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写 格 律 诗 浅 谈

作者:金林诗韵   2022年09月15日 15:00      43    收藏
学 写 格 律 诗 浅 谈
(2022年8月21日修订稿)


湖南长沙 / 欧金林


我的《学写格律诗,若干要点浅谈》一文,2020年8月7日被湖南《红网》作为“岳麓行吟”专栏文章刊载后,接着被腾讯网新闻版转载,接着又被新浪网新闻版转载,接着再被网易网转载,现在于百度均可搜索。为使本文在百度的搜索更为方便,后将文章标题改为《学写格律诗浅谈》。自《红网》登载后,两年过去了,听取诗界有的老师在一些细节上提出的宝贵意见,今对文中的若干细节作了斟酌修改。特此说明。
                                                                           欧金林 2022年8月21日于长沙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中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的体裁有绝句和律诗。绝句与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常见的形式有五绝、七绝和五律、七律。格律诗的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如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我是从2011年6月下旬开始学习写格律诗的,至今已有11年多了。在新浪网自己的博客、中华诗词论坛、东方诗词论坛、华夏诗词论坛和大中华诗词论坛等网络,11年来发出的诗词有1900余首,其中已有550多首诗词被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诗歌精选》《当代华语诗歌精华》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格律诗1000首》《中华诗词己亥集》《新时代诗词百家》(多卷本)等诗集收录。
近几年,常有一些想学习写格律诗的朋友对我说,在网上看了不少如何写格律诗的资料,还是难于抓住要点,感到学写入门是相当难的,希望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介绍一些要点和方法,能使他们入门快些。我也是自学的,但有了十余年的写作实践,也看了不少的资料,因此对写格律诗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故每次给别人简略地讲了几点之后,对他们的学写入门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为经常有人要问,每次都是临时通过微信文字或者微信语音介绍,比较的费精力和费时间,并且还不容易讲得那么清楚,即使讲了几个要点,别人也难于记得很清楚,这就影响了介绍的效果。所以我想,还是抽点时间,把以往和别人讲的那些内容再整理充实一下,形成文稿的电子版,这样若有人再询问时,就可以把这个文稿的电子版发给他,他看起来就方便多了,我也省了许多的时间。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即就格律诗而言,那也是博大精深的。我虽然学习和练笔有十余年了,但对于格律诗的了解,其实也还不是那么很深的,就写作而言,算是入了门,又走了一段路程吧。因此,我的这个浅谈,只是现今我对于格律诗写作的了解与认识,只能给想学写格律诗的朋友做一些参考。浅谈中如有不妥的地方,诚请诗界的前辈、老师和诗友们不吝指正。
下面依次谈谈我认为初学写格律诗者,应该注意了解和掌握的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一、不窜韵脚 —— 铁的原则性
1.所有的汉语诗,包括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新诗,都有韵脚,这是通则。没有韵脚的文字组合,就不能称为诗。
2.格律诗的主要体裁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这四种体裁各有四格式,故共有十六种格式。五律和七律,又衍生出五言和七言的两种排律,每首排律至少需在十句以上。因为排律的格式是律诗格式的延伸,会写律诗的人自然就能写排律,所以十六种格式不包括五言和七言的两种排律。十六种格式,既可以用《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简称“新韵”)的平声字作韵脚写诗(简称“平韵格”),也可以用仄声字作韵脚写诗(简称“仄韵格”)。因为“平韵格”是格律诗的主体,所以我首先要较为详细叙述的是这个主体,“仄韵格”只能略作说明。
为叙述的方便和读者便于理解些,先讲平韵格的问题,仄韵格的问题,需要放到下一个部分的最后叙述。平韵格的十六种格式,每种格式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以七绝为例,平起首句入韵式,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平声韵;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要用与韵脚不是同一韵母的仄声字,否者视为“撞韵”。第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平声韵;仄起首句入韵式,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平声韵;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要用与韵脚不是同一韵母的仄声字,否者视为“撞韵”。第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平声韵。
举两首诗作为例子,看了就明白了。
1)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的格式,用的是七绝平起首句入韵式。什么是平起呢?就是需要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辞”是平声字,所以首句就是平起。间、还、山,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符合《平水韵》的上平十五删韵。
