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之争合流,共创时代诗篇
——在“诗会黄鹤楼”首届新旧体诗前沿对话上的发言
余 仲 廉
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天下第一诗楼——黄鹤楼,举办首届新旧体诗前沿对话;这将是一次载入史册的对话,也将是一次开启历史新篇章的对话。为此,我在从汉口赶来的途中,思考了八点浅见,现向各位老师汇报。
一、“五四”争新旧,西化误传统
新旧体诗的激烈争论,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当时一些思想激进的人,不仅否认旧诗,而且否认古典文学,甚至否认传统文化、汉字,并与继承、捍卫传统文化的人展开了激烈的对决。当时之所以会出现(全面)否定中华民族传统、否定旧诗和旧文化的人,一方面是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碎了中华民族的国门,对中华民族进行了残暴的侵略、掠夺和惨烈的杀戮,让许多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技、制度等进行了反思和改革。
然而,师夷长技以制夷、政治改良都失败了,都未能挽救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中国;于是,他们将失败、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文化,以致对中华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文化自卑之感。另一方面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的许多知识分子,不仅对西方文化理解不深,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也了解不全。他们片面地认为民主、科学为西方文化之全部,为中国文化之未有;错误地认为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文学、文学进化论等西方思想是中国文学(文化)革命或改良的方向,是中华民族觉醒、强大的药方。
二、无知产生执拗,私利诱导心智
新旧体诗的激烈争论,虽然开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但一百年来从未消弭。“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对新诗或旧诗进行攻击和指责,是为了救亡图存,是因为认知受局限;而如今仍对新诗或旧诗进行攻击和指责,则是因为无知,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正如某些学外语的人,为了掩饰自己学不好外语,就责怪、埋怨外语;新诗写得一般而又对旧诗理解、研究不深的人,为了达到标榜自己的目的,就反对、攻击旧诗。旧诗写得一般而又对新诗理解、研究不深的人,为了达到标榜自己的目的,就反对、攻击新诗。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能说几种外语的人,他绝对不会指责、攻击外语。同样,能将新诗或旧诗写得好的人,他绝对不会指责攻击新诗或旧诗。比如《诗刊》主编李少君虽然以前不写古诗,但是新诗写得好;因而,他不仅不排斥旧诗,还主张新旧体诗哪种形式更适合表达心声、抒发情感就用哪种,主张新诗要学习旧诗,学习旧诗的形式与精神。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虽然不写新诗,但是他的古体诗写得好;因而,他不仅不排斥新诗,还要求旧诗学习新诗面向生活、大众与时代的题材,学习新诗生动活泼、富于时代气息的语言;他还强调不具有时代性的诗,无论旧诗还是新诗都不能称为好诗。
三、时代有更替,文学亦嬗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和性质,正如汉代有汉赋、唐代有唐诗,宋代有宋词和元代有元曲以及明清时期有小说。每个时代的特征和性质,不是由所处的时代决定的,而是一个时代过去后,由开启新时代的人确定的;不仅如此,新时代的人确定的上一个时代的特征和性质,也有可能被下一个时代的人所否定,并给予新的特征和性质;也正如“唐诗”“宋词”并不是由唐朝、宋朝的文人确定的,而是由金元之际、元代和明清时期的文人确定的。所以,如同不能用此时代否认彼时代或用彼时代否认此时代,我们也不能用新诗否认旧诗或用旧诗否认新诗;正如不能因为现代科技的进步就否认古代文明的伟大,我们也不能因为新诗的创新就全盘否定旧诗的魅力和价值。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歌。毛主席虽然认为新诗太散漫、不成型,但仍认为新时代应当以新诗为主体,因为新诗自由、通俗易懂,更能表达现代生活。1949年,毛主席同费德林谈中国文学时称:“诗么,应该是新诗,让大家都能看懂,而不仅仅为了上层知识分子。”[ 转引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当代诗词改革创新的典范和指南》,载于《百年潮》,2023年04期,第78页。] 毛主席在肯定新诗的优势的同时,也赞扬旧诗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能兴观群怨的特质,认为只要它与时俱进就不会被抛弃。1958年,毛主席对梅白说:“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 转引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当代诗词改革创新的典范和指南》,载于《百年潮》,第81页。]
四、相互学习借鉴,携手共同发展
