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走进加弹车间
话音已经淹没在机器的轰鸣声里
加弹机很大,就像一栋三米高的楼房
突如其来的压迫感
让呼吸和心跳也跟着皮带的转动急促了起来
几个瘦弱的工人在加弹机下熟练的生丝落丝
偶尔还用刮刀刮去缠绕在纸筒和绕盘上的生丝
兔子头不听使唤的左右抽动
稍不留神就会刮伤指头
我站在不远的地方
记录着生丝的步骤
在夜里当班时间也试着生几个
过程并不像眼里看的那样简单
尤其是将生丝挂靠在固定的轨道上
因为丝线一直在高速滑行
如果不迅速地将生丝挂好
就容易被受热的生丝磨破手皮
而且还会把生丝缠在丝捻上
整个工序完成之后
还得注意观察是否有跑捻现象
要及时纠正或者落下跑捻后的丝绽
再重新生起新丝
待缠绕到预设的重量后再落下来送到染色车间
久而久之,工人们常常用来挂丝的指头
都磨出了僵硬的老茧
加弹车间其实也很小
庞大的机器霸占了四分之三的空间
噪音和高温是四季不变的节拍
在这里说话全靠喊
如果要想耳语些什么
只能到车间外的过道里
但每天冗繁的工序
除了生丝落丝送丝之间的重复
几乎没多少时间耳语
我的宿舍和工友们的宿舍只有几步路的距离
他们许多来自川云贵贫困地区
还有很多是同村结伴来的
借着工休时间和他们围坐攀谈
他们似乎对工作环境漠不关心
很多人离家前也没有工作着落
反正离开总比待着强
树挪死,人挪活
世界之大,总会有容身之地
这是他们眼里的随遇而安
也是共同的念想
一个月的夜班下来
除了疲惫
让我的思绪更加紊乱了
内心既是敬佩又有点无奈
我曾想如何改变这样的工作环境
但又无从发力
又生怕人家说起多管闲事
只能期盼企业主们多安装些空调和消声器
工作之余给大家讲讲课
让他们熟知一下车间外的世界
不要被这样的环境扼杀下去
听闻加弹车间刚刚开工的时候
中央空调还没安好
年轻的工人们站在生丝车上工作
分分钟就汗流浃背
一趟丝生落下来至少二三十分钟
没人扛得住这样的三高逼迫
眼看着一个个工人倒下
企业主们才不得已加快了中央空调的安置
但他们不知三伏天中央空调下还有30°的高温
工人们就这样一天天的熬着
当然也有吃不消离开的
但凡留下来的基本上面黄肌瘦
整个车间一两百人稍微壮实的也只有100斤上下
相比加弹车间
染色车间的噪音和高温似乎好得有点像穿越
几台醒目的巴马格加弹机在那运转着
但没有了一二加弹车间的三高
德国技术的先进之处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染色车间在巴马格机台的最东边
只占了整个加弹车间的五分之一
那里基本上是女工
虽然没有了三高的困扰
但却经受着另一种的煎熬
水和染料是染色车间的主角
虽然大伙都戴着手套
但长时间浸泡在各种颜色的染缸里
呼吸着化学刺鼻的气味
何尝不是另一种折磨
随之白血病,皮肤病,妇科病就不胫而走了
工友们最开心的日子
就是每个月10号的结薪日了
记忆里的结薪方式应该是直接打钱到各自的银行卡里
但工厂的结薪还停留在解放前
老板娘和几个梳着大背头西装革履的人
抬着几个装着现金的大箱子
跟堆货物似的往食堂旁边的休息室摆放着
老板娘和年轻的会计姑娘
分车间分部门的发放当月的工资
三三两两数着手里的钞票
不管收获多少都是开心的
那时的我也收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资
许多工友习惯地把钱存了起来
或者寄给远在他乡的父母
想必这就是穷人家孩子的本分吧
他们也想着从另一方面证明自己的独立
并给父母捎去平安
19年了
离开加弹车间太久了
但记忆恍如昨日
不知道抹不去的三高三病
是否还在困扰着
不知道抹不去的日夜颠倒
是否还在延续着
不知道抹不去的酸甜苦辣