2)唐代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格式,用的是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什么是仄起呢?就是需要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乐”为仄声,所以首句就是仄起。雪与第二、四句最后一个字不押韵,并且仄声的“雪”字与平声的“霜”“乡”两字不在同一个韵部中。第二句的“霜”与第四句的“乡”为平声韵,符合《平水韵》的下平七阳韵。
3.一首格律诗,最基本的和最首要的,是韵脚必须一致。如果采用《平水韵》的上平一东韵,那么全首诗的几个韵脚字就必须都是上平一东韵。如果是七绝,第一句和第二句用的是上平一东韵,第四句用的却是上平二冬韵,那第四句的韵脚就出韵了,如果第四句不換成上平一东韵,那这首七绝用的就是邻韵。邻韵可用。邻韵有“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在这两个格式中,有一个韵脚字可以借用邻韵。邻韵用在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或者用在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一首七律,第一句用了邻韵,那么下面的第二、四、六、八句的韵脚字是另外一个韵,那必须一韵到底,中间就不能再出现邻韵了。如果采用“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这两个格式中的一种,一般需要在诗题下标明。古体诗情况有些特殊,是允许邻韵混用的。初学者最好不要采用以上几种特殊的格式。
4.《中华新韵》(以下简称《新韵》)韵脚的用法原则,与《平水韵》韵脚的用法原则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新韵》里的一些字的平仄与《平水韵》里的一些字的平仄是不同的(这在下面谈平仄问题时再详细叙述),所以,在一首格律诗里,《新韵》与《平水韵》是不能混用的。并且,用《新韵》写的格律诗,需要标注“中华新韵”或者“新韵”字样。现在,也有部分人用《词林正韵》写格律诗,虽然已经得到了诗界的认可,但必须标注该诗的用韵为“词林正韵”。
5.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格律诗的韵脚用字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不窜韵脚,是格律诗铁的原则性。除了不窜韵脚外,在一首诗里,还要着重注意两点:
一是不要“撞韵”。所谓“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白脚,如七绝的第三句,五律和七律的第三、五、七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与韵脚字同韵母的仄声字。例如:七绝的第一、二、四句用的是平水韵下平六麻韵部的“花”“霞”“家”,如果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与这三个字中任何一个同韵母的仄声字,如“画”“架”“下”,那就撞韵了。撞韵的结果,会使整首诗的字韵缺少丰富的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因此,“撞韵”在格律诗中应尽可能地避免。
说“撞韵”应尽可能地避免,这是说的一般规则。但“撞韵”了,如果能在诗句中通过文字修饰,就可以将“死韵”做成“活韵”,将撞韵的伤害悄悄地消除。举个例子说,北宋诗人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诗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使本句诗的句读重点,落在了韵脚字之前的“照”字上,这就把诗句做成了“活韵”,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了。由此可知,如果白脚处撞韵了,但它的前后句的句读重心是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那这样的诗句就可以称之为“活韵”,撞韵的伤害就可以消除。
二是最好不要“挤韵”。挤韵也称犯韵、冒韵。所谓“挤韵”,就是在诗句中的不是韵脚处,无论是平声字或是仄声字,重复使用了同韵母的字、特别是既同声母又同韵母的字。这样读起来让人拗口。挤韵最常见的为同韵母的字。如韵脚字为上平六鱼中的“书”字,句中又出现“居”“余”“梳”等字。又如韵脚字为上平一东中的“同”字,句中又出现“童”“桐”“瞳”这样的字。“同”“童”“桐”“瞳”这四个字的声母与韵母都完全相同,它们是一个同音的字,这个“挤韵”就更为严重了。还有最常见的就是出现重复的字。如一句中出现了一个“天”字,另一句中又出现一个“天”字。当然,字的重复,这也不是绝对不行的,诗意特别好的话,重字可以作为特殊情况对待。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明、月、头三个字都两次出现,但这首诗依然朗朗上口,流传千古。在诗中,叠字不算挤韵,如“悠悠”“朦朦”“依依”等。不仅平声字最好不要重复,仄声字最好也不要重复。如在第一句中已有仄声字“景”,那么在其它几句中就不要出现“景”了,也不要出现同音的“井”“警”“紧”了。但仄声的叠字也不算挤韵,如“静静”“郁郁”“淡淡”等。“挤韵”在格律诗中也是应当尽量避免的,但“挤韵”在写诗时容易被疏忽,初学者要特别注意。有的实在不可避免的“挤韵”,也可以用上述“活韵”的方式解除,不过用活韵来解除撞韵和挤韵,需要作者有相当深厚的文字功力,初学者难于做到。知道了这个道理,初学者以尽量避免撞韵和挤韵为宜。
还有一个问题也要提示一下。在用平韵格的五绝、七绝中,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不使用仄声字的。但在写全轱辘体时,到了第三首的时候,它的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需要使用平声字,而它的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则需要使用仄声字。这是一个在“平韵格”诗第二、四句最后一个字使用仄声字作韵脚的特殊例子。
二、平仄 ——  衡量的准绳
1.格律诗第一个要紧的问题是韵脚的问题,其大致的要义已如上述。格律诗第二个要紧的问题便是平仄的问题。可以说,你写的是不是格律诗,平仄的检验就是衡量的准绳。
2.上节谈到,格律诗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共有十六种格式。每种格式都有一种平仄表。限于篇幅,我这里只列出七绝的四种,然后以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在这种固定的平仄表中,如何用《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来进行写作。
