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阿蹦
天 恋
诗/冰竹
我想离你很近
接近你无尽的光,蓝色
浩瀚,轻声悸动
平静的讯息和智慧
清晨的圣语
地磁引力不断将我向下拉伸
合上眼,想着那安睡的长者
带着幸福和孩子,带着心脏
如地心的热流渐渐冷却
结晶为碧玉
和钻石
眼前的云朵很白
白色的颤栗,轻诉,迷茫
不知所措
像海豚的一声长鸣
划破星空,茉莉花色温润
萤火虫的幻想
轻盈如羽
而我,一粒孤独的质子
噙着泪水想那雨后清秀的天空
倏忽间被海水浸泡
亿万光年的存在
众星拱月
在你的世界里来来往往
你离我如此遥远
我爱你如斯
亦如斯
《天恋》是冰竹提议的同题诗,我的那首只当是交个差。当时看到题目觉得纳闷,意外。恋、爱,之类的字眼,不要说在题目里出现,即使在诗行里不得不用,我也是格外忐忑,一是觉得肉麻,二是觉得“爱”大概是不需要说出来的。直到看到他的这首诗,顿觉惭愧,觉得做了他这么多年的兄弟,其实不称职。
这首诗绝大多数人是“读不懂的”, 但愿我说这句话不会激起众怒。你可以说这首诗言之无物,也可以说它不符合“艺术的真实”,过于高蹈。我无意贬低大家看诗的眼力,我不能反驳任何一个对诗歌持此类看法的人,你们都是对的。你的要求完全符合“艺术的真实”,你的潜意识,要求你读到的每一首诗歌必须是一个独立、自洽的文本,最好熟得像秋天的葡萄,透透亮亮的,让人能咬出汁液,尝到甜味;如果不是葡萄,那最好是茶叶,苦得让你舒服,读完了还要能砸摸出回甘。
但我们要说,诗歌与诗人永远二位一体,离开诗人的人格结构读他的诗,你最多只能得出1/2的准确结论,如果你还存有偏见,比如只认为口水诗才是最牛叉的诗,或者认为一定要将诗歌建成一座谜宫,让读诗人左冲右突都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才如你的意,那恐怕1/2的准确结论,你都不会有。
冰竹永远不会写这类讨巧的诗,他的诗与人两位一体。他不会脱离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去写一首诗,他的诗和诗中出现的事物,对我们大多数来说是“逆光”。就像你大白天开车,迎面而来的那辆车突然打开刺眼的远光灯,你要是车屁股上还贴着“新手上路”的字样,保不准手一哆嗦就会将车开到马路牙子上去。但那也只能怪我自己技术不好,等你张嘴骂人,那个打逆光的人,早已远去。
诗歌的“逆光”是什么?就我看,就是诗人最不为我们所知、最令他挂怀的那一部分,是他最想说出的那一部分真理,是他与世界特殊的一种对应方式。博尔赫斯的逆光是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幻影,对弗罗斯特而言,逆光是乡村事物的哲学,波德莱尔的逆光,则是交织着丑陋、阴暗、欲望的巴黎。这是我们阅读一个诗人,首先要做的功课。
这个前提的缺失,是我们经常陷入对一首诗的优劣争论不休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同诗人做最好的朋友(不仅仅囿于相识),才能相对准确地对一首诗作出客观评判。我了解蟋帅、小蛮、鸡翅木、海哥,所以他们的诗对于我,进入的难度就会比其他的读者小得多;我了解冰竹,所以他的每一首诗,在我面前就是一面镜子,而他在其中端坐的表情我亦会全然知晓。但遗憾的是,因为我的疏懒,和精力的不集中,也可能因为过于亲近,读他的诗有时反而会走马观花。这就是我说自己是不称职兄弟的原因。
直到今天,我才敢肯定,或者说直到读到这一首诗,我才敢确认,冰竹与我们这些人的心灵不在同一纬度,他的逆光可以溯源,可以让你触摸,但你根本就做不到同他一模一样。这逆光的源流由“神圣、纯澈、归宿、安静”以及与之相反的词汇“滥俗、低处、残酷、喧嚣”所组成。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前者,要么后者。好像是这样。但这又不是一个选择题,因为你别无选择。就像你站在大地上,拉住一个陌生人,说:“你瞧,我摸到了天空。”陌生人说,“哦,是真的吗?那你再摸一下我看看。”但诗人还是会坚持说,我摸到了。彼此扞格不入,诗人却又固执地想告诉陌生人自己内化的原则就是宇宙的真理,这就是诗人的宿命。所以我们注定孤独,注定在大地上流离失所。
