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马行诗集《地球的工号》新书分享会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举办,这部诗集收录于《诗刊》社编选的“新时代诗库”第二辑,由言实出版社新近出版。《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胡少卿对话诗人、中国石化作协副主席马行,并分享各自对于马行诗歌的写作特色以及新工业诗歌的认识和思索,活动由《诗刊》社编辑丁鹏主持。
马行跟随地质勘探队,在游历与冒险中展开了他的写作。马行的诗,属于新山水诗,也可以归于新工业诗,与游衍、栖居所形成的旧山水诗有本质的区别,诗里有对信仰、文明、宇宙、人性的深度思考。
“每次我来到人迹罕至的无人区,感到的不是荒凉,而是无比安宁和自在。有了这种安宁和自在,那种勘探的苦,是根本感觉不到的。”马行介绍道,自己曾经是一名职业地质勘探队员,现在依然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到西部勘探无人区,“我的诗歌写作大部分是在人类文明的外面那一块的,我写的这一块是人类文明很难触及的,主要是无人区的戈壁、沙漠、沼泽,像罗布泊、阿尔金山、塔克拉玛干以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柴达木盆地,这本《地球的工号》实际上就是对西部无人区记忆的再现。”
李少君表示,《诗刊》第二任主编李季被誉为“石油诗人”,当时他离开北京去到玉门油田写新型工业,创作出了有新意的诗歌。老一辈诗人作家包括周立波、柳青、李季等对文学诗歌的投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学习的。马行是当代诗人中一以贯之写勘探题材的诗人,已连续二十多年登上《诗刊》,他的诗确实有着独特的风格。一个人能够持续地、永久地投入一件事情是不简单的。“塔里木,大风分两路/一路吹我/另一路跃过轮台,吹天下黄沙”(《大风》),我也到过沙漠,特别能体会马行所写的那种感受。马行的诗体现了人诗互证,优秀的诗人一定是人诗互证的,《诗刊》这些年为什么要推“新时代诗库”?因为这些诗人都在通过他们的诗歌呈现他们个人的形象,这样的诗人就是优秀的诗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套“新时代诗库”,在中国的诗歌长廊里面树立一个个诗人的形象。马行就是一个勘探者的形象,一个孤独地深入茫茫荒野探险探荒者的形象。
杨庆祥表示,《地球的工号》是新时代工业题材诗歌的一个重要收获。马行的诗不能完全归类于工业诗歌,它跟自然密切相关,马行写的是一个工业式的自然,它是工业题材和自然题材诗歌的有机结合。看了这些诗特别受感动,诗里写到无人区、荒漠、罗布泊,人迹罕至的地方,有人去了,这个人跟这个地方发生怎么样的关系?既有技术层面的关系,通过现代技术进行勘探、开发,其实里面也有人和自然的那种非常远古的、奥秘的关系,在这样一个荒漠,我们不禁思考人和自然之间的存在是怎样互动的。
胡少卿谈及马行诗歌的职业色彩,让他想起现在流行的职业经验写作,如许立志的打工诗歌、陈年喜的采矿诗歌、王计兵的快递诗歌,包括江非的农耕诗歌,不过马行诗歌所写的工作经验与一般意义上的打工诗歌有很大区别。多数打工诗歌里的劳动是让人不堪承受的重负,但马行诗歌当中的劳动充满人类主体性和豪迈精神,是人创造力的表现,这也涉及到勘探这一工种的特性。山东作家张炜曾说,他一辈子最想做个地质工作者,因为勘探工作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跟诗歌精神非常契合的工作,需要不断去开拓、去创造、去发现。
本书责编、言实出版社编辑郭江妮表示,马行写了很多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诗歌,他的诗干净纯粹,让我们看到诗歌真正的样子。“每次看他的诗,我都会无声地读出来。今天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诗人,看到这么多观众和热爱诗歌的读者,感到十分欣慰,每个热爱诗歌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地球的工号》既是基于真实的个人经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对山野地质领域既有诗歌模式的全面刷新。马行走向西部无人区,以诗歌的方式寻找人类文明之外另一种诗歌的可能性。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