A.七绝平起(首句入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B.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C.七绝仄起(首句入韵)⊙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D.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1)先取A表,并取一首唐诗嵌入表中对照,就很容易明白的了。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七绝《望天门山》,韵脚符合《平水韵》中的上平十灰韵。平仄表中的⊙符号是可平声也可仄声的。字与表中平仄一一对照,均合律。
再取我自己用《平水韵》中的上平一东韵写的一首七绝《登南岳衡山》,也嵌入A表中看看。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暮春云路上苍穹,    举手梳风揽碧空。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北望湘江浮玉带,    洞庭帆影画图中。
字与表中平仄一一对照,均合律。我的这首七绝,已被收入2019年3月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诗歌精选》诗集。
2)再取C表,用我自己以《平水韵》中的下平一先韵写的一首七绝《游览甘肃省月牙泉》,也嵌入表中看看。
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沙壑深层涌暗泉,    形如牙月已千年。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飞沙不入潭中水,    只映霞云旷世妍。
字与表中平仄一一对照,均合律。我的这首七绝,已被收入2019年12月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华语诗歌精华》诗集。
3)用现代汉语拼音的字来写平水韵的格律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哪些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平声字(阴平、阳平),而在平水韵中却是仄声字?例如:“八”“发”“搏”“国”“杰”“觉”“德”“学”“敌”“食”“出”“拂”“福”“竹”“族”“读”等等,有500多个字,常用的有400多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平声字,但在平水韵中却是仄声字。还有仄平两读音的字,如“看听思望忘醒乘教漫”等。这是令初学平水韵的写诗者最头痛的事,因为有这么多的字容易混淆,所以弄不好随时都会出律的。这常用的400多个字,一般需要记住,初学写平水韵时则需要知道怎么查证。张占一先生做了一张《今平声,古仄声的常用字备查表》,只要把此表下到电脑里,或者打在一张A4纸上放在电脑旁,临时查对还是很方便的。百度里也有类似的表可以搜到作查对。当然把这400多个字能背下来,那就更方便了。如果能熟练地辨别这400多个字古今平仄的不同,那么,写平水韵时的择字就会非常的娴熟,除了极少数的字可能疏忽外,基本上是能够避免出律的问题了。
还有《平水韵》里的入声字,也是需要细心运用的。入声是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入声已经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里不复存在,在汉语的一些其他方言里则仍有保留。《平水韵》里共列有970余个入声字,例如:屋、竹、服、福、谷、族、菊、逐、读、粥、肃、缩、幅、叔、淑、独、速、祝、筑、国、烛、毒、局、促、旭、笃、督、觉、角、卓、琢、壳、学,等等。这970多个入声字,在《平水韵》的入声字表里,都已分类列出,查起来比较方便。入声字在用平水韵写诗中属于仄声字,写诗时常用的大约只有400余个字。但是在现代汉语里,约有560个字已经归入阴平和阳平的平声字,约有410个字归入上声和去声的仄声字。对于已经归为平声的那560余个入声字,写诗者应特别注意,否则就很容易把它们当平声字,这就很容易出律了。
4)初学者,可直接用《平水韵》表来写格律诗。《平水韵》的韵部分为106部,韵脚比较窄些,但韵脚字的音韵紧贴,因此写出来的诗韵律紧密,诗中出现挤韵的几率很小,即时有挤韵也很容易解除。尤其是在构思诗意时,如拟定表意的核心诗句中的“国”“觉”必须用仄声字时(在新韵里这两个字都是平声字),那这首诗就更必须用平水韵来写了。以上两点是平水韵最鲜明的优势。但是,由于平水韵的韵脚比较窄些,有时要表达你想要表达的诗意,会受到韵脚的限制,即使再換一个韵脚,感觉诗意也难于得到最充分的表达,这是平水韵韵脚过窄所产生的表意方面的不足。
初学者,也可直接用《中华新韵》表来写格律诗。格律诗的十六种格式,用《中华新韵》和《平水韵》来写,用韵的原理、规则都是一样的。《新韵》的韵部,分为 14部,这就是说,《新韵》的韵脚字要宽泛得多。这样,你选择韵脚字的余地就大多了,在某种情况下,诗意的造句会更自由一些。再者,《新韵》里的字,是按照现代汉语谱通话的拼音来定音的,分为阴、阳、上、去四声。在写诗中,阴阳两声为平声,上去两声为仄声,绝大多数的人学过汉语拼音,特别是谱通话讲得比较标准的人,要分辨每个汉字属于四声里的哪一声,也就是要分辨出某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是比较容易的。既然能分辨出一个字的平仄属性,那对照各个格式的平仄表填入符合平仄的汉字,自然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这是从运用平仄字的技术的方面来看的,当然,要写出一首好的七绝或者七律,那远不只是掌握这个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你能够清楚地辨别每个汉字的平仄声调,那学写格律诗入门无疑就会快些。但是,新韵也有自身的不足。由于韵脚字比较宽泛,那在一首诗中,尤其是写七律的时候,挤韵的几率就比平水韵多了,有时有几个字挤韵,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解除;而且由于韵脚宽泛,有一部分韵的谐音不是太紧密,诗读起来韵律感就没有那么强了。
