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第39届“青春诗会”在宜昌开幕。“青春诗会”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歌品牌活动已成为青年诗人正式亮相的舞台与成长的摇篮,此次“青春诗会”首次来到宜昌,在古老的诗歌源头之地,上演最具青春风采、最有创造活力的文化盛会,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长江的声音、诗歌的声音,也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影响力,持续擦亮“中国诗歌之城”品牌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在第39届“青春诗会”开幕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著名诗人和入选第39届“青春诗会”的青年诗人代表。
李少君
带动更多宜昌年轻人爱上诗歌
——访著名诗人、《诗刊》社主编李少君
“宜昌山水壮美、诗意盎然,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浓郁的现代化气息。”12月15日,来宜参加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第39届“青春诗会”的著名诗人、《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表示,已经来过很多次宜昌,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新的认知、新的灵感。
“宜昌是屈原的故里,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李少君说,在宜昌特别能感受到屈原的魅力,屈原爱国忧民的品质和屈原作品的神奇瑰丽都与宜昌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宜昌是“中国诗歌之城”,2018年在宜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诗歌节上,李少君被授予“中国诗歌之城”“诗歌大使”称号。李少君表示,宜昌既有历史悠久的农民诗社,存在大众化的创作群体,也有毛子、刘波、柳向阳等知名诗歌人才,诗歌队伍非常强大,创作氛围十分浓厚,诗歌精神无处不在。
如何进一步打好“屈原牌”,擦亮“中国诗歌之城”品牌?李少君建议,要强化诗教,多开展诗歌进校园等活动,引进一些驻城诗人、驻校诗人,培养更多年轻的诗歌作者,同时深度挖掘屈原作品,把“屈原”元素深度融入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出生在湖南湘乡,李少君也是一位地道的楚人。“屈原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坦言:“屈原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现实的关注、丰富的想象力、浪漫主义情怀等元素,都为我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本届“青春诗会”为何“花落”宜昌?李少君说,“青春诗会”来到宜昌是对屈原的致敬,是对中国诗歌的一次溯源,也是对“青春诗会”这个品牌的升华。青春本身就是诗意的,年轻人最容易被激发起诗歌创作的欲望,希望可以带动更多宜昌年轻人爱上诗歌、创作诗歌。
文学要为时代而歌,诗歌创作如何守正创新、服务时代?李少君表示,应该把握历史主动,投身时代潮流,深入人民中间,将小我和大我融合,将个人独特生活经验与时代普遍性、社会公共性结合,努力推动主题诗歌创作,讴歌时代、讴歌人民。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江山
霍俊明
让诗歌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访著名诗人、《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
“宜昌是在心理上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城市。”12月15日,由《诗刊》社组织开展的“屈原坐标上的青春诗歌”研讨会在位于点军的长江艺术小镇举行,参会的《诗刊》社副主编、著名诗人、诗评家霍俊明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对于宜昌的亲近。
霍俊明曾多次来宜,参与过中国屈原诗歌奖、第五届中国诗歌节等活动。“对于中国的作家和知识分子,我觉得宜昌在所有人心目当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场域。”霍俊明说,以三峡为例,不同时代的诗人在这里产生过超越时空的对话,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历史留下的可见遗产和精神遗产都在宜昌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他肯定宜昌重视诗歌教育,在学校、社区和公共空间投入了大量努力进行诗歌文化建设,使城市具备了良好的诗歌底蕴。
“宜昌的创作氛围浓厚,有地方刊物《三峡文学》以及强大的诗歌队伍。”霍俊明提到,在诗歌创作领域和诗歌评论领域,著名诗人毛子、三峡大学教授刘波等一批人才营造了浓厚的诗歌氛围,有利于带动地方文学发展,形成诗歌生态。
