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创作中画面感的创造
——以青年诗人高春娟《风在吹》为例
陈泽亮(安徽)
诗歌要有画面。
所谓要有画面,就是读者在读诗时,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图画。
如何让诗歌产生画面呢?
青年诗人高春娟用《风在吹》一诗为广大读者做了形象解答。
归纳起来就是:可视、可听、可闻、可触、可感、可知。
她在《风在吹》一诗中这样写道:
从一个漏洞、一个枝条
有时是鞭子,有时是陶笛
秦国吹秦国的风
现代吹现代的风,风也老了
把日期弄混,乱吹。甚至于繁花落尽后
去抽打天空
那血红的夕阳,把山一寸寸向上向前移后
隐了。
那乌鸫的叫声
把夜一点一点向前挪后
睡了。
风在吹,它没什么可吹就挤进屋,
吹窗帘、吹眼睛。
在《风在吹》诗中,诗人就是用了可视、可知、可听、可感四个层次来组合这首诗画面的。
比如,诗句"从一个漏洞、一个枝条/有时是鞭子,有时是陶笛"是从视觉上描绘风吹成何形。
又如,诗句"秦国吹秦国的风/现代吹现代的风,风也老了/把日期弄混,乱吹。/甚至于繁花落尽后去抽打天空那血红的夕阳,把山一寸寸向上向前移后隐了。"是从知觉上描绘风吹打何果。
再如,诗句"那乌鸫的叫声/把夜一点一点向前挪后睡了。"是从听觉上描绘风吹生何境。
还如,诗句"风在吹,它没什么可吹就挤进屋,吹窗帘、吹眼睛。"是从感觉上描绘风吹动何悟。
附:
1、 作家简介:
高小树,本名高春娟,80后,黑龙江生人,现居延边,延边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作品见于《诗刊》《中华文学》《中国汉诗》等报刊。诗观:诗人,用诗说话。
2、评者简介:
陈泽亮,诗人,诗歌评论家,英诗翻译专家,中共党员,中国先秦史研究会与国语双语研究会理事。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