是否还在穿行着
话音已经淹没在机器的轰鸣声里
加弹机很大,就像一栋三米高的楼房
突如其来的压迫感
让呼吸和心跳也跟着皮带的转动急促了起来
几个瘦弱的工人在加弹机下熟练的生丝落丝
偶尔还用刮刀刮去缠绕在纸筒和绕盘上的生丝
兔子头不听使唤的左右抽动
稍不留神就会刮伤指头
我站在不远的地方
记录着生丝的步骤
在夜里当班时间也试着生几个
过程并不像眼里看的那样简单
尤其是将生丝挂靠在固定的轨道上
因为丝线一直在高速滑行
如果不迅速地将生丝挂好
就容易被受热的生丝磨破手皮
而且还会把生丝缠在丝捻上
整个工序完成之后
还得注意观察是否有跑捻现象
要及时纠正或者落下跑捻后的丝绽
再重新生起新丝
待缠绕到预设的重量后再落下来送到染色车间
久而久之,工人们常常用来挂丝的指头
都磨出了僵硬的老茧
加弹车间其实也很小
庞大的机器霸占了四分之三的空间
噪音和高温是四季不变的节拍
在这里说话全靠喊
如果要想耳语些什么
只能到车间外的过道里
但每天冗繁的工序
除了生丝落丝送丝之间的重复
几乎没多少时间耳语
我的宿舍和工友们的宿舍只有几步路的距离
他们许多来自川云贵贫困地区
还有很多是同村结伴来的
借着工休时间和他们围坐攀谈
他们似乎对工作环境漠不关心
很多人离家前也没有工作着落
反正离开总比待着强
树挪死,人挪活
世界之大,总会有容身之地
这是他们眼里的随遇而安
也是共同的念想
一个月的夜班下来
除了疲惫
让我的思绪更加紊乱了
内心既是敬佩又有点无奈
我曾想如何改变这样的工作环境
但又无从发力
又生怕人家说起多管闲事
只能期盼企业主们多安装些空调和消声器
工作之余给大家讲讲课
让他们熟知一下车间外的世界
不要被这样的环境扼杀下去
听闻加弹车间刚刚开工的时候
中央空调还没安好
年轻的工人们站在生丝车上工作
分分钟就汗流浃背
一趟丝生落下来至少二三十分钟
没人扛得住这样的三高逼迫
眼看着一个个工人倒下
企业主们才不得已加快了中央空调的安置
但他们不知三伏天中央空调下还有30°的高温
工人们就这样一天天的熬着
当然也有吃不消离开的
但凡留下来的基本上面黄肌瘦
整个车间一两百人稍微壮实的也只有100斤上下
相比加弹车间
染色车间的噪音和高温似乎好得有点像穿越
几台醒目的巴马格加弹机在那运转着
但没有了一二加弹车间的三高
德国技术的先进之处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染色车间在巴马格机台的最东边
只占了整个加弹车间的五分之一
那里基本上是女工
虽然没有了三高的困扰
但却经受着另一种的煎熬
水和染料是染色车间的主角
虽然大伙都戴着手套
但长时间浸泡在各种颜色的染缸里
呼吸着化学刺鼻的气味
何尝不是另一种折磨
随之白血病,皮肤病,妇科病就不胫而走了
工友们最开心的日子
就是每个月10号的结薪日了
记忆里的结薪方式应该是直接打钱到各自的银行卡里
但工厂的结薪还停留在解放前
老板娘和几个梳着大背头西装革履的人
抬着几个装着现金的大箱子
跟堆货物似的往食堂旁边的休息室摆放着
老板娘和年轻的会计姑娘
分车间分部门的发放当月的工资
三三两两数着手里的钞票
不管收获多少都是开心的
那时的我也收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资
许多工友习惯地把钱存了起来
或者寄给远在他乡的父母
想必这就是穷人家孩子的本分吧
他们也想着从另一方面证明自己的独立
并给父母捎去平安
19年了
离开加弹车间太久了
但记忆恍如昨日
不知道抹不去的三高三病
是否还在困扰着
不知道抹不去的日夜颠倒
是否还在延续着
不知道抹不去的酸甜苦辣
是否还在穿行着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