新旧体诗之争,是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问题。因为一个完全没有受过旧诗旧文化熏陶的人,我不相信他能把新诗写得好;反之,一个不接受新生事物、不紧跟时代步伐、不学习新观点的人,我也不相信他会把旧诗写得好。为什么毛主席的旧诗写得好?因为他虽然偏好旧诗、只写旧诗,但不囿于旧诗旧文化,他紧跟时代步伐,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群众语言,抒发中国共产党改天换地的革命情感、描绘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为什么闻一多的新诗写得好?因为他熟悉古代文化,熟悉古代诗集诗话,强调格律就是诗歌的规矩,就是诗歌的规定;即使是新诗,也要讲究节的匀称、句的均齐,遵循音尺、平仄、韵脚等方面的格律。
五、旧诗现代化,新诗民族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意的民族,五千年的文脉随着时间的脚步不断前行。旧诗滋润新诗,新诗启发旧诗,新旧体诗共同发展组成了现在的诗意长河。可以说,旧诗是诗意长河的源头、上游和中游,新诗是诗意长河的下游,两者一起决定着诗意长河绵延的长度。否定和抛弃旧诗,就是在截断诗意长河,就是在中止历史、缩短诗意长河的长度。否定和诋毁新诗,就是在堵塞诗意长河,就是在让诗意长河停滞不前、河水泛滥成灾。所以,新旧体诗应当摒弃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争论,既反对以新诗绝旧诗之道,又反对以旧诗堵新诗之路;应当共融共生、共同发展,在传承旧诗、吸收旧诗营养的基础上创作新诗,在跟随时代脚步的基础上创作旧诗,让诗意长河绵绵不绝、生生不息、不断延展。
1964年9月,毛主席在批示中央音乐学院学生陈莲的来信时,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 参考孙国林:《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示的来龙去脉》,载于《党史博采(纪实)》,2010年第11期,第43页。] ,主张批判性继承和借鉴中外文艺遗产。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于《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年第5期,第4页。]所以,新旧体诗一方面应对旧诗进行现代性转化,以更加符合时代的语言、意象等表达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情感,增强文化自信、丰富社会生活、促进文化繁荣;另一方面应将新诗中国化、世界化,在吸收借鉴中西传统诗词、民歌等文化的基础上,使其更加符合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进而影响世界,共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和美与共的建设。
六、超越仄小短暂,创作经典诗句
在当今时代,我们不应停留在一个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上,而是应当思考如今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可是写出来的诗又有多大的感染力?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等,在传播技术、手段十分落后的时代,却能够传播如此广泛,如此久远。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传播形式、方式是如此发达和丰富,诗歌的传播范围却是如此仄小,诗歌的生命时间却是如此短暂。试问当今获了大奖的诗人、在著名出版社出版了数本诗集的诗人,有没有一首公认的代表作?有没有一两句可以传承久远的诗句?面对这些问题,诗人自己可能也是茫然的。所以说,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想要成为著名诗人和已是著名诗人的人,要在这一方面下功夫。
七、以诗为使命,将零变为一
在今天上午新旧体诗前沿对话学术交流环节,李少君主编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来临,面对这样的时代,诗人们应该思考什么?我认为,如果是普通的诗人,以诗为乐的诗人,可以学习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通过人与机器的互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美好。如果是以诗来追求自己生命意义的诗人,以诗来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诗人,就需要明白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人一定写不过AI,一定写不过Chatgpt。换一句话说,从一到一百,到一万,到N,人是无法写赢机器的。但是机器永远无法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永远不知道如将零变成一。如果机器能够将零变成一,不说人类没有诗歌了,就说人类自身也不会存在了。所以,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想以诗为使命、为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的诗人,请在将零变成一上下功夫。
八、新旧之争合流,共创时代诗篇
新旧体诗的激烈争论,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在北京未名湖畔拉开帷幕;然而,随着2024年6月19日“首届新旧体诗前沿对话”的举办,在武汉黄鹤楼隆重落幕,历时107年又6个半月。在众多专家学者达成的共识中,诗歌翻开了时代新篇章,未来的重心和方向将是新旧体诗如何互鉴、相融和共生;我们在座的各位和当代诗人的责任与使命,将是如何创作更具感染力、传播更加广泛久远的诗歌,如何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以诗为证:
世界文明多蹇舛,中华一脉独昌绵。
论争潮忆未名畔,新旧诗曾如异端。
首度交融栖鹤地,百年相拥落梅轩。
人机对阵忽情急,江汉涛泷鼓震天。
谢谢大家!
2024年6月21日整理于黄鹤楼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