我们对于两种韵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都应明了,这样才便于我们在每一次的写作时作具体的选择。我自己虽然是从学写《平水韵》开始入门的,并且现在也是以写平水韵为主,但我时常也会穿插着用《新韵》写作,对于两种用韵的方法都比较熟悉,这样觉得很方便。有时要描写一个事物,先用平水韵构思,觉得有关键的字眼被卡住了,或者表意不很理想,于是马上改用新韵来写,效果就出来了。由于新韵写作,对于用字的平仄声掌握要容易一些,所以,初学者可先从新韵入门,入门以后再学会以平水韵写作,两者都能,交替使用,这样从长远看,将会更有利于一个人潜在诗能的发挥。需要注意的是,在一首诗里,从韵脚开始到所有的字,要么全是《平水韵》的用字,要么全是《新韵》的用字,两者是不能混用的。如果韵脚混用,这首诗就不能成立了;如果其余字眼混用,那这首诗就会多处出律。用《中华新韵》如何写诗,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
先取以上的七绝A表: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幼苗稚嫩费心栽,    授语牙牙爱满怀。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赤胆深情终不负,    他年乐见栋梁材。
这是我用《中华新韵》中的“四开”韵写的一首七绝《赞小学老师》,已被收入2019年6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格律诗1000首》诗集。字与A表中平仄一一对照,均合律。
再取以上的七绝C表:
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航母昂然崛势威,    核潜可把劲敌摧。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中华神盾中华造,    四代重歼呼啸飞。
这是我用《中华新韵》中的“五微”韵写的七绝《强大国防》,已被收入2019年9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诗词己亥集》诗集。诗中的“四代重歼”,是我国第四代隐形战机的专用名称。这里“重”字读去声,为仄声字。“重”字处本需用平声字,故“重”字出律了。但随后的“呼”字处本需用仄声字,而“呼”为平声字,这样就把“重”字救了(拗救的问题将在下面详说)。因此,字与C表中平仄一一对照,也就都合律了。
5)格律诗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任何一首诗中的任何一句,最后的三个字都不能是三个平声字,若都是三个平声字,便称之为三平尾。同样,任何一首诗中的任何一句,最后的三个字都不能是三个仄声字,若都是三个仄声字,便称之为三仄尾。三平尾不宜用,尤其是三仄尾不能用。两者会使诗的声调、韵律欠美,所以都是作诗的忌讳。
还有一个孤平的问题。一句诗里(指押韵这一句)除去结尾的平声字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例如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平声字不能改用仄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就犯了孤平。再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平声字不能改用仄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就犯了孤平。平时所说的“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在这两种句形中不适用。犯孤平是写诗的大忌,需要我们特别的注意。如果是仄声字的收尾句(一般指第三、五、七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采用下句和隔句救的办法就可以解救了。
6)平仄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是我要讲的重点,因此这个节的内容就讲得比较详细一些。十六种格式的平仄,原理都是一样的,我重点介绍了七绝中的平起首句入韵式和仄起首句入韵式,举一反三,其余的各式类推便可知了。
什么是平起首句入韵式?什么是仄起首句入韵式?十六种平仄表,所有的平起或者仄起,都是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这是关键字。你如果确定要写的这首诗,想用平起首句入韵式,那么首句的第二个字就要用平声字,首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要用一个平声字作韵脚。如果你确定要写的这首诗,想用仄起首句入韵式,那么首句的第二个字就要用仄声字,首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要用一个平声字作韵脚。
这是初学者如何知道一首诗,是首句平起还是首句仄起的识别点。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看懂我上面所写的叙述了,也可以看懂别人诗的平仄了;想写首句平起、或者首句仄起,那自然就是很容易掌握的了。
3.以仄声字作韵脚写格律诗,虽然不是格律诗的主体,但是它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用仄声字作韵脚写得很好的诗照样可以脍炙人口而流传千古。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唐代诗人李绅的五绝《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再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五绝《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清代文人曹雪芹的《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又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五律《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如唐末宋初诗人李九龄的七绝《过相思谷》:“悠悠信马春山曲,芳草和烟铺嫩绿。正被离愁著莫人,那堪更过相思谷。” 这些仄韵诗妙绝古今,也都是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艺术杰作。
仄韵诗的格式,就是按照平声诗韵的对粘规则,把它的格式翻过来。因此仄韵诗按照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的四种体裁,每种体裁也有四种格式,共计也有十六种格式。限于编幅,兹只列出七绝四种:
