁盛。
注释:
宓女河殒命,伏羲愤满胸:宓妃因跳河而殒命,此事彻底激怒了黄熊氏部落首领伏羲。
结盟于洛伯,伐灭河伯营:没过多久,伏羲便与有洛氏部落联盟,共同出兵剿灭了蛮横无理的河伯部落。
邪恶尽根除,两岸安平生:此件事情以后,洛水两岸再无邪恶的事情发生。
伏氏创八卦,有洛获繁盛:为了“河图”、“洛书”,伏羲如往常一样,每日巡视于黄河与洛水两岸。一日,他看到黄河与洛水交汇时,河面上呈现出了圆形的“阴阳鱼”状图,遂生发以智,于是结合世间万物生成之道,画出了蕴含哲理的“八卦图”。而有洛氏族部落在黄熊氏部落帮助下,也渐进强大,其所在之洛水两岸,最终成为河洛流域“河洛文明”的发祥地。
姒禹爵伯时,有洛已方城。洛汭达伊汭,俱为所辖境。
太康即帝位,意欲换新京。阳翟迁斟鄩,有洛作都城。
注释:
姒禹爵伯时,有洛已方城:时间迨至夏侯禹被虞舜封为夏伯,居于阳城,有事于太室时,有洛氏部落也发展成为了有洛氏方国。
洛汭达伊汭,俱为所辖境:东至洛汭,西达伊汭的地域都成了有洛氏方国的所辖范围。
太康即帝位,意欲换新京:夏朝第三位君主太康继位后,看中了有洛氏国这块美丽而富饶之地,于是就有了迁徙国都想法。。
阳翟迁斟鄩,有洛作都城:夏朝的旧都在阳翟(念di),迁徙后,夏朝都城便是有洛氏方国的所在地,洛水南岸的斟鄩。
洛水澈北邻,鄩谷溪岚迎。京畿置有宜,上下鄩正中。
左传曾注郊,鄩中巩地名。达此无有洛,融入夏朝营。
注释:
洛水澈北邻,鄩谷溪岚迎:夏朝的新都城北边紧邻着洛水,鄩谷里的温泉溪流每日升腾着雾岚飘绕于斟鄩城郭的上空。
京畿置有宜,上下鄩正中:夏朝的京畿选址于“鄩中”,是个较为合适之地,这个位置正处在上鄩与下鄩的中间地段。
左传曾注郊,鄩中巩地名:“鄩中”作为巩境的一个地名,《左传》曾在鄩郊中作过注释。
达此无有洛,融入夏朝营:到此,“有洛氏国”便被夏王朝所替代,“有洛氏国”之名也随之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三、夏又“有洛氏国”别称由来
考究此段史,智者释不同。己酉志则载:有洛夏别名。
尚书存引据,周书之汲冢。府志述持异,夏祚相始终。
注释:
考究此段史,智者释不同:关于此段历史,有关学者、专家各说纷纭,己见不一。
己酉志则载,有洛夏别名:《己酉志》则云:“有洛氏国”是夏朝的别称。并以《尚书·五子歌》为依据,
尚书存引据,周书之汲冢:《周书·汲冢》则以夏朝灭亡的史实为凭依。说明“有洛氏国”实为夏朝之名的“别称”。
府志述持异,夏祚相始终:《河南府志》则云,“有洛氏国”是夏的附属国,在鄩城附近,与夏朝的存亡相伴始终。
注释:
2024·8·5·烟台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