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的诗意表达——梁平诗集《一蓑烟雨》研讨会观点辑要

作者:张斌   2024年06月28日 18:58  川观新闻    2752    收藏

8040_1719468933000.jpg-cgwapimg

一蓑烟雨研讨会现场。李亚辉摄


6月3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省作协创研室、四川文艺出版社承办的梁平诗集《一蓑烟雨》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一蓑烟雨》收录了梁平近年来的上百首诗歌,以嘉陵江和蜀道为发端和收尾,既有对历史深邃的思考与追问,也有对当代风雨人生的感悟。在研讨会上,来自文艺界、出版界、传媒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一蓑烟雨》的文学价值、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展开了深入讨论。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和《四川日报》“川观书评”月刊特选发研讨会上的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 推荐阅读:

· 梁平《一蓑烟雨》出版

· 向往东坡气度、兼具杜甫的心 梁平《一蓑烟雨》举行研讨会

· 水经新注:嘉陵江 | 梁平《一蓑烟雨》选读



4337_1719469024000.jpg-cgwapimg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张清华(右)与诗人梁平(左)在研讨会现场。李亚辉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张清华:

诗中有杜甫和苏东坡的影子


梁平诗集《一蓑烟雨》提醒了我对“时间”主题的关注。古代诗人都喜欢时间主题的抒写,人生无常,生命苦短,感怀遭际,总会表露伤感意绪。但梁平的诗却不然,所见尽是行旅中的所见所闻与人间万象,所传递的情感是诙谐与达观。

“一蓑烟雨”源于苏东坡《定风波》中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命名显示了诗人精神上的追比与倾慕。

在苏东坡“儒释道合一”的世界观里,有限人生和无限宇宙之间相遇所带来的生命悲伤,常与随遇而安和随喜而游相融相洽。这使苏东坡不断完成自我的消解和平衡,并实现了诗意的丰富与悠远。

《一蓑烟雨》里,我们也会看到这种丰富性。类似《石头记》和《在南岳邂逅一只蝴蝶》一类作品,都让我心有戚戚焉。两首诗仿佛从《红楼梦》中或庄周枕边翩然飞出,可以说,出世与凡俗擦肩而过,禅意顿生,成就了诗人的自画像。

另一方面,梁平还立足“诗歌观照现实”的精神传统,展开了与古人、与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广泛对话。比如诗中写到的“粮食问题”“眼睛里的水”,等等,都让人从中读出诗圣杜甫的胸襟和情怀。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说梁平的诗中有一个类似苏东坡的“肉身”的话,那么,这肉身中还有一颗杜甫的心。这非常重要,他们两个构成了梁平诗歌的精神内核。

梁平的诗一向喜欢有叙事意味的语式,有时候显得有点刻意调皮和唠叨。这种外表“年轻的语感”和内心的饱经沧桑之间,也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张力。


2716_1719468826000.jpg-cgwapimg

《一蓑烟雨》 李亚辉摄


评论家、《诗刊》副主编霍俊明:

地理学者和诗人的双重表达


在当代诗歌对巴蜀地域的关注中,梁平的书写可以说意义非凡。从早期的《巴与蜀:两个二重奏》《朝天门》,再到《一蓑烟雨》,梁平近五十年的写作,持续关注巴蜀地域、巴蜀文化。这本诗集可以说是阶段性成果,甚至是压舱石。结合诗集名字来看,他是把“一生风雨”转化为“肉身蓑衣”。

其中,《水经新注·嘉陵江》和《蜀道辞》这两组诗歌最具代表。它们代表了梁平的写作方向,构成了诗人的总体格局。

这两组长诗如同梁平近五十年诗歌创作的入口和一个出口。在《一蓑烟雨》中,两组长诗以“巴”开头,以“蜀”结尾。上述地既是梁平个人的故乡,又是他的人生阅历,体现了梁平对巴蜀地域书写的长期关注和精力投入,并且一以贯之。

在这两组诗里,我们读到有万千沟壑,有激流浅滩,有林木泉石,有猿声虫鸣,也有雷电风啸。透过这些,我们能发现梁平身上兼具地理学者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令人联想到徐霞客和杜甫这两位历史人物。