A.平起首句入韵式(仄韵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B.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仄韵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C.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韵格)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D.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韵格)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仄韵格可以用《平水韵》来写,也可以用《中华新韵》来写。因为仄韵格的写法与以上介绍的平韵格的写法规则是一样的,故对于仄韵格写作中的用韵及平仄等,在此就不赘述了。初学者建议先学习平韵格,待入门后,也可尝试学习仄韵格式。
三、拗救 —— 绝处可逢生
在诗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叫“拗”。出现了拗字,可在本句或在下句适当的位置,将一个仄声字改用平声字,以示挽救,叫“救”。
拗救的实质,是使出律的诗仍旧符合约定俗成的规定。若是每首诗都必须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极严格的平仄规定来做,那有不少的诗就做不出来了,甚至有一些立意极好的诗也会搁浅。因此,懂得拗救,就可以使你的偶尔出律的诗转危为安,绝处逢生。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在诗界流行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在七言句的诗句中的第一、三、五字是可以不论平仄的,但第二、四、六字是必须论平仄的。从我在上面列出七绝的A、B、C、D四种平仄表来看,这种说法只有一部分是对的。即“二、四、六分明”是对的。一、三不论和一、五不论,只有一部分句子适用,完全的“一、三、五不论”则没有任何一句适用。查检格律诗的十六种格式,不仅七绝是这样,五绝、五律、七律全部是这样。所以我们对于这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流行语,不能笼统的照办,在作某首诗时,一定要对照特定的格律表,才能使你择选的字准确无误。
为什么会发生“拗救”的问题?这是因为即使你对照格律表择字作诗,有时你也无法择选到既合平仄又合意义的字,你只能选用合符意义但不合平仄的字,于是在此处就违律了,违律了就是“拗”了。既然“拗”了,就必须补“救”,通过“救”,才能使诗句的韵律符合约定俗成的规定。
凡是格律表中规定一、三、五可平可仄的字,都可不救。凡是没有规定可平可仄的字,如果违背了,就需要救。
如何救呢?按五言、七言句的不同,有多种救法。但基本的为本句自救和下句相救两种。下面举例说明。
1.七言绝句中的本句自救:
以宋代诗人苏舜钦的七绝《淮中晚泊犊头》为例,取以上A表嵌入。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此诗除第三句的第五、六两个字出律外,其余均合平水韵的七绝平仄。因为第三句中的第五字本该用平声字,第六字本该用仄声字,现在第五字“古”为仄声,需救,所以将第六字改用平声字“祠”,这样就救了。又如:“欲把西湖比西子”“羌笛何须怨杨柳”“西望瑶池降王母”“千载琵琶作胡语”“想得家中夜深坐”等的本句自救,都是这样的一种救法。
2.七言绝句中的下句相救:
以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为例,取以上C表嵌入。
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第三句的第五字“不”和第四句的第三字“客”出律。第四句的第五字,本来是可平可仄的,但诗人在此处不再用仄声字,而是用了平声字的“何”,如果本句没有出律的字,那这个“何”字就起了救上句中“不”字的作用。现在,本句中有“客”字出律了,那这个“何”字就不仅把本句出律的“客”字救了,而且把上句出律的“不”字也救了,这种救法就具有下句相救和本句自救的双救意义。
四、起承转合 —— 要环环相扣
1.起承转合,是历代诗文作者在创作时总结出来的诗文结构方式之一。最早由元代范德玑的《诗格》提出,他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合”是全诗的结束。收合结束,使诗歌的结构完整,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所以,诗中的“起承转合”,讲的是如何开端,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和如何收尾的结构问题。一首好的格律诗,无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它的起承转合,要做到环环相扣。下面试举几例说明。
2.绝句的起承转合。
1)唐代诗人王之渙的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描绘夕阳依山徐徐落下的实景。次句承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之景。第三句不再写实景,转为思索写虚:还想看到更远处的美丽景色吗?第四句收尾并回答第三句:那就应该不断攀登,迈上更高一层楼,暗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这首诗是五绝中起承转合的典范杰作,是五绝中屈指可数的千古名诗,尤其是第三、四句已成为诗中不朽的千古名句。
2)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句起句,写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第二句承句,写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第三句转句,写从前飞翔在王谢大堂前的燕子。第四句合句,写如今燕子再来时却是飞进平常百姓人家。该诗的起承转合,平淡自然,其艺术构思令人抚今追惜,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3.律诗的起承转合。