由《诗刊》社主办的“青春诗会”被誉为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从中走出了众多优秀诗人。霍俊明表示,诗人应该追求诗格和人格的统一,对自我自然和时代民族怀有求知态度和赤子之心,并重视创造性及独立个性。“青春诗会”来到宜昌,他期待发掘更多本地青年诗人,也感染更多年轻人投入诗歌创作。
“屈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影响力在世界范围来说都毋庸置疑。”对于宜昌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诗歌之城”的影响力,霍俊明建议,要牢牢把握以屈原为代表的重大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各种文化空间和文化衍生品传播影响力,使屈原形象更加生动且具有时代气息,让诗歌真正走进每一个当代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邓羽琴
李元胜
围绕诗歌地标 做好创新实践
——访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
“作为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举办过中国诗歌节、青春诗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根植诗歌沃土,宜昌是名正言顺的诗歌之城。” 12月15日,由《诗刊》社组织开展的“屈原坐标上的青春诗歌”研讨会在位于点军区的长江艺术小镇举行,参会的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对宜昌“中国诗歌之城”文化名片给予充分肯定。
李元胜告诉记者,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来到宜昌,他曾经到过屈原的诞生地及魂归处宜昌秭归和湖南汨罗。“屈原是中国诗歌的第一个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伟大的奠基人,在一生的颠沛流离中找到诗歌的归宿。他那种‘知音难寻,怀才不遇,心怀忧国,壮志难酬’的命运也对历代中国文人的命运有着普遍代表性,因此他悲壮的命运也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只有围绕中国诗歌地标,持续做好创新性实践,才无愧于屈原这位从秭归走出的伟大诗人。”
诗歌创作离不开故土文化的滋养。李元胜表示,他从小在四川长大,目前定居重庆,两者是“巴蜀文化”精神高地,与宜昌所代表的“巴楚文化”共融相生。“巴蜀文化与讲究秩序的儒家文化相区分,其中典型的‘酒神精神’催生了很多具有先锋精神的诗人,如诗人李白正是代表之一。聚焦对‘人’的关注的‘酒神精神’也成为我诗歌创作的文化养料。”
李元胜表示,当手机成为重要阅读平台之后,诗歌这种短小的题材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诗歌是语言的极限运用,能迅速地反映出时代的重要变化,与当代人的心声发生共鸣。作为诗人,只有放弃繁复的表达形式和语言技巧,才能让文本具有敞开性,才能让有不同阅读能力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找到共鸣,才能用当下人审美方式去赋予诗歌时代的活力,持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根脉。”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健捷
马文秀
从长江源而来 在长江畔放歌
——访第39届“青春诗会”入选诗人马文秀
“我从长江的源头青海赶来,在长江畔纵情放歌,留下独属于宜昌的青春诗句。”12月15日,在《诗刊》社组织开展的“屈原坐标上的青春诗歌”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第39届“青春诗会”入选诗人、《诗刊》当月“头条诗人”马文秀作发言与交流。
马文秀是青海民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的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青海湖》等期刊,出版诗集《雪域回声》《老街口》等,曾获第五届中国长诗奖、《延河》杂志最受读者欢迎等奖项。
作为少数民族诗人,马文秀的笔下多聚焦人与自然。马文秀说,宜昌既是土家族聚居地,也是山水名城,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天然的养分,希望在新的起点上以新视野、新维度凝聚更高艺术价值和人文情感,创作更多反映时代、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诗歌作品。
“屈原的作品和精神对我影响很大。”马文秀分享道,自己曾到屈原故里秭归参加文学采风活动,在屈原祠看到屈原青铜像时,受到了极大震撼。再次来到中华诗祖屈原的故乡,屈原的诗魂将不断鼓励她求索、奋进,她希望以此为契机,找寻新的灵感与感悟,发掘更多未曾涉足的新视角。