当下我们面临一个地理空间迅速扁平化的时代,不少人写到景观风物时,往往流于肤浅的体验。而在这两首长诗中,诗人对每一个地理空间的历史、风物层层压缩,又不断解码,引人入胜。可以说,这两首诗是对空泛写作的反驳和重击。


四川省作协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铁:

对巴山蜀水的深情讴歌


梁平老师著作等身,几十年来,他先后创作出版了10多部作品。从早先的诗歌集《巴与蜀:两个二重奏》《家谱》,到长篇小说《朝天门》,再到近期的诗集《一蓑烟雨》,都延续着一条主线:诗人对自己生活的巴山蜀水的深情讴歌。

《一蓑烟雨》收录了梁平近年来的上百首现代诗,是他人到中年后对人生、对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王华光:

心灵孵化的盎然诗趣


梁平先生的诗歌,不为潮流和派别所左右、裹挟,具有浓烈的历史情感与精神寄托,也凝聚着民间生命、文化的蓬勃与鲜活。

从《家谱》到《时间笔记》,再到今天的《一蓑烟雨》,梁平的诗歌写作有着清晰的脉络和审美立场。写历史题材不为历史所累,写现实题材不黏滞于现实。巴蜀山水风情和世道人心,顺理成章地在诗人的心灵孵化下,爆发出盎然的诗趣。


评论家、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

感兴诗与老境美的回归


中国古典诗歌素有感兴诗与老境美的传统,《一蓑烟雨》鲜明可见对于上述传统的回归。

从写作内容来看,《一蓑烟雨》多为山水游记、行旅诗、即物见性的感兴诗,诗人在寻幽访古中咏物咏史,在游历行吟中感兴抒怀;在写作方法上,诗人即物起兴,强调感悟式的机悟机趣,是诗性生存与诗性写作的合一;在思想文化背景上,诗人以见识阅历、人格修炼为诗的底蕴,有突出的老境美。

《一蓑烟雨》多为短制,老境美很突出。比如《蜀道辞》“几百行几乎用了我整整一年时间”“头上又添了几丛白发”……这些句子雪泥鸿爪,起落随性,率性自然,也是苏轼等古典诗人主张的行乎所当行,止乎所当止。

与感时伤怀、伤身书愤的忧愤意识不同,《一蓑烟雨》更多还是闲适自在、拈花禅语式的欢乐旷达与浅唱低吟。这,也是其老境美的一种独特表达。

回归传统,既是诗歌表达传统的回归,也是文化传统的回归,更是人格体系传统的回归。在独抒性灵的旗帜下,《一蓑烟雨》鲜活饱满,读得懂、能共鸣,也传得开。


诗人、“骏马奖”获得者鲁娟:

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气质


诗歌书写现实,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关联,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从来没有间歇和断裂。《一蓑烟雨》就传承发扬了这种优秀传统。这部诗集承载深厚的历史,大部分篇章与地域有关,但又超越地域,有着丰富拓展,有着深入提升。

诗人梁平有两个地理位置上的精神原乡,一个是重庆,一个是成都。《一蓑烟雨》以嘉陵江和蜀道为发端和收尾,闪现着重庆和成都二重奏。

更为关键是,上述两个城市在诗人梁平那里不是独立的或割裂的,而是整合的一体,这使他本人及他的作品呈现了浓郁的巴蜀文化气质。同时,巴蜀文化的源头灌溉,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辨识度。


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作协主席熊焱:

厚重中有轻盈的平衡


梁平老师诗歌写作的最大特点是浩大、深厚,但《一蓑烟雨》这部诗集除上述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轻盈。

轻盈在语言。

首先,诗人出生在重庆,生长在重庆,在浩荡的嘉陵江、长江边,他看大浪淘沙,看千帆过尽,越来越抵达生命的通透和澄澈、旷达与从容。生命的历程让他的语言轻盈,这与他的生命与精神是相一致的。

其次,梁平老师一直保持着语言的自觉意识,抛弃过度的修饰、繁复而不及物的抒情。这些年,他一直强调想象力。正是不断放开想象力,让他的语言变得轻盈。

轻盈在思想情感。

思想、精神和情感上那些微妙的、难以觉察的瞬时体验,诗人常常能从纤毫之处、蹊径之地去抵达。比如长诗《蜀道辞》的最后一首《旁白》,诗人对蜀道深厚的历史文化、广袤的自然风物的总结和描写,表达得举重若轻。