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可以首联为起句,颔联、颈联共为承句,尾联第七句作转句,第八句作合句。也可以首联为起句,颔联为承句,颈联为转句,尾联为合句。还有其它的形式。兹就前面两种形式各举一例。
1)唐代诗人王维的五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本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观。首联写远景,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写出了主峰的高峻和山脉的连亘之势。颔联写近景,承接上联,描写“白云、青霭”,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颈联再承颔联,描写登上山后在中峰纵目俯瞰,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苍茫风姿。尾联转合,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终南山之壮美,于诗可见。
2)唐代诗人杜甫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起,点出地点,写出环境。颔联:承,承接首联,继续从颜色、声音方面描写丞相祠堂的偏远幽静,并点明作者所描绘的季节是春天。颈联:转,对丞相祠堂的主人做出评价,歌颂诸葛亮的高深谋略与高尚品德。尾联:合,说诸葛亮北定中原的策略还未来得及实施就去世了,这种遗憾感染了后来的英雄,“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语句结构 —— 搭配有讲究
1.格律诗,之所以能成为我国诗坛的主要诗体,是因其在文字结构和声韵协调方面,都有系统的独特要求,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和谐之美。而诗在语句结构方面,搭配很有讲究,但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样就使得诗体百转千回,生气盎然,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诗句内部的结构都是有要求的。由于汉语词汇是以双字词为主,所以五言句的语言结构,即意义节奏必然是以“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形式出现。七言句必然是以“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的形式出现。在双字词的位置上如果要使用单字词,就需要用其他的单字词与其搭配成一个词组一起使用。
虽然诗的语言结构是相当固定的,但一首诗的语句结构却是可以变化的,而且变化是使诗变得灵动活泼的主要因素。这就是说,如果写五绝,四句话可以全部用“二二一”语言结构来写,也可以全部用“二一二”的语言结构来写,但更多的则是以“二二一”和“二一二”两者搭配来写。如果写七绝,四句话可以全部用“二二二一”或是“二二一二”的语言结构来写,而更多的则是以“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两者搭配来写。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究竟采用哪种句式的搭配最好,没有固定的格式,只看哪种搭配能把诗意反映得最充分,就采用哪种搭配的方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五绝,四句全部用“二二一”的语言结构写。
如:唐代诗人王之渙的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五绝,用“二二一”与“二一二”搭配的语言结构写。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 明月 光,疑是 地上 霜。
举头 望 明月,低头 思 故乡。
3)五律,用“二二一”与“二一二”搭配的语言结构写。
如:唐代诗人白居一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 原上 草,一岁 一 枯荣。
野火 烧 不尽,春风 吹 又生。
远芳 侵 古道,晴翠 接 荒城。
又送 王孙 去,萋萋 满 别情。
4)七绝,四句全部用“二二一二”的语言结构写。
如:明代于谦(明朝名臣)《石灰吟》
千锤 万凿 出 深山,烈火 焚烧 若 等闲。
粉骨 碎身 浑 不怕,要留 清白 在 人间。
5)七绝,用“二二二一”与“二二一二”搭配的语言结构写。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 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七律,用“二二一二”与“二二二一”搭配的语言结构写。
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六、对仗 —— 律诗的精彩
五律,五言八句。七律,七言八句。五律和七律,都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对仗,是律诗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但不要求对仗。但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这两联若不对仗,便不能称之为律诗了。所以对仗,便是律诗的特色和精彩之处了。
对仗的要求,如从词的性质方面讲,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颜色词对颜色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代词对代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等等。
对仗的主要形式有:
1)工对。即工整的对仗。凡词类相同,平仄相反,无论在词汇意义或语法结构上都对的非常工整的,就叫工对。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王维五律《使至塞上》)
又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代杜甫五律《旅夜书怀》)
又如: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唐代孟浩然五律《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又如: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唐代白居易七律《杭州春望》)