“宜昌可以写的、值得写的太多了!”马文秀这样评价道:三步一景、五步一画、处处是风光。在宜昌的这几天,她打卡了滨江步道,观赏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独特风光;游览了三峡人家,领略了土家儿女载歌载舞的民族魅力;参观了艺术小镇,感受了长江艺术的浓厚文学氛围。她说:“我用眼睛看见、用诗歌记录、用心灵对话,这是我和宜昌的浪漫邂逅。”
“感恩与宜昌相遇,我将把宜昌留给我的美好印象变成真挚而诗意的表达。”马文秀表示,每到一个地方,她都想留下一个诗歌的标点,这也是一次次旅行的认知与开始。在她看来,写作跟河流一样,需要不断冲破重重阻碍,一路向前。而每次的旅行都让她在时间中保持不断更新,在已知与未知的空间里逐渐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塑造自己,这也正是她在诗歌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婧 通讯员 余庆
许诺
在屈原故里汲取诗歌养分
——访第39届“青春诗会”入选诗人许诺
“我的家乡在长江之尾,很高兴来到长江中游的屈原故里宜昌,屈原是中国诗歌的精神源头之一,希望在这里汲取更多的诗歌养分。”12月15日,在《诗刊》社第39届“青春诗会”主题研讨会举办期间,入选诗人许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作为一名“80后”,许诺是2023年全国15位入选“青春诗会”的青年诗人之一。她也是一名新锐词作家,曾担任2023年杭州亚运会闭幕式歌曲作词。
在谈到个人诗歌创作之路时,许诺说:“写诗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本能’,在没有人教我的时候,就开始在本子上写一些长长短短的句子。”16岁时,许诺在作文课上写下一首名为《致未来》的诗,被老师送去参加南京市中学生诗歌比赛,意料之外地获得了一等奖,从此开启诗歌创作之路。
作为一名军旅诗人,许诺对于军旅诗歌创作有自己的坚持:“军旅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支流,有着光荣而灿烂的诗歌传统,我认为我有责任把这一传统传承、发扬好。”她参军十年,战士们可爱的脸孔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成为她的诗歌灵感之源。
此次“青春诗会”上,许诺现场朗诵了她创作的诗歌《珊瑚上的弓》。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短诗,用灵动的意象,呈现了战士们迎着海风、顶着烈日守卫海岛边关的时刻。为了守卫祖国和平,战士的身体、意志,每时每刻都像弓箭一样紧绷着。在人们的惯常印象里,军人们往往像钢铁、像石头。但作为一名女性诗人,许诺常常用灵敏的笔触捕捉着战士们心头最柔软的部分,用诗歌来描摹与刻画,寻找钢铁与肉身之间的独特张力。“我希望和许多军旅诗人前辈一样,为时代而写、为战士而歌,用诗歌去承载宏大的家国情怀,去展现迷彩和钢铁中最有血有肉的细节、最铿锵作响的英雄气概。”许诺说。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卞健鑫
北潇
未来写出更多记录时代的诗歌
——访第39届“青春诗会”入选诗人北潇
“一个诗人能将自己的写作和诗祖屈原发生关联是非常幸运的,而这份关联,足以让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的更加自信和坚定。”12月15日,在点军的长江艺术小镇举行的“屈原坐标上的青春诗歌”研讨会上,年轻诗人北潇向记者介绍道。
北潇,1998年出生于屈原故里秭归,是入选本届“青春诗会”的唯一一位宜昌本土青年诗人,已出版诗集《开往冬天的列车》。“我有幸生在屈原的故乡,我自小便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也是屈原让我在15岁时与诗歌发生交集,开始踏上诗歌创作的道路,屈原在我的诗歌创作道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北潇告诉记者,在她读初中的时候,她的语文老师是位作家,受屈原的影响颇深,笔名“曼兮”便取自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她常常在语文课上讲解诗歌,她讲《楚辞》,谈《离骚》,她将爱国主义诗人的浪漫和精神向我娓娓道来,让那时的我了解到除了课本以外还有更广阔的一片天地。青春期懵懂与敏感的我逐渐在诗歌中找到避所,文字从屋檐掉落到我的头上,托起了我的整个少女时代。”
进入大学后,北潇加入宜昌市诗词学会,无数次踏入秭归乐平里采风,与扎根泥土的三闾骚坛的农民诗人共同追随屈子的足迹,浸润诗礼芳华,对屈原文化、诗歌创作有了更深的思考。
“宜昌是中国诗歌之城,这一直是我们宜昌人非常珍视的一张文化名片。”北潇说,作为青年诗人,有义务承担起有为青年与当代文化传播者双重责任,为提升宜昌世界影响力以及屈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一份热。“每一位诗人、作家都应该具备与时代、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责任感。能够入选本届青春诗会,意味着我站上了更高的平台,未来的作品会被更多目光聚焦,希望能专注于强调诗歌的时代性,未来写出更多记录时代的诗歌。”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健捷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