轻盈在言外之意。

诗集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水经新注·嘉陵江》和《蜀道辞》。诗人曾经写过《重庆书》《三星堆之门》,上述两首长诗是旧章的完善、补充,是他血脉的延续,从而体现了他多重性的声音,更加呈现了他的辽阔、深邃和厚重。而这种厚重深邃又通过言外之意来呈现,恰好在这样的厚重中,找到了轻盈的平衡。


四川文艺出版社党总支书记、副社长冯静:

土地的呼吸和人民的心跳


诗歌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实和时代脉搏的深刻洞察,《一蓑烟雨》正是这样的作品集。

正如诗人梁平所说,他在诗句中灌注了对民族、对人民的真情实感,在文字间真切触摸着这片土地的呼吸和人民的心跳。这本诗集把握“人民是文艺之母”的命题,深入生活、感悟人生、追求真理。

《一蓑烟雨》是一部蕴含了质朴美感和深刻思想内涵的诗集。它提炼出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智慧,语言简洁有力。

诗人梁平善于捕捉生活中微小而动人的瞬间,书写日常生活的琐碎复杂和人生的悲欢离合,表达对祖国山川江河的亲近与热情。

他的诗在生动描绘生活细节之上,又深入挖掘了这些细节背后的哲理和情感,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不凡的意义,通过自由的、平实的诗句,将个人体验与大地旷野、人生际遇紧密结合,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社会现实,用无声的音乐描绘出最深邃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情感共鸣与思维空间。


诗人吕历:

一部修行者的诗歌图谱


梁平先生的新诗集《一蓑烟雨》,既是客体世界的系统象征,又是诗写主体的个性暗喻。

细读《一蓑烟雨》,无论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节,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从出发点到落脚点,从具象的塑型到想象的微雕,都指向了同一个坐标:行走的原点,诗写的半径。

阅读《一蓑烟雨》,其中“旧瓦上的故事都有很好的水性”“我拿一整条江敬你”这样的诗句和诗作,令人过目难忘。《经常做重复的梦》《粮食问题》《等一只靴子落地》《至痛时刻》《意外》《一指残,一种指向》等作品,则以澄澈的凝视、精准切入纵横的时光裂纹,精心打捞、疗愈疼痛的脚印,发人深省。

真正的诗人,一生都行走在还乡的路上,并不断更新诗写的认知、不断发现和完成自己。《一蓑烟雨》就是这种精神的精彩备注。

在这部诗集中,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在《水经新注·嘉陵江》《蜀道辞》两首小长诗中,梁平先生用普遍共情的诗性和独具个性化的心路历程,从容、自在地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心灵互动、诗思呼应,并以闭环式的表达,赓续了古今汉诗的精神血缘,建构、回应了“一个诗人就是一部行走的史诗”“一部诗歌就是一处诗意的居所”的诗学命题。


诗人阳飏:

现代的构成与传统的基因


《一蓑烟雨》既有现代的构成,也有传统的基因。这本诗集以内在的意蕴,让读者去体验和顿悟,进一步创造和拓展了诗歌的内涵与空间。

在《古蜀道》《褒斜道》《米仓道》等诗歌中,诗人面对“线装的蜀道巨著”,让神奇的想象激活诗歌语词、诗歌意蕴,以及由此生发的各种诗歌元素。以诗歌的魅力重温那些逝去的历史,以特殊的视角审视蒙尘已久的历史细节,并把那些特定的历史片断复活在当代语境,体现了诗人的敏感和想象力。

在短诗《水码头》中,他写道:“一张老照片被水洗了又洗,/所有的颜色洗白,真相难以割舍。/趸船、木船列阵,河床窄了,/渔舟在夹缝里唱晚。客栈悬挂的灯笼,/通宵值更,酒家里的划拳声,/从石板镶嵌的路拾级而上,/塞满三十三条街道、一百零一条小巷,/码头的动静,是最好的催眠。/如果有幸,遇上一支小曲掉进水里,/捞个天荒地老,一生就过了。”

