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博尔赫斯。谈论博尔赫斯,你需要至少跨过半个世纪的坎,那么多人写博尔赫斯,迷宫般的博尔赫斯,神秘的博尔赫斯,象征的博尔赫斯,三维的博尔赫斯,世界的博尔赫斯,欧洲的博尔赫斯,拉美的博尔赫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博尔赫斯。但博尔赫斯只有一个,一个闭着眼睛(盲眼)比幼童看到的事物层次还要丰富的博尔赫斯。在我眼里,他是无比透明、质朴的博尔赫斯。我们要感谢他——为我们的世界找到了很多新鲜、新奇的比喻,隐喻,虽然他晚年曾沮丧地说,好的比喻都是一样的。他的小说,散文,诗歌,都带来了文学革新,让我们在镜子中重生,但他仍然是一个透明的博尔赫斯。请不要撕裂一个曾来过我们这个世界上,并曾带领我们歌唱的诗人。
这里选的三首短诗,可以略窥博尔赫斯的文字风格,质朴,透明,却又形而上学。
第一首是《博尔赫斯们》。我之所以将这首诗放在最前面,是因为里面的一句“撬开了东方的长城”,曾经给我留下了非常恶劣的印象。作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在他的一篇非常著名的小说《曲叉分岔的花园》里,也曾提到过中国,他说,“去写一部比《红楼梦》更流行的小说。”老实说,无论这两句是中性,还是褒义,都令我心生拒意。“撬开了东方的长城”,我非常不喜欢这个句式,葡萄牙人后裔,很了不起么?作为殖民者的后代,剜东方人的伤疤,值得夸耀么?诗里还有这样的句子,“他们是葡萄牙人,是著名的人”,这一句是“撬开了东方的长城”的果句。这多少有些不道德。这不是民粹或者沙文主义者的抱怨,恰恰相反,诗歌的普世价值因为这一句,在一个东方人看来,无疑沦为自大、狭隘。提到《红楼梦》可以理解,作为一个西方人,要读懂《红楼梦》,估计需要活两辈子才行,即便他是博尔赫斯,也做不到。当然,这些是诗歌之外的题外话,情绪不能抹煞一个诗人的贡献。
《博尔赫斯们》这首诗,借家族血脉传承,来写时间无情的河流。传承的意义,被消解。“我”只是“博尔赫斯们”中的一个,我的血流着死者的血,后来者也会流着我的血,但都会被时间遗忘。就像阿蹦本人,甚至记不起曾祖父、祖父的名字,而我的后人们,也会将我弃之荒野,总有一天,连坟头在哪也无人过问。人与时间的赛跑,再放大,也快不过一只蚂蚁的速度,一切都会面目模糊,一切都会消逝。
第二首《雨》,是运用意象的诗歌标本。我们来看看,博尔赫斯是如何做的。如果你知道拉美小说家在怎么写小说,也就知道博尔赫斯是怎么写就的这首杰作。首先是时间上的技术处理,它是非线型的,是回旋镖,貌似飞向远处,却突然间杀了一个回马枪。所以此时的雨,自然亦是彼时之雨,雨,水嘛,这就可以划一个等号,雨下到此处,也自然可以下到彼处,在此时下,也就是在彼时下,所以你看,诗歌的结尾“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这里面的逻辑环,非常清晰。除此之外的诗句,无非是巴洛克式的装饰,是肉,骨头是:记忆在往返,生命在重复。
《余晖》这首诗形而上的部分相对较少,更多地围绕意象,做反复撞击,能撞出多少火花就是多少火花。颜色,形状,以及余晖普照,黄昏即逝,给人带来的微妙心灵感受。其中“人类对黑暗的一致恐惧”,尤其亮眼,的确,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才知道黑夜的不可把握,而余晖则是黑夜前的最后一抹亮色。末句“在我们觉察到它的虚假之时/就像一个梦破灭/在做梦者得知他正在做梦之时”,梦境一般的光,梦境一般的人生,一切都是幻象,万物都那么虚假。余晖啊。
博尔赫斯们
陈东飚译
对他们我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
我的葡萄牙祖先,博尔赫斯;模糊的血亲
在我的肉体中仍旧晦暗地继续着
他们的习惯,纪律和焦虑。
黯昧,仿佛他们从没有存在过
又同艺术的程序格格不入,
他们不可思议地形成了
时间、大地与遗忘的一部分。
这样更好。事情就是如此,
他们是葡萄牙人,是著名的人
撬开了东方的长城,
沉溺于大海和另一片沙子的海洋。
他们是神秘荒漠里迷失的皇帝
又是那些发誓说他没有死去的人们。
雨
陈东飚译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看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
向他呈现了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余晖
陈东飚译
日落总是令人不安
无论安是绚丽还抑或是贫乏,
但尚且更令人不安的
是最后那绝望的闪耀
它使原野生锈
此刻地平线上再也留不下
斜阳的喧嚣与自负。
要抓住这紧张而奇异的光有多难,
那是个幻象,人类对黑暗的一致恐惧
把它强加在空间之上
它突然间停止
在我们觉察到它的虚假之时
就像一个梦破灭
在做梦者得知他正在做梦之时。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