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未曾谋面的彝族诗人,发了几张自家院子
大雨磅礴,及旁边山顶和山坡的图片
而我正隔着车窗玻璃,看黄红色的泥水
从山上那些植被根部冲下来
汇流在云南的高速公路边上
他已从大理返回南涧老家,忙着拆解
生活的死结和生命的纠结
基于之前的决定和既定行程
我随旅行团,迎接前方
不确定的风雨
我设想过我们的相聚
他家所在的山上
茶酒与火塘,依然无法消解
我们体内的寒气
面对着山下的花花世界,两个人
坐成最靠近的两堆雪
点评
《车过楚雄,再次想到余无病》是一个诗歌叙事的范本。任何文学体裁一旦进入讲故事的节奏,就会口语化,这对诗歌尤其是一种挑战。口语诗写作其实有难度,因为日常口语并不是诗,既要使用口语,又要让它成为一首诗,至少得具备两个条件:在语言形式上,不能由口语降维成口水,口语诗得简洁凝练,不能冗词赘句,不能拖泥带水;在诗歌内容上,无论描述客观事物还是表达主观情思,口语诗必须和其他风格的诗歌一样,在内部表现出某种成长性。这两点,这首诗都做得不错。
标题中有个关键词要抓住:“再次想到”。这个词与第一句的“未曾谋面”构成一种张力,没见过面的人却一想再想,说明神交已久。第二句的“大雨磅礴”在“自家院子”与“旁边山顶和山坡”之间,有两个作用:一是避免第一段成为纯介绍文字,将语言维持在诗性的层面,二是为整首诗设置一个自然背景。
第一段介绍余无病,第二段说“我”,“正隔着车窗玻璃”,看黄红色泥水从山上那些“植被根部”冲下来。这里有两个细部不能放过:一是正在,表明余无病发老家照片时他们没有相见,但同在一片大雨下;二是植被根部,可见雨的冲刷力量与气势,让第一段的大雨磅礴有了着落。
第三段写余无病和“我”。余无病从大理回到南涧老家,“忙着拆解/生活的死结和生命的纠结”,肯定是生活中遇到了事情。是什么事情呢?作者没说,这是一首表达友情而不是倾诉苦难的诗,不该说的就没有必要去说,当“我”好不容易来到时,余无病却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回了老家,这是生活中屡见不鲜的错过。
接下来两段,是作者坐在车上的设想,用极为简约的笔墨表现一种极为深挚的情感,这就是这首诗呈现出来的一种成长性。设想的相聚,说了两件事:一是他家的茶酒和火塘无法消解“我们体内的寒气”,继续呼应“大雨磅礴”,不仅是自然之雨,还有生活中的风雨,写得丝丝入扣。二是面对山下的花花世界,两个人“坐成最靠近的两堆雪”,雪虽然洁白,可是容易融化,但融化了又有什么关系呢,恰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里,作者用了两种手法:一种是相反相成,用虚拟相聚表达真实情感,用描写一次错过表现一场相知;另一种是删繁就简,尤其是最后两段,万千言语化为六句。由此,我想告诉朋友们,任何一首好诗都不是它写了整个世界,而是它写出了一个世界。
✦特邀点评:吴昕孺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安洪波 北乔 陈先发 陈卫 陈爱中 车前子 曹宇翔 程继龙 蔡世平 段维 杜鹏 冯雷 耿占春 顾北 顾建平 高昌 郭顺敏 谷禾 洪烛 霍俊明 韩倚云 何冰凌 胡彭 胡弦 简明 敬文东 蒋浩 蒋登科 江合友 贾鉴 贾清彬 蓝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建春(缶皮) 李海鹏 李云 李之平 李犁 李啸洋 刘向东 刘波 刘爱红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马骁 莫真宝 南鸥 潘泓 钱文亮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沈苇 沈健 沙克 宋彩霞 孙冬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王海亮 伍明春 吴昕孺 西渡 熊东遨 许陈颖 许道军 向以鲜 夏吟 星汉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杨献平 杨逸明 余怒 叶舟 姚泉名 朱必松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光昕 张金英 周伟驰 周瓒 周燕婷 邹建军等(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