又如: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现代叶剑英元帅七律《远望》)
2)邻对。即邻近事类相对的对仗,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服饰,器物对文具,植物对动物,等等。
例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唐杜甫七律《曲江对酒》)
又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代诗人王维五律《使至塞上》)。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又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唐代诗人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3)宽对。即对的不十分工整的对仗。宽对只要词性相同,就可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例如: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唐代杜甫七律《九日蓝田崔氏庄》)
又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北宋诗人黄庭坚七律《答龙门潘秀才见寄》)
4)流水对。即两句意思上下流贯的对仗,也叫串对。这种对仗,相对的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例如: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唐代杜甫七律《秋兴八首其二》)
又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代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欧金林(网络名:欧金林诗词、金林诗韵、林海诗声)
                              2022年8月21日 修订于长沙

欧金林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诗词协会会员。网名欧金林诗词、金林诗韵、林海诗声。研究馆员。湖南省湘潭县花石镇日华村人,现居长沙。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历任湖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近现代史部主任,近现代文物研究陈列部主任。社会任职曾任湖南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湖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等职。业余爱好古典诗词写作,主写七绝,擅长组诗。诗风追求清新灵动、拟人情感、雄浑厚重、形神兼备的风格。已在网络发表诗词1900余首。迄今共有550多首诗词和数十副对联被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诗歌精选》《当代华语诗歌精华》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格律诗1000首》《中华诗词己亥集》《新时代诗词百家》(多卷本)等诗词集收录。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4年度1573国际作曲家奖”作品音乐会举办
  2. 第六届“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圆满落幕
  3. 杜书瀛丨“用生命写诗” ——读陈年喜
  4. 首届全国新工业文学(东莞)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5.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6. 每日好诗第44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4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第44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首届千古相思李之仪诗歌奖”征稿启事
  10. 第七届中国“刘伯温诗歌奖”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八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开幕
  3. 诗歌大擂台第十六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4. 中国诗歌学会·五粮液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启动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5. 诗歌大擂台第十六期“十佳诗歌”评选(A组)
  6. 一个人和他的时代及文学——谢冕先生的学问与人生(上)
  7. 每日好诗第44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生活赋予诗歌清澈的回声——阮宪铣诗集《时光的草香与虫鸣》评论
  9. 2024绿风诗歌晚会暨“中国诗歌之城”师市第二届诵读大赛颁奖晚会举行
  10. 专访第十三届“骏马奖”获得者姚瑶:一个诗人决定为“村BA”立传
  1. 劲牌杯“草本科技 健康生活”诗歌征集大赛征稿启事
  2.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3.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征稿启事
  4. 诗歌的创新——对话与研讨之二
  5. “金砖十国”72位诗人在中国分享“诗与远方”
  6. 第四十一届“青春诗会”暨“彩云南现”同题诗全球征集在云南祥云签约启动
  7. 礼赞新时代 致敬祖宗海 三沙举办海洋诗歌青春夏令营活动
  8. 燎原:一个人的诗歌评审团
  9. 从“青春诗会”到“国际青春诗会”
  10. 每日好诗第43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