诗人挖掘蔓延于大地深处的历史根系,带领读者一起去沉思、探究。最终,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寻找精神家园。“天荒地老,一生就过了”——真可谓生死荣枯、隐痛幸福,过去与未来,人间的欢愉伤痛,在诗人笔下完成了内心的表达与倾诉。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大西南文学论坛》执行主编袁昊:

巴山蜀水的诗性书写


《一蓑烟雨》这本诗集延续了梁平诗歌特色,意象精妙,语言凝练。同时,又有不少新变,特别是诗集对巴蜀人文地理的书写,成了新变最为显著的标志。

在《一蓑烟雨》中,诗人能够把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当代视野和个人情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水经新注·嘉陵江》《蜀道辞》让人印象深刻,最能体现这本诗集人文地理诗歌的特色与水准。

如《水经新注:嘉陵江》中的《阆中》就是最佳代表。这首诗一共四节,从第一节到第四节,分别写了阆中的地理特征、阆中的历史文化、张飞与阆中的历史关联、阆中的民间与美感,既有历史厚重感又能体现作者的当代意识。

最后两句:“一个十八岁的腰身,/在水里游成一条美人鱼。”这两句则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思。诗人把阆中在嘉陵江整个流寓中的位置,比喻成一个18岁的少女,青春活力。这个“十八岁的少女”与清初阆中做了18年四川省首府的历史相暗合,既写出阆中在嘉陵江中的位置,又写出了阆中的活力,更写出了阆中在历史中的高光,巧妙相连,妙趣天然。

地理景观因诗人的重新发现被照亮,不但有了人文价值,还有了诗意的美。


《一蓑烟雨》作者、诗人梁平:

我的写作中贯穿了三个概念:背景、态度、面目


研讨会最后,《一蓑烟雨》作者、诗人梁平也分享了自己几十年来的写作感受。他认为,自己的写作中贯穿了三个概念:背景、态度、面目。梁平认为,一个写作者当确定了要为诗歌奉献一生时,背景是贯穿一生的主题,这个背景包括作家、诗人应当对自己的故乡出身、知识结构、时代际遇等有着明确的界定。而态度,则是作家与诗人需要一直寻找的内容。他自己则是一直在寻求写作情感的平衡,在冲突和敌意中,找到最大尺度的调节。“这是一位成熟诗人应该思考的事情,也是我不断在巴山蜀水中汲取写作的力量。”而面目,梁平认为,应当体现在作品之中。“我特别警惕同质化的内容。只有坚持自己写自己,才能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你的愿景。”这三个条件,对于梁平自身的写作来说,缺一不可。



编辑:同一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每日好诗第44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 第44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3.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4. 每日好诗第44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6. 首届全国新工业文学(东莞)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7. 丁香诗会·全球华语诗歌征集启事
  8. 诗酒构筑的文化盛宴——第八届泸州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开幕
  9. 第七届中国“刘伯温诗歌奖”征稿启事
  10. “首届千古相思李之仪诗歌奖”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八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开幕
  3. 诗歌大擂台第十六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4. 中国诗歌学会·五粮液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启动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5. 诗歌大擂台第十六期“十佳诗歌”评选(A组)
  6. 一个人和他的时代及文学——谢冕先生的学问与人生(上)
  7. 每日好诗第44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生活赋予诗歌清澈的回声——阮宪铣诗集《时光的草香与虫鸣》评论
  9. 2024绿风诗歌晚会暨“中国诗歌之城”师市第二届诵读大赛颁奖晚会举行
  10. 专访第十三届“骏马奖”获得者姚瑶:一个诗人决定为“村BA”立传
  1. 劲牌杯“草本科技 健康生活”诗歌征集大赛征稿启事
  2.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3.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征稿启事
  4. 诗歌的创新——对话与研讨之二
  5. “金砖十国”72位诗人在中国分享“诗与远方”
  6. 第四十一届“青春诗会”暨“彩云南现”同题诗全球征集在云南祥云签约启动
  7. 礼赞新时代 致敬祖宗海 三沙举办海洋诗歌青春夏令营活动
  8. 燎原:一个人的诗歌评审团
  9. 从“青春诗会”到“国际青春诗会”
  10. 每日好诗第43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