对我而言,一直挣扎在后四个词编织的铁丝网里。冰竹有隐者的天性,他的骨子里是道家的底子,他的“精神洁癖”是他的诗在我们看来竟至不食烟火的主要原因。这首诗题是“天恋”,其实反过来读也是对的。首先我们必须回答“天”是什么,才能说清楚我们为什么要“恋”上她。
“我想离你很近/接近你无尽的光,蓝色/浩瀚,轻声悸动/平静的讯息和智慧/清晨的圣语 ”,这是诗歌的第一段。在诗人的心里,“无尽的光”、“蓝色”、“浩瀚”是“天”之形,或者说是自然属性在心里的幻觉,“轻声悸动”、“智慧”、“圣语”是“天”的真理属性,是拯救,是可以寄予希望的神圣母体。这样的天空,没有人能够拒绝她的召唤,所以诗人说:“我想离你很近”。
“地磁引力不断将我向下拉伸/合上眼,想着那安睡的长者/带着幸福和孩子,带着心脏/如地心的热流渐渐冷却/结晶为碧玉/和钻石”,这是天空的倒影。作为天空对立面的大地上的万物,只有“死者”与天空有同等的份量。北岛的《回答》有类似的诗句:“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死者是自由的,既存于大地,同时也存于虚无,这就是“死亡”常作为天空的衬托物出现的诗学逻辑。这一段我是不忍看的,直接让我想起我们的父母,他们尚在大地,但我们唯愿他们去了天空,成了夜空中“碧玉”和“钻石”。拐子,你也同我一样,想起了母亲吗?这一段,看似在写大地上的死亡,实则仍是在写天空。死亡不过是生之尽头,是此在的消失和彼在的开端。“地磁引力不断将我向下拉伸”,你活着,去到天上,不过就是想想罢了,向下拉伸的是形而下的肉身,肉身不过是躯壳,死亡也许是我们抵达神圣之所唯一的道路。
“眼前的云朵很白/白色的颤栗,轻诉,迷茫/不知所措/像海豚的一声长鸣/划破星空,茉莉花色温润/萤火虫的幻想/轻盈如羽”,意念中的天空,安息于大地上的死者,前两段是虚实,这一段则虚实结合。云朵是常见的,它们像是神圣之所的天使,会“颤栗,轻诉,迷茫”,会发出海豚音,这响彻天际的声音不是破坏力,却近似于温柔的召唤,有茉莉的香气。像是有人在天空,唱起故乡的歌,在召唤失去了方向的游子。“萤火虫的幻想/轻盈如羽”,诗人再次转还至内心,幻想如萤火虫般微弱,轻盈如羽,似有怯意,像不敢大声说出来但固执的申诉。
“而我,一粒孤独的质子/噙着泪水想那雨后清秀的天空/倏忽间被海水浸泡/亿万光年的存在/众星拱月/在你的世界里来来往往”,“孤独的质子”,化学家的诗学表述,就是这样,孤独,微不足道,这么小的生命,天使能找到我们,并引领我们回到精神上的故乡吗?“倏忽间被海水浸泡/亿万光年的存在/众星拱月/在你的世界里来来往往”,此在与彼在,时间与空间,过去与现在,在幻觉中融为一体,我是“众星”中的一个,“神圣之物”是“月”,彼在的世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焕发出光芒。
“你离我如此遥远/我爱你如斯/亦如斯”。“你离我如此遥远”,与首句“我想离你很近”,两句意思相近,但情绪有别。“我想离你很近”,道路虽遥远,但方向一直在,似乎有抵达之途;“你离我如此遥远”,透着一种失落和失望,是对“精神上的故乡”是否存在的犹疑态度。“我爱你如斯/亦如斯”,近似于宣誓,无论“在”或“不在”,诗人深信,唯如此,希望就不会消失。“信我者得救”,除此,我们还有别的出路吗?
这首诗,我不会再读第二遍。它让我恐惧,伴随了解而来的巨大的悲凉。我写诗是从此在出发,竭力掀开生活的盲井。冰竹的诗歌是从彼在的未知出发,“此在”在这首诗里已退居到后台,这是他选择的另一条诗歌道路吗?前一段他写下的如《几何幻象》、《河流》、《生铁》、《剥豆》等诗歌,在写幻象的同时,往往以生活的残酷作为底色。现在,拐子,你走远了,我快看不到你的背影了。
作者简介:阿蹦,原名刘俊堂,70后诗人、作家,祖籍湖北孝感。曾长期在人民出版社、长江出版传媒等出版机构做编辑,现从事自由写作,常居北京。 电影剧本《暮鼓晨钟》获2008年第八届电影“百合奖”最佳编剧,出版有诗集《如此多的羞耻》、《积木之途》等。在各类杂志发表小说、诗歌、影评等三百余万字。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