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样一段振奋的历史,
被称之钢铁铸成的“社会主义”。
而如今我便探寻这段历史,
置身其中,含着热泪,
记录这不曾忘记的甘河子。
沿着国道335驱车向东,
离开阜康城区,
一路上从墨绿的玉米地,
来到被炙热掠夺过后,
藏匿荫凉的老厂房。
一条生锈的铁链,
锁住高歌漫天,峥嵘岁月,
高高低低的院墙,
遮住了往日风尘仆仆的拉石车。
可曾有位口渴摇下车窗的巴郎,
接过大娘备好甘甜的雪水,
畅饮后嘴唇有了血色,
留下浅浅的微笑,
再次投入工业生产的路途。
这群闯南走北的热血儿郎,
齐聚在博格达山脚下,
光着膀子开垦地下的“宝藏”,
让这片开不出彩色花朵的脊土,
结出一块又一块黑白的矿石。
“宝藏”在无数次燃烧中,
化为一桶桶泛红的铁水,
五十多公斤的铁水包,
被劳模阿不都·热扎克稳稳端起,
如雕刻般将多年的“苦日子”,
改命成了大“囍”事儿。
这一刻,永久的记录在历史的卷轴,
仿佛胜利的欢呼声还萦绕在耳旁。
熔炉里发出耀眼的红光,
成了家中四个“耳朵”的铁锅
门上常年不换的天龙铁锁,
射程一千五百米的军用“铁盒子”,
甚至成为六十多年前新疆工业的“核心”。
未曾亲眼目睹的“旧时光”,
却通过泛黄的老照片,
陈列的钢铁部件,
发生在风雪里的民族团结故事,
从甘河子走向国家的栋梁,
擎画了心中的愿景,
这是属于过去一代人的奋斗史,
也是属于新一代人的“钢铁精神”。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